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國四公子之一,被稱為「怪爺」,晚年無償捐獻118件國寶

2020-12-14 我是一個丫依

他不抽菸不喝酒,一生就愛收古董。

他說:「予所收藏,不必終於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序。」

他叫張伯駒,在民國時期和愛新覺羅溥侗、張學良以及袁克文三人齊名,被稱為京城四少

雖然是官宦世家公子,但高起點的張伯駒並未選擇軍、政、商中的任意一條,而是頂著母親口中的「不成器和敗家子」,走出了一條「燒錢」的道路,他集收藏學家、書畫學家、詩詞學家以及戲劇研究家於一身,被稱為民國的「文化奇人」

今天我們來了解下張公子「揮霍千金只為畫,千金散盡不復來」的跌宕人生。

少年張伯駒

一、出生富貴未有惜,少年天性心中意

1898年張伯駒出生在河南項城,他的生父叫張錦芳,是個晚清廩生,在當地口碑較好,5歲時張伯駒被其過繼給了子女早夭的哥哥張鎮芳。

張鎮芳是光緒年間的進士,也是袁世凱嫂子的弟弟,也就是說張家和袁家有些親戚關係,因張鎮芳曾在經濟上資助過袁世凱,1912年,當袁世凱升任臨時大總統時,張鎮芳也成為河南省的都督兼民政長,那年張伯駒14歲。

可以說張伯駒的少年時期正處於張家滿門騰達的階段,張鎮芳很重視他的教育,少時即入私塾,待大些了又入讀天津新學書院和政法學堂,和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是同學,妥妥的貴族教育。

待張伯駒17歲時,張鎮芳為他安排了軍界這條路,他被送進去了貴族子弟的「中央陸軍混成模範團騎科」學習,20歲時張伯駒畢業(亦有說是肄業)。隨後又被安排在吳佩孚、張作霖等人旗下擔任參議,可以說他的起步頗高。

但張伯駒天性耿直,又書生意氣,看著官場的爾虞我詐以及追名逐利,不由心生厭倦,萌生退意。雖然被給予厚望,但他經過一番掙扎之後毅然決然的脫下戎裝,放棄了父母鋪好的路,回家繼承家業。

這並不符合父母眼中的望子成龍,因此,他後來也說:「家裡人並不喜歡我。」

但心性單一的少年並不在乎,他覺得做事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在此後人生中他也一直遵循這個原則。

少年張伯駒

二、機緣巧合遇叢碧,三十而立名雀起

1925年,27歲的張伯駒繼承父業,擔任鹽業銀行董事及總稽核,但他對此並不上心,每次去出差對帳對他來說就是遊玩。

1927年,29歲的張伯駒準備去銀行對帳,半途他突然興起,轉道去了琉璃廠,閒逛中他無意間看見了一副據說是康熙御筆「叢碧山房」的匾額,這個將《古文觀止》倒背如流,唐詩宋詞脫口而出的公子哥,只一眼就對這幅字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他花了一千元,買下了這個匾額,回去後越看越愛,喜不自勝,無法自拔。他後來將自己的字改為「叢碧」,又將住所改稱為「叢碧山房」,足以可見他對這幅字的喜愛。

此後張伯駒一發不可收拾,沉迷於書畫,他像是開通任督二脈一般,找到了人生的樂趣。

也讓本就有些書生意氣的他,變得更加「清高」。

有人說張伯駒一不認官,二不認錢,獨愛「詩詞、書畫和戲曲」,真是個怪人。從此也多了個「怪爺」的綽號。

三十而立,張伯駒毫無疑問是幸運的,他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意義。

青年張伯駒

三、遊春圖裡說氣節,千金散盡求珍跡

1946年,已在收藏界頗有名氣的張伯駒被人秘密告知展子虔的《遊春圖》從溥儀手中流出,在琉璃廠雲池山房經理馬霽川手中,而他正在物色滬商想轉手賣給洋人,以便獲得高額利潤。

張伯駒知道後怒不可支:一是,官宦家庭出生的他本就有強烈的名族氣節;二是,沉迷書畫後他對「古文物」更加了解,因此也更加珍惜。對於國寶流外之事,簡直是痛心疾首。

他大罵:「馬霽川要成為民族的敗類嗎?」

雖然心中氣憤,但張伯駒還是急忙去找對方,得到肯定答覆後,他要馬霽川開價,是的,他想自己買回來。

哪知馬霽川獅子大開口要求800兩黃金,要知道,民國的一兩黃金(320克)約現在的12萬元人民幣,也就是說這幅畫總價約1億元,而且那時一兩黃金的消費能力不是現在所能比的。

彼時張家也漸敗落,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張伯駒剛花費了110兩黃金買了範仲淹的《道服贊卷》,哪裡還有空餘的錢買這個,而且800兩明顯有些虛高,但他又不敢直言反駁,只能先穩住對方。

回去後他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終於讓他想到一個辦法,通過朋友,他聯繫上了時任故宮博物院的馬衡院長,希望博物院可以買下,然而結果卻讓人遺憾,博物院經費不足無力收購。

但也帶來一個好消息,馬衡院長致函給了北平的古玩商會,告知不準此畫出境,給了他稍許安穩。但張伯駒還是不放心,於是他親自走遍琉璃廠的所有商鋪,一遍遍不厭其煩的叮囑:「此畫屬於國寶,不可出境。」

一時間關於《遊春圖》的消息在文化界鬧得滿城風雨,馬霽川沒想到事情會發展成這樣,他擔心這畫留在自己手上可能會不利,急於脫手,於是馬上降價說只要200兩。

張伯駒聽後欣喜若狂,心動不已,雖然這價格對於他來說還是無力支付,但他心裡清楚這個是非常好的機會,未免節外生枝,他忍痛將自己最喜愛的一處豪宅出售,此宅佔地15畝,原是清太監李蓮英的私宅,也是張家最有價值的家產。

他以2.1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隔壁的輔仁大學,又將美元換成20條大黃魚。可是臨到交易之時,又突生變故,馬霽川嫌棄黃金成色不好,要求再加20兩。

於是張伯駒夫人潘素又變賣了部分首飾,才湊夠數額,最終換得《遊春圖》。

張伯駒說,收藏有兩大要件「才」和「財」。對於前者,在日積月累之下,張伯駒的鑑賞水平已在北京文化界頗有名氣,已達到較高水準;但對於後者,張家已在崩潰的邊緣。

然而張伯駒還是不為所動,只要是看中的,他有時在潘素麵前打滾也要求來。

張伯駒和潘素

四、飛來橫禍身危殆,嗜畫如命巧留遺

張伯駒對收藏精品珍惜的程度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

1941年的一天和往日並沒有什麼不同,張伯駒乘坐自己的小汽車出門去銀行上班,哪知剛出巷口就被三人持槍攔住,那三人快速登躍上車,控制住了張伯駒後將司機踢了下來,揚長而去。

消息第二日傳來,綁匪要求贖金200個金條,否則撕票。

潘素焦急不已,家中根本沒有那麼多現錢,除非變賣字畫。正在這時,張伯駒的拜把兄弟孫耀東也帶來消息,張伯駒之所以被綁架是因為空降頂替了銀行職工李某的位置,而李某的背後是汪偽76號特務所。

知道綁架者後讓潘素稍微安定了下來,於是雙方多番交涉,哪知綁匪傳來消息說張伯駒已節食多日,現請潘素過去見一面。

兩人見面後來不及訴說,潘素只聽見張伯駒悄悄囑咐她:「你怎麼救我都不要緊,甚至你救不了我,都不要緊,但是我們收藏的那些精品,你必須保護好,別為了贖我而賣掉,那樣我寧死也不出去。」

潘素知道,張伯駒視那些字畫如命,哪敢不聽丈夫的話,且因朋友從中周旋,性命也能保全,於是雙方幾經談判,終於在8個月後,以40根金條的價格將張伯駒贖回。

然而各大報刊卻刊登了張伯駒「不願賣畫贖身,嗜畫如命」的新聞,一時風頭正盛,張伯駒未免樹大招風,被迫舉家搬遷離開上海。

1956年,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張伯駒夫婦將30年珍藏的8副精品字畫無償捐獻給了國家,現均為故宮博物院的頂尖珍藏。

然而一年後他被戴上「右派」的帽子,下派去了吉林。十年後又被勒令退職,下鄉插隊,因年邁被人嫌棄。

晚年的張伯駒生活清貧,但這個年輕時就瀟灑不羈的公子哥,老了也是個豁達的老人,直至1978年正名,期間他從未有過怨言。

晚年潘素和張伯駒

1982年,張伯駒因肺炎去世,享年84歲。

張伯駒一生共捐獻了118副字畫(現價值上千億),有輓聯曰:「愛國家、愛民族,費盡心血一生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義、重友誼,冰雪肝膽賚志戀一統,豪氣萬古凌霄。」

有人說不知張伯駒則已,知道後再也不會忘記。這個民國的風流人物,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自己的準則。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也知道自己這麼做是為什麼。

生活可以沒有榮華富貴,也可以承受流言蜚語,只要我知道自己心中的追求和意義,這才不枉此生。

相關焦點

  • 民國四公子之一盧小嘉
    文/歷史九點半 民國時期,有四大世家子弟因父輩顯赫背景,加之自身十分活躍而被稱為「民國四公子」,四公子版本不一,比較廣泛的說法是:張學良、袁克文、張伯駒、盧小嘉(盧筱嘉)。四人各有千秋,又都有著十分傳奇的經歷。
  • 民國公子張伯駒曾過繼給河南督軍 與袁克文親密
    項城市博物館館長馬海珍告訴記者,這就是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的舊居。這座小樓面闊三間,進深三架梁,硬山灰瓦頂,東西長9.6米,寬5.4米,牆體厚60釐米,門窗簷下磚雕水波紋圖案。小樓原是民國年間張伯駒家的一個中藥鋪,張伯駒曾在此閒居。  「我們已經組織人將原來存放在舊居內的一些雜物清出。」
  • 翁萬戈為何將183件國寶無償捐給美國?對於他的理由國人並不買單
    當然,也有人會將珍藏的文物捐獻出去。譬如說,一個叫做翁萬戈的人就曾經將183件中國文物無償捐獻給了美國。那麼,這個叫做翁萬戈的人又是何許人也呢?別看這個名字不起眼,但他的來歷卻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就是同治和光緒兩任皇帝的帝師翁同龢的五世孫。一、翁萬戈翁萬戈是翁同龢的五世孫,也就是說他是翁氏收藏的第六代傳人。
  • 民國公子張伯駒,一個人的捐獻撐起了半個故宮,他是何方神聖
    我們提起張伯駒可能會感覺有些許陌生,不太了解這個人,但是如果提起他的親戚袁世凱,我想沒有人不知道的吧。是的,他其實是袁世凱的表侄。沒錯,今天我們說的就是民國的一位真正的高富帥,張伯駒,張公子。
  • 民國四公子:他背後有靠山,暴打黃金榮,依舊瀟灑,拼爹的時代
    民國四公子說的就是張學良、袁克文、張伯駒和盧小嘉。這四個人裡面就數張學良的名氣最大,不過其他的三個人,也是各有各的傳奇。今天就來說一說,盧小嘉這個人。盧小嘉雖然是四個人裡面名氣最小,最不出名的,但是曾經也在民國那個亂世出英雄的時代裡,幹過那麼幾件轟動一時的事情。
  • 劉銘傳家族誓死守護這一國寶,後人捐獻後獲得五千斤大米
    如今,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之一的虢季子白盤,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現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兩件館藏珍品散氏盤、毛公鼎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不過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這件傳世神器的背後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經歷,它曾經是清末名將劉銘傳的祖傳物品。那麼,劉銘傳是如何獲得這件國寶的呢?
  • 民國四公子是哪四位,分別都有誰?
    民國四公子是指民國初期,有四位出生名門望族的人,他們分別是,張伯駒、、張學良、袁克文和孫科,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他們:第一位,張伯駒我國著名的收藏家,他是袁世凱的遠房表弟,受家庭的影響,他飽讀詩書,有著紮實的文學基礎,他天資聰明一有時間有開始寫詩詞歌賦
  • 他捐了半個故宮,病重時想換個單人房間,卻被醫院告知:級別不夠
    這裡面有很多的文物,但其實也並不僅僅是皇宮裡面有的,還有一些是私人捐獻的。故宮博物館從1939年就開始接受私人捐獻,到現在來說,接受人數達700多人。這些人有不少是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當時有實力收藏的一批人。其中,有這麼一位人。他捐贈的文物數量是非常多的,在當時,抵得上半個故宮。不過這位晚年病重的時候,想要換個房間都被告知不行。
  • 清亡後大量文物流入海外,關鍵時刻是誰救了國寶書法《平復帖》?
    張伯駒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他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收藏鑑賞家,尤以愛國而著稱,他出身名門,家世顯赫,是直隸都督張錦芳之子,也是民國總統袁世凱的表侄,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以及滿清皇族愛新覺羅·溥侗並稱為「民國四公子」。(貴公子張伯駒)張伯駒有著「天下第一藏」的美譽,他畢生散盡家財,致力於古玩字畫的收藏,所藏珍品價值不可估量。
  • 民國的「京城四少」,背景有多強?
    民國的「京城四少」,背景有多強?關於「民國四公子」的版本很多,但是公認的是下面4位: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張鎮芳之子張伯駒,溥儀的族兄溥侗。既然是公子,當然都必須出身於豪門士族。袁克文,自幼熟讀「四書五經」,詩詞琴棋書畫金石收藏,樣樣精通。因反對袁世凱稱帝,不為其父所容,逃往上海,後成為天津班會的頭目。袁公子1931年病逝時,時人為他撰寫碑文:「才華橫溢君薄命,一世英明是鬼雄。」
  • 民國四公子之一,人說半個故宮都是他捐得,並不誇張
    被綁架者就是「民國四大公子」之一的張伯駒。時年43歲的張伯駒,是鹽業銀行的董事,每月都要飛到上海分行開會。這一天,從機場出來後,他的車就被一輛黑色小汽車尾隨。車停後,張伯駒就被人一擁而上擄走。對汽車的要求也是代步而已,有四個車輪能轉就行了。但對文物收藏,則是一擲千金。醉心於在古玩市場淘寶的樂趣之中。因為對書畫古卷價值的充分認可,他收購文物出手慷慨,並不還價,所以文物販子有了好的貨色都願意給他留著,送來請其品鑑。僅僅幾年,他在文玩收藏界,就聲名鵲起,成為業內備受尊崇的名家。
  • 海外華僑把國寶無償獻給美國,對中國卻要3000萬,這是為啥?
    後來也是覺得自己生活過得好不好無所謂,重要的是能不能找到一些自己喜愛的字畫古董,後來由於他的關係,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都和他一樣,喜歡收藏,我們這次要說的就是他的後代:翁萬戈,也就是他把屬於我們中國的國寶捐贈給美國。
  • 民國四公子都有誰?
    今天小編和大家聊一聊民國期間被譽為民國四公子的都有誰? 首先袁克文 (1890年—1931年),字豹岑,又字抱存、抱公,號寒雲,又署龜庵,河南項城人,崑曲名票,被稱為民國四公子之一。
  • 百歲華人收藏家,將183件國寶無償捐給美國,卻對國家要450萬美元
    因此,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也致力於收集文化國寶。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位收藏家,如果他願意將這些物件無償的捐給國家,那麼將會對我國的歷史研究提供極大的幫助,不過他卻沒有這樣做,還向國家索要了450萬美元的報酬。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1918年翁萬戈出生在上海,不過卻沒有在當地接受教育,而是跑到了天津學習。
  • 非富即貴的民國四公子:能文能武個性強,好惡引領時代潮流
    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亂世梟雄張作霖,張學良從小就接受著精英教育。在民國女子的眼中,張學良是理想的夢中情人。他風流倜儻,才華橫溢,殺伐果斷,是民國時期為數不多的能文能武的人。一口流利的英文,擅長寫詩歌,喜歡收藏,一名合格的飛機駕駛員,才子就是張學良的代名詞。張伯駒是袁世凱的侄子,同時也是直隸都督張錦芳的兒子。
  • 清朝出土七件青銅珍寶,卻有六件流失海外,僅剩一個已無償上交
    這些器物因造型莊重、圖案華麗複雜而被稱為「涼山七器」。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中很少見。自發掘以來,泰保定曾多次在山東世家中輾轉,如濟寧的鐘石、南海的歷山農、日照的定巴臣等清末收藏家。民國六年(1917年),國務秘書許世昌將太保鼎與西周時期的太史鼎、小可鼎、可中等一批青銅珍品一起,帶進自己的陳寨,並製作了一首特別的「得鼎之歌」來紀念。
  • 民國四公子之一,因看戲時說一個字遭黃金榮毒打,隨後幹了一件大事
    ——雨果 1912年中國進入到民國時期,當時的中國處於軍閥割據的混戰時期,亂世就會出英雄,的確湧現了許多梟雄和英雄,有的人憑藉才華成為一代文學大師,有的用權力讓別人折服,而有的用槍桿子讓人害怕。其中有一個人,有錢有權,堪稱是民國時期的富二代兼官二代,當時的人還稱他為民國四公子,此人便是盧筱嘉。
  • 「京城四少」張伯駒:酷愛收藏,卻將文物捐給國家,價值100億
    如今,我們提到富二代往往會想到當年的"京城四少",或是經常博得娛樂新聞頭條的"國民老公",也或是出身名門的"名媛"千金。但這些人要放到當年民國的一個小群體面前,瞬間會黯然失色,淡然無光。那就是蜚聲全國的"民國四公子"。
  • 湖南省博物館裡的11件「國寶」,盡顯「王朝盛世,絕代風華」
    湖南自民國時期曾建有省級博物館,但因抗戰爆發,最終毀於一旦,未在復建。建國之後,1956年湖南省博物館建成開館,後經過兩次擴建。湖南省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8餘萬件,在這眾多文物中,有11件國寶級文物,極具代表性。
  • 民國最囂張的公子哥,曾綁架黃金榮,逼杜月笙下跪道歉,他是誰?
    民國時期是一段充滿傳奇故事的時期,軍閥混戰,幫派爭鬥,這些硝煙瀰漫的奇聞軼事是那個年代獨特的風景線。在這些故事中,經常穿插著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今天要說到的就是背景顯赫的「民國四公子」之一,盧永祥的兒子盧小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