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被黃河寵著,寵出一個塞上江南;寧夏也被三大沙漠自三面合圍著,曾飽受沙害侵擾,成為西北荒漠生態脆弱區的典型。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這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寧夏銀川靈武市白芨灘的真實寫照。緊靠黃河與銀川市的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毛烏素沙漠的西南邊緣,一直以來都是銀川市防沙治沙的「第一線」。
60多年前,為了固沙,寧夏探索出「草方格固沙」技術,利用廢棄的麥草一束束呈方格狀鋪在沙上,再用鐵鍬軋進沙中,留出1/3左右堅立在四邊,然後將方格中心的沙子撥向四周麥草根部,使麥草牢牢地堅立在沙地上,這後來成為中國治沙的「世界經驗」。
如今,昔日沙洲變成了真正的綠洲,白芨灘成為「三北」工程精準治沙、科學治沙的樣板區。寧夏也成為全國首個逆轉沙漠化的省區。
幾十年的持續治沙,不僅創造了方格治沙的中國經驗,還使得中衛市140多萬畝沙漠披上綠裝,沙拐棗、沙蒿、花棒、檸條、楊柴等耐旱植物茁壯成長,沙漠植被覆蓋率由最初不足1%提高到現在的42.5%,沙生植物由最初的20多種發展到了現在的453種。同時,包蘭鐵路創造了從來沒有在沙漠中修建鐵路的經驗。
從紮下第一個麥草方格的嘗試到今天的「人沙和諧」,麥草方格在寧夏防沙治沙中寫就了傳奇,而寫就這段傳奇的,正是勤勞智慧的寧夏防沙治沙人。一代代寧夏治沙人不忘初心,前赴後繼,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奇蹟接連在這片土地上發生。寧夏連續20多年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創造了多個防沙治沙的「中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