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看王維的詩歌作品,並不僅僅是在看詩歌,更像是在看一幅畫。蘇軾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而何止是畫?也是歌,是樂曲。恬靜,優美,自然,靈動,恰似一首舒緩美妙的樂章。
這與王維的才華有關。王維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畫家。在繪畫方面,他開創了水墨山水畫派。他還有音樂天賦。有關他在音樂方面你的天賦,《唐國史補》曾經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當然,也有人說故事是編造,但王維精通音律,卻是不爭的事實。
王維天資聰穎,才華橫溢,到京城後,很快成為王公貴族的寵兒,嶄露頭角。他早年間曾經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業,但因政局變化無常,他逐漸消沉。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吃齋念佛的生活。
王維一生大起大落,遍嘗人生酸甜苦辣,因此寄情於佛學,以求解脫。他的作品幽深寧靜,清澈空靈,在字裡行間,仿佛可以看到露珠轟然墜地,聞到花草的香氣,聽到鳥兒宛轉叫聲,如水珠滴落。他的詩中總有一種深深禪意。如入仙境,不似在人間。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在終南山隱居期間,詩人雖然仕途不順,但也算是人生中難得的安逸時光。這段時間,詩人寫了很多閒適寧靜的詩,符合這段時間的心境。
《山居秋暝》也是詩人隱居期間所寫,是王維詩歌中我最愛的一首:寧靜,但不空寂;明澈,但不冷清,整首詩動靜相宜,灑脫隨意,純潔美好。每次讀到,都感到心曠神怡,為此情此景心醉。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後面有「竹喧歸浣女」,說明不是「空山」。開頭卻說是「空山」,是因為樹木繁茂,遮掩人行跡。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寥寥五個字,寫盡山木之蔥蘢繁茂,山中之寧靜悠然。
一場秋雨過後,傍晚時分,萬物明淨如洗。雨過之後,天氣清涼如秋。如同一個清澈、寂靜的世外桃源。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將晚,卻有皓月當空,青松掩映之下,明月漏下清光。清泉在山石間流動,叮咚作響,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如此乾淨、清澈,動人卻又自然,絲毫沒有穿鑿的痕跡。
讀到這裡,我總能想起屈原的《離騷》;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美的、乾淨的詩必然來自於高潔的情操,都是詩人以詩言志,表達內心的高潔情操。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在茂盛的竹林裡,突然傳來了一陣陣清脆的歌聲、笑聲,荷花荷葉紛紛向兩旁分開,一隻只小漁船從荷花荷葉之間緩行而來。漁船上,是一群活潑美麗的姑娘。
這真是詩的點睛之筆。青竹,蓮葉,漁船,美麗的姑娘,就像是寂靜的山中的點綴,讓整個山都變得美麗、靈動了。她們天真、淳樸、無憂無慮,對於困於官場汙濁的作者來說,如同心靈的清洗劑。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面對如此的美景美人,還有什麼理由不沉醉其中呢?《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王孫」可理解為「隱士」,在這裡是作者自指。與《楚辭·招隱士》恰好相反,在這樣的美景之中,作者想要長期留在這裡,遠離官場,潔身自好。
這首詩真是美的極致。寥寥幾筆,寫到皓月當空,青松翠竹掩映,清泉淙淙,荷花盛開,還有一群天真活潑、美麗淳樸的姑娘,毫無穿鑿之痕跡。《歷代詩法》評論:天光工影,無復人工。
生活如果能一直這樣清幽寧靜,也算得上圓滿。但僅僅過了三年,王維的母親就去世了。這對王維來說,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喪期滿了之後,王維不甘心自己一生碌碌無為,便又進入朝堂。沒想到,僅僅過了幾年,就發生了安史之亂。幾起幾落之後,王維雖然保住了性命,卻愈發心灰意冷。
唐肅宗年間,王維感覺自己大限將至,便上書請求撤掉自己的官職,把二弟調往京師,換來兄弟團圓。
但他終究沒有和家人團聚。在等待二弟來京的路上,王維匆匆寫下訣別書,閉上了眼睛。
王維這一生跌宕起伏,最愛的人一個個離世,膝下無一兒半女,當經歷苦痛之後,他選擇以皈依佛門的方式,來進行身心的修行,只求能夠獲得心靈上的安寧。他的詩歌也因此有了一種禪意。後人稱之為「詩佛」。
文|於藍兒
歡迎關注春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