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單獨設立了陳謝兵團,其作用不可小覷

2020-12-16 方哥說史

1947年6月,中原野戰軍主力部隊千裡挺進大別山區,其中有兩支部隊協同配合挺進,一個是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陳粟大軍),另一個是中原野戰軍陳謝兵團(陳謝大軍),其中陳謝兵團還是單獨設立的,為什麼要單獨設立陳謝兵團?其作用又有哪些呢?

首先我們看看中原野戰軍的家底。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我國全面進入抗戰階段,北方的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南方的紅軍部隊,改編為新四軍。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兩軍取得了巨大的戰果,消滅了大量的日偽軍部隊,繳獲了眾多的武器和物資,建立了大片的抗戰根據地,自身的兵力數量逐步增加。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以後,八路軍、新四軍的番號開始陸續停止使用,開始出現解放軍這個名稱,於是四大野戰軍先後建立,分別是: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我軍出於戰略角度考慮,中原野戰軍決定挺進大別山,一方面大別山地區至關重要,對於南京和武漢的距離並不算太遠,另一方面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地區以後,能有效牽制了陝北、山東等地的敵軍,敵軍不得不抽調部分力量趕赴中原地區,緩解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軍事壓力。

此戰略部署雖然高明,但也冒著很大的風險。因為採取無後方依託的大挺進,必然會遭受到敵人重兵的圍剿,鬧不好就是白白送死。中原野戰軍根據自身的軍事力量來看,雖有劉鄧率領的中原野戰軍(居中)、陳粟(居東)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但是僅僅依靠這這兩股軍事力量,很難完全達到牽制分散敵人的目的。

所以迫切需要另一股軍事力量給予配合,出現在中原野戰軍的西邊,配合挺進。於是,1947年7月,中原野戰軍陳謝兵團單獨成立了。他的兵力約3萬多人,由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第九縱隊、第八十三軍組成。他的任務是南渡黃河,由晉南挺進豫西,依託伏牛山作戰,與敵人展開周旋,並伺機殲滅敵人有生兵力。

陳謝兵團在挺進豫西的過程中,依託伏牛山成功牽制了敵人李鐵軍第五兵團將近七萬多兵力,在山區團團轉。敵人疲於奔命,最終無力迎戰,陳謝兵團將其殲滅。這就是解放戰爭中著名的「豫西牽牛」。

單獨設立的陳謝兵團在豫西伏牛山一帶的戰鬥,打亂了敵人在中原地區的軍事部署,有力地配合中原野戰軍主力部隊進出大別山,為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作出了突出貢獻。

相關焦點

  • 中野挺進大別山,13萬人半年打的就剩五萬人,為何還說是一場勝仗
    在中原戰場亂作一團的時候,毛主席突然命令劉鄧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之所以命令這樣一支重兵集團進入大別山,是因為大別山區是中國中東部地區的要害部位,這裡東部就是南京,西面挨著武漢,南扼長江,是國民黨政權統治最穩定,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毛主席在這個地方放十幾萬人進去,而且還紮下了根,無疑是在國民黨軍的心腹地區捅了一刀。
  • 挺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4個主力縱隊司令員分別是誰?後來什麼軍銜?
    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是指:1947年夏天,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向國民黨統治地區大別山實施進攻的戰略性行動。當時,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的有4個主力縱隊,分別是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三縱隊、第六縱隊。那麼這4個縱隊的司令員分別是誰?哪裡人?後來什麼軍銜?
  •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何重武器寧可扔掉,也不送西兵團作補給?
    根據對敵我的情況進行研究,直指國民黨的咽喉部位,中原地區,定下了「三軍配合、兩翼鉗制」的進攻方法。劉鄧大軍使用中央突破的戰術,後又果斷選擇躍進大別山區域,設立革命根據地。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挺進大別山在一定意義上是分散了敵人的主力,部隊沒有整合好,也正是因為這樣,可以說,沒有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就很難扭轉全國的戰局。在中原野戰軍,順利渡過黃河以後,一舉將國民黨四個整編師,全部殲滅。要知道這四個整編師可是有整整五萬人之多,打得那叫一個漂亮,不過,卓越戰績的背後,中野軍自身的損失也很大,多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缺口,需要補充。
  • 挺進大別山之前,劉鄧大軍有12萬人,出大別山時,還剩多少人?
    為了達成重要的戰略進攻目的,我軍必須在中原腹地佔據絕對優勢,因此才有了之後的「躍進大別山」行動。 中原野戰軍行進千裡挺進大別山,進山之時有12萬之多,但是半年後從大別山出來時人數銳減,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為何西撤?
    1947年6月,為了粉碎國軍向陝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把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4個縱隊12.4萬人揮師南進,千裡躍進大別山,在大別山轉戰7個月之久。在此期間迫使敵人的主力從山東、陝北回援,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局。
  • 大別山革命老區的貢獻:我軍先後五進五出大別山
    大別山革命老區橫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總面積約10.86萬平方公裡。我黨指揮我軍部分主力先後五進五出大別山,在敵我雙方的拉鋸戰中,這裡的人民為我軍的發展乃至新中國的成立付出了罕見的犧牲,做出了巨大貢獻。
  • 中原野戰軍七大縱隊司令員和政委都是誰
    叱吒中原大地的劉鄧大軍,在解放戰爭時期先叫晉冀魯豫野戰軍,後來改稱中原野戰軍。按照編制,中原野戰軍下轄7個縱隊。這些縱隊司令員和政委都是誰?後來成就如何?第一縱隊司令員是楊勇,政委是蘇振華。楊勇是「三楊開泰」的「三楊」之一。建國後的楊勇擔任過北京軍區司令員和新疆軍區司令員。
  • 戰功赫赫的陳謝兵團,司令員和政委去世後,為何都被移出八寶山?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有很多著名的搭檔,比如東北野戰軍的林羅、華東野戰軍的陳粟以及中原的劉鄧,他們密切配合,打了很多大勝仗,可謂是名震華夏。但除了上述這幾位外,還有兩人也可以與之相提並論,那就是「陳謝」。 「陳謝」指的就是陳賡將軍和謝富治將軍,他們兩人都是資歷深,戰功卓越的老革命。
  • 挺進大別山是對是錯?紅軍打三年,中野為啥半年就不行了?
    文/孤寂寒光1947年下半年,為了完成解放戰爭內線作戰轉為外線作戰的任務,中原野戰軍從中原解放區千裡躍進大別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半年後中野從大別山出來時候人數只是原來的一半。同樣在大別山,紅軍28軍竟堅持了三年。這其中有什麼緣由呢?為何武器精良的中野卻不如當年的紅軍?無論是中野的劉伯承還是紅軍28軍的高敬亭都是我軍名將,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指揮水平上絕對不存在高低的問題。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中野在大別山不能像紅軍那樣自如呢?我們先看看兩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背景。1934年國民黨第五次圍剿之後,紅軍開始了長徵。
  • 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時期,根據所處地域不同,我軍在1947年將散居於各地的野戰部隊整編為五大野戰軍,分別是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晉察冀野戰軍。野戰軍下轄縱隊,偶爾根據作戰需要臨時編組為兵團,比如陳謝兵團、陳唐兵團、山東兵團、蘇北兵團、楊羅耿兵團等。
  • 中原野戰軍一共有幾個縱隊!各縱隊司令員,政委都是誰!
    中原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主力部隊之一,它是由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129師及地方部隊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以劉鄧為首長,所以也稱劉鄧大軍。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原野戰軍一共有幾個縱隊!各縱隊司令員,政委都是誰!
  • 中原野戰軍成立時有七個縱隊,司令員分別是誰?
    中原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晉冀魯豫根據地八路軍及地方部隊等基礎上發展而來,前身為晉冀魯豫野戰軍,「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後,南徵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於1948年5月組建中原野戰軍,1949年初改為第二野戰軍。
  • 挺進大別山有多危險?鄧公後來說:我的心臟在怦怦地跳
    為了緩解延安和山東解放區的壓力,同時也為了化解國民黨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主席決定晉冀魯豫野戰軍渡過黃河,千裡挺進國民黨統治的腹地大別山地區。這種「以攻代守」,具有非常高的風險,畢竟這一步由防禦直接殺入敵人核心地區的戰略「升級」太快,勢必會面臨各種難以預料的危險,付出巨大的犧牲。
  • 中原野戰軍與胡璉18軍的纏鬥:不是冤家不聚頭,雙堆集一戰終復仇
    這是中野部隊(稱謂晉冀魯豫野戰軍太麻煩了,從簡)第一次跟胡璉的整11師交手,從此纏鬥了一年多的時間,期間雙方互有勝負,可謂是一言難盡。從魯西南出徵千裡躍進時,野司加四個縱隊有124000餘人,然而當1948年3月轉出大別山時僅剩58000餘人,重武器還剩機槍1518挺、山炮23門和迫擊炮74門,損失非常嚴重,但是卻吸引和調動了大批敵正規軍,為中原戰局的扭轉作出了巨大貢獻。
  • 中原野戰軍改編後,下轄9位軍長分別是誰?後來有1人是大校軍銜
    為了更好的解放全國,就以地名的方式區分四大野戰軍,分別是: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等到東北軍解放北平之後,中央感覺以地名來區分的方式已經不適合了,於是又一次改編,野戰軍番號變為第一到第四野戰軍。
  • 抗戰勝利後,河南軍區部隊改為中原第一縱隊,三個旅長後都為中將
    1949年10月,河南軍區南下部隊與北返的三五九旅、新四軍第五師等於桐柏會師,組建以大別山為中心的中原軍區,司令員為李先念,政治委員鄭位三,第一副司令員王樹聲,第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其中,河南軍區南下部隊編為了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縱隊轄三個旅,其中第一旅就為鼎鼎有名的「皮旅」,皮定均後被授銜中將,另兩個旅長後也為中將。
  • 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司令員,他的名氣最小,後來最高壽
    中原野戰軍,那真是人才濟濟,名將輩出。它總共下轄七個縱隊,縱隊司令員中,有一位大將,三位開國上將,三位開國中將,而且他們後來成就很大,有大軍區司令員,有志願軍司令員,有國防部長,等等。要說誰的成就最大,這個恐怕是見仁見智,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