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復帖》蠡議

2021-02-19 中國書法網

陸機《平復帖》,紙本,手卷,縱23.7cm,橫20.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平復帖》蠡議

作者:謝光輝 徐學標

 刊於《中國書法》雜誌2006年第5期

        《平復帖》是晉人的一件手書名跡,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該帖紙本,縱23.8釐米,橫20.5釐米。全帖九行,合重文共計85字。文曰: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慶。承使囗(唯)男,幸為復失前憂耳。囗(侯)子楊往初來至(或釋主),吾不能盡。臨西復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執(勢)所恆有,宜囗稱之。夏(或釋閔)囗(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①

   自北宋《宣和書譜》著錄以來,該帖一直歸於西晉名士陸機的名下,作為現存最早的名人墨跡而被推尊為「法帖之祖」。但由於未署名款,該帖的作者令人懷疑。早在明代時就曾有人將它定為陸機之弟陸雲甚或更早的漢代張芝所書,因為缺乏確切的證據,此論並未被人採信。歷來學者對《平復帖》為陸機所書多持肯定態度,有的人雖有疑慮卻仍然尊從舊說,使之幾成書史定論。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曹寶麟先生的一篇《陸機〈平復帖〉商榷》才引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廣泛討論。曹先生通過對《平復帖》中詞語及史實人物的考證,提出《平復帖》非陸機所書的觀點,嗣後徐邦達先生提出駁議,雙方一再論辯,引起學界的極大關注。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討論並沒有能夠更深入廣泛地持續下去,以致到如今仍未取得一個能令人滿意的結果。

   《平復帖》的書法,介於章草與今草之間,為章草向今草過渡之橋梁。它的時代正好處在魏晉這一中國書法史上的重大變革時期,間乎「右軍以前,元常以後」這麼一個關鍵時段,故其在書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對其書者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曹先生所說:「對於《平復帖》書者是否為陸機的探討,其重要性似乎不亞於《蘭亭》論辯。」②有感於此,筆者對《平復帖》及其有關史料進行了反覆的研究,認為對這一問題的討論還有進一步商議的必要。古語云:「以管窺天,以蠡測海。」③因作蠡議數則,敬祈各方高明批評指正。

   曹先生否定《平復帖》為陸機所書,主要是基於他對帖中「寇亂」一詞的考證,通過遍檢《全晉文》以及《晉書》中「寇亂」一詞的用例,得出了晉人所言「寇亂」皆指永嘉之亂的結論,並進一步論述道:「從史法而言,『寇』字用作名詞,即蔑稱外部的敵人(包括叛變投敵者,但作逆謀反者不在此例);若為動詞,則指外敵的入侵。外敵入侵並破壞本政體的內部結構,這才是名實相副的『寇亂』。陸機仕晉之世,儘管在他被殺的前六年有秦雍氐帥齊萬年的反叛,臨死前又有巴蜀流人李特的起事和稱帝,但只禍流數州,遠遠未達到『亂』的程度。而真正的因外寇而成的喪亂只有永嘉之亂。」「《平復帖》中敘及與『夏伯榮』之所以不通音問的『寇亂之際』,其實所指即是這段社稷傾覆、乘輿播越的非常時期。」而據史書記載,陸機在永嘉之亂前九年即已被殺身亡,「那麼《平復帖》的不是陸機所書可謂洞若觀火。」④針對這個觀點,徐邦達先生提出反駁意見,認為「寇亂」一詞在史書中的用法,既可指外寇,也可指內亂,非必內外兵禍同作,更非如曹說的專指「外寇入侵造成的喪亂」。「它實是『尋常』用語,所以不能和『寧馨』、『阿堵』等晉人口頭語來同等對待。」⑤但對曹先生資以立論的根據——《全晉文》和《晉書》中「寇亂」一詞的用例,卻未作任何分析和辯駁,因此稍欠反駁的力度。曹先生特為指出:「倘若徐先生意欲證明我的『不科學』,自應採取以下兩條途徑:要麼重新查閱一遍鄙人據以立論的兩部巨著,冀希於我或許隱瞞著對己不利的使用『寇亂』一詞的例句;要麼另行找出這兩部書之外的使我不攻自破的證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此這般才有說服力。」⑥

   「寇亂」一詞,古已有之。如《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恤禮衷寇亂。」鄭玄註:「兵作於外為寇,作於內為亂。」又《左傳?文公七年》:「臣聞之,兵作內為亂,於外為寇。寇及人,亂自及也。」可知「寇亂」原義,兼指外敵入侵與內部兵亂;用作動詞,則為侵擾之意,如《後漢書?應奉傳》:「延熹中,武陵蠻復寇亂荊州。」後世史籍中,「寇亂」一般均用為泛指兵亂或侵擾,並非專指。 那麼晉人所謂「寇亂」是否專指外敵入侵、故國淪喪的永嘉之亂呢?現在看來,答案也應該是否定的。雖然永嘉之亂為有晉以來最大的一次兵禍,對晉人而言實為刻骨銘心的奇恥大辱,故晉人言文中所稱「寇亂」確實多有指稱這次大亂的,但「寇亂」一詞卻並不全指永嘉之亂,甚或也不專指外敵入侵。略舉《晉書》中的二例為證:

   (1)中興初,以邊寇未靜,學校陵遲,特聽不試孝廉,而秀才猶依舊策試。卓上疏以為:「答問損益,當須博通古今,明達政體,必求諸《墳》、《索》,乃堪其舉。臣所忝州往遭寇亂,學校久替,人士流播,不得比之餘州。……」 (《晉書?甘卓傳》)按甘卓本傳云:「元帝初渡江,授卓前鋒都督、揚威將軍、歷陽內史。其後討周馥,徵杜弢,屢經苦戰,多所擒獲。以前後功,進爵南鄉侯,拜豫章太守。尋遷湘州刺史,將軍如故,復進爵於湖侯。」則上文所言甘卓在任之州乃指湘州,而非如曹先生所說的歷陽(歷陽為郡,不得稱州)。據《晉書?地理志下?荊州》:「懷帝又分(荊州之)長沙、衡陽、湘東、零陵、邵陵、桂陽及廣州之始安、始興、臨賀九郡置湘州。」可知湘州在長江之南,即今湖南的中南部以及廣東的北部。永嘉之亂時,胡騎南下,阻天塹而止,湘州並未受到侵擾。而據甘卓傳中的記載,此處所說的「寇亂」,實指由杜弢所領導的在荊湘一帶的巴蜀流民起義,與所謂的永嘉之亂全無關係。

   (2)玘三定江南,開復王略。帝嘉其勳,以玘行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封烏程縣侯。吳興寇亂之後,百姓饑饉,盜賊公行。玘甚有威惠,百姓敬愛之,期年之間,境內寧謐。……(《晉書?周處傳?附子玘》) 按周處附傳的記載,此處所說的「吳興寇亂」分別是指發生在吳興一帶的三次兵亂,即農民起義領袖張昌部將石冰的攻佔揚州以及晉朝將領陳敏、錢璯的兩次稱兵作亂,也即上文「三定江南」之所指。事在作逆謀反之列,與外族入侵的永嘉之亂無涉。 由此可見,「寇亂」一詞在晉人實為泛稱,並非專指永嘉之亂,對《平復帖》而言,並無判定時間的意義。那麼單憑帖中出現的「寇亂」一詞,是難以斷定《平復帖》是否為陸機所書的。 然而對曹先生《平復帖》非陸機所書的觀點,筆者仍然持贊同意見。而贊同的依據,則是帖中所言及的一個重要人物——子楊。

   子楊是《平復帖》中所談論的三人中的一位。帖中第四行首字(也即「子楊」前一字)墨跡剝落,僅下半部分依稀可辨。啟功先生擬釋為「吳」或「左」,又有人釋「屈」,⑦從草法上來看,都與墨跡不符,當以釋「侯」為是(附圖)。因為按草法,「吳」字無左下突出之一撇,而該字右下方豎畫中間的折筆亦非「左」、「屈」二字所宜有。惟有釋「侯」,庶幾不謬。信中說:侯子楊以前曾來遊歷於此,沒有受到禮遇和重視。這時臨將西行,復來相訪,頗見威儀,不但形貌俊美,舉止穩重得體,而且見識胸襟也較前大有不同,將來必有作為,不可等閒視之,應該對他有所稱譽和推重。

   帖中的「子楊」究為何人?尚不見有人考證過。我認為他即是《晉書?石季龍載紀上》中所載的那個曾經舉兵稱帝的李子楊(原名侯子光): 安定人侯子光,弱冠美姿儀,自稱佛太子,從大秦國來,當王小秦國。易姓名為李子楊,遊於鄠縣爰赤眉家,頗見其妖狀,事微有驗。赤眉信敬之,妻以二女,轉相扇惑。京兆樊經、竺龍、嚴諶、謝樂子等聚眾數千人於杜南山,子楊稱大黃帝,建元曰龍興。赤眉與經為左右丞相,龍、諶為左右大司馬,樂子為大將軍。鎮西石廣擊斬之。子楊頸無血,十餘日而面色無異於生。(《晉書?石季龍載紀上》) 《平復帖》中的侯子楊,跟這個由原名侯子光而改名為李子楊的人,既是同名,又是同姓(帖中稱新名而沿舊姓);一曰「軀體之美」,一曰「弱冠美姿儀」,帖文與載籍所說完全符契;又帖中稱其「思識量之邁前,執(勢)所恆有,宜稱之」,與載籍所記李子楊的言行作為——以「妖言」煽惑信眾,「事微有驗」,以及爰赤眉的「信敬之,妻以二女」,乃至最後的被推尊為「大黃帝」,也可以暗相印證,足證二者同為一人。

   考《晉書》石季龍載紀,上文繫於東晉成帝的鹹康三年(337,也即後趙石虎的建武三年),則子楊的舉事被殺,距陸機之死的西晉惠帝太安二年(303),整整晚了三十四年。當時的北方,正處在「五胡十六國」的分裂割據之中。侯子楊所活動的關中、甘肅一帶,先為匈奴族的前趙政權(318——329)所統治。公元329年羯族後趙政權(319——350)的石勒攻滅前趙,據有其地。石勒死後,石弘繼位。公元335年,石虎弒君自立,在位期間,荒淫殘暴,任意迫害人民,激起強烈的反抗。子楊的稱兵造反,正是針對著後趙石虎的殘暴統治。因此,他改名到長安鄠縣一帶來組織活動、鼓動舉事的時間,應在後趙政權開始統治關中的329年甚至石虎繼位的335年之後。而《平復帖》的寫作時間,無疑也是在侯子光改名李子楊之後,即其遊於長安鄠縣的前後。據此推算,則《平復帖》的晚出於陸機之死,約在三十年左右,其非陸機所書,也就不言而喻了。

   《 平復帖》的被歸於陸機名下而能長期不被人懷疑,與帖中提到的另外一個人物——彥先,當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在陸機的朋友中,就有三個表字為彥先的人,即顧榮、賀循和全某。《平復帖》談及彥先的病情,讓人很容易把它跟陸機聯繫在一起。因此,彥先其名的歸屬,也就成了人們辯論的一個焦點。帖中所說的彥先,啟功、曹寶麟先生認為是陸機的朋友賀循,徐邦達先生則認為是另外一位姓全字彥先的朋友。⑧

   考《晉書?賀循傳》,循卒於東晉元帝太興二年(319),晚陸機之死只有十六年。而據我們前面的考證,《平復帖》的寫作時間,晚於陸機之死約在三十年左右,則其距賀循的去世,晚了大約十幾年的時間。因此,帖中提到的彥先不可能是賀循。而全彥先按徐先生的說法,是在二陸被殺之前就已壯年夭折了的,就更不可能是《平復帖》中所說的彥先了。

   那麼這個帖中提到的彥先到底是誰?會不會在前面提到的三個人之外,還有一個不見於載籍的彥先呢?我認為這完全是可能的。古人尊崇祖先,故多以「孝先」、「奉先」、「紹先」、「彥先」之類作為人名或表字。以「彥先」為表字之見於史籍者,除上述三人外,南朝劉宋有傅劭,齊有丘景賓,梁有劉藻,北宋則有孫思恭、高登、趙覺等;此外,曹魏有賀彥先,北魏有裴彥先,劉宋有顧彥先,唐有杜彥先、裴彥先、何彥先,宋有許彥先、李彥先、王彥先等。可見,「彥先」為古代人名或表字的常用詞。叫「彥先」的人想必還有很多,未必能夠一一見之於載籍;而《平復帖》中的彥先,也非必上述顧、賀、全三人中的一人不可。因此,這裡的彥先,對《平復帖》作者和寫作時間的判定其實並無確切的意義。《平復帖》是否為陸機所書,是不可能從中得出準確可靠的結論的。

   歷來書畫作品,多有誤題誤定的情況,通常是將無名或名氣不大的人的墨跡題為名人之作,所謂「牛即戴嵩,馬即韓幹」者是也。《平復帖》殆即其例。雖然此帖自宋以來流傳有緒,⑨但認定它為陸機的手筆,並無確實的證據。筆者通過對帖中「子楊」這個人物的考察,推定《平復帖》的晚出陸機之死約在三十年左右,應非陸機所書。而從子楊活動和交遊的範圍(籍貫甘肅安定,遊於陝西長安,也有可能去過西域一帶)來看,《平復帖》應該是出於西北一帶佚名氏的作品,而不是出於江南的名士(如陸機、陸雲等)之手。《平復帖》的書風樸茂古拙,與「二王」等東晉名士書跡風格迥異,而與近世在西北一帶出土的漢晉簡牘殘紙墨跡中的某些草書寫法相近。這一點,正是其書法地域性風格特徵的表現。

   注釋: 
   ①此處採用啟功先生所作釋文,個別地方略作改動。詳見啟功《〈平復帖〉說並釋文》,載《書譜》1987年第5期。 
   ②⑥曹寶麟《〈平復帖〉再辯》,載《書法研究》1986年第4期。 
   ③ 東方朔《答客難》句,詳《漢書?東方朔傳》。 
   ④曹寶麟《陸機〈平復帖〉商榷》,載《書法研究》1985年第1期。 
   ⑤徐邦達《對〈陸機平復帖商榷〉一文的商榷》,載《書法研究》1986年第2期。 
   ⑦鄭春松《許我千慮一得——陸機〈平復帖〉詮釋》,載《書法》2003年第6期。 
   ⑧徐邦達《古法書鑑考選要》,載《書譜》1978年第6期。 
   ⑨王世襄《西晉陸機平復帖流傳考略》,載《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1期。 
   (作者單位:謝光輝 暨南大學中國文化藝術中心;徐學標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書法研究所)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歡迎聯繫,加入盛世藝拍拍友群,感受收藏的快樂!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直接點擊標題可進入瀏覽)


書畫高清資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雖遠為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

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

名家訪談

【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上)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下)


經典專題

《石渠寶笈》特展布重量級展品搶先看!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 趙佶 書法專輯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國展學術論壇實況報導


推薦展覽

事茗——東一書畫雅集

陳忠康精品書法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最全記錄)

"守正——全國百家楷書邀請展」

"望嶽——南嶽紀遊書畫展

傅志偉篆刻展

風雅在斯——廖偉夫書法作品選刊

相關焦點

  • 《平復帖》考釋
    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是現存最早的名人墨跡,唐末以來,遞藏有序,北宋時曾入徽宗宣和內府,此前流傳狀況米芾《書史》有記錄,帖後更有傅增湘一千三百字長跋,詳述宣和以來流傳次第。《平復帖》距今逾一千七百年,字跡奇古,患漫難識,年代及所涉史事也難遽定。但是這一切,宋人並未介懷,如米芾等於帖的始末及內容未置一字。
  • 這件西晉真跡,叫做「平復」,卻讓人久久不能平復!
    如果論到真跡,恐怕要算是陸機的《平復帖》。雖然名字叫做「平復」,但無論是書法作品本身的震撼力,還是這件珍寶流傳的經歷,都讓人久久不能平復。《平復帖》是晉代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創作的草隸書法作品,牙色麻紙本墨跡,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平復帖難以平復世人之謎團
    《平復帖》,紙本墨跡,無款。《平復帖》草書共9行縱23.7釐米,橫20.6釐米,共九行、八十四字。前人題為晉陸機所書,約作於西晉太安二年(303)七月至十月之間。《平復貼》多謎團,尤其在原文釋讀上,迷霧重重。
  • 陸機《平復帖》,筆筆放大
    從更深層的原因上講:正是陸機的文人稟性和詩友之交,直接催生了《平復帖》的出現,這也就是《平復帖》誕生的創作成因和人文內涵。一邊是金戈鐵馬,血火交融;一邊卻是揮毫濡墨,筆走龍蛇。《平復帖》就是可遇而不可求地出現在這樣一個非常的年代,非常的時期。
  • 陸機《平復帖》書法欣賞
    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晉書 陸機傳》),與弟陸雲俱為我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其實陸機還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的《平復帖》是我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書真跡。  《平復帖》凡九行,上有宋徽宗趙佶泥金題籤和「宣和」、「政和」二印。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容只是陸機問候友人的平常手札。惜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紙面損傷,有些字已分辯不出來了。
  • 「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平復帖》,放大了看更刺激!
    《平復帖》用的是由章草向今草演變的過渡書體,別看只有九行,對於它的釋文,歷代藏家可傷了腦筋,比如明代收藏家、《平復帖》主人之一張醜就只釋讀出了14個字。重金求購的心頭好,卻不知寫的啥內容,張醜的鬱悶誰人能懂?
  • 陸機《平復帖》,無一筆姿媚氣,亦無一筆粗獷氣
    從更深層的原因上講:正是陸機的文人稟性和詩友之交,直接催生了《平復帖》的出現,這也就是《平復帖》誕生的創作成因和人文內涵。一邊是金戈鐵馬,血火交融;一邊卻是揮毫濡墨,筆走龍蛇。《平復帖》就是可遇而不可求地出現在這樣一個非常的年代,非常的時期。
  • 清亡後大量文物流入海外,關鍵時刻是誰救了國寶書法《平復帖》?
    中國古代現存年代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是《平復帖》,作者為西晉著名書法家陸機(陸遜之孫),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餘年,即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沒有失傳,也無法動搖《平復帖》的「之最」地位。《平復帖》是陸機寫給友人的一封簡訊,因開篇有「恐難平復」字樣,故得其名。
  • 1700年前書法真跡:大文學家陸機《平復帖》光耀中國書法史
    這是1700年前西晉著名書法家陸機草隸《平復帖》,被鑑定為真跡,也是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法帖,對古代書法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陸機,又叫平原,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本文分享的是有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真跡。書帖內容是給生病的好友一封信札。對於《平復帖》很多名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總之,《平復帖》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價值。
  • 陸機《平復帖》寥寥數行,為什麼被稱為希世之寶,奉為法帖之祖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來聊聊陸機的平復帖。陸機,字士衡,吳郡吳縣華亭人。其祖父陸遜是三國時吳郡丞相,父親陸抗是吳大司馬。他十四歲時父亡,即領父兵為牙門將。吳亡後退居鄉裡,閉門苦讀十年。晉太康末年,入洛陽開始仕途生活,曾官至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
  • 七大國寶級文物,金縷玉衣、平復帖、彩色兵馬俑、武王徵商簋
    《平復帖》最早的古代名人書法真跡,價值不可估量。民國期間,張伯駒借高利貸重金購買,後免費捐贈給國家。1999年在兵馬俑二號坑中發現。臉是綠色的。到目前為止出土的兵馬俑中,只發現了一個綠面的。有粉紅色的臉和脖子,淺綠色的耳朵,赭色的頭髮和髮髻,猩紅色的髮帶,黑色的眉毛和鬍鬚。
  • 劉濤 | 《晉賢十四帖》的前塵往事
    當年乾隆看重王氏行書三帖,奉為「三希」之寶,置於養心殿西暖閣,時時把玩,多次題跋。卻將章草《平復帖》進生母鈕祜祿氏皇太后,陳設在太后住所慈寧宮(啟功說慈寧宮,傅增湘、王世襄說是壽康宮)。乾隆四十二年(1777)太后去世,《平復帖》作為「遺賜」賞給第十一子永瑆(1752—1823,乾隆五十四年封成親王),出了清宮。
  • 學王羲之《十七帖》,最好和這兩種法帖一起練
    《十七帖》,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我們學草書的範範法帖;而《十七帖》這本古帖,雖是碑刻,但也絕對是現如今被學習的眾多碑帖中最熱門的法帖之一,或沒有之一。(諸如說,給出趙子昂臨的《十七帖》,我們若不作一定了解,是不易看出這是「趙體-十七帖」。)除此,上述諸多臨的《十七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沒有碑刻帶來的『楞氣』」。我們很多人學習《十七帖》,臨出的《十七帖》,就不像是用筆寫的,十足的「一刀一刻」,這是為什麼呢?是因書法功底太差?這肯定不全是。故此,本站建議,學學王羲之《十七帖》,最好和這兩種法帖一起練。
  • 王珣與《伯遠帖》
    倒是西晉陸機的草書《平復帖》、東晉王珣的行書《伯遠帖》如有神助,竟被保存到現在,明確無誤地告訴人們晉人書跡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人們對陸機和他的《平復帖》已經了解得不少,這裡說說王珣,以及他的《伯遠帖》。
  • 《劉中使帖》:顏真卿行草之典範
    《劉中使帖》就是其中之一。《劉中使帖》又稱《瀛州帖》,書體為行草,藍紙本墨跡,縱28.5釐米,橫 43.1釐米;8行,41字。寫於 775年(唐大曆十年)是顏真卿 67歲作品。在看《劉中使帖》之前,先說一說什麼是帖。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帖是寫在絲織品上的文書。絲織品的使用遠在漢代以前,而紙卻是在漢代才發明的。
  • 臨了那麼多熱門帖,才知道這10部冷門帖的獨妙之處
    《頓首州民帖》,章草,衛瓘書,《淳化閣》《大觀帖》等收入。是流傳下來西晉時期的重要刻帖之一。其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都很高。此帖基本上去掉了波勢,體式略同於陸機《平復帖》,而風格更加秀麗流便。張懷瓘曾評其書謂「天姿特秀」。此帖尚存章草格局,而有些字已很接近今草。可以窺見章草向今草過渡的軌跡。 東晉 2、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 吳正前 歲月的餘暉——古樓蘭殘紙《濟白帖》的風姿
    《濟白帖》殘紙一片,但它上面留下來的字跡,如珍如寶,看見它就像遇見久別重逢的知己,親切而意味深長。《濟白帖》聊聊數字,揭示出西晉百姓的生存狀態,也洩漏了他們的審美密碼。幽遠簡捷,是書法藝術的高遠境界。《濟白帖》殘紙面積不大,悠久的時空感憾人心魄,用筆結字簡便快捷,意境深邃,字裡行間有股超塵脫凡的太古之風和邈遠的時間意蘊。
  • 王珣《伯遠帖》高清掃描大圖
    其代表作《伯遠帖》是東晉時難得的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歷代書法家、收藏家、鑑賞家視為稀世瑰寶。《伯遠帖》是作者給親友伯遠書寫的一通信札,其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的典範之作。全篇隨其本字之形,順其自然之態,而又通篇和悅,自然一體,有如天成。
  • 《伯遠帖》的回歸
    王珣真跡《伯遠帖》的年代僅次於《平復帖》,堪稱無上至寶,其書體為成熟的行草,運筆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灑脫,確實是晉人特有的風神,堪與二王爭輝,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其紙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貴。其歷來為後世書法家,鑑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伯遠帖》是王給親友的一通書函。它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 如何快速的平復情緒呢
    如何快速平復這些受到外來刺激引起的強烈情緒,維持身心的相對平衡呢?一時想到的有三個方法:一是離開當時的環境;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三是如果手邊有水,可以先喝口水。離開當時的環境。關係產生於人和環境的互動中,引起了各種情緒,那麼,離開這個場地,這個關係就暫時中斷了,情緒就不被環境所影響和控制,能有效地平復情緒。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當我們的情緒發生變化時,呼吸也隨著變得急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