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振誠,一位在臺灣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米其林名廚,《時代雜誌》曾經讚譽他是「印度洋上最偉大的廚師」。他在新加坡掌廚的餐廳「Restaurant ANDRÉ」獲得2017年《聖沛黎洛》的亞洲50最佳餐廳第2名與世界50最佳餐廳第14名,2016年米其林二星餐廳。他在臺北開設的餐廳「RAW」,2019年獲得米其林二星餐廳。
< 江振誠與A.J君@Restaurant ANDRÉ >
RAW開設於2014年,是江振誠在臺灣開的第一間,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間餐廳,更是新加坡Restaurant ANDRÉ結束之後,少數有機會吃到江振誠親手料理的餐廳。
打從開幕起,RAW就有一個封號,「全臺灣最難訂的餐廳之一」,每天中午12點,官網開放60天以內的預定。基本上,2~3人的預定就是在拼手快,4人以上的預定成功機率會高很多。預定成功後,需要先付清餐費,如果臨時有況狀無法用餐,14天之前可以免費取消。
< RAW官網 >
A.J君品嘗過RAW兩次,一次是2018年3月底,RAW摘下米其林一星的殊榮後不久。當時的套餐是春季菜單,整頓飯吃下來,完全符合一星的預期。
< 2018年春季菜單 >
第二次是2019年6月,2個月前,RAW成為當年唯二升星的餐廳,兩星的殊榮,讓這間餐廳的一舉一動,更動見觀瞻了。這次的菜色改成夏季菜單。
< 2019 臺北米其林二星餐廳 >
RAW所在的大直,稱得上是星星密集居,四間餐廳,七星閃耀。能跟RAW當同棟鄰居的餐廳,各個有來頭,3樓的Ruth's Chris茹絲葵,臺北頂級牛排館之一、5樓的祥雲龍吟,二星日式懷石料理,性價比最高的龍吟系列餐廳。
每天只供餐2次,每次60個座位,一週營業5天。食材選自臺灣各個角落,根據時令來設計菜單,料理手法具有實驗性與無國界性,空間設計走極簡風,這就是江振誠一手打造的Bistronomy(小館美食學-結合小館(bistro)與美食學(gastronomy)的一種餐飲類別)風格餐廳。
RAW的整個團隊,江振誠是眼睛,透過不斷與土地接觸,不斷與名廚交流,不斷與世界接軌,每一季都帶來不同的菜單,每一次都在訴說對於土地的情感,每一道都在顛覆人們對於食物的想像。
黃以倫是雙手,透過他的廚藝,把江振誠眼裡的食物,腦中的國度給呈現出來,透過他的感情,讓每一位食客,能吃到臺灣味的無國界料理。
Elies與外場團隊是血液,用熱情來服務食客,用故事來激發想像,用真誠來感動饕客,我想這是RAW獲得米其林二星的原因之一。
一進入RAW的空間,肯定會被這曲線的主視覺給吸引,由荷蘭設計團隊「Weijenberg」所規劃,採用南方松木,用雷射雕刻後,拼接而成的吧檯稱為雲朵,看似粗獷,卻不失工藝,也把整個空間給分隔出來。
牆面未經粉平處理,牆上燈飾採用工業風格,完全符合餐廳英文RAW(自然狀態)的意思。我很少會對廁所的設計讚嘆,RAW應該是第一個讓我想要拍照的廁所。
用餐區用另一個雲朵隔出多人預定的Chef Table。在這個區域裡可以近距離欣賞主廚烹調食物。
RAW的餐桌,充滿設計的巧思,檯面上看不到菜單與餐具。
因為這餐桌是有機關的,拉開下方的抽屜,今日菜單、餐巾與餐具收納於此。
RAW菜單沒有菜名,只有關鍵食材,閱讀方式為橫的一排為一道菜。今天我的菜單價格是臺幣3500+10%,19年的夏季菜單(6月至8月)主題是「Pure & Punch」。
濕紙巾是用壓縮紙巾,現場加水膨脹而成。
開胃菜分為三小道,第一個是模擬小籠包帶爆漿口感:牛菲力包裹著醬油清酒醃製的黃金蛋,吃的時候用鑷子夾入口中。
嫣紅的鹽醃生牛肉包裹了以日式手法醃製的「雞蛋」,由於以未孵化的雞蛋先漬過再烤,因此一入口就蹦出蛋黃在舌尖爆漿,別擔心,蛋液在口中並不突兀,也不會燙舌,頂端擺放上臺灣產的魚子醬,取自臺中山區養殖超過12年的鱘龍魚。
第二個是臺灣家常料理:豆乾炒小魚配上Taco吃法,豆乾成了Taco餅皮內餡的小魚變成當季必吃的竹莢魚和蔥絲辣椒絲,而Taco中的生菜沙拉變成了帶有臺灣味道的豆腐乳生菜。
第三個是臺灣涼麵:日本常用來做甜點的葛粉,成了臺灣夏季一定要吃的涼麵,結合一點日式風味,柴魚醬油佐柚子汁和難得能吃到的當季新鮮櫻花蝦。
吃的時候,先把這隻隻飽滿的櫻花蝦,送入口中,感受鮮美的櫻花蝦充滿味蕾,在把涼麵一口吃掉,夏天的感覺,真的來了。
第二道:江振誠搬回臺灣宜蘭後,逛市場時看到宜蘭名產鴨賞,讓他想起西班牙火腿配哈密瓜的經典組合,因此啟發做出一道臺灣的經典組合。
使用祖傳三代的傳統蔗燻鴨賞,配上當季的甜味不高的烏香芒果,芒果中間擺上芹菜絲與蘋果絲,最後在撒上磨成粉的芝麻葉。
鴨賞桌邊現切現上,讓故事與食物,相輔相成。
甜鹹的感口,衝突但是不突兀,讓我覺得,RAW慢慢找到自己的獨特性。
現烤的法式鄉村麵包,吃起來酥脆,搭配上打發的奶油、蕎麥與可可。
第三道:每年夏季都會出粥料理,這季用義大利燉飯的方式呈現,除了米飯之外,還添加藜麥。表面覆蓋滿滿的白玉與碧玉苦瓜,最後在碗沿擠上鹹蛋黃醬。
我非常喜歡這道粥品的搭配與味道,米煮得恰到好處,苦瓜的味道,非常平衡。
第四道:炙烤羽衣甘藍包裹著煙燻白魽,搭配和白蘆筍口感相似的臺灣本產冬瓜,日本人喜愛的海膽,最後撒上韓式泡菜烘乾後磨成的粉,臺日韓的無國界,在這道菜完美呈現。
第五道:選自臺灣潮間帶的鵝頸、佛手藤壺及各種甲殼類。
搭配上以傳統的當歸牛尾湯作為基底,並添加洋蔥、奇亞籽與西米露,中間還用馬鈴薯泥當底,讓您對於臺灣食材的了解,包山包海。
第六道:就取經西班牙畢爾包傳統魚喉肉的烹飪方式KOKOTXAS,這次將魚肉改成田蛙,鮮嫩的青蛙腿分別以燒烤、油封與油浸,並搭配酥脆炙鍋巴,這片鍋巴,絕對驚艷,它是用雞湯濃縮之後做成。讓一脆一油嫩在口中的衝突感碰撞出鮮明的風味。
第七道:由澎湖人最熟悉的大蛤加上糯米飯與宜蘭人最傳統的糕渣搭配鰹魚片組合而成。
在舊時澎湖人以唾手可得的蛤蜊塞入糯米慢蒸;糕渣則是宜蘭傳統辦桌文化和當地料理愛用「勾芡」的習慣相關,在辦桌菜色一連串的大鍋炒後,擷取鍋邊結成的凍狀鍋巴再裹粉油炸,演變成一個只有在宜蘭夜市裡才找得到的特色小點。
第八道:主菜登場,法式傳統肉派搭配朝鮮薊。
在RAW的兩位大廚心裡法式傳統肉派和臺灣小吃胡椒餅,有著相似的感覺與相同地位,廚師用純正的法式製作方式烘烤酥皮,入口的感覺又像胡椒餅。
主菜的另一個主角選用南投埔裡摘種的朝鮮薊,採先蒸後炸的料理手法創造出筍子般的口感,吃的時候是一片一片摘下來吃。
茶與咖啡:食物的部分結束後,服務員會送上咖啡或花茶,讓您挑選。
第八道:可愛的調酒剉冰甜點,把臺灣最傳統的挫冰配上調酒風格的醬料,夏天就該這樣過。
餐盤用眾多小人模型,呈現出夏天海邊的樣子。
第九道:收尾的甜點是優格冰淇淋,加上質地蓬鬆的蛋白霜入口,上面灑著金箔與磨成粉的松針。
彩蛋:最後送上幸運餅乾,每一個裡面都有,RAW送給大家的一句話。
廚房
主廚簽名菜單
A.J君的結語:第一次吃RAW時,從食材到烹調方式,擺盤與呈現,讓我覺得它就是一間,米其林一星的餐廳,想要表達些什麼,但又不敢太用力。這次吃完,感覺RAW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把臺灣的元素,傳統的節氣,非常輕鬆地融入料理中,能與世界接軌,卻又能獨樹一格,這樣的RAW,我非常喜歡與推薦。
RAW
臺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301號
0285015800
價位 1850、2680、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