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抽菸不喝酒,一生就愛收古董。
他說:「予所收藏,不必終於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序。」
他叫張伯駒,在民國時期和愛新覺羅溥侗、張學良以及袁克文三人齊名,被稱為京城四少。
雖然是官宦世家公子,但高起點的張伯駒並未選擇軍、政、商中的任意一條,而是頂著母親口中的「不成器和敗家子」,走出了一條「燒錢」的道路,他集收藏學家、書畫學家、詩詞學家以及戲劇研究家於一身,被稱為民國的「文化奇人」。
今天我們來了解下張公子「揮霍千金只為畫,千金散盡不復來」的跌宕人生。
一、出生富貴未有惜,少年天性心中意
1898年張伯駒出生在河南項城,他的生父叫張錦芳,是個晚清廩生,在當地口碑較好,5歲時張伯駒被其過繼給了子女早夭的哥哥張鎮芳。
張鎮芳是光緒年間的進士,也是袁世凱嫂子的弟弟,也就是說張家和袁家有些親戚關係,因張鎮芳曾在經濟上資助過袁世凱,1912年,當袁世凱升任臨時大總統時,張鎮芳也成為河南省的都督兼民政長,那年張伯駒14歲。
可以說張伯駒的少年時期正處於張家滿門騰達的階段,張鎮芳很重視他的教育,少時即入私塾,待大些了又入讀天津新學書院和政法學堂,和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是同學,妥妥的貴族教育。
待張伯駒17歲時,張鎮芳為他安排了軍界這條路,他被送進去了貴族子弟的「中央陸軍混成模範團騎科」學習,20歲時張伯駒畢業(亦有說是肄業)。隨後又被安排在吳佩孚、張作霖等人旗下擔任參議,可以說他的起步頗高。
但張伯駒天性耿直,又書生意氣,看著官場的爾虞我詐以及追名逐利,不由心生厭倦,萌生退意。雖然被給予厚望,但他經過一番掙扎之後毅然決然的脫下戎裝,放棄了父母鋪好的路,回家繼承家業。
這並不符合父母眼中的望子成龍,因此,他後來也說:「家裡人並不喜歡我。」
但心性單一的少年並不在乎,他覺得做事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在此後人生中他也一直遵循這個原則。
二、機緣巧合遇叢碧,三十而立名雀起
1925年,27歲的張伯駒繼承父業,擔任鹽業銀行董事及總稽核,但他對此並不上心,每次去出差對帳對他來說就是遊玩。
1927年,29歲的張伯駒準備去銀行對帳,半途他突然興起,轉道去了琉璃廠,閒逛中他無意間看見了一副據說是康熙御筆「叢碧山房」的匾額,這個將《古文觀止》倒背如流,唐詩宋詞脫口而出的公子哥,只一眼就對這幅字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他花了一千元,買下了這個匾額,回去後越看越愛,喜不自勝,無法自拔。他後來將自己的字改為「叢碧」,又將住所改稱為「叢碧山房」,足以可見他對這幅字的喜愛。
此後張伯駒一發不可收拾,沉迷於書畫,他像是開通任督二脈一般,找到了人生的樂趣。
也讓本就有些書生意氣的他,變得更加「清高」。
有人說張伯駒一不認官,二不認錢,獨愛「詩詞、書畫和戲曲」,真是個怪人。從此也多了個「怪爺」的綽號。
三十而立,張伯駒毫無疑問是幸運的,他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意義。
三、遊春圖裡說氣節,千金散盡求珍跡
1946年,已在收藏界頗有名氣的張伯駒被人秘密告知展子虔的《遊春圖》從溥儀手中流出,在琉璃廠雲池山房經理馬霽川手中,而他正在物色滬商想轉手賣給洋人,以便獲得高額利潤。
張伯駒知道後怒不可支:一是,官宦家庭出生的他本就有強烈的名族氣節;二是,沉迷書畫後他對「古文物」更加了解,因此也更加珍惜。對於國寶流外之事,簡直是痛心疾首。
他大罵:「馬霽川要成為民族的敗類嗎?」
雖然心中氣憤,但張伯駒還是急忙去找對方,得到肯定答覆後,他要馬霽川開價,是的,他想自己買回來。
哪知馬霽川獅子大開口要求800兩黃金,要知道,民國的一兩黃金(320克)約現在的12萬元人民幣,也就是說這幅畫總價約1億元,而且那時一兩黃金的消費能力不是現在所能比的。
彼時張家也漸敗落,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張伯駒剛花費了110兩黃金買了範仲淹的《道服贊卷》,哪裡還有空餘的錢買這個,而且800兩明顯有些虛高,但他又不敢直言反駁,只能先穩住對方。
回去後他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終於讓他想到一個辦法,通過朋友,他聯繫上了時任故宮博物院的馬衡院長,希望博物院可以買下,然而結果卻讓人遺憾,博物院經費不足無力收購。
但也帶來一個好消息,馬衡院長致函給了北平的古玩商會,告知不準此畫出境,給了他稍許安穩。但張伯駒還是不放心,於是他親自走遍琉璃廠的所有商鋪,一遍遍不厭其煩的叮囑:「此畫屬於國寶,不可出境。」
一時間關於《遊春圖》的消息在文化界鬧得滿城風雨,馬霽川沒想到事情會發展成這樣,他擔心這畫留在自己手上可能會不利,急於脫手,於是馬上降價說只要200兩。
張伯駒聽後欣喜若狂,心動不已,雖然這價格對於他來說還是無力支付,但他心裡清楚這個是非常好的機會,未免節外生枝,他忍痛將自己最喜愛的一處豪宅出售,此宅佔地15畝,原是清太監李蓮英的私宅,也是張家最有價值的家產。
他以2.1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隔壁的輔仁大學,又將美元換成20條大黃魚。可是臨到交易之時,又突生變故,馬霽川嫌棄黃金成色不好,要求再加20兩。
於是張伯駒夫人潘素又變賣了部分首飾,才湊夠數額,最終換得《遊春圖》。
張伯駒說,收藏有兩大要件「才」和「財」。對於前者,在日積月累之下,張伯駒的鑑賞水平已在北京文化界頗有名氣,已達到較高水準;但對於後者,張家已在崩潰的邊緣。
然而張伯駒還是不為所動,只要是看中的,他有時在潘素麵前打滾也要求來。
四、飛來橫禍身危殆,嗜畫如命巧留遺
張伯駒對收藏精品珍惜的程度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
1941年的一天和往日並沒有什麼不同,張伯駒乘坐自己的小汽車出門去銀行上班,哪知剛出巷口就被三人持槍攔住,那三人快速登躍上車,控制住了張伯駒後將司機踢了下來,揚長而去。
消息第二日傳來,綁匪要求贖金200個金條,否則撕票。
潘素焦急不已,家中根本沒有那麼多現錢,除非變賣字畫。正在這時,張伯駒的拜把兄弟孫耀東也帶來消息,張伯駒之所以被綁架是因為空降頂替了銀行職工李某的位置,而李某的背後是汪偽76號特務所。
知道綁架者後讓潘素稍微安定了下來,於是雙方多番交涉,哪知綁匪傳來消息說張伯駒已節食多日,現請潘素過去見一面。
兩人見面後來不及訴說,潘素只聽見張伯駒悄悄囑咐她:「你怎麼救我都不要緊,甚至你救不了我,都不要緊,但是我們收藏的那些精品,你必須保護好,別為了贖我而賣掉,那樣我寧死也不出去。」
潘素知道,張伯駒視那些字畫如命,哪敢不聽丈夫的話,且因朋友從中周旋,性命也能保全,於是雙方幾經談判,終於在8個月後,以40根金條的價格將張伯駒贖回。
然而各大報刊卻刊登了張伯駒「不願賣畫贖身,嗜畫如命」的新聞,一時風頭正盛,張伯駒未免樹大招風,被迫舉家搬遷離開上海。
1956年,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張伯駒夫婦將30年珍藏的8副精品字畫無償捐獻給了國家,現均為故宮博物院的頂尖珍藏。
然而一年後他被戴上「右派」的帽子,下派去了吉林。十年後又被勒令退職,下鄉插隊,因年邁被人嫌棄。
晚年的張伯駒生活清貧,但這個年輕時就瀟灑不羈的公子哥,老了也是個豁達的老人,直至1978年正名,期間他從未有過怨言。
1982年,張伯駒因肺炎去世,享年84歲。
張伯駒一生共捐獻了118副字畫(現價值上千億),有輓聯曰:「愛國家、愛民族,費盡心血一生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義、重友誼,冰雪肝膽賚志戀一統,豪氣萬古凌霄。」
有人說不知張伯駒則已,知道後再也不會忘記。這個民國的風流人物,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自己的準則。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也知道自己這麼做是為什麼。
生活可以沒有榮華富貴,也可以承受流言蜚語,只要我知道自己心中的追求和意義,這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