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孩子玩搖滾: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讓人動容

2020-12-26 瀟湘晨報

資料圖

在貴州六盤水大山深處,由11個孩子組成的兩支搖滾樂隊被廣泛關注。他們跟隨音樂老師組建樂隊,不僅改變了學校險被關閉的命運,也通過與音樂的相遇更加自信和樂觀。專家認為,未來鄉村學校也要補齊音樂教育的短板,讓鄉村孩子也能接受有質量的音樂教育(據8月28日《工人日報》)。

相比起城市中小學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受到多方因素的局限,農村尤其是偏遠山區的鄉村中小學校,學生的校園生活就要單調許多。城市中小學幾乎都開設有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無論唱歌、繪畫、樂器,還是小手工製作,只要孩子喜歡的門類,總能找到相對應的「興趣小組」和有專業的老師作指導。但在「一師難尋」的某些鄉村小學,除了「主科」老師之外,體育、美術、音樂等「副科」基本都是主科老師臨時充任。而對於不少孩子家長而言,對孩子的要求也就是語數要學好,至於其他的則聊勝於無。

應當說,坐落在貴州六盤水大山深處的這所引發百萬網友關注的大灣鎮海嘎小學,是非常的了不起,一所毫不起眼的山村小學,不僅辦起了兩支學生搖滾樂隊,有自己的「原創音樂」,稚嫩且帶有鄉村「土腥味」的搖滾演出居然在網上掀起一片波瀾,在「爆紅」網絡的同時,更引起眾多專業人士甚至專家對鄉村小學進行優質音樂教育的思考。

首先是他們的指導老師「很了不起」,在科班老師紛紛進城的現實語境下,畢業於藝術專業的顧亞老師,卻是「逆向而行」,身背一把吉他就在海嘎小學紮下根來,並利用課餘時間將孩子們組織起來,成立了該校也是該地區有史以來第一支有小學生組成的搖滾樂隊。既激活了山村孩子的音樂潛質,又讓這些孩子擁有了學習自信。甚至因為有了顧亞老師和這些孩子的努力,讓一座即將關閉的小學不但再現生機,更成了「最搖滾的小學」。

其次是當地政府教育部門和山裡的村民「很了不起」,在不少邊遠農村基層政府和很多村民看來,鄉村孩子上小學能夠認字、算數和聽話就足矣,學藝術那是城市孩子的事,鄉下孩子既沒見過世面,又沒有條件腦子還「笨」,能學出啥出息。顧亞老師和他的兩支搖滾樂隊能夠得到基層教育部門和學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既顯得很不容易也非常難得。可以說,兩支搖滾樂隊能夠辦起來,還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更與基層教育部門和鄉親們的理解支持起到了關鍵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其三是這些鄉村孩子「很了不起」,誰說農家孩子就沒有音樂天賦,只要有像顧亞這樣熱愛農村教育的負責任老師,山村孩子同樣個個都是音樂「天才」,原本看似「高大上」,甚至在某些人看來只有城市孩子能玩轉的搖滾音樂,因為有了顧亞老師的悉心指導,同樣讓這些從未見過「架子鼓」的鄉村孩子「敲打」的有聲有色。尤其是其中的「主唱」晏興麗小同學,一首自己創作的歌曲「遇」,不僅唱出了山村孩子的心聲,更「唱進」了百萬網友的心扉,這是何等的了不起。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音樂家克萊門特到法國鄉村一所男子寄宿學校當助教時,通過籌組合唱團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音樂潛能,讓這群孩子從美妙的歌聲中找到了自我的故事,感動了無數觀眾。顧亞和他的兩支學生搖滾樂隊,無疑也是「中國版」的《放牛班的春天》,而相比起這部法國電影的虛構故事,「中國版」的顧亞老師和這些「放牛娃」的經歷無疑更接地氣,更令國人所動容。而隨著教育扶貧的深入,人們也確信,「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不僅更炫麗,會有越來越多「放牛娃」的音樂夢被點燃,更會「美夢成真」。

【來源:四川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這個故事,是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
    ↑視頻記者:丁春雨、杜瑞、程濟安新華社長沙11月7日電 題:這個故事,是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新華社記者袁汝婷、白田田11月6日晚,北京,國家大劇院。有留守兒童1361人,佔學生總數近9成。不久前,四年級語文老師宋明麗講授《走月亮》。這是一篇講述母子在月光下牽手漫步的課文。她問孩子們,有什麼感受?沒有人答得出來。孩子們告訴她,從來沒有與爸爸媽媽牽手散過步、看過月亮。
  • 走進最美教師|鄉村小學「放牛班的春天」走紅網絡 現實版的「馬修...
    走進最美教師|鄉村小學「放牛班的春天」走紅網絡 現實版的「馬修和孩子們」暖哭網友 2020-12-19 2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揭西「放牛班的春天」登上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閉幕式
    揭西「放牛班的春天」登上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閉幕式 2020-12-03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看廣州電影《點點星光》——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
    把關於兒童的電影對準貧困的環境是世界電影的慣例,這部電影描寫的貧困直擊人的心扉。這種貧困是一般的物質貧乏不能比擬的,因為影片描寫的是一群外來工孩子感情上的困惑。影片就是如此提供出了一個鎖定我們情感閘門的情景。孩子們的父母在一百公裡之外艱苦地謀生,而他們的家鄉有的更在千裡之外。
  • 《放牛班的春天》:治癒心靈,尋找人生的春天
    在這樣的日子裡當然很適合看一些能夠治癒心靈的適合春天的電影。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一部就是豆瓣評分高達9.3的經典之作《放牛班的春天》。很多人在看到標題時可能會誤以為這是一部很有鄉土氣息的電影,其實不然,"放牛班"這個詞彙是源自於臺灣的一個形容被老師們放棄的差生班級的用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吊車尾"。
  • 格局大故事弱《熱血合唱團》難成中國版「放牛班」
    同樣是講述一個音樂老師帶領一群問題學生走向逆襲的經歷,上映之前,《熱血合唱團》曾被譽為港版《放牛班的春天》。嚴梓朗就好比《放牛班》裡的馬修,面對一群「廢材」,他常把「Find your voice!」掛在嘴邊,希望幫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
  • 「放牛班的春天」是教師初心的縮影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春天,那就是我們記憶中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快樂活潑的,就想春天一樣,而這幫「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馬修老師帶給他們的。這部電影的譯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實指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學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謂的「放羊」之意,而電影中的這群孩子就是這樣一批讓老師頭大的只能「放羊(牛)」的問題學生:打傷馬桑大叔的樂格克,頑皮搗蛋的佩皮諾,古怪固執的莫杭治以及其他無心讀書整日胡鬧的孩子。初次與學生生命相遇,馬修便遭到重重戲劇。
  • 臺版「放牛班的春天」 少輔院孩子靠管樂逆轉人生
    圖/桃園少輔院提供華夏經緯網3月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四十三個曾因吸毒、殺人未遂等刑案,進桃園少年輔育院接受感化教育的孩子,因為獄方用「樂教」取代「獄教」,去年起培訓他們從零開始學管樂,每天苦練七、八小時。他們闖進全臺學生音樂比賽團體決賽,昨和建中、師大附中等名校一較高下,同獲特優,堪稱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臺灣版。
  • 神還原《放牛班的春天》這個鄉村小學合唱團暖哭網友
    設施簡陋的教室內,一群穿著厚厚棉衣的孩子,在老師的指揮手勢下,唱出了動聽的韻律。近日,一段鄉村小學合唱團排練的視頻,暖到了眾多網友。網友們稱,這段視頻神還原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帶著孩子們唱歌的鏡頭,是電影故事的鄉村小學版。
  • 痛仰樂隊探訪六盤水山區小學,兩代「搖滾人」用音樂點亮夢想
    未知少年樂隊正在排練,圖為主唱晏興雨一面是偏遠山區的孩子,一面是中國最有名的搖滾樂隊,看似並無關聯的兩方通過一條快手短視頻結緣。山區孩子玩搖滾一個多月前,海嘎小學的語文老師顧亞(快手號:MrGu2020)把學生們組團排練的短視頻發在快手帳號上。五個小姑娘身穿校服,在一間騰空的教室裡,用架子鼓、貝斯、吉他等樂器,熟練演奏著歌曲《為你唱首歌》。歌聲稚嫩,孩子們眼神中的純淨讓無數人為之動容。有網友評論道:「這位老師的舉動,甚至可能會改變這些孩子一生的命運。」
  • 《放牛班的春天》:這群「熊孩子們」其實也是小可憐!
    第一眼看到《放牛班的春天》這個名字,只覺得它很奇怪,通過這個名字我完全想像不到這部電影是講什麼的,是什麼類型的電影。《Les Choristes》直接翻譯為唱詩班,是一個老師用音樂與孩子們交流的故事。而所謂"放牛班"是指池塘地教養院的問題學生們,他們調皮,不服管教,喜歡惡作劇,或者無父無母。
  • 《放牛班的春天》讓孩子聽話學習,不如讓孩子愛上學習
    2004年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一部關於靈魂導師的美好影片。如果僅看片名,應該並不算是一部吸引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法語名字「Les Choristes」,據說直譯就是「合唱隊隊員們」。這樣一對比,中文名字至少還算文藝一些。
  •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我記憶中最美的春天
    是春天般美好,還是地獄般血腥?或許,《放牛班的春天》能讓你陷入沉思。《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電影的開頭是一位中年男子皮埃爾接了一個關於他母親的電話。
  • 劇情電影推薦《放牛班的春天》: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該片以音樂為名義詮釋愛與教育的真諦,看到遇見一個好老師能夠讓人生發生怎樣的轉變。馬修是一位音樂家,可惜懷才不遇,最終來到池塘底教養院當代課老師,之所以學校叫「池塘底」是因為學校裡大部分都是頑皮的少年。這裡的院長用「犯錯 懲罰」來管理這些學生,顧名思義就是關禁閉、體罰。
  • 從《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啟示:如何幫助孩子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它的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其實這一部電影所講述的就是上個世紀40年代所發生的一個故事,在那個年代,法國邊陲一個教養學校所發生的故事。不知道大家對於「放牛班」這個詞語的理解是什麼,當然這不同於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放牛」,這裡的「放牛班」指的是一群問題兒童所組成的班級。
  • 《放牛班的春天》:沒人生本惡,只是無情的手把人推向無盡的深淵
    放牛班的春天一位職業生涯不順利的音樂人,一群頑劣的學生和一所沒有溫暖的學校,在一個看似老掉牙的套路裡,會產生怎麼的溫情火花?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把故事徐徐展開。
  •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靈魂《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該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兩人回想起當年在「池塘底教養院」的童年回憶。
  • 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好老師才是「放牛班」真正的春天
    01影片背景《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巴哈蒂Christophe Barratier,根據1945年法國音樂電影馬修老師把自己知道的音樂知識毫無條件地傳授給了孩子們,盡心盡力培養合唱團,甚至在校長要求解散合唱團不得已在宿舍聯繫的時候,都沒有放棄自己的也是孩子們的音樂夢想,馬修老師用自己對音樂的態度燃起了「塘底」每一個人的希望,讓每一個孩子重新找回自己的童真和快樂。
  • 放牛班的春天:國內評分最高的音樂教育片
    因為該片主要講述了指揮家嚴梓朗通過「熱血合唱團試驗計劃」讓一群「廢柴學生」在音樂中找回自我的故事,所以很多人將這部電影稱為「港版《放牛班的春天》」!國內外比較優秀的教育片有1987年的《孩子王》、1989年的《死亡詩社》、1997年的《心靈捕手》、1999年的《一個都不能少》、2004年的《放牛班的春天》、2007的《地球上的星星》、2011年的《超脫》……!
  • 現實版放牛班的春天!鄉村小學6秒合唱團走紅
    現實版放牛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