緹縈救父
倉公,又稱太倉公,姓淳于名意(前205-前140年),是臨淄人,因其做過齊太倉長,管理都城倉庫,所以習慣上稱他為倉公。
倉公師從陽慶,陽慶傳他「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他學了三年,給人治病,能預決病人生死,一經投藥,無不立愈,因此遠近聞名。倉公切脈已臻於神乎其技的程度。如齊侍御史成自述頭痛,倉公為他診脈,診斷為疽症,其病因內發於腸胃之間,因貪酒所致,五日當腫脹,八日時便嘔膿而死。果然,成於第八天因嘔膿而死。
由於求醫者眾,而倉公又不常在家中,所以,病家常失望而歸。日久,求醫者開始憤懣異常。就象以上所舉醫案,由於倉公能預知生死,有的病人就無藥可醫,病人就責怪倉公不肯醫治,以致病人死亡。怨氣積久了,終於釀成禍祟。漢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有權勢之人告發倉公,說他借醫欺人,輕視生命。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處倉公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按西漢初年的律令,凡做過官的人受肉刑必須押送到京城長安去執行。因此,倉公將被押送到長安受刑。
倉公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臨行時都去送父親,相向悲泣。倉公看著五個女兒,長嘆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難,卻沒有一個有用的。」聽完父親的哀嘆,十五歲的小女緹縈決定隨父進京,一路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臨淄相距長安兩千餘裡,一路上父女倆風餐露宿,嘗盡人間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長安,倉公被押入獄中。為了營救父親,緹縈鬥膽上書漢文帝為父求情,請求做奴婢替父贖罪。上書中這樣寫道:「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復生而刑者不可復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妾願入身為官奴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
漢文帝侍母
漢朝時,漢文帝雖然貴為皇帝,卻很孝順自己的母親。雖然每天都要處理很多公務,但是他從來沒有忘記到母親的房間進行問候。後來他的母親病了,漢文帝日夜精心服侍,甚至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從未睡過一個安穩覺。每天母親吃藥時,他都要先親口嘗嘗。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漢文帝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長達三年之久,實在是難能可貴。
後來,漢文帝侍奉病母的故事,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
漢文帝勤儉治國故事三則
(1) 漢文帝時,已經有了布鞋,草鞋淪為貧民的穿著,而漢文帝劉恆以「履不藉以視朝」,就是說他穿著草鞋上殿辦公,做了節儉的表率。不僅穿草鞋,就連他的龍袍破了,也讓後給他補- 補再穿。他的後宮嬪妃也穿著樸素的服飾。
(2) 古代皇帝住的宮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臺。漢文帝也想造一個露臺,他找到工匠,讓他們算算要花多少錢。工匠們說:「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夠了。」漢文帝吃了一驚,又搖頭又擺手,取消了這項計劃。漢文帝當皇帝二十多年,居然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
(3) 漢文帝最後一次節儉活動是他的喪事。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對待自己的歸宿「霸陵」, 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後來赤眉軍攻進長安,許多皇帝的陵墓被挖了,唯獨沒動漢文帝的陵墓,因為他們知道裡面沒啥貴重東西。
王莽篡位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逝。大將軍霍光遵武帝遺詔,輔助年僅8歲的劉弗陵為帝,是為昭帝。昭帝在位13年,因年幼,由霍光攝政。昭帝死後,霍光擁立武帝曾孫、流落民間的劉詢為帝,是為宣帝。宣帝勵精圖治,使漢朝出現了中興局面,史稱「昭宣中興」。以後相繼即位的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為幼主,或為昏君,導致外戚勢力坐大,西漢帝國日衰,王莽趁機奪取了西漢政權。
王莽是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在元帝、成帝掌握朝政時,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長期握有朝廷內外的軍政大權。這一時期,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到處流傳著「湯武革命」的流言,似乎漢朝的氣數快要盡了。王莽瞅準機會,巧妙地偽裝自己,在朝廷內外博得了好名聲。
在王氏家族裡,王莽的同門兄弟們都過著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的放蕩生活。唯獨王莽儉樸溫順,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他的伯父王鳳生病時,王莽親自熬湯煎藥,噓寒問暖,整整一個多月沒有脫衣解帶睡覺。王鳳十分感動,臨終前囑託妹妹王政君要關照好這位好侄兒。
不僅對伯父如此,王莽對母親更是體貼入微。在王莽招待賓客的宴會上,經常可看到一位家臣出來要王莽請老夫人服藥。於是王莽便在眾目睽睽之下去後堂探問老母病情,親自送上湯藥。朝廷內外,因此都說王莽是孝子。
蝗災之年,老百姓的生活過不下去了,紛紛賣地賣房、賣兒賣女,王莽卻主動捐獻100萬錢、30頃土地,由國家財政大臣分給災民。在他帶頭下,滿朝公卿紛紛捐錢捐地,賑濟災民。大家都說王莽仁慈善良,是個好人。
在一片讚譽聲中,王莽擔任了大司馬,掌握了朝廷大權。他為了撈取政治資本,敢於拿皇親國戚「開刀」:他先把皇太后趙飛燕貶為皇后,後再降為庶人,迫使趙飛燕自殺;他還大封劉姓、王姓和功臣後裔為侯,給退休官吏增加俸祿,博得了上層貴族階層的好感;他甚至「大義滅親」,他的兒子王宇殺了一個奴婢,他當即迫使王宇自殺。於是,人人都說王莽是個公正的好官。
元始元年(公元1年),即平帝即位次年,遠居南方的越裳氏獻來了白雉。王莽黨羽一陣鼓譟,說是吉兆,吹捧王莽安定漢室、德比周公,要求賜予安漢公的稱號。王莽假意推託了一番,也就做了安漢公,不久又獲得了宰衡重職。這時,太后王政君看出王莽有篡漢野心,但對羽翼豐滿的王莽已無可奈何。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了年僅14歲的平帝,擁立兩歲的宣帝玄孫劉嬰當皇帝,號為孺子,自己做了「攝皇帝」,並將年號改為「居攝」。
過了三年,王莽指使他的黨羽放出風聲,說王莽是真命天子,天命授意他做真皇帝。在黨羽的鼓譟下,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國號為「新」,年號為「始建國」,就這樣,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漢朝。這一年是公元8年。
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騎牛打仗
劉秀28歲之前,一向在南陽郡老家種地,「性勤於稼穡」,是個幹農活的「好把式」。史書記載,劉秀性格內斂鄭重,乃至有些沉悶。他的哥哥劉縯脾性豪爽,並常自比漢高祖劉邦,廣交豪傑。那時,王莽的新政不得民氣。天鳳年間,農夫叛逆軍蜂起,此中以赤眉、綠林、銅馬等最為聞名。
棲身在南陽郡的劉縯、劉秀兄弟以為機遇到來,舉兵相應綠林軍。這次叛逆,在南陽當地留下了很多故事,此中最著名的便是「賒旗叛逆」。相傳,劉秀剛起兵時,曾逃到一個名為茂盛店的小鎮,在一家酒館喝酒時,有時間看到酒旗上繡了一個大大的「劉」字,便想買下作為軍旗。
然而,他一摸口袋,別說買旗,連酒錢也付不了。好在店老闆通情達理,不僅免了他的酒錢,還將旌旗賒給了他。現在,隸屬於南陽市的社旗縣,其舊稱「賒旗縣」便是由這個故事而得名。連酒錢都付不起,劉秀起兵時,窮到什麼程度?據《後漢書》記載,「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由於買不起馬,劉秀第一次上戰場,是騎著耕牛衝鋒陷陣的,他也因此被稱為「牛背上的開國皇帝」。
昆陽之戰
兩軍交戰時出現過非常詭異的事情,最著名的莫過於公元23年的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是劉秀的成名戰,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之一,當時王莽的新軍近四十萬,而守衛昆陽的義軍只有不到兩萬人。四十萬圍攻兩萬,似乎勝負已見分曉,但劉秀可是位面之子,雖說只有兩萬,但對劉秀來說足夠了。
《後漢書》裡有一段對這場戰役的記載:「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
後漢書記載的大意是說,就在兩軍激烈交戰的時候,天空突然電閃雷鳴,不一會兒大雨傾盆而下,屋頂的瓦礫都被突來的大風颳走,河水暴漲,新軍陣營裡的虎豹等野獸都嚇得四腿顫抖,新軍頓時作鳥獸散,士兵爭相渡河逃走,因此而溺死者無數,河水也因此斷流。
雖說這是正史的記載,但對於那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史官記錄的實在太過詭異,連筆者都無法相信,最大的疑問就在於,既然是兩軍交戰,那麼突變的天氣為何只單單影響了敵軍,而沒有影響義軍?難道天上的那片烏雲是一直籠罩在敵軍上方,且如鬼怪纏身般地跟著敵軍移動而移動嗎?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很難解釋為何同樣面對這種詭異的天氣,敵軍受到非常大的幹擾,而義軍仿佛沒有絲毫影響。
不過雖然老天爺也幫忙了,但這絲毫不影響劉秀在此戰中的英勇表現。
昆陽之戰,劉秀首功,但他不居功自傲,韜光養晦,在長兄劉縯被殺後,仍不動聲色,謙遜忍讓,躲過種種猜忌,被更始帝劉玄封為武信侯。公元25年,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登基稱帝,建元建武,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東漢,劉秀成為了漢世祖光武皇帝,這時距他起兵造反只有三年。此後劉秀繼續東徵西討,經過一系列統一戰爭,又用了十四年時間一統天下,開創了著名的光武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