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業觀察|近三十年蘭州古舊書業剪影

2020-12-18 孔夫子舊書網

編者按

古舊書業到底什麼模樣?是書攤中的熙攘人群,是拍賣場中的爭相追逐,是故紙堆中的流轉遺存……我想它是很難描述的。作為千千萬萬普通人在其中維持生計的行當,作為淘書買書愛書人精神生活的歸隱處,古舊書行業的存在和發展,在時代浪潮中混雜流露出厚重的樣貌和鮮活的氣息。

選擇蘭州這座古老的西北城市,作為描述古舊書業的一個樣本,似乎有它的必然之處。追溯甘肅一帶的古舊書業發展史,早在北涼時期便已有私人藏書家的記載。元代的汪氏萬卷樓,明清的藏書家段堅、張澍,建國後的蘭州古舊書店等,都記錄著這一地區古舊書業繁盛的一面。

而從八九十年代到如今,蘭州的古舊書業市場也在進行著一次次變遷與轉型。如今,僅在孔網的數據顯示,甘肅省在孔網開店的數量不到兩百,而蘭州地區佔有130家,佔據甘肅絕大多數。因此,本次訪談我們聯繫了幾位蘭州當地的專業賣書人、買書人,聽他們講述自己與書的故事,在古舊書業變遷中的掙扎浮沉,試圖描繪一個真實而又樸素的西北舊書業樣貌。中國之大,很難說蘭州的古舊書業是否可以代表國內其它地區的古舊書業狀況,但也許能從這些獨一無二的故事中讀到幾個似曾相識的人與物。其中模樣,還是交由讀者朋友們來辨識吧。

▍書市一角

行業親歷者——五泉淘書齋店主的書店創業史

與書打交道,在訪談中其實很少聽到店主提及「創業」二字,更多的是賦予書與書店更多文雅的意味。但是這位五泉淘書齋(點擊進入書店)店主王林,卻將書店經營作為他的事業在踏踏實實地進行著。他說,將圖書推廣給更多人是我的事業和理想,這不是指將書店規模做大,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真正進來店裡讀書

▍五泉淘書齋店主:王林

五泉淘書齋經過了14個年頭,回顧創業的歷程,王林心頭一陣陣辛酸與感慨。十五年前,在報社工作的他,為了補貼家用,晚上便去夜市上擺書攤,沒想這個小小的舉動卻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隨著書攤生意越來越好,以及自己對書攤文化的喜愛,王林最終在家人和朋友的反對聲中,毅然辭去了10年的正式工作,幹起了又髒又累的淘書生意,開了第一家實體店——五泉淘書齋。

起初五泉淘書齋也只是個十多平米的小店,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王林慢慢發現蘭州舊書市場的幾個特點:90%的賣書販書者都是從廢品收購站淘取資源;同時,整個舊書圈雖有一定的群體,但沒有真正有實力的整合者,使得行業凝聚力不夠;再者,販書的多沒有遠大志向,只是為了生活而賣書。於是,內心便產生了整合舊書市場的衝動和想法。

後來,隨著隍廟書市的被取締,許多書販子成了「無頭蒼蠅」般無從去向,這時,王林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創業之路和目標——整合蘭州舊書市場,做一個專業的舊書收藏市場。2012年3月份,王林和同行朋友合資開了隴尚紙品交流中心,這也是五泉淘書齋的第二次變遷,由10平米的小店變為60平米的書店。只是這次創業因種種原因而以失敗告終。在這種情況下,王林選擇逆流而上,開始了五泉淘書齋的第三次變遷,從隴西路搬至正寧路,整合資源,整合市場,成立了以他個人為主導的佔地500平米的五泉淘書齋紙品交流中心,下屬有十幾家獨立自營的古舊書店,如今實體書店的發展已初具規模。「我對我們當地的媒體報導曾提過,原來在隴西路,我們賣書的是地下工作者,看不到天,現在我們終於見到天了,變成了地上工作者。」王林回憶起書店搬遷的經歷,笑著這麼說。

▍地下工作時期——隴尚紙品交流中心

關於如何介紹五泉淘書齋,如果是十年前,他大抵會說,有著藏量不少的線裝古籍。那時,他的一位忘年交——天津藏書家石學忠先生引路,慢慢做起來線裝書。「當時北面的城市都跑遍了」王林說,「保利、嘉德、瀚海、中貿聖佳,這些拍賣會我們都去過,也是在那時建立了這方面的朋友圈。」

▍甘肅本地官刻版古籍

如今,他卻形容店裡的書是五花八門的——新舊圖書、古籍文獻、民俗物件、票證、報紙、連環畫等等應有盡有。對於普通書的看法,王林的態度是有轉變的。「一本書被印出來,必定有它的消費群體和讀者。我們不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同時,還把書分成三六九等。我覺得這對我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所謂「淘書齋」,他似乎很注重「淘」字,希望書友們能在書堆裡找到一本好書。「淘書,這是一種享受,享受『淘』這個過程,而不是結果。」

▍書店一覽

有一些書的上架,還涉及到部分蘭州地域和文化特色,比如敦煌類、石窟類受歡迎的圖書品種,稀見的西北史料等等。如今他的書店裡地域文獻、檔案信札等資料也在當地的古舊書市場佔據著一定分量,前年還曾因當地民國時期的地域圖資料與國家圖書館有過合作。

▍地圖:民國初版試印的一套,71張

聊到古舊書市場是否處於衰退期這個問題,王林認為,這並不是衰退期,而是大眾認知度的理性期。賣書人對書籍的價值認知提高了,以前在書攤上賣5塊的書,現在可能標價50塊、幾百塊來賣,消費群在縮小的同時也變得更精。書籍自身價值的體現,也是在促使大家理性消費的過程。而如今正寧路的紙品交流中心,看著人流量不大,但其實營業額並沒有因此而下降,因為從隴西路到正寧路的搬遷,在某種程度上,篩掉了一些偶然性買書的群體,從而留下了比較忠實的購書群體,可以說來的人裡有90%的命中率。

經歷三次搬遷、一步步壯大的五泉淘書齋,在孔網上也開了好幾家分店,只就其中之一五泉淘書齋來說,經營水平在孔網也是中上水平,再加上拍賣區的收益,利用電商網路發展擴大線下書店事業是肯定沒問題的。在經營上,他更是擁抱新興的推廣形式,現在還利用抖音和快手兩個短視頻平臺做店鋪宣傳,以懷舊主題走向大眾的視野。這種將上新了的八十年代老課本、四大名著、二拍三拍、連環畫、小人書等等書目,製作成小視頻的方式,吸引大家進入並了解書店。

「希望如今的正寧路古玩城可以成為蘭州舊書市場的名片」,這是王林對未來的希冀,「古舊書市場有了聚集點,外地人來蘭州找書,便知道去哪個地方能找到了。」

▍如今的正寧路古玩城

網上賣書者——不能擺攤,便在網上勤勤懇懇地賣書

一本書(《讀者》),一碗麵(蘭州牛肉麵),一條河(黃河)——蘭州。這是寧蘭書屋(點擊進入書店)店主蔡永寧對蘭州的介紹,這個他入伍12年後復員安居、擺攤賣書、養家餬口十幾年的地方。

▍寧蘭書屋店主:蔡永寧

相較於五泉淘書齋王林,寧蘭書屋店主似乎更能代表普通的蘭州書店從業者,從線下擺攤到線上開店,更多是時代發展、行業變遷影響下的現實縮寫。2016年前後,蘭州地區書攤市場逐漸被取締,這與同一時期孔網新增開店的數目能對應著看出一二。這一時期,新開網店的數量約有70家,佔據了當地開店數的半壁江山,這無疑是一次集體轉型。從線下轉到線上經營,無疑是對經營方式的考驗。四年以來,蔡永寧一直勤勤懇懇、不驕不躁,如今靠著網上書店的收入,基本可以養活一家三口了。

蔡永寧住在蘭州的安寧區,原來蘭州的隍廟書攤還未被取締時,他也是那兒的常客。在馬路邊或節假日市場裡擺攤賣書十餘年。後來書攤難以持續了,2016年3月,他在孔網註冊了寧蘭書屋,在網上開張營業,書店以文史哲、社科、醫學、藝術、體育等為主,兼顧其他雜項。談及那段回憶,他直言對當時耐心細緻幫他的小張(文奇書屋店主)有愧,「我對於電腦純粹是門外漢,所以小張手把手教我如何上架圖書,上傳書影,參考定價,如何發貨等。往往忙活一整天,也只是換來我們的一頓家常飯而已。」

安寧區以高校聚集著稱,在師大、農大、交大門口擺攤十幾年,迎來送往學生一批又一批,蔡永寧也結交了不少教授、大學生的朋友。據他說,原來書攤上的常客——大學生小張、小路、小常如今也都在孔網開了店,現在經營得都不錯。還有師大文學院的小吳,從上學第一天便到書攤上買書,一買就是四年。去年小吳因工作調動去了上海,臨行前將所藏近千冊圖書送給了他。小吳的意思是:「希望這些書能流通起來,煥發新的生命和價值。」

▍以前擺攤的場景

蔡永寧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言辭,但聊起在孔網的書店經營,也能感受到他對舊書的愛護,以及對書友們的真誠與熱情。一本舊書,多少烙有舊主人的印記,扉頁上的籤名或印章,書中零散的閱讀痕跡,這些特殊的意義隨著書籍本身傳遞給新的讀者。孔網讓一本本舊書,在流通中循環利用,賦予了它靈魂。

網上售書不比實體書店那麼直觀,為了讓書友購書放心,滿意,店裡的書都是他親手拍圖上傳,即使掃碼上架,也上傳實物圖片,不僅僅以標準圖展示。他覺得「只有全方位的展示書的封面、封底、書脊、書口、上下端、版權頁、瑕疵(如勾畫字跡,缺損,油汙墨跡等),必要的時候,還要有目錄頁,不能圖示的加以文字描述。這樣買家才能放心選購,也少一些爭議。」

即便有著十幾年的收書、賣書經歷,如今的蔡永寧卻依舊為貨源發著愁。這幾年,他明顯感到書越來越難收了。「隨著舊城改造,老廠改制,城中村拆遷,老書、「好書」越來越少,收書、淘書的渠道,也越來越窄。前幾年還經常有老工廠、老學校的圖書館,老教師、老人家的館藏私藏流出,現在只剩下收購站了,而收購站也隨著城市管理和環保檢查也越來越少了。」

▍如今的書庫

人脈、資金、庫房,這些條件都得具備,才能不斷地攢下書籍庫存。蔡永寧沒有實體書店,平時也沒有積累下很多書。這次新冠疫情便波及到了這個偏遠小店。網上書店因快遞開工遲,各地發貨困難,訂單有所減少。再加上防疫管控,不讓出門,二三月份上架的都是這兩年庫存的「雞肋」,這種艱難時期,內心只能感慨「閒時收拾忙時用,地主家得有餘糧」!

回到實體店的事卻也並不容易,首先選址就是個問題,說到如今書攤相對集中的正寧路古玩城,蔡永寧回想說,前幾年確實有人提出將蘭州的書攤聚集到正寧路軍區的一個院子裡,但因為那是在城關區,與所在的安寧區距離較遠,一個在黃河南面,一個在黃河北面,去那邊還要跨過黃河,便也就只能作罷。當然,如果未來有合適的地方能作為書攤的聚集點,蔡永寧也很想有個實體書攤,畢竟有了書攤,便有了交流的氛圍,這和網上書店不一樣。

買書三十年——見證古舊書市場的一次次變遷

書友張鵬,是蘭州老牌學術書店鳳棲梧店主的老書友,也是一名資深新聞媒體從業者,20世紀60年代末生人,浸淫古舊書市場多年,因著書香家庭的背景薰陶,以及自身讀書愛好的廣泛,與孔網和當地的古舊書市場結下了不解之緣,可算是蘭州古舊書業近三十年變遷史的最佳見證人。

▍書友張鵬

「蘭州最早的幾個書攤應該是在工人文化宮(解放前是明肅王府花園)的小公園裡,分布在一進大門的兩側。文化宮對面是蘭州古舊書店,所以這一帶便成了蘭州最早的二手書交易市場。」這是張鵬對八九十年代舊書攤的印象,而他口中的「蘭州古舊書店」,又稱「蘭州古籍書店」,成立於1957年,是全國最早的古籍書店之一,以搶救、保護古籍和古舊書收購、再放行為宗旨,曾被讀者當成蘭州文化的一個符號,2013年,蘭州古籍書店文化宮店卻因經營虧損而停業。

蘭州書市最輝煌的年代要屬2000年到2012、2013年間,這段時間,書攤的聚集點已轉至了張掖路上的隍廟古玩市場。隍廟從90年代初到2010年,都是最熱鬧的二手書交易地。1994年,張鵬剛大學畢業到報社工作,報社和住處就在隍廟邊上,因此從那時起,他便開始頻繁地轉古玩市場。又由於從小愛翻書,逛冷攤淘舊書就成了轉古玩市場的一個重要節目。「當時專門賣舊書的大約不到10家,書攤旁還有個拉二胡的老人,我也印象深刻,但不知道他姓什麼。」

那個年代,網絡售書還未普及,蘭州又相對封閉,舊書市場呈現的特點是:好書不多,行情很亂。「瞎買瞎賣」是張鵬對當時舊書交易的形容,比如靜悟斎小曹賣書,「厚的十塊,薄的五塊」,就這麼賣,也可以賣的紅紅火火,成為當時蘭州舊書市場的鰲頭。

▍書市一角

在經常性的逛冷攤淘書的十幾年裡,張鵬也和許多書商成了熟人、朋友,如前面提到的靜悟斎小曹、上文介紹的五泉淘書齋小王、還有春雨軒的小周、在隴西路擺露天攤的老李等等。說起淘書的趣事,張鵬也是信手拈來,比如三百元撿漏到的《吳宓日記》,十元購得的一冊民國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的《敬業堂詩集》零本。

關於這冊《敬業堂詩集》,張鵬記憶深刻,「那是2008年的一個冬日,我路過隍廟,因為天冷,裡面幾乎沒啥人,只有小曹裹著個軍大衣守著攤兒。我在他攤上以十元購了一冊民國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的《敬業堂詩集》零本。這本書中以毛筆寫滿批註,字比芝麻粒大不了多少,書法精美。回去以後,我經認真考證,發現此書的批註者為甘肅省著名教育家張作謀先生。」(張作謀——1926年畢業於國立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後任蘭州一中校長)後來張鵬將考證的情況寫了一篇《冷攤上淘來的先賢遺墨》一文,發在報紙副刊上,文章見報後,張作謀先生的兒子張諤先生輾轉找到了他,希望能將這一批註本讓給他。因此張鵬在了解其中緣故後,便將書讓給了張諤先生,張諤回贈了其編撰的書。成就了一段當地書友間的佳話。

▍《敬業堂詩集》:批註滿滿,書法極佳

2012年左右,隍廟因為古建群保護、管理加強等因素,導致古玩攤全部被清理,這也使得舊書攤失去了聚集地,逐漸分散到各個城區,成為零散的攤位,亦或轉到孔夫子舊書網這類線上舊書網站進行經營。這時,經營後來居上者小王(五泉淘書齋店主)聯合其他三位發起人,合夥在隴西路開了一間四百平米的市場,將書攤們集中到一起來經營,也就是「隴尚紙品交流中心」。張鵬說,「這是地下室經營階段,地下室陰冷,人流量也大大下降,我有多次去轉,見賣的人比買的人多。」

▍古舊書市場變遷示意圖

人流量下降的原因,除了地理條件外,還有線上書店發展的影響。孔夫子舊書網在這期間發展迅速,經營者們都轉成以網上售書為主了。同時,孔夫子舊書網對舊書市場產生的另一個影響是:價格越來越透明。書販不再以薄厚定書價,會根據稀缺性、出版社這些因素參考孔網定價,價格趨於理性,但一般購書者以低價收到好書的機會也就不多了。

後來,隴西路的舊書市場逐漸難以為續,經營者們堅持了一兩年,最終陸陸續續隨小王搬到了正寧路。現在的蘭州舊書市場位於正寧路古玩城四樓,經營戶有十餘家,經營環境很好,但市場人流量不大。

▍在舊書店淘書

作為買家,張鵬對於蘭州古舊書市場的前景並不看好,「在和書商們交流中,我感覺到他們最大困難一方面是貨源枯竭,好書難收,另一方面由於正寧路古玩城人氣不足,客流不大,普通購書者大大減少,而愛好舊書收藏的人眼光越來越高,一般舊書很難滿足其需求。許多書販在經營舊書的同時開始兼營一些書畫、雜玩,估計不久的將來一些書販將完成轉型,單純的書籍經營者或將消失。同時舊書交易對網絡尤其孔夫子舊書網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參考資料

韋力——蘭州古舊書市場:曾歷旺市,難覓善籍(上)

*註:本文根據店主和書友提供的文字、圖片及語音資料整理而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我就知道你「在看」

相關焦點

  • 【書店】蘭州古舊書市場:曾歷旺市,難覓善籍(下)
    大概是2015年我在網上結識了甘肅日報社記者王家安先生,王先生也有藏書之好,他同時還是國內有名的楹聯撰寫高手,此後他贈送我多部與楹聯有關的著作,而我也從他那裡了解到了蘭州市古舊書市場的狀況。當然百聞不如一見,2017年3月5日,我來到了蘭州見到了年輕有名的王家安先生。
  • 書業新探︱線上書業:未來的一種可能性,現在就要開始實踐
    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加劇了書業面臨的挑戰:實體書店被迫關閉,作為大型圖書交易場所的各大書展相繼取消,圖書電商的物流受阻,經濟下行可能影響人們對圖書的購買意願……現在,身處其中的參與者,無論是否準備就緒,都已一齊捲入這場變局。然而業態更新並非疫情下的突變,變革之門早已打開。近十年來,書業始終面臨革新的命題,不斷應對新技術與新閱讀習慣帶來的衝擊。
  • 書業觀察|臺灣試行圖書公共出借權,愛書人書寫香港書店十年
    而在圖書出版、銷售方面,臺灣openbook閱讀志網站發布的《2019年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下稱《2019年觀察》)則指出,去年的統計數據雖然還沒有全部出來,但是已知前十個月出版總額為155.2億元,同比微增2%,其中紙本書漲1.8%,電子書增10.3%;零售總額同比微降0.25%,書店數同比減少38家,新書出版量依據ISBN申請量預估全年為3.5萬種,相比近幾年的平均
  • 書業觀察|德國書業協會何以起訴網店打折促銷:圖書定價制度
    2020年1月,德國書業協會就一紙訴狀將eBay告上法庭,控告其在2019年的聖誕季打折銷售定價圖書。對書的打折促銷和低價競爭,這在德國違反了一條已經有百年多歷史的規則——圖書定價制度。而這個圖書定價制度,在英國、法國等許多國家都實行過。
  • 書業觀察|疫情中的俄羅斯圖書館和實體書店
    本文以專業讀者和大眾讀者兩個視角略窺疫情下俄羅斯的書業(按:此處我們指的是一種廣義的書業。手稿、古籍流通於過去,或許我們可以把它們理解為一種「歷時性書業」)情況。專業讀者視角由於現代書籍可以通過別的渠道獲得,專業讀者視角的觀察範圍主要限定在俄羅斯圖書館手稿、古籍部。
  • 荷蘭書業發展概況及特色
    本文通過相關統計數據①介紹荷蘭書業的發展概況,深入分析其書業發展強盛的原因與特色之處,試圖總結可供我國出版業借鑑之處,彌補相關研究的不足。二、荷蘭書業發展概況荷蘭的中央書屋(Centraal Boekhuis)作為整個國家圖書發行體系的絕對中盤,承擔著全國90%的圖書、音像製品、印刷品和文具物流配送[1]。
  • 從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宋代坊刻書業繁榮發展的歷史作用
    坊刻書業對文化、教育產業,甚至是百姓的生活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猶如我國二十世紀末期網際網路知識信息大爆炸時,所帶來的那種強烈的衝擊。在雕版印刷初創的唐代,僅有洛陽、長安、益州、蘇州等數十個大城市中才有印售書籍的書坊,據如下考證,至北宋刻書之地有三十多處,而南宋時期迎來了井噴,有近二百處之多:「北宋時期刻書之地可考者不過三十餘處,而南宋則有近二百處」——張秀民《中國印刷史》
  • 第七屆全國書業社店營銷實務對接會聚焦書業融合引領產業發展
    伍旭升表示,經過疫情大考,書業同仁能夠在線下相聚,共話書業社店合作,親近感和珍視情讓人油然而生,尤顯寶貴。他強調:「第七屆全國書業社店營銷實務對接會以『新時代、新變局、新融合』為主題,聚焦新零售、新技術、新營銷,解剖短視頻等當下潮流營銷方式,探討圖書營銷的優化與重構,在網絡直播興盛之時,恰恰凸顯了社店對接的極端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 馬拉松城市觀察:蘭州從中國「補給站」奔到「起跑線」
    一直以「補給站」姿態出現的蘭州,現如今因為一場馬拉松賽事站到中國城市競爭的「起跑線」上,成為用體育塑造城市的樣板。蘭州蘭州,中國的「補給站」蘭州坐落於內陸省份甘肅,屬於典型的西北城市,在皋蘭山、關山以及黃土丘嶺的包圍之中,黃河穿城而過。從作為西北補給中轉站的角色出現,再到改革開放後的「掉隊」,蘭州的豐富和局限都源自於這片狹長的地緣位置。
  • 蘭州沒有「蘭州拉麵」
    這些打著「蘭州拉麵」招牌的真的都是蘭州的特色小吃嗎? 2008 年開始,政府貼息力度加大,貼息額度翻了一番,為260萬。截止到2018年3月底,化隆縣政府顯示,化隆縣一共為本縣拉麵事業發放了近5億的貼息貸款。 拉麵為生和政府扶持之下,是化隆縣人民的紛紛出走。
  • 蘭州沒有「蘭州拉麵」(這句話是蘭州人說的)
    圖片來自知乎既然如此,為什麼市場上有很多打著蘭州特色小吃牌子開的「蘭州拉麵」? 據辰智餐飲大數據研究中興研究,2017年全國只以蘭州拉麵/蘭州正宗牛肉拉麵等為名的7個品牌餐廳門店就有近2萬家。2008 年開始,政府貼息力度加大,貼息額度翻了一番,為260萬。截止到2018年3月底,化隆縣政府顯示,化隆縣一共為本縣拉麵事業發放了近5億元的貼息貸款。 拉麵為生和政府扶持之下,是化隆縣人民的紛紛出走。
  • 書業訪談錄︱南大出版學系主任張志強:電子閱讀的春天來了嗎
    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加劇了書業面臨的挑戰:實體書店被迫關閉,作為大型圖書交易場所的各大書展相繼取消,圖書電商的物流受阻……然而業態更新並非疫情下的突變,變革之門早已打開。近十年來,書業始終面臨革新的命題,不斷應對新技術與新閱讀習慣帶來的衝擊。
  • 關注書業!「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第35日活動發布
    晚上8點的「樂遊書業」將帶您一同走進上海文藝出版社,探尋「文學相伴人生、藝術點亮生活」的真諦。此外,還有滬上15家特色實體書店介紹,詳見↓「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第35日活動介紹樂遊書業——上海文藝出版社:文學相伴人生,藝術點亮生活播放平臺:澎湃、B站、喜馬拉雅、東方網、看看新聞Knews、趣頭條、一條、騰訊視頻、樊登讀書、浦東觀察、周到上海時間:3月27日(周五)20:00
  • 蘭州石化公司乙烯裝置高級技師孫青先執著"初心"三十年
    立工匠之志,掌握核心操作技術  1986年,孫青先技校畢業分配到了新中國乙烯工業的搖籃——蘭州石化公司石化廠,就此與乙烯生產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如饑似渴地學習,撰寫了幾十萬字的學習筆記。  2006年,作為主要成員,孫青先參加了中國石油股份公司重點安全隱患治理項目毫秒爐的改造可研、設計、施工、投產全過程,及時發現糾正施工各類問題30餘項,並編寫了新建SW裂解爐操作規程、化工投料試車方案、總體試車方案等近10萬字技術資料。他撰寫的《油品減粘劑在乙烯裝置油洗塔的應用》等10多篇技術論文在國內石化技術雜誌上發表,幫助同行業乙烯裝置解決了生產中存在的難題。
  • 看剪影識別人物,朱一龍離這項大獎越來越近
    2020年是誰在影響我們?11月26日,這份榜單已經開始給大家透露線索了。據悉11月27日,也就是明天,2020#年度影響力人物#榮譽盛典將現場揭曉答案。並配上了一眾剪影,讓觀眾們來猜一猜。在五位剪影中,目前評論中排行第一位的就是朱一龍了,來看下新聞周刊的評價「十年不難熬,一部好戲就夠;流量不重要,有演技才是龍」。
  • 高速狂奔後,美業門店如何實現效率驅動?
    由於具備快捷、實惠、味道大眾化等特點,蘭州牛肉麵在青海人的推廣下,以「蘭州拉麵」的名號迅速打開了全國市場,而「蘭州拉麵」也就此成為一塊特立獨行的餐飲招牌。 回到美業,我們遺憾地發現美業門店也在複製蘭州拉麵的增長方式,尤其是傳統門店,在過去幾十年中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規模效應。
  • 2021年中國書店業系列報導之(六)——2020年全球書業10大事件
    讓我們來看看,2020年的全球書業,都有哪些大事發生。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自傳《應許之地》,於2020年11月17日在全球各地以25種語言同時出版。面市第一天,圖書在美國和加拿大地區就狂銷近90萬冊,比柯林頓自傳、小布希自傳上市第一天的銷量,都要高出一大截。柯林頓自傳上市第一天的銷量,是40萬冊,小布希的更少,只有22萬。
  • "蘭州牛肉拉麵"商標註冊風波 超2000家店鋪在用
    蘭州拉麵商標怎麼來的?  「蘭州牛肉拉麵」商標風波始於2007年。蘭州商務局商貿服務處處長張海明稱,2007年9月,蘭州商業聯合會作為申報主體,向國家商標局提起了「蘭州牛肉拉麵」商標註冊申請。2010年3月28日該商標被準予註冊,並進行了公告,商標專用權期限從2010年3月28日至2020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