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問我:他在哪裡?

2021-01-22 紀錄商洛

賈平凹問我:他在哪裡?

文丨賈軍平【陝西】



離開賈平凹老師家的時候,賈老師問我回商州還是去哪裡。我告訴他,下午要去陝西群眾藝術研究院拜訪老作家袁銀波。一聽我說袁銀波,賈老師突然停頓下來問我:「他現在在哪裡?」我告訴了賈老師之後,賈老師忙讓我代他問好。之後,我才知道,賈平凹、路遙、陳忠實、袁銀波早年都在陝西省作協共過事,他們也是有過世紀之交,分別在自己的領域辛勒耕耘,種出了各自的莊稼,收穫著不同的果實。


寫到在這裡,你以為下面的故事似乎和賈平凹沒有多少關係了,其實不然,我早已從袁銀波口裡知道了他和賈老師年輕時就有過不少交集。所以,提起他時,賈老師的第一反應就像失散多年的朋友重逢,眉宇間有了驚喜。


我認識袁銀波,是源於《作家報》在商南金絲峽組織的一次採風活動,最後我才知道他是作為重量級嘉賓被總編張富英邀請參加活動的。那次活動為期三天,去了不同的景點,結識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朋友,也使我有幸和袁老師遇見。


零距離接觸袁老師,我才發現這是一位淹沒在人群中沒有辨識度的一個人。因為,他一身樸素的衣服就像田間耕作的老農,仔細看還有點像袁隆平。他只是埋頭幹活,從不左右盼顧,總是很安靜地坐在那裡不動聲色。他一直深居簡出,像愚公一樣整天搬弄那些枯燥沉重的文字,把這種文字工作幹成了樂趣,幹出了成績。


同時,正是袁老師這一身樸素的行頭,溫良典雅的性格,還有他安靜的神態,讓人想到了沉默似金的詞語,又讓人想到了生活裡大凡鳴鑼開道,拿著傢伙大喊大叫的大多是小卒、嘍囉。反而是出場在最後,坐在帷幕裡,看似沒有動靜的人往往才是重量級的人物。在整個採風活動中,袁銀波謙卑有度,不喧賓奪主,還是經《作家報》主編張富英介紹推薦,大家才知道原來小潭裡藏著這麼一條大鯉魚,都紛紛投來敬慕的目光。


結束了採風活動,他告訴我想去丹鳳平凹故裡看看,我說你曾經和平凹共居一室在作協共事,也算文壇老戰友了,何不給平凹打個電話?袁銀波說,算了,平凹事務繁忙,要是都來給他打個電話,那不是明著打擾人家麼?


就這樣,他一個人默默地走進了平凹老宅,然後,站在醜石旁陷入深深的思索。他又走上了清風街,站在千畝荷塘邊,望著豔陽下的宋金街,雕簷鏤空的二郎廟,思想著當年的追風青年賈平凹從商洛的貧瘠之地夢回大唐,在文學大殿裡修成正果,成了大神級的文學巨匠,讓人拜膜,讓棣花古鎮充溢著一股文學的氣息,成為一個時尚溫馨的旅地,不由感到文學依然神聖,文學的力量竟能讓一個村子生動起來,甚至讓世界變了模樣!


此時此刻,袁銀波眼前幻影出當年他和平凹在一起工作的畫面,想起了同樣不苟言笑、勤奮矜持,把寫作當成生命的賈平凹,經常關注那些奮鬥在文學之路上的年輕人,他對文友坦誠相待,不屑那些文人相輕、相互拆臺的作派,一直提倡大文學、共繁榮、文人相親的文化盛況。


說也奇怪,這次來西安總是和雨作伴,剛才天上的雲還在飄散,看著天就要晴了,可從龍首村出了地鐵口沒行幾步,天就變了臉色,霎時起了風,連雷聲都沒有聽見,雨就等不及擠出了雲縫。


「看你頭上都淋溼了,快去洗洗!」一見到我,袁老師笑著說:「這雨下的也好,可是迎接你哩!"我洗完出來,坐在袁老師的書房喝了一口他早已泡好的熱茶,心裡熱乎乎的。看到他案頭的十幾本新書問他是不是才出的,他說這是陝西省文化廳扶持他的13本文集,這是修改的樣書,馬上就要正式出版了。話說完,袁老師長長地出了一口氣,看得出這位和賈平凹一樣的文壇勞模,把作品當作孩子經管的那股氣、那股勁,總是精氣十足。


我與袁銀波的緣除過對文學的熱愛之外,一個更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都有軍人情結,只是我是一個小兵,他是我的老班長。他是當過空軍,上過天,看到過更遠的地方,有過許多傳奇的經歷。按他的話說,就是他踩在雲的肩頭伸手能等摸到星星,飛到月亮的身邊才看到月宮裡的嫦娥眼淚珠,還沒有範冰冰漂亮。這些自然都是趣話,但也反映了他看似古板的面容下跳動著一顆童話般的心。


袁老師早年就是寫兒童文學成名的,《海原通話》《七彩鳥》就展露了他兒童文學的天賦。他善於想像,、漫無邊際的想像。甚至在疫情中,他還創作出了《新冠王國國歌》這樣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寓言,發表在《作家報》上。談到兒童文學,袁老師指著鏡框裡的一幅合影照裡的人說:「這就是你們的作協主席魚在洋年輕時候照的,寫兒童文學早早就成名了。」看得出,他對兒童文學的鐘愛一直不減 ,始終養著一顆童心不讓它乾渴,以扶持新人為樂。


我坐在袁老師對面聽他講陳忠實、路遙、賈平凹,還聽他講他一手成立的班固書院和圍繞班固書院將要開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動,聽他講兩部小說馬上就要被搬上電視和觀眾見面。當他說到目前為至,他正式出版的作品小說、散文、劇本就有近6000萬字時,的確把我這個文學愛好者嚇了一大跳,老天呀,這不是寫作狂人是啥?這些文字裡要傾注多少心血啊!但最感動我的還是袁老師談到了他的母親,他一再提到今年是母親的三周年紀念日,說他還要回老家扶風按農村的習俗把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懷念母親。母親雖然走了,但他活在對母親的思念裡,活在母親賦予的溫暖裡。


提起母親,袁銀波言語間幾度哽咽,我從他《故鄉那個麥李子》看到一位老作家對已故母親深深的愛。在母親臨終無力吞咽食物而想吃一輩子都捨不得吃、總是留給兒女吃的麥李子時,袁老師就把麥李子榨成汁一口一口地餵母親。九十四歲的母親喝了他餵的麥李子汁說完「真香」後突然來了精神,在炕上不停地轉圈,那種接近死亡的母愛還是以一種古老的讓人心疼的方式,臨終了還要用盡最後的一點力量給兒女討口彩,堅持用疲憊的身體以自己為圓心,以身長為半徑,用生命的力量在炕上給兒女畫了一個圓,她還想著給兒女把事轉圓,讓兒女萬事圓滿。這個圓是袁銀波母親珍藏在心裡,臨終送給兒女的圓,是中國式母親發明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圓!


袁銀波是從兒童文學起航,成長的過程有了成人的經歷,產生了和世界碰撞的情緒和感悟,止不住就有了一陣疾風暴雨的宣洩。但隨著日月的車輪碾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人生的江湖在波濤四起之後終於船到碼頭,風平浪靜。袁銀波的心也蕩起小船唱起兒歌,走到了田野,背起了小背簍,拿起話筒開始了小喇叭廣播,回歸了兒童文學的世界。這一點,賈平凹也是持同樣的看法,並且相信他將老老驥伏櫪,必有突破。


正如袁銀波自己的感悟:在文學界,如果說大腕名家是天上的月亮,那麼我就是月亮周圍的星星——遠方天際裡又小又暗的星星。如果說大腕名家是天上的明星,那麼我就是地上的蠟燭一貧窮之家小小的蠟燭。如果說大腕名家是大樹,那麼我就是大樹下面的小草——樹林裡營養缺乏的小草。如果說大腕名家是紅花,那麼我就是綠葉——遠離紅花最不招人最不顯眼的綠葉。這就是他對自己的定位,是老作家心底的聲音和為文的真誠。


從袁銀波家裡走時,他送了幾本書,對我殷殷鼓勵。坐在回家的大巴上,微微地閉上眼睛,思考這這次雨中求字的經歷,我突然想到與其說是文學的力量讓我和賈平凹、袁銀波老師有了雨中的邂逅,不如說是母親這個偉大的名字給予了我無窮的力量,讓我和二位老師有了心靈感應,使一個文學愛好者走進了學習的課堂,走進了名人的精神世界,走進了為母求字的雨中,帶回了一連串驚喜和感動……


【作者簡介】賈軍平,陝西商州人,有過軍旅生活經歷,愛好文字,長於寫作,現在《大西部》雜誌社從事文字工作,有多部作品發表並獲獎。


圖片來源網絡    

聯繫:437057421@qq.com

相關焦點

  • 賈平凹:我對家鄉的感情是又恨又愛(上)
    「我每年十幾次從西安到棣花,路經藍關,就可憐了當年的韓愈,他當年是『雪擁藍關馬不前』呀,我很幸福,現在坐車一個半小時就到了。經常是我給我弟打電話說我回去,我弟問:吃啥呀?我說:麵條吧。我弟放下電話開始擀麵,擀好面,燒開鍋,一碗撈麵端上桌了,我正好車停在門口。」   2011年,賈平凹入選「中國夢踐行者」,我和上海電視臺的導演王小龍等人一起去西安採訪他。
  • 賈平凹畫的問梅估價1萬到2萬元,咱沒有看懂,請明白人解答
    賈平凹畫的問梅估價1萬到2萬元,咱沒有看懂,請明白人解答賈平凹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文學藝術家,他寫的小說內容豐富,情節曲折,引人入盛,所以說他在當代文學藝術隊伍當中,可謂是一個領頭雁式的大手筆。但是賈平凹先生卻打破了隔行如隔山的古話古訓,大膽地從文學藝術的範疇,走進了書畫藝術的新領地,在這個新領地理開疆拓土,書法作品或繪畫作品都取得了不俗的價格表現。如此這般,讓隔行如隔山這句話變成了空口白話。眼睜睜地看著賈平凹隔行卻不隔山,取得了書畫藝術創作的豐碩成果,看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說古語。今天我給大家說的是賈平凹先生創作的一幅水墨作品,題名為問梅。
  • 讀賈平凹《自在獨行》
    你不念書了,叫我怎麼向你爸交代呀?」面對母親的堅持,賈平凹再也不敢說退學掙工分的話了。那年月,正值文革期間。父親被拉到深山老林去「改造」,母親替人紡線賺錢,獨自一人撫養賈平凹兄妹四人。看到紡車不利索了,他把父親藏在樓角的幾大包書拎出來,打算偷偷賣掉。剛出門,被母親撞見。
  • 賈平凹:人到50歲,我才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活法
    是看破世事的淡然態度,在我看來,這句話適用於所有人。《五十大話》賈平凹先生的文字不嬌柔、不做作,他的樸實深深地感染著一代人。五十歲是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在《五十大話》中,靈魂與身體要分離、吃飯要講究、身體要注意,這是賈平凹先生五十歲的感受,平淡又樸實。
  • 賈平凹《廢都》被禁16年:知識分子逐利的背後,隱藏著道德的丟失
    光明網評價他:他是當代中國一位具有叛逆性、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作家。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賈平凹的出身其實並不富裕,但是賈平凹身上有一個非常令人敬佩的點。那就是在日後成名以後,他並不會以自己曾經受過的苦難為資本。
  • 散文|鬼才賈平凹小說藝術/尹燕忠
    他的讀者遍及老中青少,全國凡有閱讀能力的人幾乎都讀過他的作品,沒有不知曉賈平凹的。他不衰的創作力和多方面創作的藝術才華,他是一個「明星品牌大作家,」我幾乎讀完了他的全部作品及其他人寫的傳記等研究資料,發現他創造了一個作家的奇蹟,是從陝西走向中國和世界的「文學大漢」和藝術天才,是「文學鬼才」,更是「怪才」!
  • 賈平凹賣書法,竟開出四尺十萬天價!許子東:不要攻擊,他有苦衷
    許子東是文學批評家,有年西安開會,受賈平凹邀請做客他家。據許子東說,他一進門,就驚呆了,發現賈平凹的家哪裡是「居家」,簡直是一浩瀚的博物館。家中滿坑滿谷都是瓷器、陶罐、古木家具、木雕、石雕等等,數不盡的化石、佛像、陶罐、獅子、字畫、貂皮、牛頭等散落房內,使人無處下腳。
  • 賈平凹:有一日我死了,墓碑上可以這樣寫,這個人終於被敲死了
    《廢都》讓賈平凹名滿天下,也讓他毀滿天下。即使如此,賈平凹並沒有放棄文學創造,每隔一兩年就出品新小說或者散文,是名副其實的高產文學大家。他的《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這是賈平凹的最高榮譽。如今賈平凹依然是文壇上火熱的人,被人津津樂道。賈平凹自從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後,聲名大噪,老是有人去找他,找他的人有昔日的朋友,有親戚,有慕名而來的商人。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徵文|王新民:賈平凹與陝西人民出版社
    ,王新民《策劃賈平凹》發布會」上致辭說:「我本身就是出版社的,大學畢業後在那兒幹了好長時間才調到西安市文聯,後來調到省作協。現在還當幾本雜誌的主編,編輯是我一生的基本職業。」而賈平凹的編輯生涯是從陝西人民出版社(以下簡稱陝人社)起步的。1975年的金秋季節,賈平凹從西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了,從此離開校門,提著三年前入學時的那隻綠色舊箱,走向一個新的環境——陝人社,由一名大學生成為一名文學編輯。
  • 賈平凹《自在獨行》: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
    ——賈平凹從來沒有讀過賈平凹先生書籍的我,因為書名買下了這本《自在獨行》,越長大內心就越浮躁,越害怕孤單就越渴望內心的安寧,渴望自己以後能成為一個活得很自在,享受孤獨的人,我想這本書應該會告訴我怎麼自在通透的活在這個世上吧,所以就毅然決然的買下了,很顯然我買對了。
  • 賈平凹經典語句的文學魅力
    賈平凹,1952年出生於陝西丹鳳縣棣花鎮,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現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西安市文聯主席。代表作《廢都》、《秦腔》、《老生》、《山本》。讓我們來欣賞一下他的那些經典語句吧。
  • 賈平凹 :人過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
    我終於曉得了,我就是強者,強者是溫柔的,於是我很幸福地過我的日子。  別人說我好話,我感謝人家,必要自問我是不是有他說的那樣?  遇人輕我,肯定是我無可重處。  若有誹謗和詆毀,全然是自己未成正果。  在屋前種一片竹子不一定就清高,突然門前客人稀少,也不是遠俗了,還是平平常常著好,春到了看花開,秋來了就掃葉。
  • 《暫坐》:講一群富婆的情與欲,直逼人性,賈平凹:我很會寫女人
    一天,賈平凹想和一位叫邢慶仁的朋友聊聊天,臨行前給老婆發了簡訊「我去玫瑰園見慶仁。」可怎麼也沒想到,因為這個簡訊差點讓他的婚姻「破裂」。當時賈平凹老婆收到簡訊後,就火急火燎趕到玫瑰園,看到賈平凹和一個又矮又胖的大老爺們在一起,就質問他「情人」在哪兒!
  • 賈平凹:最大的問題是農村沒有人
    遼闊的土地讓他覺得奢侈,「我老家商州,人均只有幾分地。」1967年賈平凹初中畢業,回到陝西丹鳳縣的棣花鎮當過幾年農民。菜籽溝是有兩三百年歷史的漢族山村,鼎盛時期有四百多戶村民,現在因為外出打工和子女上學,只剩下一百多戶。2014年,木壘縣邀請文化界人士做旅遊策劃,作家劉亮程一眼看中了這個藏在深山裡的衰敗的古村落。
  • 文壇上的全才、奇才、鬼才——賈平凹
    2013年中德作家論壇開啟首日,賈平凹分享了他的故事。賈平凹說,磁鐵只對螺絲帽、鐵釘起作用,不對石頭、木塊起作用,文學也同樣。「我從來沒有考慮過讀者,越考慮,書越賣不動。」2015年,獲得首屆「絲綢之路木壘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2016年12月,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 賈平凹:人過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
    我終於曉得了,我就是強者,強者是溫柔的,於是我很幸福地過我的日子。別人說我好話,我感謝人家,必要自問我是不是有他說的那樣?遇人輕我,肯定是我無可重處。若有誹謗和詆毀,全然是自己未成正果。——賈平凹 《自在獨行》3我漸漸發現,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生活關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個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卻又常常拂我的意。
  • 賈平凹《廢都》堪比《紅樓夢》?那為何有人說:這就是《金瓶梅》
    說起現代的作家,賈平凹可能不是罪優秀的,但卻一定是最有爭議性的。因為賈平凹的有些書,實在是寫得過於「仔細」。不少讀者都說:賈平凹的《廢都》,讓我的青春期有了啟蒙老師。倒也是,看過《廢都》的人都知道:裡面的細節描寫,那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 賈平凹:人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
    我終於曉得了,我就是強者,強者是溫柔的,於是我很幸福地過我的日子。別人說我好話,我感謝人家,必要自問我是不是有他說的那樣?遇人輕我,肯定是我無可重處。若有誹謗和詆毀,全然是自己未成正果。在屋前種一片竹子不一定就清高,突然門前客人稀少,也不是遠俗了,還是平平常常著好,春到了看花開,秋來了就掃葉。
  • 賈平凹 :人過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非常精闢)
    我終於曉得了,我就是強者,強者是溫柔的,於是我很幸福地過我的日子。 別人說我好話,我感謝人家,必要自問我是不是有他說的那樣? 遇人輕我,肯定是我無可重處。 若有誹謗和詆毀,全然是自己未成正果。
  • 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
    下面介紹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米脂婆姨記》(節選)作者:賈平凹這是極俏的人,一頭淡黃的頭髮披著,風動便飄忽起來,浮動得似水中的雲影,輕而細膩,倏乎要離頭而去。耳朵半埋在發 裡,一半白得像出了烏雲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