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沒人生本惡,只是無情的手把人推向無盡的深淵

2020-12-23 胖三今

永遠不要說永遠,總有東西要去嘗試。/Never say forever,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to try

放牛班的春天

一位職業生涯不順利的音樂人,一群頑劣的學生和一所沒有溫暖的學校,在一個看似老掉牙的套路裡,會產生怎麼的溫情火花?

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把故事徐徐展開。

放牛班的春天

這部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電影,在次上映之前可以說默默無聞,但在上映後卻引發了當年法國觀眾的觀影熱潮。

劇中雖然簡單純樸卻能觸及靈魂的音樂和緩緩流淌的劇情,讓這部影片在電影史上留下了色彩清麗的一筆。

劇照

《放牛班的春天》更是代表法國電影參加了第77屆奧斯卡並獲得了提名,多項獎項的提名與獲獎表現出人們對這部電影的極大認可。

平等的懲罰,平等的認可,不要因為錯誤而忘記讚賞,也不要因為偽裝而忽視過失,只是懲罰裡可以多一些體諒,認可時不要吝嗇一切美好的語言,平等給每一個孩子去熱愛世界的機會。

<1>

《放牛班的春天》開始是由回憶錄的方式引出。

著名音樂指揮家莫朗奇因出席母親的葬禮,而再次回到了回他的法國故地。

成年的莫翰奇

他曾經的同班同學派皮諾聞訊後冒雨過來找他,還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

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下的日記,他和多年未見的老友同學不禁想起那個給了他們重塑信心的老師馬修,

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隨著日記的講述慢慢浮現在眼前。隨著兩位久別重逢的花甲老人翻開的日記,影片正式拉開了序幕:

莫朗奇在看當年老師馬修的留下的日記

<2>

那是一個寒冬時節,在仕途上毫無起色屢屢受挫的克萊門特·馬修在即將失業的一刻,應聘來到到一所寄宿學校當學監,這所學校被外界稱為「塘底」,是一個寄宿制的特殊學校。

代課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學校報到

這副畫面展示的是馬修老師初次來到輔育院的場景,這時的他在多種領域的嘗試都失敗了,整個人很失落沮喪,對未來很消極。

於是,他來到了這座「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輔育院」。此時的影調偏低調,光線昏暗,灰霧瀰漫,畫面近於灰黑色,背景樂沉鬱悽涼。

所謂塘底塘底,可以想像這所學校的環境一定不怎麼好。

學校的校長

正如學校的名字那樣,在這所學校裡沒有老師對學生應有的溫暖和關愛,在當時校長的簡單粗暴的管理之下,只要是學生犯錯,就是各種咒罵、體罰與咆哮。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師生關係下,長年累月生活並學習的孩子們會被培養成怎樣一種惡劣的性格。

這些處在"池塘之底"的孩子,本就因粗暴的管理而熱衷於破壞行為,就是為了和校長及老師進行對抗。

在只懂用懲罰措施教育孩子的院長的管理下,孩子們逐漸變得更加肆意妄為與難以管教。

與校長暴力的教育方式不同,馬修選擇用自己的耐心和和關懷感化孩子,在馬修靠一己之力組建了合唱班。

在合唱班的這個過程中,馬修漸漸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同與愛戴,將這些孩子的人生拖向正軌的同時,自己也從人生低谷中得以拯救。

合唱團慢慢進入正軌

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復了清澈乾淨,那顆躁動不安的心也慢慢平復,重新回到孩童時期應有的純真與歡樂。

而這些孩子們跟著教師馬修在歡娛的五線譜上學會了理解、寬容和愛。

<3>

《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個一男孩叫莫朗奇(也就是影片開頭那個著名音樂指揮家),這個時候的小莫朗奇是一個敏感並且內向的孩子。

莫朗奇在黑板上畫老師馬修的漫畫

他,不善言語,卻有著「天使般的容貌,魔鬼般的心靈」,還有一定的藝術天賦。

他曾經為了親眼證明自己的母親是有正經的工作,冒雨逃學偷偷去了媽媽工作的餐廳的窗外觀望;

他為了維護自己的小小自尊心拒絕參加合唱團,卻又在私下偷偷練習唱歌;

他很有音樂天賦,有著極美的嗓音和超強的樂感,這讓馬修格外驚喜,於是他有意對莫朗奇進行培養。

<4>

片中另一個小可愛是叫派皮諾的男孩。

兒童時期的派皮諾

由於派皮諾的父母在二戰中去世,因而這個孩子變得膽小和孤單,他每個周六都會抱著一隻玩偶熊在學校門口等他爸爸來接。

派皮諾是影片對希望的最好詮釋,他在這種簡單粗暴強權制度下的學校中,幼小的心靈裡仍然保持著對人生的渴望。

直到有一天跟隨著馬修離開池塘之底,派皮諾的希望實現了,而這一天正好是星期六。

<5>

沒有奪人的漂亮演員,沒有花哨的特技,一些稚氣未脫的「問題」孩子,一位已經禿頭的老師,再加上乾淨簡單的音樂,涓涓流淌的故事,慢慢地把對立得稜角銼的溫和……

影片結尾,馬修拿著行李準備離開,看著紙飛機一片片划過頭頂,上面寫著孩子們的祝福,一雙雙小手在高高的圍牆上為他揮動送別。

馬修坦蕩的走上了歸路,伴隨著孩子們天使般的歌聲解放的,還有躲在心底的希望,和紙飛機一樣乘著自由的風——飛翔。

童年的時光,轉瞬即逝,絢麗的白光,照耀在小路的盡頭楓樹林裡,陽光透過無盡的樹海耀眼的白光,如羽毛傾撒在白色的黑板上那一年在你窗外飛舞的紙飛機啊那是我對你的無上敬意!———— 放牛班的春天

相關焦點

  • 《放牛班的春天》:治癒心靈,尋找人生的春天
    這樣一解釋大家應該就明白了,不是說一群放牛的孩子的故事,而是講述一群被老師、家長、社會都放棄的孩子們的故事,"春天"在這裡也不僅僅只是簡單的一個季節而已,更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一個美好寄託。放牛班的春天在某種意義上其實就是指那些被老師放棄的孩子們的人生也可以有光明的前途和未來。
  • 「放牛班的春天」是教師初心的縮影
    這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電影裡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就連男主角——馬修,他也只是一個失業的音樂家,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有無足輕重的小小代課老師,但是,他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卻用了自已獨特的所作所為,用他自已那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他的音樂和他的善良、寬容、仁慈、大度,博得了放牛班那群已被遺棄的孩子們的喜愛。
  • 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好老師才是「放牛班」真正的春天
    01影片背景《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巴哈蒂Christophe Barratier,根據1945年法國音樂電影有時候,因為一件莫須有的罪名,會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但是也會因為一句理解的話語,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很可惜,也很不幸,蒙丹成了第一種!蒙丹在被警察抓走的那一刻,衝著馬修老師點頭後的那一笑,讓人有了更多想像的空間,也許是戲謔,也許是嘲笑,但我更願意相信蒙丹的那一笑是證明自己理解馬修老師的盡力和無奈以及對自己的信任!
  • 《放牛班的春天》:這群「熊孩子們」其實也是小可憐!
    第一眼看到《放牛班的春天》這個名字,只覺得它很奇怪,通過這個名字我完全想像不到這部電影是講什麼的,是什麼類型的電影。《Les Choristes》直接翻譯為唱詩班,是一個老師用音樂與孩子們交流的故事。而所謂"放牛班"是指池塘地教養院的問題學生們,他們調皮,不服管教,喜歡惡作劇,或者無父無母。
  •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靈魂《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該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兩人回想起當年在「池塘底教養院」的童年回憶。
  •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比「愛」,更適合教育
    一說到中小學生,腦海裡瞬間閃出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豆瓣評分9.3的法國老電影。想必大家很疑惑,什麼是放牛班?又為什麼以此當作片名。因為這部電影的譯名來自臺灣,放牛班是臺灣的一句俚語。
  • 臺版「放牛班的春天」 少輔院孩子靠管樂逆轉人生
    他們闖進全臺學生音樂比賽團體決賽,昨和建中、師大附中等名校一較高下,同獲特優,堪稱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臺灣版。 這群「非行少年」,每人身上背了刑案,有人初中後深陷毒癮、有人暴力討債重傷別人。他們絕大多數來自弱勢家庭,都沒學過樂器,也看不懂五線譜,先後送少輔院接受感化教育,並寄學籍在桃園農工,補修高職教育,沒想到從此逆轉人生。
  • 看廣州電影《點點星光》——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
    而它淳樸的故事,平實的手法,轉折而動人的電影鏡頭,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熟悉的世界經典名片《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熱愛電影的人們都不應該是首先追求名和利的,譬如這部影片《點點星光》。也許你想像不到會有如此充滿精神生活然卻物質貧乏的故事。什麼叫充實的精神生活?為什麼它又發生在物質貧乏的環境當中?電影是為心靈而書寫的,這就是《點點星光》在質樸的畫面背後告訴我們的一切。
  •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我記憶中最美的春天
    是春天般美好,還是地獄般血腥?或許,《放牛班的春天》能讓你陷入沉思。《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電影的開頭是一位中年男子皮埃爾接了一個關於他母親的電話。
  • 豆瓣9.3分,《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裡的音樂可以如此美好
    電影的名字《放牛班的春天》很容易讓人錯過這樣一部佳片。這部上映於2004年的法國電影,在當年度的金球獎和奧斯卡都獲得了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在豆瓣上,900多萬豆友看過《放牛班的春天》,評分高達9.3分。電影的英文名Les Choristes,直譯過來就是「合唱團員們」。如果用這個做電影中文名,顯然也很難詮釋出電影的意境。
  • 《放牛班的春天》人性的卑劣與救贖,從叛離到本善的回應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極其平淡的電影,平淡到沒有我們臆想中帶著些許波瀾,也沒有緊張而扣人心弦的宏觀敘事畫面。它所呈現的內容,與我們現實生活基本無異,然而之所以這部電影能夠感動成千上萬的觀眾,它的成功所在,也要歸功於它本身的平淡。
  • 放牛班的春天:國內評分最高的音樂教育片
    因為該片主要講述了指揮家嚴梓朗通過「熱血合唱團試驗計劃」讓一群「廢柴學生」在音樂中找回自我的故事,所以很多人將這部電影稱為「港版《放牛班的春天》」!皮埃爾翻看著馬修老師的日記本馬修原本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經歷了現實眾多的打擊後,他的人生逐漸走入低谷。
  • 從《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啟示:如何幫助孩子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它的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其實這一部電影所講述的就是上個世紀40年代所發生的一個故事,在那個年代,法國邊陲一個教養學校所發生的故事。不知道大家對於「放牛班」這個詞語的理解是什麼,當然這不同於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放牛」,這裡的「放牛班」指的是一群問題兒童所組成的班級。
  • 神還原《放牛班的春天》這個鄉村小學合唱團暖哭網友
    網友們稱,這段視頻神還原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帶著孩子們唱歌的鏡頭,是電影故事的鄉村小學版。18日,揚子晚報記者核實了解到,這段視頻出處是徐州新沂邵店鎮中心小學「6秒合唱團」,該團在日常排練時被學校體育老師拍下,如同電影故事情節,在留守兒童為主的校園內,音樂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課餘生活,也彌補了孩子們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缺失的關愛。
  • 山區孩子玩搖滾: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讓人動容
    其次是當地政府教育部門和山裡的村民「很了不起」,在不少邊遠農村基層政府和很多村民看來,鄉村孩子上小學能夠認字、算數和聽話就足矣,學藝術那是城市孩子的事,鄉下孩子既沒見過世面,又沒有條件腦子還「笨」,能學出啥出息。顧亞老師和他的兩支搖滾樂隊能夠得到基層教育部門和學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既顯得很不容易也非常難得。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該片於2004年在國內上映之後,該片一直是探討師生話題的重要談資。
  • 走進最美教師|鄉村小學「放牛班的春天」走紅網絡 現實版的「馬修...
    鄉村小學版合唱團走紅網絡 網友直言「暖哭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音樂教師馬修用音樂,悄悄影響了一群淘氣包的人生軌跡。在電影中,馬修帶著孩子排練合唱的鏡頭,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簡陋教室內,馬修單單用指揮手勢,就讓孩子們唱出了天籟之音。電影中這一幕,被新沂邵店鎮中心小學「6秒合唱團」進行了「神還原」。
  • 揭西「放牛班的春天」登上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閉幕式
    揭西「放牛班的春天」登上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閉幕式 2020-12-03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沒收到鮮花罵學生的老師:可有《放牛班的春天》馬修的一半素養?
    我不禁想起了那部讓人印象深刻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裡的音樂老師馬修,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老師形象。這個辱罵學生的老師,連馬修的一半素養都沒有。《放牛班的春天》豆瓣評分高達9.3,總榜排第15位,在我心裡它應該排進最佳影片的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