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報告文學創作綜述 與時代同頻共振

2021-02-08 人民政協網

2020年開年伊始,我們便遭遇了人類歷史上又一次嚴峻的瘟疫,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影響深度及廣度、長期性與深刻性至今仍無法作出判斷,它對中國和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人民生活的重大影響至今仍在持續。當然,2020年更是全面脫貧脫困、決勝全面小康之年,使全體國民擺脫貧困、走向小康,這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創舉。報告文學是時代的記錄者、書寫者和歷史記憶的保存者、傳承者,在中國和世界發生紛紜複雜的重大事件之時,報告文學正應該大有作為。事實上,在2020年,中國的報告文學作家也的確沒有辜負時代寄予的厚望,他們在各個事件現場、實踐現場都活躍著自己的身姿,都拿起手中的筆來記錄和書寫,從而使2020年度的報告文學創作形成了豐收的景觀。

抗疫敘事彰顯報告文學力量

首先是關於抗疫的真實敘事。在疫情暴發早期,報告文學作家主要採寫了一些「短平快」的短篇報告文學。其中,尤以李春雷、李朝全、紀紅建、曾散、普玄5位活躍在武漢抗疫一線的作家採訪小分隊的創作影響最為廣泛,也較為突出。這支小分隊在疫情最嚴峻的時期,深入到了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隔離點,還有社區、派出所、公交公司、超市等各個領域去採訪參與抗疫的各方面人士。

譬如,李春雷撰寫的《鐵人張定宇》刻畫的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漸凍症患者張定宇,彰顯了這位「人民英雄」在非常時期的非凡作為,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李春雷還採寫了《哭笑天使》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紀紅建既寫有關於方艙醫院的採訪《生命之艙》,關於警察的採訪《一個武漢警察的春天》,還有一系列關於志願者、武漢醫護人員、援鄂醫療隊的醫生護士的採訪,還原了戰「疫」現場嚴酷的場景。普玄注重對志願者的採訪,特別是他所寫的《老唐這一路》刻畫了一位來自唐山的志願者,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武漢抗疫一線。曾散注重採訪抗疫中的年輕人,描寫這些年輕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所煥發出來的青春的光彩,發表了《甘心》《迎風吐蕊朵朵花開》《溫暖的光》《愛和溫暖的力量》等短篇佳作。李朝全《一心赴救 無懼生死》較為翔實地記錄了武漢同濟醫院在抗疫中的優異表現,《一位叫「大連」的志願者》採寫了「誤入」武漢歷經各種艱險的年輕人蔣文強的故事,《武漢保衛戰》則以翔實可信的細節、資料及數據反映了武漢保衛戰艱苦卓絕的歷程。全國各地作家也都紛紛深入抗疫一線,採寫參與疫情防控的各方面人士。這些作品都有力地振奮了人們的精神,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氣,是鮮活可貴的時代報告。

國內疫情進入相持階段、形勢趨於緩和之後,則出現了一批長篇敘事。包括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時間》對上海市疫情防控的生動講述和記錄,劉詩偉、蔡家園的《生命之證》,以自己親身經歷,結合採訪的故事,講述了武漢封城76天期間所發生的諸多難忘往事。熊育群的《鍾南山:蒼生在上》則是較早出版的一部刻畫鍾南山院士的紀實作品,側重講述鍾南山在2003年抗擊非典和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早期所作出的重大貢獻。程小瑩的《張文宏醫生》探究張文宏為什麼紅、紅在哪裡,突出他是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突發事件的高明解題人。查瓊芳的《查醫生援鄂日記》則以醫者的親歷講述援鄂抗疫時那些難忘的日日夜夜。這些作品都為我國抗疫歷程留下了珍貴的真實記錄。

全面小康銘記艱巨歷程

脫貧攻堅是2020年最扣人心弦的偉大壯舉。在全國各個省區市,在脫貧攻堅的各個現場,都能看到作家們的身影,這是令人振奮和激動萬分的。中國作協組織的25位作家,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足跡,採訪了從河北阜平、安徽金寨、湖南十八洞村到寧夏西海固,到貴州畢節、同仁,四川大涼山,雲南魯甸等眾多貧困地區,出版了20多部報告文學。這些作品的陸續出版,已然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集束效應和虹吸效應。它們都是中國作家獻給這個時代的一份文學答卷。其中有多部作品已籤署對外翻譯的版權,將會在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這其中,包括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秦嶺的《高高的遠古堆》、蔣巍的《國家溫度》、關仁山的《太行沃土》等,一大批作品都各具風採、各有特性,都注重實地的採訪和第一手資料的搜集,都注重刻畫和描寫脫貧攻堅戰中小人物的經歷和事跡。因此,這樣一個個創作場景、創作描寫對象所烘託的便是全民的脫貧、全面的脫貧,其所表現的便是一場全局性的、舉國性的、歷史性的劃時代變革,其所彰顯的是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落下的脫貧攻堅的恢宏抱負、夢想與決心。

關於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主題的抒寫,對於中國作家而言一直處於正在進行時。還有大量的題材和領域、主題和問題亟待開掘和深挖。本年度,令人驚喜的是出現了兩部反映脫貧攻堅過程中及後脫貧時代課題的報告文學。李琭璐的《小康路上,因病致貧之痛》反映脫貧攻堅中存在的因病致貧問題,丁一鶴和毛永溫的《厚土中國》聚焦脫貧以後怎麼辦的問題。

關於脫貧攻堅的書寫,今後除了繼續深化、深耕之外,繼續聚焦全面小康、全面過上幸福生活的話題之外,更多地將會關注脫貧以後怎麼辦、脫貧以後往何處去的重要課題,亦即後脫貧時代的社會課題,相信我們的作家會繼續本著家國情懷和百姓情懷,關注描寫數以千萬的老百姓未來的生活畫卷。

國計民生傳遞百姓心聲

熱點事件、重大工程題材也是報告文學著力的一大重點。比如王敬東、朱向軍的《「華龍」騰飛》反映中國核電發展歷程,表現了以邢繼為代表的一批科研人員刻苦攻關、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

2020年是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的發展舉世矚目、激動人心,湧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陳啟文的《為什麼是深圳》通過對華為、騰訊、大疆、中興通訊等四家深圳企業樣本的解剖,揭示深圳40年來飛速發展的秘訣。李朝全的《到深圳去》通過講述若干優秀人才的深圳故事,揭示深圳人才立市的根本發展戰略。

關於「一帶一路」建設,值得關注的是高洪雷的《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這部作品通過深入開掘、梳理各種歷史文獻,採用獨特的敘事方式,即以地理坐標為敘事線索,選取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15座代表性城市,分別講述發生在這15座城市裡的歷史風雲,具有較好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胡平的《森林紀》聚焦中外眾多大都市對於保護森林植被、綠色發展思想的踐行,揭示了人與生態和諧共處、人與生態是一個命運和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任林舉的《虎嘯:野生東北虎追蹤與探秘》,通過探尋東北虎的足跡及其生存狀態,反映生態對於動物生存的重要性和動物與人類如何和諧共處的主題。

報告文學是一種食人間煙火的文學,涉及人間冷暖、百姓生存、國計民生的主題,一直是報告文學作家發力的一個重點。這方面,比如像彭名燕《其實我一直沒走遠》《用愛吻你的痛》對於流浪者收容救助工作的描寫,李燕燕《無聲之辯》講述了一位為盲人和殘障者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師唐帥的故事。

傳記文學領域,也出現了一批優秀作品,譬如描寫張伯禮、張定宇這樣的人民英雄的故事,反映「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感人事跡如鍾法權的《張富清傳》,還有關於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等英雄榜樣的書寫。這些都旨在弘揚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為人們提供一個個理想信念的範本。這其中,備受關注的是科學家傳記,尤其注重倡導科學家及其身上所具備的科學精神,呼喚科技興國、科技強國,召喚人們更多地關注科研,更多地具備科學精神,真正將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依靠人才驅動創新驅動戰略來提升國家經濟和綜合國力。近期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湧現出了一批城市傳。包括邱華棟的《北京傳》、葉兆言的《南京傳》、葉曙明的《廣州傳》、胡野秋的《深圳傳:未來的世界之城》。這其中,由新星出版社組織推出的「絲路百城傳」值得特別關注。孔見的《海南島傳》,還原這座孤懸大海的海島的千年歷史滄桑,人文氣息濃鬱,是城市地域傳的重要收穫。

報告文學是一種記憶文學、民生文學,特別注重聚焦熱點重點事件。譬如,2020年是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除了一些相關題材的優秀紀實文學再版之外,也出現了如王龍撰寫的《遲到的勳章》這樣揭示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的紀實作品。

縱觀2020年的報告文學創作,作家們在創作的技巧、手法上有一些新的開拓,在創作理念上顯得更為開闊,特別是對於文體交融方面,注意運用小說化、散文化和詩化的筆墨來撰寫報告文學,在文體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實績。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與時代同頻共振 ——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好書推薦」與時代同頻共振 ——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2020-01-05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同頻共振記錄新時代 黃鐘大呂奏響新樂章|貴州省音樂家協會第七次...
    2012年,韓宜芳辭掉國家大劇院的工作回到家鄉,成為貴州大學音樂學院一名作曲理論教師。韓宜芳創作的作品涵蓋合唱、室內樂、管弦樂、歌曲、影視配樂等類型,《纏躍吟》《空間三部曲》等作品獲全國和貴州省多項大獎。看到這些年貴州創作的作品在全國頻頻獲獎,更多的人聽到了來自貴州的聲音,韓宜芳覺得回到家鄉助力文化建設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近年來,她一直在民族管弦樂方面著力,踐行為家鄉譜寫時代之歌的創作理念。
  • 百度吳甜解讀飛槳成長之路:與時代發展脈搏同頻共振
    12月20日,由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與百度聯合主辦的WAVESUMMIT+2020深度學習開發者峰會在北京舉行。吳甜從開發生態、產業應用、人才培養方面分享飛槳最新的發展成果及洞察,並全新發布了基於飛槳的PaddleHelix螺旋槳生物計算平臺。
  • 四禾丨嚴考風 家校共振 正學風 師生同頻--鄭州四禾美術學校高一...
    嚴考風 家校共振正學風 師生同頻鄭州四禾美術學校高一年級第一次月考綜述10月17日-18日,國慶節後剛從太行山寫生返校的高一年級迎來了學期第一次月考。
  • 產業和社會同頻共振促高水平就業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12月8日訊(記者 董魯皖龍 高靚)今天,教育部舉行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上,針對社會關心的畢業生就業問題,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馬曉明表示,「與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同頻共振,是保持高水平就業的關鍵」。
  • 筆錄時代 著書存證 2020年主題創作鼓舞人心
    搜索2020年的關鍵詞,有兩個詞一定會出現——「抗疫」和「脫貧攻堅」,這一年,圍繞這兩個主題進行創作的作家不計其數,他們用文學作品記錄下了這個令人難忘的年份。2019年9月到2020年6月,「40後」作家蔣巍輾轉五省七地,創作了長篇報告文學《國家溫度——2019-2020我的田野調查》。他笑稱自己是個不回家的人:每到一處,翻山越嶺,眼前與檯燈、電腦相伴,心中是廣袤大地上一張張鮮活面孔,他們傳遞的溫度就是國家的溫度。 貴州作家鄭吉平的小說《十八師與楊六郎》講述了一個貴州大山中的支教老師與村支書共同發展教育、開山修路的凡人善舉。
  • 心理學:巧用「同頻共振」原理,可以輕鬆撩到你的心上人
    什麼是同頻共振原理?同頻共振原理指的是那些具有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也會產生共鳴或走到一起。這是有物理效應所引申而來的,一物理系統在特定頻率下,往往會比其他頻率更大的振幅做振動!也被人們運用到個人的思想、意識等方面。同頻共振原理就好像心理學當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則」又或者是群體的無形影響理論。
  • 宇宙真相:同頻共振,用愛改變世界
    這就是共振。共振就像一個紐帶,將萬物相連。 這看不見但卻真實存在的振動會相互影響,同頻相互吸引。在一個能量場比較混雜的場所,當出現少部分能量同頻共振的時候,會帶動整個能量場共振趨於統一,這些都已經過科學證實,以上視頻就是很好的實驗證明。
  • 心理學:兩個人是不是靈魂伴侶,「同頻共振效應」會告訴你答案
    其實兩個人是不是靈魂伴侶,"同頻共振效應"會告訴你答案,讓你明白真正的靈魂伴侶是如何感知如何相處的。什麼是同頻共振效應?同頻共振這個概念最先出現在物理學中,指的是物體達到相同頻率就會產生共振現象。而心理學家又賦予了同頻共振效應新的概念,往往指兩個人在思想、意識、言行、精神,觀念等方面的共鳴和協同狀態。同頻共振效應對於感情中的彼此其實存在一個引導作用,當兩個人在很多方面有相同點和共鳴點時,其實就證明了彼此之間的"共通性"。
  • 同頻共振、同向共進,共育新機、共開新局!徐衣顯到市政協走訪調研...
    同頻共振、同向共進,共育新機、共開新局!徐衣顯到市政協走訪調研機關黨建工作時強調…… 2020-08-11 12:2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聚焦| 同頻共振融合發展——畢節市旅遊市場復甦勢頭強勁
    聚焦 | 同頻共振融合發展——畢節市旅遊市場復甦勢頭強勁 2020-10-15 20: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評線】映象網評:用實幹與民族振興同頻共振
    2020年12月10日17時許,在宣恩縣高羅鎮埃山村,43歲的村黨支部書記李金髮,一邊招呼同伴,一邊用雙手搬起一袋白柚,放進貨車車廂。(人民網)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 河北:黨建引領業務跟進同頻共振
    中國氣象報記者謝盼 通訊員關昊 吳麗俠 於超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10月21日,在河北省氣象局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上,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晶指出,「黨組織書記要夯實政治責任、履實政治擔當、抓實政治生活,落實好中國氣象局和省氣象局黨組印發的黨建和業務融合措施要求,把支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進一步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 雙尚科技致力於讓美麗與生命同頻共振新美業
    喚醒現代新女性的崛起能量,雙尚科技一直在致力於讓美麗與生命同頻共振的新美業領域乘風破浪,勇往前行。自1998年便進入美容行業的劉雙瓊女士經營規划過近百家大大小小的美容院,並成功抓住美業井噴式發展的風口機遇,憑藉優秀的個人能力,引領雙尚科技以「樹立行業標杆、改寫行業歷史」為使命,引領美業領域的發展,成為帶領千萬女性追尋美、發現美、見證美的擺渡人。
  • 北汽:與國家大政方針同頻共振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2019年和今年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取得的成績,對今年我國發展主要目標和下一階段工作做出了總體部署。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產業與國計民生方方面面密切相關,那車企是如何用實際行動來積極實踐這些措施的呢?北汽集團以自身的社會責任、企業創新轉型和經營實踐為例,並結合報告中的提到的「關鍵詞」,表達出「中國製造」與全國人民同擔風雨、與國家大政方針同頻共振的節奏。
  • 長安大學校長沙愛民:與祖國同頻共振 從長安奮楫遠航
    人民網北京7月1日電 長安大學2020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6月30日舉行,未到場的2020屆畢業生及親友、校內外師生、海內外校友和社會人士等125萬餘人在線參加了「雲」觀禮。校長沙愛民教授以《與祖國同頻共振 從長安奮楫遠航》為題,深情寄語2020屆畢業生。
  • 【關注】立心鑄魂 文化共情 篤志力行 同頻共振:一同關注2020普陀...
    德育工作要點 (2020) 2020,這些文件請記牢 「兩綱要、兩意見、一方案、一指南」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 獨家|Coach中國區總裁楊葆焱:與數位化的中國市場同頻共振
    「本期對話人物」Tapestry 亞太區總裁 Coach 中國區總裁兼執行長 YANN BOZEC 楊葆焱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韓爽最新數據顯示,作為最先從疫情中恢復的市場,中國已成為2020年全球奢侈品行業的中堅力量,在全球個人奢侈品消費中所佔份額從
  • 別把演講當作自我展示舞臺,「同頻共振」才能深得人心
    一、演講的本質並非傳播信息,而是實現同頻共振說到公眾表達的目的和意義,幾乎所有人想到的都是「傳遞信息,表達觀點」,也就是通過語言的交流,表達出內心的想法,以實現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目標。演講作為公眾表達的一種,它同樣具有這樣的目標,但除此之外,它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甚至可以說是和其它公眾表達本質上的一個區別,就是演講更加追求和聽眾此時此刻的同頻共振。換句話說,演講能夠擊破搖擺不定的情緒和左右為難的想法,讓人做出判斷和選擇,以及明確自己的方向。
  • 與中國同頻共振 「大變局」下見證奧迪e-tron的使命
    中國已正式提出力爭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遠期目標,旨在努力踐行全球環保和綠色責任。這其中,無論是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還是2015年的《巴黎協定》籤署,均有中國身影參與其中,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