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中原野戰軍主力部隊千裡挺進大別山區,其中有兩支部隊協同配合挺進,一個是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陳粟大軍),另一個是中原野戰軍陳謝兵團(陳謝大軍),其中陳謝兵團還是單獨設立的,為什麼要單獨設立陳謝兵團?其作用又有哪些呢?
首先我們看看中原野戰軍的家底。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我國全面進入抗戰階段,北方的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南方的紅軍部隊,改編為新四軍。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兩軍取得了巨大的戰果,消滅了大量的日偽軍部隊,繳獲了眾多的武器和物資,建立了大片的抗戰根據地,自身的兵力數量逐步增加。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以後,八路軍、新四軍的番號開始陸續停止使用,開始出現解放軍這個名稱,於是四大野戰軍先後建立,分別是: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我軍出於戰略角度考慮,中原野戰軍決定挺進大別山,一方面大別山地區至關重要,對於南京和武漢的距離並不算太遠,另一方面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地區以後,能有效牽制了陝北、山東等地的敵軍,敵軍不得不抽調部分力量趕赴中原地區,緩解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軍事壓力。
此戰略部署雖然高明,但也冒著很大的風險。因為採取無後方依託的大挺進,必然會遭受到敵人重兵的圍剿,鬧不好就是白白送死。中原野戰軍根據自身的軍事力量來看,雖有劉鄧率領的中原野戰軍(居中)、陳粟(居東)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但是僅僅依靠這這兩股軍事力量,很難完全達到牽制分散敵人的目的。
所以迫切需要另一股軍事力量給予配合,出現在中原野戰軍的西邊,配合挺進。於是,1947年7月,中原野戰軍陳謝兵團單獨成立了。他的兵力約3萬多人,由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第九縱隊、第八十三軍組成。他的任務是南渡黃河,由晉南挺進豫西,依託伏牛山作戰,與敵人展開周旋,並伺機殲滅敵人有生兵力。
陳謝兵團在挺進豫西的過程中,依託伏牛山成功牽制了敵人李鐵軍第五兵團將近七萬多兵力,在山區團團轉。敵人疲於奔命,最終無力迎戰,陳謝兵團將其殲滅。這就是解放戰爭中著名的「豫西牽牛」。
單獨設立的陳謝兵團在豫西伏牛山一帶的戰鬥,打亂了敵人在中原地區的軍事部署,有力地配合中原野戰軍主力部隊進出大別山,為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