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後大量文物流入海外,關鍵時刻是誰救了國寶書法《平復帖》?

2021-01-09 島主歷史觀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中國古代現存年代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是《平復帖》,作者為西晉著名書法家陸機(陸遜之孫),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餘年,即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沒有失傳,也無法動搖《平復帖》的「之最」地位。

《平復帖》是陸機寫給友人的一封簡訊,因開篇有「恐難平復」字樣,故得其名。《平復帖》全文共九行,共計只有區區84個字,卻因它是第一件流傳有緒的法帖墨跡,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對研究漢字和書法變遷有重要參考價值。

(陸機《平復帖》)

因為,更早的著名書法家如李斯(秦朝)、鍾繇(三國)等,並無切實可信的墨跡傳世,而石刻作品因為是翻版,受到刻手水平、風化腐蝕等因素影響,與真跡實際上相去甚遠,所以,《平復帖》對中國書法史意義重大。

《平復帖》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麼重要的書法作品,之所以有幸留在國內,要感謝兩個人,第一個是張伯駒,第二個是溥儒。

張伯駒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他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收藏鑑賞家,尤以愛國而著稱,他出身名門,家世顯赫,是直隸都督張錦芳之子,也是民國總統袁世凱的表侄,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以及滿清皇族愛新覺羅·溥侗並稱為「民國四公子」。

(貴公子張伯駒)

張伯駒有著「天下第一藏」的美譽,他畢生散盡家財,致力於古玩字畫的收藏,所藏珍品價值不可估量。1956年,深明大義的張伯駒把價值數十億元的藏品無償捐獻給了國家,故宮所藏的頂級書畫文物中,有一半都是張伯駒捐贈的,其中不僅包括李白唯一的書法真跡《上陽臺貼》,還有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的《遊春圖》(黃金170兩購得),以及上文提及的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的《平復帖》(現大洋4萬塊購得)。

古玩字畫最講究「流傳有序」,而張伯駒的《平復帖》,是從溥儒手裡買的。

溥儒全名為愛新覺羅·溥儒,後改名為溥心畬[yú]。從名字就不難看出,他是滿清皇族,並且與末代皇帝溥儀是同輩人。

(小恭親王溥儒)

溥儒是恭親王奕訢的孫子,同時也是晚清民國時期著名的書畫家、收藏家,他曾留學德國,在詩文和書畫領域均有成就,與張大千齊名,並稱為「南張北溥」,可見其書畫水平之高。

溥儒的《平復帖》倒不是買的,而是繼承來的。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是個狂熱的書畫收藏愛好者,《平復帖》便是他最愛的藏品之一,後來賜給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光緒年間,《平復帖》為恭親王奕訢所有,後來由其孫溥儒繼承。

《平復帖》是溥儒的摯愛之物,他原本是萬萬不捨得轉讓他人的。怎奈,這位出身皇族的王爺,不幸趕上了清朝亡國,生活窘迫的他不得不靠出售手中文物度日。

(溥儒與張大千等人合影)

溥儒開始賣藏品了,以他的家世背景和藏品質量,自然很快成為全世界收藏家的關注焦點,張伯駒也是其中一員。張伯駒最想要的就是《平復帖》,但《平復帖》恰恰也是溥儒最不捨得賣的。

張伯駒曾託人問價,溥儒的態度很明確,少於20萬現大洋免談。張伯駒實在太喜歡《平復帖》,便去四處籌措,但最終也只籌到6萬現大洋,對於這個價錢,溥儒是絕對無法接受的,所以這件事便這樣不了了之了。

既然如此,溥儒最終為什麼又以4萬現大洋的低價把《平復帖》賣給了張伯駒呢?那是因為,後來趕上溥儒的母親去世,溥儒沒錢辦葬禮,事情由此發生了轉機。

(張伯駒)

我們知道,古人推崇孝道,大家族尤其講究厚葬,皇族王爺給母親辦葬禮,那需要的錢財可不是一星半點。所以,聽聞溥儒母親病逝,全北平的文物販子都找上了門,美其名曰弔唁,實際上誰都明白,就是要打《平復帖》的主意,知道溥儒缺錢,想撿漏。

當時,由於競價激勵,願意高價買《平復帖》的文物販子並不在少數,但溥儒卻沒有被金錢衝昏頭腦,即便價格再誘人,他終究是不願意把平復帖賣給文物販子。

因為溥儒之前落魄時,曾把唐代畫家韓幹的《照夜白圖》賣給了一個文物販子,後來,這幅中國書畫史上的重要作品竟然被文物販子倒賣出國,現在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同為愛國收藏家,這件事是溥儒與張伯駒心中共同的痛,當初張伯駒求購《平復帖》,就是不想歷史重演。

(韓幹《照夜白圖》:描繪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喜愛的坐騎「照夜白」的形象。)

溥儒此番為了籌集喪葬費有意出讓《平復帖》,他心中的理想買家還是張伯駒,因為他知道張伯駒是絕對不會把國寶轉賣出國的。所以,溥儒託傅增湘找到張伯駒,問他能拿出多少錢買《平復帖》,張伯駒說:「4萬現大洋」。

4萬現大洋在當時絕對是一筆巨資,但比溥儒的理想價位20萬現大洋還是相差太遠,甚至比之前的6萬現大洋也少了三分之一,但張伯駒給出這個報價倒也不是想趁火打劫,而是當時的他,確實也只有這麼多錢了。

(張伯駒晚年)

最終,溥儒選擇割愛,以4萬現大洋的價格把《平復帖》賣給了張伯駒,《平復帖》也因此至今留在國內。

筆者每每讀到這樣的故事,都會被這樣的拳拳愛國心深深感動。溥儒因為愛國,忍痛低價轉讓《平復帖》,張伯駒因為愛國,更是把《平復帖》無償捐贈給了國家。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這樣的愛國人士存在,中國文化才得以傳承!

(本文完~)

相關焦點

  • 陸機《平復帖》書法欣賞
    當代書家啟功先生在其《啟功論稿》中對此帖注有釋文。  《平復帖》是草書演變過程中的典型書作,最大的特點是猶存隸意,但又沒有隸書那樣波磔分明,字體介與章草、今草之間。細觀此帖,禿筆枯鋒,剛勁質樸,整篇文字格調高雅,神採清新,字雖不連屬,卻洋洋灑灑,令人賞心悅目,字裡行間透露出書家的儒雅與睿智。  歷來評述甚多。宋陳繹曾云:「士衡《平復帖》,章草奇古」。
  • 平復帖難以平復世人之謎團
    卷首又有宋徽宗泥金題「晉陸機平復帖」籤,下押雙龍小璽。此帖曾經唐人殷浩、梁秀藏。宋初在王溥家,傳至其孫王貽永,轉歸李瑋,後入宣和內府。元代曾經張斯立、楊肯堂、郭天錫等鑑賞。明萬曆間歸韓世能、韓逢禧父子,再歸張醜。清初遞經葛君常、王際之、馮銓、梁清標、安岐等人之手,後入乾隆內府,進給太后。太后去世後,頒賜遺念,賜給成親王永瑆,後輾轉流傳於諸王府。
  • 《平復帖》蠡議
    《平復帖》的書法,介於章草與今草之間,為章草向今草過渡之橋梁。它的時代正好處在魏晉這一中國書法史上的重大變革時期,間乎「右軍以前,元常以後」這麼一個關鍵時段,故其在書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對其書者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曹先生所說:「對於《平復帖》書者是否為陸機的探討,其重要性似乎不亞於《蘭亭》論辯。」
  •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日本的中國文物
    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座博物館中,中國文物不下百萬計,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它們大多是在舊中國時流失海外的。加上建國以後,盜掘走私出境的文物,可以推測,在全球,我國至少有數百萬件文物流落異域。就甲骨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中,日本有近13000片。
  • 1700年前書法真跡:大文學家陸機《平復帖》光耀中國書法史
    這是1700年前西晉著名書法家陸機草隸《平復帖》,被鑑定為真跡,也是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法帖,對古代書法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陸機,又叫平原,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本文分享的是有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真跡。書帖內容是給生病的好友一封信札。對於《平復帖》很多名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總之,《平復帖》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價值。
  • 陸機《平復帖》,筆筆放大
    《平復帖》的筆墨形態與藝術敘事——王琪森(上海)時代背景與創作成因兩晉,是中國書法史公認的巔峰期。《平復帖》是章草向今草演變的標杆。《蘭亭序》是「隸變」後新書體的典範。《平復帖》至明代又得到了廟堂重臣、藝界泰鬥董其昌的推崇,最終確立了其在書法史上「祖帖」的地位與「墨皇」的尊貴。由宋經元入明後,《平復帖》在萬曆初年由韓世能、韓逢禧收藏,二韓父子作為明代大收藏家對此帖十分珍視。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董其昌為《平復帖》題籤,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董其昌又再次為《平復帖》題跋,此跋至今還留在帖後:「右平原真跡,有徽宗縹字及宣政小璽。
  • 這件西晉真跡,叫做「平復」,卻讓人久久不能平復!
    如果論到真跡,恐怕要算是陸機的《平復帖》。雖然名字叫做「平復」,但無論是書法作品本身的震撼力,還是這件珍寶流傳的經歷,都讓人久久不能平復。《平復帖》是晉代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創作的草隸書法作品,牙色麻紙本墨跡,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平復帖》考釋
    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是現存最早的名人墨跡,唐末以來,遞藏有序,北宋時曾入徽宗宣和內府,此前流傳狀況米芾《書史》有記錄,帖後更有傅增湘一千三百字長跋,詳述宣和以來流傳次第。《平復帖》距今逾一千七百年,字跡奇古,患漫難識,年代及所涉史事也難遽定。但是這一切,宋人並未介懷,如米芾等於帖的始末及內容未置一字。
  • 《淳化閣帖》善本流落海外之謎
    《閣帖》刻成後,內府用澄心堂紙、李廷矽墨拓印,從此即為叢帖始刻。《淳化閣帖》計十卷,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法帖,第二至第四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五卷為諸家古法帖,第六卷至第八卷為王羲之書,第九卷至第十卷為王獻之書。一共收集了中國宋朝以前103位歷代帝王、名臣、書法大家的420帖墨跡。為什麼叫《淳化秘閣法帖》?
  • 王珣與《伯遠帖》
    魏晉書法以其強烈的書寫性一直為人稱道。但是由於年代久遠,當時名人的書跡流傳到今天的已屬鳳毛麟角,名氣大者如鍾繇、王羲之等,真跡均已不傳。倒是西晉陸機的草書《平復帖》、東晉王珣的行書《伯遠帖》如有神助,竟被保存到現在,明確無誤地告訴人們晉人書跡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 「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平復帖》,放大了看更刺激!
    《平復帖》用的是由章草向今草演變的過渡書體,別看只有九行,對於它的釋文,歷代藏家可傷了腦筋,比如明代收藏家、《平復帖》主人之一張醜就只釋讀出了14個字。重金求購的心頭好,卻不知寫的啥內容,張醜的鬱悶誰人能懂?
  • 七大國寶級文物,金縷玉衣、平復帖、彩色兵馬俑、武王徵商簋
    文物分為兩部分:「盤」和「尊」。在古代,「尊」是一個裝酒的道具,「盤」通常被用作盛水的容器。這兩個被組合成一個容器。整套器具的裝飾精緻而富麗。它的精緻程度達到了秦初青銅器最高水平。《平復帖》最早的古代名人書法真跡,價值不可估量。民國期間,張伯駒借高利貸重金購買,後免費捐贈給國家。
  • 陸機《平復帖》,無一筆姿媚氣,亦無一筆粗獷氣
    《平復帖》的筆墨形態與藝術敘事——王琪森(上海)時代背景與創作成因兩晉,是中國書法史公認的巔峰期。《平復帖》是章草向今草演變的標杆。《蘭亭序》是「隸變」後新書體的典範。《平復帖》至明代又得到了廟堂重臣、藝界泰鬥董其昌的推崇,最終確立了其在書法史上「祖帖」的地位與「墨皇」的尊貴。由宋經元入明後,《平復帖》在萬曆初年由韓世能、韓逢禧收藏,二韓父子作為明代大收藏家對此帖十分珍視。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董其昌為《平復帖》題籤,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董其昌又再次為《平復帖》題跋,此跋至今還留在帖後:「右平原真跡,有徽宗縹字及宣政小璽。
  • 杜牧愛上老闆家的藝伎,豈料主人捷足先登,一紙情書千年後成國寶
    公元825年,年輕的詩人杜牧在連續寫下《過華清宮》和《阿房宮賦》後終於聽到了上層那個洪亮而溫暖的聲音。不要想多了,這個人自然不是當時的皇帝唐敬宗,而是太學博士吳武陵。如果你不知道吳武陵是誰,那是因為你忘記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 中國人的驕傲,十大國寶,排名第一的從不外借
    戰爭期間,為躲避戰火,孩兒枕隨故宮珍貴文物南遷保護,國民黨撤退後將其帶往臺灣。定窯孩兒枕現在已經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要想一睹芳容可要出趟遠門了。第六名 平復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時代:西晉初年平復帖有「墨皇」之稱,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名家法帖,至今已1700歲。據考證平復帖最早是沒有名字的,流入宋徽宗之手後,徽宗大筆一揮將此書信命名為「平復帖」。
  • 國寶華光 東晉風流:王珣《伯遠帖》
    按:今天,小編繼續為您推薦6篇「國寶華光」稿件,希望通過簡短的文字讓您品賞國寶的精美與厚重。
  • 北宋《淳化閣帖》,中國書法史上的「聖經」
    《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所謂法帖,就是傳統法式,將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帖。《淳化閣帖》共10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 一宮國寶緣何紛飛兩岸? 當年國民黨將文物遷臺
    抗戰爆發後,為了保護國寶,故宮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文物萬裡大遷徙」。從1933年至1944年,故宮1.3萬餘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歷經11年,行程萬餘裡,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每一遷都驚心動魄。「萬裡大遷徙」後的文物保存完好,創下了世界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蹟。故宮博物院在危難中保護了國寶,中國人民在危難中維護了國寶的尊嚴。
  • 他用5塊大洋買了一件髒臭的畫, 多年後賣了3億800萬!
    我們都知道紙質文物是各類文物中最難保存的藏品之一,容易老化、變黃、變脆、發黴、蟲蛀,目前流傳下來的最早的名家法帖是西晉時期陸機的《平復帖(tie四聲)》,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歷史
  • 故宮文物大總管:一家五代都是故宮的人 掌管180萬餘件國寶
    哪料自此一別,不但國寶分散兩岸,梁家三代也骨肉分離、陰陽兩隔。1972年,梁廷煒在臺北去世。15年後,大陸的梁家人才得知消息。1993年,梁金生去臺灣見到了家人和爺爺的同事。老人們告訴他,文物抵臺後,大家買的全是最便宜的竹製家具,很多文物箱子甚至都沒有打開過。直到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大家才意識到,怕是回不了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