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夢與真——許淵衝自述》,是著名翻譯家許淵衝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人生自傳。該書不僅展示了許淵衝將近一個世紀的追夢歷程,更以坦蕩的胸懷,如實記錄了他與著名翻譯家趙瑞蕻、王佐良以及江楓、許鈞、陸谷孫等翻譯家圍繞翻譯的「真」與「美」、「神似」與「形似」等涉及翻譯核心的問題展開的大論爭,一字一句均可見作者的真性情。
94歲動筆完成自傳
自首期《朗讀者》經央視播出後,很多觀眾都深深記住了「許淵衝」這位翻譯大家的名字。據了解,許淵衝1921年生於江西南昌。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文學研究所,1950年獲得巴黎大學文學研究文憑。畢生致力於翻譯工作,在國內外出版《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莎士比亞選集》、《紅與黑》、《包法利夫人》、《追憶似水年華》、《約翰·克裡斯託夫》等中、英、法文學作品120餘部,是中國詩詞英法韻譯的唯一專家。1999年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2010年獲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文化終身成就大獎。2014年獲翻譯界最高獎項——國際譯聯「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系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夢與真——許淵衝自述》許淵衝 著河南文藝出版社2017年3月
《夢與真——許淵衝自述》講述了一個個人夢想與家國理想高度統一的知識分子的追夢人生。該書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二十二個章節。第一章節「源頭活水」到第十二章節「巴黎大學」記述作者求知尋夢的人生經歷;第十三章節「初露鋒芒」到第二十二章節的「創辦一流大學」講述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的過程。「我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取得知識,不斷付諸實踐,這樣才能對人做出貢獻,自己也得到樂趣。」這就是許淵衝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內心的真實寫照。
河南文藝出版社編輯牛文麗認為,所謂大家,在一般人的理解中,都是金聲玉振、功成名就之人,讀者往往只是讀到其著作,很難了解成就和榮譽背後的故事,容易產生可望而不可即之感。在《夢與真——許淵衝自述》一書中,許淵衝運用第一人稱,貼心地娓娓絮語,誠懇坦蕩,不遮不掩,完整地呈現其精神內核,甚至不吝袒露自己內心的孱弱、糾結與無奈,寫出了有歡笑有眼淚、有鮮花有荊棘的豐滿人生,沒有給人以學術名家高杳難及的距離感。
牛文麗表示,如果說許淵衝的學術成就和社會影響是「硬料」的話,那麼,其家學淵源、師承關係、愛情與婚姻等話題則相當於「軟料」「碎料」,多向度地折射出他的生命色彩。比如許淵衝講述了家人對自己的啟蒙教育和影響,是母親影響了他譯詩的「音美」;父親則影響了他譯詩的「形美」。又介紹通過集郵、打橋牌等愛好提高自己的譯文水平。再有,還坦誠地講到自己譯林徽因的《別丟掉》是因為暗戀女同學。
「更為可貴的是,許淵衝從94歲動筆,以每天1000多字的速度,歷時一年,完成了這部作品,用飽滿的筆墨翔實全面地講述自己的成長履跡與心路歷程,其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讀者從中認識到怎樣把一個國家創造的美轉化為全世界的美。這也是該書出版價值之所在。」牛文麗說。
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
作為有史以來將中國古典詩詞翻譯成英法韻文的唯一專家,許淵衝在翻譯理論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牛文麗向記者介紹,許淵衝的 「三美」理論在翻譯毛澤東詩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及《羅密歐與朱麗葉》《紅與黑》等作品中充分運用。所謂「三美」理論,即音美、形美和意美是翻譯的最高境界,三者成相互依靠、相輔相成的美。沒有音美和形美,意美就無從體現;而脫離意美,音美和形美就成了空洞的美,毫無意義的美,在翻譯時,把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體現詩詞的整體美。在三者不能兼顧的情況下,許淵衝提出「從心所欲,不逾規」,通過變通和補償的途徑,最大限度發揮譯語的優勢,使讀者能「知之、好之、樂之」。如書中所寫:「我把幾千首中國詩詞譯成英、法韻文,都是按照這個原則。這樣就把中國的東方美轉化為西方,甚至全世界能共享的美了。」
許淵衝自信地認為中國人能更好地翻譯中國詩,如書中所寫:「英國倫敦大學Graham 教授和美國哈佛大學Owen教授都譯過李商隱詩,但是錯誤百出,他們胡說什麼不能讓中國人把詩譯成英文。實際上,英、美教授遠遠不如中國譯者。」「中國人翻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等證明了徐志摩的話,只有中國人能譯好中國詩。」
牛文麗表示,除了如實地把細節經歷與人生成就結合起來,許淵衝在書中還揭示了眾多歷史事件的真相和許多名人的精神風貌,可以說為中國現代文化留下了具有史料價值的一筆財富。
來源:《深圳商報》魏沛娜
本文系轉載,如有版權問題
請聯繫 zgwsj20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