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啟示:如何幫助孩子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2020-12-23 飯飯媽媽育兒

文丨飯飯媽

不知道各位家長平時有沒有看電影的習慣,其實很多電影,都能對各位家長產生不少的啟示作用。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它的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其實這一部電影所講述的就是上個世紀40年代所發生的一個故事,在那個年代,法國邊陲一個教養學校所發生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對於「放牛班」這個詞語的理解是什麼,當然這不同於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放牛」,這裡的「放牛班」指的是一群問題兒童所組成的班級。

在這個班級裡面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被家長和社會所遺棄或者是放棄的,因為他們的行為舉止,或者是一些地方可能和正常的孩子有所不同,相比較下來可能會難以管理。

而在教育這樣孩子的時候,作為這個學校的領導人,真正應該做的就是用愛和溫暖去教育這些孩子。

但是事實卻是這所學校的校長採取了殘暴的高壓管理方式,根本就不把這群孩子當人看。

面對孩子的不懂事,或者是一些不良行為,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好好教育,而是無盡的懲罰和謾罵。

各位家長應該清楚,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無緣無故的責罵孩子,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純真的生物,他們需要用愛去呵護,而不是打壓他們。

但是有幸的是,這群孩子也迎來了他們的希望。當時一個過氣的音樂家克萊門馬修,為了生計來到了這個學校任教,他的性格和教養方式和學校的校長完全是兩種不一樣的教育方式。

他採用了一種「春風化雨式」的教育理念,發掘了孩子們的音樂天賦,並且還組建成了一個合唱團,想要用音樂去感化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可以做出一些改變,被這個社會所接受。

其實雖然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是孩子在學校裡面,所面對不同教育方式所發生的情況,但是也可以映射出作為家長,在家裡面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有效正確的教育。

雖然這部電影已經拍攝了10幾年了,但是在其中所蘊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對於如今的家長來說具有非常好的借鑑意義。

所以,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我們能夠從《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哪些啟示,用如何用這些啟示去幫助孩子們呢?

01面對教育衝突,家長應該如何抉擇?

相信平時家長們在家裡面教育孩子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教育理念方面的衝突。

比如說,媽媽認為這樣的方式合適,但是爸爸卻不同意媽媽的觀點,認為另外一種方式更合適,那麼在面對這樣的教育衝突的情況下,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正確選擇呢?如何判斷哪種方法才是對孩子真正有幫助的呢?

其實對於放牛班裡面的孩子來說,他們也面臨著兩種不一樣的教育矛盾衝突,一種是來自於校長的,校長採用的是暴力施壓的管教方式。

而另外一種就是新來的馬修老師採取的溫和善誘的教育方式,這兩種方式從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那麼作為家長,在面對這兩種方式的時候,應該選擇哪一種方式呢?

暴力施壓的教育方式什麼叫做暴力施壓的方式?

其實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來,暴力施壓的方式的意思就是,就比如說孩子在犯了一些錯誤的時候,或者是出現了一些不良行為,作為家長就開始責罵打罵孩子,甚至有些時候還會體罰孩子。

一般來說採用這種教育方式的家長,一都是尊崇「不打不成鋼」的教育理念,但是在採用這種教育方式的時候,家長是否有想過,真的對孩子有幫助嗎?難道不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什麼影響嗎?

而這個時候有的家長又會說,好聲好氣的和孩子說了過後,孩子根本就不領情。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家長其實可以適當的採用一些比較強硬的手段,讓孩子明白他們的錯誤在哪裡,所以說暴力施壓的教育方法,並不是完全不可取的,但是也不能過度使用,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採用。

溫和善誘的教育方式溫和善誘的教育方式,其實和暴力施壓的教育方式是完全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

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裡面,馬修老師就是採用了這樣的一種方式,他面對孩子的錯誤和調皮,往往採用溫和詼諧,循循善誘的方式去教導孩子,在孩子們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馬修老師並沒有直接指出孩子的錯誤,而是去想辦法了解他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

其實這也是在告訴各位家長,平時在面對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要著急著讓孩子認錯受罰。

而是應該了解背後事情的真相,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了解到他們錯誤的根本,才能夠讓他們主動的承認錯誤,並且改正錯誤。

02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發揮其最大的自身價值呢?

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裡面並不僅僅講述了不同教育者的方面,也講述了不同孩子所面對的情況。

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天才音樂少年,他對於音樂天生就有一種天賦,所以學什麼都非常的快,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天才,也有這麼一個少年,和他恰恰相反,他的標籤就是頑劣智力低下,這個人就是孟丹,孟丹屬於那種被家長所放棄的人,在孟丹被送進池塘之底的第一天,他的老師就對校長說:「這個孩子天生孤僻,心理變態,喜歡撒謊,並且智力還出現了一些問題」。

其實孟丹從最開始之前就被設定為一個教育的實驗品。為什麼同樣來到這個世界上,有的人被別人發現,成為了成功者,但是有的人在別人眼裡就是一個冥頑不靈的少年呢?

其實這和家長有沒有辦法發揮孩子自身價值有很大的關係,當然,在面對不同類別的孩子的時候,採用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區別。

總不可能說在面對一個智力不是那麼高的孩子的時候,你卻採用簡單深奧的方法去教育他們,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下面我們就來為各位家長介紹一下,在面對不同孩子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實現他們自身的最大價值呢?

①面對「天才」孩子

當各位家長在面對天才孩子的時候,應該選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呢?各位家長應該知道,外界的評價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假如一個孩子天生就非常的聰明,那麼在外界就會收到非常多的稱讚,就會說:「你怎麼這麼聰明呀,你以後一定會非常的成功」。

為什麼這種稱讚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好的呢?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出不去的消化這樣的評價,這樣的評價只會讓他們變得驕傲,時間長了就會讓他們走向頹廢,所以說在面對天才孩子的時候,家長在進行知識方面教育的時候,可能會相對輕鬆,但是在對孩子進行心理教育的時候就要非常的重視。

正是由於他們是天才,所以他們的內心才會比較的敏感,家長也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消化別人的評價,讓他們懂得去自我認知自己,只有讓孩子自己正確的認識自己,才能夠讓他們實現自己的自身最大價值。

②面對頑劣「智力低下」的孩子

面對那些頑劣,智力又比較低下的孩子來說,家長們需要重視的不是對於他知識方面的教育,而是對其心理方面的教育。

北師大心理教授劉嘉老師說過:「當你假設你的周圍是一片鮮花的時候,環繞你的就是一片花園,當你認為你的周圍充滿了冷漠與無情,那你就將被整個沙漠所淹沒」。

從這句話中相信各位家長能夠知道,從教育心理的層面上來說,每一個孩子的外在評價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自身認為自己是正常的,是成功的,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一些不好的標籤。

因為這些標籤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影響他們實現自我的自身價值。

03面對如今的教育,家長應當如何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除了智力因素之外,社會情感的發展狀況是對人格建構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對於如今的社會來說,知識的教育已經不是各位家長最佳看中的了,很多的家長都更加看重去培養一個孩子的健全人格。

《放牛班的春天》裡面的這些孩子,大多數都是被父母拋棄,或者是父母已經去世了的孩子,所以說他們的內心其實一直都存在著一定的陰影。

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是必須進行家庭教育的,那麼對於現在家庭美滿和睦的孩子來說,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個健全的人格呢?

1)注意保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自信肯定都是最重要的,作為家長就是應該學會如何讓孩子去相信自己的價值,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受歡迎的,這是讓孩子充滿自信的最好方法。

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

其實從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家長在平時就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信任,以及無條件的支持,這樣可以讓孩子沒有顧忌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家長在評價孩子行為的時候,應該學會多多鼓勵孩子,多給孩子說一說他們所具有的優點,儘量避免一些沒有必要的批評,因為有的時候,批評是不能夠起到鼓勵、教育孩子的作用的,這反而會讓他們變得膽小、怯懦。

2)培養孩子直面面對困難的勇氣

勇氣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呢?

當然,勇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獲得的,而是需要從平時積累,鍛鍊,所以說,家長一定要抓住平時的任何機會,甚至可以自己為孩子提供一些適當的勇氣挑戰,在這中間學會正確引導孩子去克服困難,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過為了孩子的心智發育不受到任何的影響,家長在設置一些困難的時候一定要切合實際,選擇一些適合孩子的,孩子努力就能夠完成的任務,千萬不要心急,設置一些非常困難的,對於孩子來說無法完成的目標,這只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讓他們在下一次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只會選擇退縮。

3)培養孩子對人類環境的關懷

雖說在如今的社會中,金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錢並不能代表一切,一個人能否被這個社會所接受,能不能得到被人的認可和支持,這和他的為人處事是分不開的。

所以說,家長在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的時候,也不能忽略了培養孩子對社會,對人和環境的關懷。

如果孩子學會這些,他們就能夠關注和適當地去理解他人,一個可以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人,一定也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愛,讓孩子知道,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一定不能什麼都想著自己,而要學會為他人考慮,學會利他。

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正在接受各種教育的孩子,而孩子在面對這些教育的時候,肯定也會遇到不同的選擇。

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沒有辦法去選擇和理解哪一種對於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因此家長就應該起到引導的作用。

在孩子後面,正確引導他們走向良好的人生道路,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充滿勇氣和信心,並且成為一個懂得為他人考慮的優秀的人。

相關焦點

  • 《放牛班的春天》:治癒心靈,尋找人生的春天
    這樣一解釋大家應該就明白了,不是說一群放牛的孩子的故事,而是講述一群被老師、家長、社會都放棄的孩子們的故事,"春天"在這裡也不僅僅只是簡單的一個季節而已,更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一個美好寄託。放牛班的春天在某種意義上其實就是指那些被老師放棄的孩子們的人生也可以有光明的前途和未來。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影片背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啟示
    文/小莉子前段時間,一位朋友給我推薦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快結束時,看到馬修老師老師離開的時候,學生們為他折的紙飛機和唱歌送別時,我淚目了。不是因為這部電影精彩的劇情,而是因為學生對馬修老師的愛,讓我為之觸動。唯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收穫孩子的愛。
  •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我記憶中最美的春天
    是春天般美好,還是地獄般血腥?或許,《放牛班的春天》能讓你陷入沉思。《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電影的開頭是一位中年男子皮埃爾接了一個關於他母親的電話。
  •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比「愛」,更適合教育
    一說到中小學生,腦海裡瞬間閃出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豆瓣評分9.3的法國老電影。想必大家很疑惑,什麼是放牛班?又為什麼以此當作片名。因為這部電影的譯名來自臺灣,放牛班是臺灣的一句俚語。
  • 「放牛班的春天」是教師初心的縮影
    他的作為讓這些不被老師們認可,調皮淘氣甚至還弄過一些誇張的惡作劇的孩子們,得到了尊重,感受到愛的力量,喜歡上了學習。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春天,那就是我們記憶中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快樂活潑的,就想春天一樣,而這幫「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馬修老師帶給他們的。
  • 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放牛班的春天》「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結束時,這首悠揚的歌迴蕩在林蔭道上,久久地衝擊著我的心,令我百感交集,是喜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朱立元在其精品課程《美學》中提到:「呼喚情感的解放,把美育歸結為情感教育有其積極的意義。這種人本主義思想最能體現擺脫了各種現實羈絆的人性之真和個性之域。」
  • 劇情電影推薦《放牛班的春天》: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該片以音樂為名義詮釋愛與教育的真諦,看到遇見一個好老師能夠讓人生發生怎樣的轉變。馬修是一位音樂家,可惜懷才不遇,最終來到池塘底教養院當代課老師,之所以學校叫「池塘底」是因為學校裡大部分都是頑皮的少年。這裡的院長用「犯錯 懲罰」來管理這些學生,顧名思義就是關禁閉、體罰。
  • 山區孩子玩搖滾: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讓人動容
    既激活了山村孩子的音樂潛質,又讓這些孩子擁有了學習自信。甚至因為有了顧亞老師和這些孩子的努力,讓一座即將關閉的小學不但再現生機,更成了「最搖滾的小學」。其次是當地政府教育部門和山裡的村民「很了不起」,在不少邊遠農村基層政府和很多村民看來,鄉村孩子上小學能夠認字、算數和聽話就足矣,學藝術那是城市孩子的事,鄉下孩子既沒見過世面,又沒有條件腦子還「笨」,能學出啥出息。顧亞老師和他的兩支搖滾樂隊能夠得到基層教育部門和學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既顯得很不容易也非常難得。
  • 陪孩子看《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之餘也感受到高逆商在教育中運用
    放牛班的春天是多年前上映的一部老影片了,是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尚-巴堤·莫裡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於2004年3月17日上映。該片當年一上映就轟動一時,獲得法國當年票房冠軍,並在2005年入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提名,獲得第30屆法國凱撒獎最佳聲效獎等。
  • 放牛班的春天:國內評分最高的音樂教育片
    因為該片主要講述了指揮家嚴梓朗通過「熱血合唱團試驗計劃」讓一群「廢柴學生」在音樂中找回自我的故事,所以很多人將這部電影稱為「港版《放牛班的春天》」!前者主張通過外部強化的方式,使學生的行為得到改變,後者主張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適應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得到自主的發展!愛爾蘭教育學家威廉·葉芝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克裡斯託夫導演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人本主義。
  • 神還原《放牛班的春天》這個鄉村小學合唱團暖哭網友
    設施簡陋的教室內,一群穿著厚厚棉衣的孩子,在老師的指揮手勢下,唱出了動聽的韻律。近日,一段鄉村小學合唱團排練的視頻,暖到了眾多網友。網友們稱,這段視頻神還原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帶著孩子們唱歌的鏡頭,是電影故事的鄉村小學版。
  • 《放牛班的春天》讓孩子聽話學習,不如讓孩子愛上學習
    2004年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一部關於靈魂導師的美好影片。如果僅看片名,應該並不算是一部吸引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法語名字「Les Choristes」,據說直譯就是「合唱隊隊員們」。這樣一對比,中文名字至少還算文藝一些。
  • 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好老師才是「放牛班」真正的春天
    01影片背景《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巴哈蒂Christophe Barratier,根據1945年法國音樂電影沒多久願望就得以實現:在裡昂斯的聖馬克學校兒童合唱團中,一個十二歲男孩Jean-BaptisteMaunier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個男孩擁有著悅耳的聲色和有型的樣貌,巴拉蒂在邀請他試鏡後,最終鎖定他為最佳人選。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為何那麼多孩子會誤入歧途?與其去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如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那麼,如何避免孩子們淪為「壞小孩」?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該片於2004年在國內上映之後,該片一直是探討師生話題的重要談資。片名《放牛班的春天》是電影在臺灣上映時,觀眾們為電影取的名字。
  • 走進最美教師|鄉村小學「放牛班的春天」走紅網絡 現實版的「馬修...
    鄉村小學版合唱團走紅網絡 網友直言「暖哭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音樂教師馬修用音樂,悄悄影響了一群淘氣包的人生軌跡。在電影中,馬修帶著孩子排練合唱的鏡頭,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簡陋教室內,馬修單單用指揮手勢,就讓孩子們唱出了天籟之音。電影中這一幕,被新沂邵店鎮中心小學「6秒合唱團」進行了「神還原」。
  • 遇到克萊門特·馬修這樣的老師,放牛班也會有春天
    每位家長都希望老師對自己的孩子好一些,多關注一些。孩子在學校能遇到一位好老師,也是孩子的幸運。這讓我想起前兩天還在看的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巴拉蒂執導的一部關於教育題材的優秀影片。20004年在中國上映,就受到極大的好評。
  •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靈魂《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該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兩人回想起當年在「池塘底教養院」的童年回憶。
  • 《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的3點教育方式,是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 導演是克裡斯託夫·巴拉蒂男,是著名的法國導演、製片人、編劇,作品有《 放牛班的春天》、《微觀世界 》等。他本身是音樂出身的,直到2004年,他完成了自己魚躍龍門的長片成名作《放牛班的春天》。那部影片讓他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除此之外他為影片所作的原創音樂也得到了奧斯卡的提名。
  • 《放牛班的春天》:沒人生本惡,只是無情的手把人推向無盡的深淵
    放牛班的春天一位職業生涯不順利的音樂人,一群頑劣的學生和一所沒有溫暖的學校,在一個看似老掉牙的套路裡,會產生怎麼的溫情火花?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把故事徐徐展開。
  • 看廣州電影《點點星光》——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
    這部取材自距廣州不到一百公裡的花都群山中的一間外來工子弟小學的影片,給我們帶來了清新的南風和溫情的暖意,以及驚喜的希冀。而它淳樸的故事,平實的手法,轉折而動人的電影鏡頭,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熟悉的世界經典名片《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熱愛電影的人們都不應該是首先追求名和利的,譬如這部影片《點點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