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看《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之餘也感受到高逆商在教育中運用

2020-12-23 橙果媽媽呢

放牛班的春天是多年前上映的一部老影片了,是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尚-巴堤·莫裡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於2004年3月17日上映。該片當年一上映就轟動一時,獲得法國當年票房冠軍,並在2005年入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提名,獲得第30屆法國凱撒獎最佳聲效獎等。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劇情並不複雜,影片以倒敘的方式,講述了法國鄉村一所問題兒童寄宿學校,因為自私刻板的校長一直對這些頑劣孩子採取的高壓懲罰方式,導致學生們表面順從,私下卻惡行不斷,整個學校充滿壓抑嚴肅的氣氛,直到馬修老師的到來,他用不一樣的教育方式,改變了這群孩子的未來。

對於本片很多人都從愛和音樂、還有從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來詮釋對孩子的改變,誠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我在與孩子看這部影片中,結合疫情這幾個月與孩子的一些教育磨合,卻想聊聊從馬修身上,看到面對教育的困境時,具備高逆商的重要性。

所以在本文中,結合電影馬修老師進入學校的現狀來解析什麼是逆商、如何正確應用面對逆商的思維、如何提高自己的逆商三個角度來解讀這部影片,讓我們除了受到影片的鼓舞和激勵以外,也能從中學到如何用高逆商來解決在教育中遇到的問題。

01 「池塘之底」裡馬修老師所面臨的逆境。

這個影片是發生在二戰後的法國鄉村,「池塘之底」是當地的一所寄宿學校,這裡面的學生也不是普通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頑劣難纏、需要再教育的問題學生,說白了,這些孩子是一群幾乎被社會所拋棄的問題兒童。

影片的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學校的校長,一直採取的是以「懲罰制度」為核心,用「行動-反應」的殘暴政策對學校裡的孩子進行管制和打壓,而這種教育的方式,使這些孩子很容易就被關禁閉,同時還有打罵等現象。

整個學校的氣氛也是沉悶和壓抑的,而孩子在這種冷酷的管理之下,用撒謊、捉弄老師、鬧事、甚至偷竊等行為來表示反抗和不滿,我們可以看到,校長和學校裡的其他老師,已經給這些孩子失去信心了,他們不相信這些孩子會有出息,他們也不懂得該如何去教育孩子,只能用最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師生的關係也降低到了冰點,彼此都相互不滿和充滿著無奈和絕望。

馬修進入這所學校第一天就經歷了學校的教育方式,因為馬桑大叔被學生惡作劇弄傷眼睛,校長召集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警告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學生都要被關禁閉,而且取消所有的娛樂活動,禁止任何外來探訪,直到找出肇事者為止。

他進入教室就碰上了被學生捉弄,緊跟著 ,自己在宿舍東西被翻,最愛惜的音樂譜也被學生給偷走。這擺在他面前的也是頭痛難解決的事情。

這些頑劣孩子的舉止,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遇到和聽到,有的家長會打著對孩子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辱罵和控制;還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完不成就進行各種懲罰等。這些錯誤的教育方式,在影片中都能找到自己教育的影子。

所以看到影片的前半部分,不由替馬修老師擔心,在這種學生頑劣,校長殘暴的高壓政策下,身邊的環境變得很困難,他是否堅持下來。

02 面對逆境,馬修老師的反應讓我們理解了何為高逆商者。

在《逆商:我們該如何應對壞事件》這本書中,作者保羅·史託茲博士, 提出了逆商的概念。

怎麼來理解逆商呢?逆商指的是你有沒有在困境中看到機會,甚至進一步化危為機的能力。現在除了智商、情商很受人們關注,逆商也是看一個人是否有潛力的重要指標。

在書中提到,根據不同人面對逆境所做出的選擇不同,可以將人們分為三種:放棄者、紮營者和攀登者。

我們以影片中的人物和教育方式來解釋這三種不同的做法:

放棄者:學校校長和部分老師。放棄者,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也會遇到,他們遇到困難時,會選擇放棄、退出、逃避和變卦等,他們貪圖享樂和隨緣而安,他們很容易將認命作為自己不努力的藉口。

在影片中,作為這個學校的校長也是這樣,他本能上是放棄了對這些學生的教育的,他從內心是不相信這些孩子能變好的。他從內心覺得這些學生是頑劣和邪惡的,所以,在學校裡面他採取的「行動-反應」原則, 通過孩子犯錯誤就懲罰的方法,想達到管理的目的。

當然,用這種教育方式管教孩子,表面上看似乎很管用,但是在私底下,孩子對這種教育方式根本不認同, 還變本加厲來捉弄和報復老師。

所以,校長和老師會感到挫敗和沮喪,也會更加憤怒地用措施去懲罰學生,從而形成了惡性的循環。

可以說,體罰、擰耳朵、關禁閉等負面懲罰措施,如同流水線定製化的教育方式,將孩子視為物品般,違背了教育的規律和本質,這樣的教育方式註定得不到孩子的認可和理解。

紮營者:麥神父、部分老師等。紮營者,很明顯對比放棄者而言,他們是付出一些努力的,他們至少是接受了挑戰,當然,對於挑戰能堅持多長時間,付出到什麼程度就因人而異了,他們很容易就妥協了。

對於學校裡的老師和麥神父也是如此,或許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們也想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改變這些孩子,但是時間長了,還是放棄了,選擇了聽從校長的指揮和安排,麻木得去執行命令。

攀登者:馬修老師、醒悟後的老師。攀登者,對自己做的事情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熱情,他們知道峰頂難以達成,但是依舊明白邁出每一小步都可以促成進步,他們是典型的解決問題思維,他們為了一個好的結果,會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不會鬆懈和放棄。

而馬修在最開始進入學校後,就領教了孩子給他的下馬威,他所面臨的問題一點都不少,他始終認為這些孩子是可以變好的。

他為之採取了一些方法,他努力與校長進行談判,也與孩子進行溝通,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他沒有直接告訴校長或者關禁閉,而是通過擺事實,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問題,並提供了解決的方案,讓孩子進行選擇。

他面對葛賀克砸傷麥教父,沒有告知校長,而是讓他去照顧麥神父,讓他從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面對孩子嘲諷自己的歌曲,也沒有生氣,而是思考了方法,用合唱團的方式來感化這些孩子;他面對合唱團中每個孩子音質不同進行了劃分,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

在他教育方式的感化下,孩子們開始有了變化,他們臉上也有了笑容,他們在課間開始練習踢球和玩遊戲。而學校的老師看到馬修教育的成果後,也開始願意幫助和相信他。在校長辭退馬修後,麥神父、蕭老師等一起揭發了院長的暴行,院長最終是被辭退 。

03 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逆境,同樣可以像馬修老師一樣學會掌控逆境,提高逆商,最終解決問題。

這部影片給了我們家長很多的教育啟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有的家長就會選擇當放棄者和紮營者,將自己禁錮在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中,看不到問題所在,結果很難在教育上與孩子達成一致。

其實,不僅僅是教育方式,就是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我們都會遇到困難,具備高逆商的思維會讓我們得到更好的成長。在書中,保羅·史託茲提供了LEAD的逆商工具,幫助我們持續提高逆商。

LEAD工具包括:

①、L——Listen,傾聽自己的逆境反應:先發現逆境,才能應對逆境電影中馬修老師從進學校開始,就開始了解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他通過讓孩子寫下自己的理想來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夢想的,從而也才有後面的成立合唱團這個計劃,來通過音樂來感化到孩子。

在現實教育過程中,我們對於孩子也同樣應該如此,對於孩子犯下錯誤,第一時間應該是聆聽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現當下孩子遇到的困難並接受和理解,再下一步去考慮如何解決。

②、E——Explore,探究自己對結果的擔當:擔責、解決問題或採取行動看到了逆境並接受之後,我們就需要提醒自己去想辦法研究問題,找到問題的原因,並想辦法去解決,這個過程就是需要責無旁貸地擔起解決問題的重任,並採取一定的行動。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馬修老師看到孩子的問題後,他不僅僅是為孩子打掩護這麼簡單,他會對於犯錯的孩子進行溝通和懲罰,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給出了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種基於平等教育的方法,也引導著孩子去改正自己的壞習慣。

我們日常教育孩子中,也同樣可以運用這個方式,當發現教育上的難處時,不應該一味的抱怨和陷入痛苦之中,而是應該去探究孩子的內心,找到問題點所在,想辦法去行動起來,在行動的過程中一步步來解決這個問題。

③、A——Analyze,分析證據:審視、質疑並最終擺脫自己逆境反應中的消極部分在事情的進展過程中,總是還會遇到很多突發的情況,這時就可以對逆境進行分析,這也是我們解決它的前提條件,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問題入手去了解逆境:

有什麼證據表明我無法掌控?有什麼證據表明逆境一定會影響到我生活的其他方面?有什麼證據表明逆境必然會持續過長時間?

影片中,馬修明白校長的校長的強壓式教育方式,他無法直接阻止,但他明白這種教育方式所帶來的的後果是嚴重的,會讓孩子更加的叛逆和頑劣,再這樣下去,可能孩子的心智會變得更壞。他知道自己必須想辦法來做些什麼改變目前糟糕的逆境。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家長管教孩子一段時間效果不明顯,結果家長就選擇了放棄,默認孩子就是真的不行,而不去想辦法找原因。通過影片中,我們明顯可以學習到:遇到問題,冷靜下來,思考哪裡出了問題,去想辦法解決更為合適。

④、D——Do,做點事情:列好清單後就要採取行動如果說上面的分析是列問題的狀況清單,僅列出清單是不夠的,也無助於解決問題,那我們需要採取行動去一一解決清單上的問題,才是走出逆境正確步驟。

馬修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快速的執行者,他了解和分析孩子的現狀後,跟校長溝通完畢後,動手組建了學校的合唱團,開始帶領孩子每天進行合唱排練,即使中間遇到挫折,依舊是沒有放棄,私下繼續聯繫,最終是獲得了合唱的大成功,也贏得了孩子的心。

認清逆境、明確自己責任、分析逆境、最終採取針對性動作才是走出逆境的最佳步驟,而非原地等待、抱怨、祈禱別人的求助,放棄等待滅亡。

從影片中,我們看到馬修老師正是用自己遇到逆境,並想辦法來解決。他的做法讓我們了解到面對孩子教育問題,應該如何解決走出逆境。

結語

愛爾蘭教育學家威廉·葉芝提到,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馬修在遇到困境,卻運用高逆商方式來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鑑,通過跟孩子同時觀影,對於孩子而言,通過影片來理解了逆商,對於她而言,也是學習到了新的知識,也明白了遇到事情不能放棄,要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這部影片,對於家長而言提供了很好的孩子教育方式,更讓我們從看這部影片中,來明白高逆商在教育和生活中的運用都是相當的重要,這本身就是我們從這部電影中能收穫到的感悟和成長。

相關焦點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影片背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啟示
    文/小莉子前段時間,一位朋友給我推薦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快結束時,看到馬修老師老師離開的時候,學生們為他折的紙飛機和唱歌送別時,我淚目了。不是因為這部電影精彩的劇情,而是因為學生對馬修老師的愛,讓我為之觸動。唯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收穫孩子的愛。
  • 劇情電影推薦《放牛班的春天》: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該片以音樂為名義詮釋愛與教育的真諦,看到遇見一個好老師能夠讓人生發生怎樣的轉變。院長和馬修代表了兩種教育方式,一種是懲罰,一種是關愛。院長雖然在懲罰下讓學生變得「安靜」,可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學生們依舊很頑皮。從片中我們也能夠發現,這些孩子都是缺少父母的愛,在學校依然沒有得到關愛,那他們的頑皮也是不無緣由的。而馬修老師的到來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溫暖,他用音樂讓孩子們看到了希望。
  • 「放牛班的春天」是教師初心的縮影
    他的作為讓這些不被老師們認可,調皮淘氣甚至還弄過一些誇張的惡作劇的孩子們,得到了尊重,感受到愛的力量,喜歡上了學習。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春天,那就是我們記憶中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快樂活潑的,就想春天一樣,而這幫「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馬修老師帶給他們的。
  •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靈魂《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該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兩人回想起當年在「池塘底教養院」的童年回憶。
  • 《放牛班的春天》:治癒心靈,尋找人生的春天
    在這樣的日子裡當然很適合看一些能夠治癒心靈的適合春天的電影。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一部就是豆瓣評分高達9.3的經典之作《放牛班的春天》。很多人在看到標題時可能會誤以為這是一部很有鄉土氣息的電影,其實不然,"放牛班"這個詞彙是源自於臺灣的一個形容被老師們放棄的差生班級的用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吊車尾"。
  • 從《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啟示:如何幫助孩子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它的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其實這一部電影所講述的就是上個世紀40年代所發生的一個故事,在那個年代,法國邊陲一個教養學校所發生的故事。不知道大家對於「放牛班」這個詞語的理解是什麼,當然這不同於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放牛」,這裡的「放牛班」指的是一群問題兒童所組成的班級。
  • 山區孩子玩搖滾: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讓人動容
    專家認為,未來鄉村學校也要補齊音樂教育的短板,讓鄉村孩子也能接受有質量的音樂教育(據8月28日《工人日報》)。相比起城市中小學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受到多方因素的局限,農村尤其是偏遠山區的鄉村中小學校,學生的校園生活就要單調許多。
  • 《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的3點教育方式,是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 導演是克裡斯託夫·巴拉蒂男,是著名的法國導演、製片人、編劇,作品有《 放牛班的春天》、《微觀世界 》等。他本身是音樂出身的,直到2004年,他完成了自己魚躍龍門的長片成名作《放牛班的春天》。那部影片讓他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除此之外他為影片所作的原創音樂也得到了奧斯卡的提名。
  •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比「愛」,更適合教育
    一說到中小學生,腦海裡瞬間閃出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豆瓣評分9.3的法國老電影。想必大家很疑惑,什麼是放牛班?又為什麼以此當作片名。因為這部電影的譯名來自臺灣,放牛班是臺灣的一句俚語。
  • 放牛班的春天:國內評分最高的音樂教育片
    因為該片主要講述了指揮家嚴梓朗通過「熱血合唱團試驗計劃」讓一群「廢柴學生」在音樂中找回自我的故事,所以很多人將這部電影稱為「港版《放牛班的春天》」!國內外比較優秀的教育片有1987年的《孩子王》、1989年的《死亡詩社》、1997年的《心靈捕手》、1999年的《一個都不能少》、2004年的《放牛班的春天》、2007的《地球上的星星》、2011年的《超脫》……!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為何那麼多孩子會誤入歧途?與其去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如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那麼,如何避免孩子們淪為「壞小孩」?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該片於2004年在國內上映之後,該片一直是探討師生話題的重要談資。片名《放牛班的春天》是電影在臺灣上映時,觀眾們為電影取的名字。
  • ——《放牛班的春天》(中)
    《放牛班的春天》是世界上最經典的教育影片之一,這看似"老土"、"俗氣"的故事,卻讓很多人在這裡,找到了生活老師應有的模樣。不久後,馬修的計劃終於開始了,他確定了每個孩子的音色,並為他們選擇了合適的合唱音素。
  •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究竟是誰成就了誰?
    那麼人們心目中的教育,應該是讓人類擁有更高級反應能力的一種工作。教育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偉大之上的。《放牛班的春天》作為一部教育題材的電影,在我看來,不只是「因材施教」這麼簡單。電影中的馬修學監,在我的觀察中,至少我沒有從一開始就看到他對學生的愛,哪怕是後來,我依舊不敢苟同那是什麼偉大的愛。馬修來塘底教書,是經人介紹的,又說之前在私立初中教過課,而現在被介紹來到這樣一所問題學校來教書,顯然是一種降格。
  • 《放牛班的春天》讓孩子聽話學習,不如讓孩子愛上學習
    2004年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一部關於靈魂導師的美好影片。如果僅看片名,應該並不算是一部吸引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法語名字「Les Choristes」,據說直譯就是「合唱隊隊員們」。這樣一對比,中文名字至少還算文藝一些。
  •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人之初,性本善,該怎麼教育好您的「壞孩子」
    小C觀影/每天一部經典電影推薦 窗外下著小雨,雨水滴落的聲音以及不知名小鳥的嘰嘰喳喳形成了大自然動聽的合唱,這些無不傳達著春天來了的信息。春天是溫暖且溫馨的,值此萬物復甦之際,我極力推薦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 美麗心靈下的歌聲——淺析<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法國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朱諾弗,貝漢主演的一部劇情類電影,影片主要講述失業的音樂教師克萊蒙馬修和寄宿學校學生感人的師生故事。<放牛班的春天>在敘事選擇上很獨特,能夠從不一樣的視角詮釋這樣一個看似平淡的故事。影片讓人吸引的在於音樂的運用,以孩子的歌聲來貫穿電影。觸及靈魂的音樂,溫暖動人,引人深思的劇情,使影片的給留下深刻印象。影片使用倒敘的手法,以大音樂家莫瀚奇收到自己母親的消息開始。
  • 《放牛班的春天》:池塘之底困境中,「兩極分化」教育觀帶來思考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影片以倒敘的方式,講述了著名的指揮家莫朗奇回法國參加母親的葬禮,兒時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本,這是他們少年時音樂老師馬修的日記本,翻看日記浮現的回憶將時光倒回到1949年,法國鄉村一所「池塘之底」的兒童寄宿學校裡的故事就此展開。
  •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我記憶中最美的春天
    是春天般美好,還是地獄般血腥?或許,《放牛班的春天》能讓你陷入沉思。《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電影的開頭是一位中年男子皮埃爾接了一個關於他母親的電話。
  • 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好老師才是「放牛班」真正的春天
    01影片背景《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巴哈蒂Christophe Barratier,根據1945年法國音樂電影沒多久願望就得以實現:在裡昂斯的聖馬克學校兒童合唱團中,一個十二歲男孩Jean-BaptisteMaunier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個男孩擁有著悅耳的聲色和有型的樣貌,巴拉蒂在邀請他試鏡後,最終鎖定他為最佳人選。
  • 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放牛班的春天》「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結束時,這首悠揚的歌迴蕩在林蔭道上,久久地衝擊著我的心,令我百感交集,是喜悅?還是感動?大概都有吧。當了老師之後,每次看這部電影,總會激發我強烈的使命感。每當我因繁瑣的工作覺得心煩意亂,因家校矛盾苦惱不已,或因學生的叛逆氣憤難過時,一想起這部影片的種種——靠在校門口執著等待父母的佩皮諾,得到諒解時滿目溫情的莫杭治,被成見傷害火燒學校的蒙丹,為了學生孜孜不倦的馬修老師——便覺得內心再次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