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是一個天生的藝術家,作詩、作畫、音律無一不通,從王維的詩畫中,會發現他有一種與生俱來敏銳,前幾天說《使至塞上》,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王維特有的精緻,今天再說一首《山居秋暝》,同樣充滿了王維特色,把詩畫合一發揮到了極致。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一首描寫秋季、雨後、傍晚、山村風光和山民風尚的五言律詩,讀來十分小清新,也能很自然地感受到詩人那種對山水田園、自然風光感到滿足愜意的心情。
起句「空山新雨後」,特別有意思,後文明明寫了浣女,起筆卻說空山,是矛盾嗎,不是的。王維另有一首《鹿柴》說「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同樣的意境,就是山中草木繁盛,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空山不是說沒有人,而是言山中人煙稀少、沒有車馬喧譁,所以格外寂靜,就給人一種「空」的感覺,仿佛世外桃源。正巧又剛剛下過了一場新雨,山中的氣溫本來就比外面低,又是傍晚,自然就讓人感到了一絲秋意,這是初秋的傍晚,初秋的「空山新雨後」,所以「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名句,說從傍晚至夜,月亮初升,從輕鬆的枝葉間灑下,這是靜態之美,又正因為夜裡月亮、松林的靜,讓人的聽覺變得更為靈敏,能清楚地聽到山石上水流的聲音,本來一幅靜態畫面,因水流聲突然就變得動態了。這兩句動靜結合,又以靜顯動,真是美如畫,有人評價說這兩句詩,不是「食煙火人能道者」(《唐詩矩》清·黃生),不是凡人能寫出來的啊,後人如果要模仿,「則為小兒語也」(《圍爐詩話》清·吳喬),不過,後人雖難模仿,但前人有句可以與之媲美,魏文帝曹丕《雜詩二首》就有句雲「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兩句寫竹喧蓮動的生機,洗衣服歸來的女孩子在竹林中歡聲笑語,蓮葉一動,一葉漁舟破水而來,徹底打破了明月青松的靜謐,但你一點也不覺得吵鬧,因為這是一幅生機盎然的生活圖啊。而且這兩句寫得很妙,先寫「竹喧」和「蓮動」,是感官上的直觀感受,只聽到了聲音,只看到了蓮動,發生了什麼呢?然後才加以說明,是「歸浣女」,又「下漁舟」,先製造懸念,再解決懸念,就非常有新鮮感,你要反過來寫「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就平淡無奇了。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孫是貴族子弟,代指學問修養都很高的人,這兩句用了《楚辭·招隱士》的典故,原本是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是說在春草生的時候,把隱士招回來,讓他們出山,但王維反用其意,不管你是春夏草生草長,秋冬草枯草黃,我都不願意出山,就要在山中隱居。
王維這話就有點凡爾賽了,他前半生仕、隱兩條路走得順風順水,兩不耽誤,還有那麼多想出仕卻無路可走的詩人呢,你要讓杜甫來,跳著腳也要「致君堯舜上」,可是沒機會,這不氣死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