永遠不要說永遠,總有東西要去嘗試。/Never say forever,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to try
一位職業生涯不順利的音樂人,一群頑劣的學生和一所沒有溫暖的學校,在一個看似老掉牙的套路裡,會產生怎麼的溫情火花?
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把故事徐徐展開。
這部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電影,在次上映之前可以說默默無聞,但在上映後卻引發了當年法國觀眾的觀影熱潮。
劇中雖然簡單純樸卻能觸及靈魂的音樂和緩緩流淌的劇情,讓這部影片在電影史上留下了色彩清麗的一筆。
《放牛班的春天》更是代表法國電影參加了第77屆奧斯卡並獲得了提名,多項獎項的提名與獲獎表現出人們對這部電影的極大認可。
平等的懲罰,平等的認可,不要因為錯誤而忘記讚賞,也不要因為偽裝而忽視過失,只是懲罰裡可以多一些體諒,認可時不要吝嗇一切美好的語言,平等給每一個孩子去熱愛世界的機會。
<1>
《放牛班的春天》開始是由回憶錄的方式引出。
著名音樂指揮家莫朗奇因出席母親的葬禮,而再次回到了回他的法國故地。
他曾經的同班同學派皮諾聞訊後冒雨過來找他,還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
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寫下的日記,他和多年未見的老友同學不禁想起那個給了他們重塑信心的老師馬修,
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隨著日記的講述慢慢浮現在眼前。隨著兩位久別重逢的花甲老人翻開的日記,影片正式拉開了序幕:
<2>
那是一個寒冬時節,在仕途上毫無起色屢屢受挫的克萊門特·馬修在即將失業的一刻,應聘來到到一所寄宿學校當學監,這所學校被外界稱為「塘底」,是一個寄宿制的特殊學校。
這副畫面展示的是馬修老師初次來到輔育院的場景,這時的他在多種領域的嘗試都失敗了,整個人很失落沮喪,對未來很消極。
於是,他來到了這座「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輔育院」。此時的影調偏低調,光線昏暗,灰霧瀰漫,畫面近於灰黑色,背景樂沉鬱悽涼。
所謂塘底塘底,可以想像這所學校的環境一定不怎麼好。
正如學校的名字那樣,在這所學校裡沒有老師對學生應有的溫暖和關愛,在當時校長的簡單粗暴的管理之下,只要是學生犯錯,就是各種咒罵、體罰與咆哮。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師生關係下,長年累月生活並學習的孩子們會被培養成怎樣一種惡劣的性格。
這些處在"池塘之底"的孩子,本就因粗暴的管理而熱衷於破壞行為,就是為了和校長及老師進行對抗。
在只懂用懲罰措施教育孩子的院長的管理下,孩子們逐漸變得更加肆意妄為與難以管教。
與校長暴力的教育方式不同,馬修選擇用自己的耐心和和關懷感化孩子,在馬修靠一己之力組建了合唱班。
在合唱班的這個過程中,馬修漸漸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同與愛戴,將這些孩子的人生拖向正軌的同時,自己也從人生低谷中得以拯救。
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復了清澈乾淨,那顆躁動不安的心也慢慢平復,重新回到孩童時期應有的純真與歡樂。
而這些孩子們跟著教師馬修在歡娛的五線譜上學會了理解、寬容和愛。
<3>
《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個一男孩叫莫朗奇(也就是影片開頭那個著名音樂指揮家),這個時候的小莫朗奇是一個敏感並且內向的孩子。
他,不善言語,卻有著「天使般的容貌,魔鬼般的心靈」,還有一定的藝術天賦。
他曾經為了親眼證明自己的母親是有正經的工作,冒雨逃學偷偷去了媽媽工作的餐廳的窗外觀望;
他為了維護自己的小小自尊心拒絕參加合唱團,卻又在私下偷偷練習唱歌;
他很有音樂天賦,有著極美的嗓音和超強的樂感,這讓馬修格外驚喜,於是他有意對莫朗奇進行培養。
<4>
片中另一個小可愛是叫派皮諾的男孩。
由於派皮諾的父母在二戰中去世,因而這個孩子變得膽小和孤單,他每個周六都會抱著一隻玩偶熊在學校門口等他爸爸來接。
派皮諾是影片對希望的最好詮釋,他在這種簡單粗暴強權制度下的學校中,幼小的心靈裡仍然保持著對人生的渴望。
直到有一天跟隨著馬修離開池塘之底,派皮諾的希望實現了,而這一天正好是星期六。
<5>
沒有奪人的漂亮演員,沒有花哨的特技,一些稚氣未脫的「問題」孩子,一位已經禿頭的老師,再加上乾淨簡單的音樂,涓涓流淌的故事,慢慢地把對立得稜角銼的溫和……
影片結尾,馬修拿著行李準備離開,看著紙飛機一片片划過頭頂,上面寫著孩子們的祝福,一雙雙小手在高高的圍牆上為他揮動送別。
馬修坦蕩的走上了歸路,伴隨著孩子們天使般的歌聲解放的,還有躲在心底的希望,和紙飛機一樣乘著自由的風——飛翔。
童年的時光,轉瞬即逝,絢麗的白光,照耀在小路的盡頭楓樹林裡,陽光透過無盡的樹海耀眼的白光,如羽毛傾撒在白色的黑板上那一年在你窗外飛舞的紙飛機啊那是我對你的無上敬意!———— 放牛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