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貴州六盤水大山深處,由11個孩子組成的兩支搖滾樂隊被廣泛關注。他們跟隨音樂老師組建樂隊,不僅改變了學校險被關閉的命運,也通過與音樂的相遇更加自信和樂觀。專家認為,未來鄉村學校也要補齊音樂教育的短板,讓鄉村孩子也能接受有質量的音樂教育(據8月28日《工人日報》)。
相比起城市中小學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受到多方因素的局限,農村尤其是偏遠山區的鄉村中小學校,學生的校園生活就要單調許多。城市中小學幾乎都開設有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無論唱歌、繪畫、樂器,還是小手工製作,只要孩子喜歡的門類,總能找到相對應的「興趣小組」和有專業的老師作指導。但在「一師難尋」的某些鄉村小學,除了「主科」老師之外,體育、美術、音樂等「副科」基本都是主科老師臨時充任。而對於不少孩子家長而言,對孩子的要求也就是語數要學好,至於其他的則聊勝於無。
應當說,坐落在貴州六盤水大山深處的這所引發百萬網友關注的大灣鎮海嘎小學,是非常的了不起,一所毫不起眼的山村小學,不僅辦起了兩支學生搖滾樂隊,有自己的「原創音樂」,稚嫩且帶有鄉村「土腥味」的搖滾演出居然在網上掀起一片波瀾,在「爆紅」網絡的同時,更引起眾多專業人士甚至專家對鄉村小學進行優質音樂教育的思考。
首先是他們的指導老師「很了不起」,在科班老師紛紛進城的現實語境下,畢業於藝術專業的顧亞老師,卻是「逆向而行」,身背一把吉他就在海嘎小學紮下根來,並利用課餘時間將孩子們組織起來,成立了該校也是該地區有史以來第一支有小學生組成的搖滾樂隊。既激活了山村孩子的音樂潛質,又讓這些孩子擁有了學習自信。甚至因為有了顧亞老師和這些孩子的努力,讓一座即將關閉的小學不但再現生機,更成了「最搖滾的小學」。
其次是當地政府教育部門和山裡的村民「很了不起」,在不少邊遠農村基層政府和很多村民看來,鄉村孩子上小學能夠認字、算數和聽話就足矣,學藝術那是城市孩子的事,鄉下孩子既沒見過世面,又沒有條件腦子還「笨」,能學出啥出息。顧亞老師和他的兩支搖滾樂隊能夠得到基層教育部門和學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既顯得很不容易也非常難得。可以說,兩支搖滾樂隊能夠辦起來,還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更與基層教育部門和鄉親們的理解支持起到了關鍵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其三是這些鄉村孩子「很了不起」,誰說農家孩子就沒有音樂天賦,只要有像顧亞這樣熱愛農村教育的負責任老師,山村孩子同樣個個都是音樂「天才」,原本看似「高大上」,甚至在某些人看來只有城市孩子能玩轉的搖滾音樂,因為有了顧亞老師的悉心指導,同樣讓這些從未見過「架子鼓」的鄉村孩子「敲打」的有聲有色。尤其是其中的「主唱」晏興麗小同學,一首自己創作的歌曲「遇」,不僅唱出了山村孩子的心聲,更「唱進」了百萬網友的心扉,這是何等的了不起。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音樂家克萊門特到法國鄉村一所男子寄宿學校當助教時,通過籌組合唱團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音樂潛能,讓這群孩子從美妙的歌聲中找到了自我的故事,感動了無數觀眾。顧亞和他的兩支學生搖滾樂隊,無疑也是「中國版」的《放牛班的春天》,而相比起這部法國電影的虛構故事,「中國版」的顧亞老師和這些「放牛娃」的經歷無疑更接地氣,更令國人所動容。而隨著教育扶貧的深入,人們也確信,「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不僅更炫麗,會有越來越多「放牛娃」的音樂夢被點燃,更會「美夢成真」。
【來源:四川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