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通訊員 劉友春)今年以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堅持補短板固底板,持續加強黨的組織體系建設,聚焦「三能共育」深度提升基層黨員幹部能力,突出「三網共治」持續深化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堅持「三題共解」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全地域、全領域、全要素、全功能推進基本組織、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
聚焦「三能共育」,深度提升基層黨員幹部治理能力
聚焦村主職幹部、副職幹部、後備幹部、無職黨員四種類型突出「大戰略」做好頂層設計,抓實「小落點」做細重點任務,修訂完善《村幹部管理辦法》,探索村黨組織書記「跨村公選」,全面落實村幹部底線管理,同步制定《農村黨員幹部能力素質提升工作規劃》,分階段落實「學習提能」「制度提能」「對標提能」重點任務,健全完善基層黨員幹部能力轉化提升機制。
一是堅持「學習提能」,推進政治理論教育常態化。組織開展農村黨員幹部集中培訓,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普及教育,實施黨員教育「十百千萬」工程,依託伍家臺省級黨員教育培訓示範基地,完善10個基層黨校建設,落實基層黨委兜底培訓要求,建立100個基層黨員教育課堂,選樹1000名基層黨員學用標兵,實現10000餘黨員培訓全覆蓋。組織開展「黨課開講」系列活動,推動書記示範講黨課、幹部帶頭講黨課、黨員普遍講黨課,推進黨員領導幹部「領學帶學督學」,分階段落實主題黨課、專題黨課、微型黨課、業務黨課、自省黨課等「五個開講」,組織黨課開講215場次,覆蓋黨員群眾近萬人次。常態化推進基層黨校建設,創新「政治理論+黨性鍛鍊+技能教育」模式,重點突出多元化「實戰教學」,組織開展「身邊人說身邊事」「解開矛盾糾紛的結」「幫你郎為您解憂」實戰課程10餘場次,把學員從培訓課堂轉換到矛盾糾紛、產業基地等一線,實地解決矛盾糾紛7個,推動黨員產業發展132畝,引導學員從「動腦」向「既動腦又動手」轉變,從「單一聽」向「實戰練」轉變。
二是堅持「制度提能」,推進治理能力提升常態化。按照分級負責、分層培訓原則,將基層黨員幹部教育培訓納入幹部教育培訓規劃,組織開展菜單式培訓、體驗式培訓、跟班式培訓,全面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組織推進「1+100」社會工作人才能力提升項目,集中力量培育1個「愛滿荊楚」社工服務站和100名左右專業社會工作者。常態化推進「跟班學習」制度,全面落實村級後備幹部「三定四個一」培養措施,探索村幹部縣內「互掛互學」模式,常態化推進村書記「異地跟班學習」項目,選派18名村(社區)主職幹部、重點後備幹部到襄陽市保康縣、武漢市蔡甸區、杭州市西湖區跟班學習、掛職鍛鍊,學習積累先進經驗,創新應用工作實踐。常態化推進「書記論壇」「書記沙龍」制度,統籌「看、講、議、做」四項內容,設置書記講給書記聽、書記提問書記答、書記會診相互辯3個環節,搭建理論學習、擂臺比武、頭腦風暴「三個平臺」,全縣累計組織「書記論壇」24場次,46名村書記上講臺傳授經驗,830餘名基層黨員幹部受益。
三是堅持「對標提能」,推進創先爭優機制常態化。全面落實「一線提能」措施,選派76名農村黨員幹部分批到重點項目一線實踐鍛鍊,承擔基層治理、易遷維穩、項目協調等工作,選派135名培養成熟的村級後備幹部,推進落實重難點項目276個。堅持考核獎懲評優評劣。突出正反向激勵機制建設,運用即時表揚等方式,表彰考核排位靠前、進位幅度大的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優先推薦參加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錄,對考核末位的發函提醒,連續兩次末位的誡勉談話,視情況調整基層幹部人選。突出觀摩拉練作示範,把到一線調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貫穿觀摩拉練始終,突出不定路線隨機性、深入一線針對性、檢驗落實有效性、結果應用重要性等要求,讓基層黨員幹部特別是農村黨組織書記在觀摩評比中,相互找差距、談思路、明方向、再戰鬥。
突出「三網共治」,深化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基層治理創新發展的根本路徑,建立深化新時代黨建引領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協調推進專項工作機制,縣委常委會3次集中學習《關於深化新時代黨建引領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意見》等5個文件精神,邀請恩施州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覃章梁教授開展專題講座,立足宣恩實際,突出「三網共治」,完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密織城市黨建「服務網」,健全鄉村治理「制度網」,夯實易遷治理「保障網」,提升基層組織組織力和基層治理能力。
一是突出政治功能,密織城市治理「服務網」。全面推進「雙向服務、全域融合」的社區「大黨委」共治模式,按照「虛擬組織、實體運作」原則,組織97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召開聯席會議18次,審議社區重大事項54件,建立了應急突發事件和急難險重任務「一體作戰」體系。完善社區聯建「協同共治」體系建設,落實社區「尖刀班」工作經費51萬元,推動41名在職黨員幹部常態化下沉社區,常態化參與疫情防控、防汛搶險等工作,牽頭組建黨員搶險先鋒隊15支,覆蓋黨員義工2700餘人,走訪居民15447戶3.4萬人,收集建議訴求104條,化解矛盾糾紛120餘起。全面落實社區基層治理「雙報到」制度,推進城市社區黨員樓棟長、樓棟(小區)黨小組、網格(片區)黨支部建設,組建網格黨支部30個、樓棟黨小組205個,2521名在職黨員社區報到,認領服務崗位3200餘個,常態化聯繫困難黨員(群眾)332戶、居民戶6158戶,開展志願服務108場次,辦實事300餘件,受益群眾2萬人次。探索推行在職黨員黨員「十二分制」管理制度,參照「駕照管理」模式,以一個自然年度為周期,劃定12分「硬槓槓」,明確15種扣分行為,其中一次性扣滿12分情形2種,對急難險重任務衝鋒在前等行為酌情加分,6分以下提醒談話,扣滿12分確定為不合格黨員,推動在職黨員服務社區治理「時刻在線」。組織開展「我的社區我的家」系列主題活動,落實「七個一」活動載體,探訪「光榮在黨五十年」老黨員60人,組織出彩黨員宣講24場次,認領完成困難群眾「微心願」165個,2742個「共產黨員戶」亮身份、承諾「我家有黨員,大家向我看」,徵求意見建議743條。
二是推進政治建設,健全鄉村治理「制度網」。持續開展基層黨組織規範化建設,採取縣級領導遍訪、基層黨委摸排、聯席部門會診、常委會議審定等方式,篩查確定軟弱渙散村黨組織27個,摸排10種問題表現情形,落實整頓措施57條,確保如期晉位升級。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縣級備案管理制定,完善872個農村定補幹部履歷檔案,調整不合格、不勝任村「兩委」成員5人,其中黨組織書記3人。抓優後備幹部隊伍建設,落實「三定四個一」措施,持續推進「扶貧專幹」選聘計劃,建成縣級統籌、擇優選聘、財政保障的村級後備人才選拔機制,儲備「兩委」後備幹部921人、鄉土人才2378人,276名後備幹部分批次到機關單位跟班學習。全面完善黨務(村務)公開、黨員教育管理制度建設,完成128個村綜合服務文化中心建設,基本實現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達標全覆蓋。落實好村級運轉經費、村幹部報酬待遇,縣財政整合扶貧、計生、綜治等資金「一攬子」使用,列支經費4321萬元,按照不少於3人/村的標準核定村定補幹部職數,村副職定補幹部待遇達到30000元/年。
三是堅持政治統領,築牢易遷治理「保障網」。推進易遷社區治理工作,探索以黨建統領服務、以服務凝聚人心的「多元共治」社會治理模式,組建易遷社區黨組織9個,完善「1+6」建設模式(1個易遷社區配套建設1個便民服務中心,設置議事廳、警衛室、「四點半學堂」等功能分區,同步配套建設1個文化廣場、1個生活超市、1個標準化衛生室、1個創業就業空間、每戶居民分發1塊菜地),完善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機制,邀請「五老」鄉賢等身邊人說身邊事,實施「三培養」工程,把年富力強的樓棟管理員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樓棟管理員、把黨員樓棟管理員培養成社區後備幹部,推動無職黨員參與安置小區管理。創新「四治融合」引領社區共建共治,建立愛心超市積分兌換機制,組織「出彩」系列評選,激發自治的內生動力;健全社區管理制度,配齊配強法律顧問,厚植法治的生繁土壤;發揮道德引領作用,加強鄉風文明引導,拓展德治的精神內涵;推進「智慧數據」服務平臺建設,完善樓棟視頻監控「雪亮」工程,完善智治的科技支撐。
堅持「三題共解」,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
一是重點解決黨委履職「虛化」問題。壓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全面優化縣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運行機制,落實基層黨建重點任務12個,推行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公開承諾制度和定期通報制度,領辦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項目18個。推進基層黨建「全周期」管理,建立工作內容「項目化」、工作任務「清單化」、工作責任「制度化」等「三化」項目,完善基層黨建突出問題排查常態化機制,推行「流程管理、環節控制」運行模式,常態化組織基層黨建重點任務拉練觀摩活動,推進工作提醒、調研督促、工作落實清單化,提升基層組織建設執行效能。
二是持續解決支部建設「弱化」問題。抓實「1+N」支部結對共建行動,97個機關單位與284個村(社區)「結對共建」,2781名黨員與貧困群眾「結對子」,開展支部聯建、黨員聯戶、活動聯動、文明聯創、發展聯手、糾紛聯調等黨建「六聯」活動,累計舉辦各類技能培訓2000餘場次,組織慰問活動420次,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全面推行發展黨員全程紀實制度,規範黨員發展紀實內容清單,建立《發展黨員工作全程紀實手冊》,通過全程介入、跟蹤監管手段,詳實記錄黨員發展的每個階段步驟,實現「一人一檔、一事一記、一步一審」。全面落實農村黨員教育培訓規劃,運用信息化手段和「非接觸」式渠道,打造「直播雲課堂」,邀請浙江杭州等地專家教授直播授課,組建9個「雲列席」組織生活群,實現疫情期間黨員教育培訓與新媒體技術深度融合。持續做好第一書記選派管理工作,按照「能力調強不調弱」「職級調高不調低」要求,優化選派駐村第一書記260人,組織開展第一書記「雙述職」10餘場次,全面完成駐村第一書記履職考核,推動考核評優向脫貧攻堅一線傾斜。
三是突出解決集體經濟「軟化」問題。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途徑,修訂出臺《宣恩扶持和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方案》,明確資產運營、資金利用、股份合作、興辦實體、資源發展、三產融合等集體經濟6種發展方式,全面整合銜接精準扶貧、農業產業化、鄉村振興、東西部協作等項目實施,建立獎勵扶持制度,統籌安排300萬元獎勵扶持專項資金,明確對年經營純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列支當年純收益的10%作為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的績效獎勵,並配套落實公務員招錄、項目政策支持等激勵措施,累計統籌資金超過2000萬元,扶持農業、旅遊、工業、房地產業等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28個,13個扶持項目實現盈利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