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以治沙促治貧

2020-12-18 金臺資訊

寧夏被黃河寵著,寵出一個塞上江南;寧夏也被三大沙漠自三面合圍著,曾飽受沙害侵擾,成為西北荒漠生態脆弱區的典型。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這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寧夏銀川靈武市白芨灘的真實寫照。緊靠黃河與銀川市的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毛烏素沙漠的西南邊緣,一直以來都是銀川市防沙治沙的「第一線」。

60多年前,為了固沙,寧夏探索出「草方格固沙」技術,利用廢棄的麥草一束束呈方格狀鋪在沙上,再用鐵鍬軋進沙中,留出1/3左右堅立在四邊,然後將方格中心的沙子撥向四周麥草根部,使麥草牢牢地堅立在沙地上,這後來成為中國治沙的「世界經驗」。

如今,昔日沙洲變成了真正的綠洲,白芨灘成為「三北」工程精準治沙、科學治沙的樣板區。寧夏也成為全國首個逆轉沙漠化的省區。

幾十年的持續治沙,不僅創造了方格治沙的中國經驗,還使得中衛市140多萬畝沙漠披上綠裝,沙拐棗、沙蒿、花棒、檸條、楊柴等耐旱植物茁壯成長,沙漠植被覆蓋率由最初不足1%提高到現在的42.5%,沙生植物由最初的20多種發展到了現在的453種。同時,包蘭鐵路創造了從來沒有在沙漠中修建鐵路的經驗。

從紮下第一個麥草方格的嘗試到今天的「人沙和諧」,麥草方格在寧夏防沙治沙中寫就了傳奇,而寫就這段傳奇的,正是勤勞智慧的寧夏防沙治沙人。一代代寧夏治沙人不忘初心,前赴後繼,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奇蹟接連在這片土地上發生。寧夏連續20多年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創造了多個防沙治沙的「中國經驗」。

相關焦點

  • 寧夏中衛治沙能手來揭秘
    寧夏中衛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唐希明採用以麥草方格為主的「五帶一體固沙體系」在寧夏治沙30餘年,該固沙體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特等獎,並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環境保護五百佳」稱號。近日,記者實地前往寧夏中衛,了解當地人治沙的秘訣。寧夏的治沙專家和當地村民經過反覆試驗發現,1米乘1米的麥草方格固沙效果最好且成本最低。
  • 寧夏,舉足輕重
    圖為寧夏吳忠市的黃河國家溼地公園。新華社發寧夏位居中國北方防沙帶、絲綢之路生態防護帶和黃土高原——川滇修復帶「三帶」交匯點,在全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寧夏是沙海中的一個「半島」,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漠,環伺三面。
  • 竺可楨與寧夏沙坡頭
    他們負責將竺可楨接到了寧夏交際處第一招待所的2樓323房間,自此,竺可楨開始了他短暫但有深遠意義的寧夏之旅。      竺可楨帶領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單位的植被、土壤、地理、治沙專家來到寧夏,主要考察寧夏的風沙危害及其治理情況。
  • 治沙植物介紹:黑沙蒿
    死亡的黑沙蒿二、主要分布區域 原產於內蒙古、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現陝西(北部)、寧夏、甘肅(中部、西部)及新疆(東部、北部)也有引種。 六、引入或運用黑沙蒿用於治沙治沙的區域 1、陝西延安(治理水土流失)2、陝西榆林(治理水與流失以及土地荒漠)3、陝西毛烏素沙漠(治理土地沙漠化以及沙漠)4、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土地沙漠化沙漠)5、甘肅省民勤綠洲(防止沙漠進一步發展)6、寧夏鹽池(用於治理荒漠)
  • 五彩寧夏|人與黃沙的「戰」與「和」
    何須折柳憶江南塞上有我好家園寧夏人與沙共處的神奇土地麥草方格治沙模式享譽世界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暢通無阻60餘載沙區產業造福一方百姓沙海的景色讓旅人流連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用智慧和堅守讓沙地煥發出新生機治沙工人在穿越騰格里沙漠腹地的烏瑪高速青銅峽至中衛段搬運扎草方格的麥草
  • 寧夏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確保脫真貧、真脫貧
    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楊兆蓮 樊玲)記者12月15日從寧夏召開的全區脫貧攻堅工作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我區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各方力量多管齊下提高脫貧質量,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 寧夏「最年輕」的市轄區,是寧夏最大的市轄區,面積大於石嘴山市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現在越來越強大,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了人們的生活也越變越好,以前的人們總是在為生計發愁,能填飽肚子就夠了,但現在大家賺的錢都多了,不僅能夠吃飽穿暖,還能剩下一部分錢用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了,今天要講的是寧夏最年輕的市轄區,是寧夏最大的市轄區,面積大於石嘴山市
  • 第三代治沙人郭璽:把沙漠種成「花海」
    郭萬剛說,到了1981年,沙漠前沿五個村莊的2萬多畝地被沙漠吞噬,一些人背井離鄉到寧夏、新疆找活路。還有許多人去沙漠裡打一種叫作沙米的植物,把草籽磨成粉,勉強充飢。連郭璽都吃過沙米草籽。8歲這年,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對沙漠的恐懼。
  • 綠意,在黃沙中鋪展——我國防沙治沙紀實
    消息一傳開,左鄰右舍『炸鍋』了,他們也紛紛開始包地治沙。」高林樹說。「治沙有了成效,現在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也少了很多。」官井村黨支部書記陳海軍說。官井村的變化是一代代沙區人民艱苦治沙、綠化家園的縮影。
  • 【地評線】荔枝網評:在防沙治沙的接續奮鬥中書寫綠色中國新篇章
    人民是中國治沙歷史的創造者。防沙治沙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防沙治沙成就的取得靠的也是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塞罕壩林場、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還林、阿克蘇荒漠綠化……中國防沙治沙事業始終堅持依靠人民,湧現出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治沙群體等動人事跡。
  • 「毛烏素變綠記」寧夏篇:眾志縛沙數十載 萬畝綠洲展新顏
    寧夏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持之以恆搏擊荒漠初心不改,書寫綠色傳奇,前赴後繼創造了治理毛烏素沙地的「寧夏經驗」,真正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堅定不移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 【中國的脫貧智慧】寧夏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確保脫真貧、真...
    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楊兆蓮 樊玲)記者12月15日從寧夏召開的全區脫貧攻堅工作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我區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各方力量多管齊下提高脫貧質量,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 內蒙古防沙治沙新聞發布會發布詞及答記者問
    這為內蒙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是我們加強生態保護和推進防沙治沙的行動指南。全區上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圍繞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之以恆推進生態保護建設和防沙治沙,在祖國北疆構築萬裡綠色長城,走出了一條具有內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 寧夏:強學習抓落實建機制促發展
    長期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局黨組認真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對標對表新時期黨建工作總要求,通過強學習、抓落實、建機制、促發展,堅持黨建與業務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以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引領寧夏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 「中國的脫貧智慧」寧夏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確保脫真貧、真...
    本文轉自【寧夏新聞網】;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楊兆蓮 樊玲)記者12月15日從寧夏召開的全區脫貧攻堅工作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我區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各方力量多管齊下提高脫貧質量,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 中國治沙工程被外媒質疑,治沙結果究竟如何?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中國一直高度重視防治荒漠化的工作,並且也取得了成果,比如,西北治沙工程。然而,2019年9月,國際頂級雜誌Nature新聞版中,一篇出自韓國記者的報導卻對中國治沙工程提出了質疑。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綠意,在黃沙中鋪展——我國防沙治沙紀實
    蹚出科學治沙之路  準備秋播苗條、打防火道……入秋了,殷玉珍和丈夫又忙碌起來。多少次在沙地裡迎送日出日落,他們身後,這個地處毛烏素沙地南部、名叫井背塘的地方,一棵棵楊樹、樟子松長大了,滿眼深綠。  毛烏素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和陝西榆林市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東北部等地。
  • 寧夏中衛市: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治沙魔方——麥草方格  在祖國的西北腹地,有一個物華天寶之地——寧夏中衛市。中衛兩面臨沙,「沙漠」是最強烈的形象元素,其卓越的治沙成果享譽國內外。中衛濱黃河而建,依水而居,因水而秀。「沙漠」與「水」這一感觀上對立而難於統一的事物,在中衛能夠親密無間、和諧共存,使中衛具有獨一無二的城市稟賦,故為「沙漠水城」。  「花兒」是一種高腔山歌,俗稱乾花兒,是寧夏回族文化的標誌。
  • 沙漠探險,飛越黃河,感受寧夏的雄偉和壯麗
    宅在家裡看世界,關注:王花花聊旅遊,每天分享旅行的好風景,寧夏有著悠久的黃河文明歷史,有著3萬年古代人居住和生活的痕跡,所以寧夏有很多值得推薦的旅遊景點,大家去寧夏都能找到自己的旅遊景點,現在我向大家介紹沙坡頭,一個沙漠風景優美的地方。
  • 【厲害】寧夏有座神奇之城:政府免費發1萬畝地,免息貸1億元錢!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位於騰格里沙漠的東南方,最近處距離沙漠只有6公裡,當地一年四季最常刮的就是西北風,西北風一刮,整個中衛瀰漫著沙子,沙進人退,當地人吃盡了苦頭。國家和寧夏及中衛市政府通過多年來持續投資治沙,終於扭轉了局面,變成了人進沙退。然而,由於氣候惡劣,風沙災害難免出現反覆,如何才能根治沙害呢?來看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在中衛市做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