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治沙人郭璽:把沙漠種成「花海」

2021-03-02 武威市廣播電視臺

■人物簡介 郭璽,34歲,甘肅省古浪縣土門鎮臺子村農民。1981年,郭璽的爺爺郭朝明等六位老漢挺進騰格里沙漠南緣「八步沙」,治沙造林,代代交棒;2016年,郭璽成為第三代治沙人。

2019年3月,中宣部授予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榆樹一抱粗,亭亭如蓋,從沙子裡拔地而起,風起時,翠綠的榆錢紛紛疊疊,又飄落到沙子裡。

望著眼前比自己還大四歲的榆樹,34歲的郭璽終於理解了爺爺和大伯。

甘肅古浪縣土門鎮八步沙——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南緣的一片沙地,沙漠曾以每年7.5米的速度蠶食著村莊和耕地。

1981年,郭璽的爺爺郭朝明等六位老漢捲起鋪蓋,挺進八步沙,風餐露宿,治沙造林,種下了這些榆樹。

這場人類與沙漠的艱苦較量,註定曠日持久。老漢們約定,等自己老了、死了,就讓兒子頂上來,兒子老了,孫子上……

2016年,80後的郭璽決定接過祖輩和父輩的鐵鍬,連外地的大學生也慕名而來。

38年來,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共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37.6萬畝,使風沙線向北推移了近20公裡。

如今的八步沙滿眼蒼翠,榆樹林濃蔭蔽日,檸條上星星點點冒著綠。再過一個月,沙棗和檸條開出細小的黃花,望不到邊際。

「南方的大海我沒有見過,但是我想,能在沙漠裡看到花海,是一件多麼高興的事情。」郭璽說,他將守護好祖輩父輩種下的這一片樹林。

早晨黑乎乎出門,晚上黑乎乎回家

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認出郭璽。雖然接手治沙才3年,風沙的侵襲和陽光的直射,早已給他印上了治沙人的專屬膚色——黑。

每天早晨6點,郭璽從土門鎮出發,進入七八十公裡的沙漠腹地,只帶一壺水,午飯基本不吃,晚上八九點回家。

2019年春天,八步沙林場承包治理甘蒙邊界的治沙項目2680畝。在林場,郭璽負責操作各種機械。儘管初中沒畢業,拖拉機、裝載機、抱草機、打坑機、灑水車,他樣樣精通。

「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第一代治沙人探索出來的治沙訣竅,至今依然奏效。

「就像給沙漠蓋被子一樣,把草方格埋進沙裡,把沙固定住,再在草方格裡種樹。」郭璽說,這些工序,現在可用機械完成。

但他剛到那會兒,林場依然沿襲著人工背草、人工挖坑鋪草種樹的模式,郭璽覺得效率太低下,提議組建機械隊。

鐵鍬,毛驢,架子車,第一代治沙人治沙設備簡陋。古浪縣委宣傳部供圖

起初,第二代治沙人程生學不同意,「機器笨得很,肯定沒人靈活。」

「機械效率高,成本還低。」郭璽算了一筆帳:僱5個人裝卸一車草要40分鐘,一個人操作抱草機只需15分鐘;一個人挖坑種樹一天最多種3畝地,一臺挖坑機一天能種20畝。

「三分種樹,七分管護」,巡林防火是郭璽的另一重要工作。清明時節尤為敏感,當地人有墳前燒紙習俗,郭璽放下所有的工作,巡視每一個火堆,用鐵鍬把火堆蓋住。僅靠雙腿,他一天在沙漠裡走了10多公裡。

這讓郭璽對沙漠了如指掌,「就像了解自己的身體一樣。」很小的時候,爺爺就把他背進沙漠裡玩,教他認識了紅柳、沙蒿、沙棗。

當地人都說,「沙漠裡的苦是霸王苦,沒本事的年輕人不要來。」郭璽算是見識過了。

有一年冬天,他開著拖拉機和大伯郭萬剛去鎮上拉水,拖拉機突然失控,大伯拉著他跳車,拖拉機翻到了坡下。

還有一年春天,下著大雪的夜晚,他開著拉樹苗的拖拉機陷進沙坑,越陷越深,他捨不得用樹苗墊路,只能脫下棉襖墊在輪子下,才把車子從沙坑裡開出來,到家時,人都快凍僵了。

相對於辛苦,沙漠裡最難耐的是寂寞。只有小學文化的第二代治沙人賀中強用樹枝在沙地上練起了書法,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悶頭寫詩,石老漢的兒子石銀山吼秦腔。年輕人郭璽喜歡擺弄手機,可沙漠裡的信號時斷時續。

「風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早晨黑乎乎出門,晚上黑乎乎回家,孩子都快不認識他了。」2019年4月17日,郭璽的媳婦王利霞有些抱怨。

王利霞的娘家位於古浪南部山區,2010年因生態移民政策搬到了山下。古浪縣一名政府官員介紹,得益於八步沙治理形成的一條10公裡長、8公裡寬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貧困山區6萬多人才能從山上搬下來,攻堅脫貧。

沙漠曾像癌症一樣擴散

當你置身現在的八步沙,很難想像這裡曾是數十年漫天黃沙的不毛之地。

郭璽的童年生活,幾乎與黃沙相伴,「走路是沙,吃飯是沙,睡覺床上也是沙,沒有不落沙子的地方。」

八步沙位於古浪縣東北部,原稱「跋步沙」,因連綿的沙丘讓人跋涉艱難而得名。公開資料顯示,地處河西走廊東段、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古浪縣,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測縣之一,境內沙漠化土地面積達239.8萬畝,風沙線長達132千米。

上世紀60到80年代,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侵蝕著八步沙周邊的10多個村子、2萬畝耕地。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一夜北風沙騎牆,早上起來驢上房」、「春風吹死牛,秋風吹秕田」。

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漢在地窩子前生火做飯。古浪縣委宣傳部供圖

67歲的郭萬剛吃夠了沙漠的苦。他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周邊村民砍沙柳,摟髮菜,挖甘草,牛羊啃光了最後的草,「越挖越窮,越窮越挖,越向沙漠討活路,沙害越嚴重,越沒了活路。」

在八步沙,「十種九不收」。要種地,得在地壟前先砌上一道一米五高的土牆,當地稱為風牆。即便有風牆,春季的風沙仍會覆住新種的禾苗,農民要用鏟子把地裡的沙子清理出來。

郭萬剛種了十多畝糜子,年景好的時候,一畝地能打200斤糜子,勉強填飽肚子。不過幾年間,他的十多畝地逐漸被風沙蠶食,「沙漠像癌症一樣擴散。」

郭萬剛說,到了1981年,沙漠前沿五個村莊的2萬多畝地被沙漠吞噬,一些人背井離鄉到寧夏、新疆找活路。還有許多人去沙漠裡打一種叫作沙米的植物,把草籽磨成粉,勉強充飢。

連郭璽都吃過沙米草籽。8歲這年,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對沙漠的恐懼。

1993年5月5日下午5時許,正在沙漠裡巡視的郭萬剛看到西北天邊黑色的沙暴巨浪一樣壓過來,「就像原子彈爆炸,當時我感覺今天就要活到頭了。」

郭萬剛匍匐在地窩子裡,沙子馬上把他掩埋了,他只能趴在地上不停地抖動,一遍一遍抖掉埋在身上的沙子,用了七個小時,他才從沙漠裡走出來。

彼時,郭璽和同學剛剛放學走在回家路上,12級的大風輕易掀翻了這些小學生,「天馬上就黑了,什麼都看不見,飛沙走石,非常恐怖。」

這次持續近2個小時的「五五黑風暴」,造成23人遇難,其中包括18名學生,上百人受傷,6000多頭牲畜死亡,上萬頃良田被掩埋。

為了銘記這次沙暴之害,古浪縣政府專門在銅鐘上刻文警世,「痛定思痛,矢志治沙,風沙肆虐之患,非恆志無以除,非全力不能治。」

接過爺爺的鐵鍬

1981年,郭璽的爺爺郭朝明和張潤元、賀發林、石滿、程海、羅元奎等六人開始籌劃著治沙種樹。當時他們都已年過半百,被當地人尊稱為「六老漢」。

2016年,年輕人郭璽進入沙漠治沙,成為繼爺爺、大伯之後的第三代治沙人。古浪縣委宣傳部供圖

「一開始去種樹,並沒有多麼高尚的想法,」郭萬剛坦言,種樹是被沙漠逼得沒辦法了,「就是為了保住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讓娃娃們有飯吃。」

當時,八步沙已實行土地承包到戶。與此同時,政府還推出「政府補貼、個人承包,誰治理、誰受益」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政策。

「當時的政策好,我們種一畝樹,林業局補貼5元,種的花棒平茬能賣錢,這也是種樹的動力。」郭萬剛說。

可剛開始,樹苗都沒錢買。郭朝明買的是便宜的樹種子,拿出家裡最好的水澆地育苗。一頭驢,一個架子車,一個水桶,一把鐵鍬,這是「六老漢」種樹的全部設備。

村子離八步沙約5公裡,六老漢直接把家搬進了沙漠。他們在土丘下挖了兩個「地窩子」,搭上棚子鋪上被褥就是住房。

「冬天零下30多度,睡在地窩子裡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全身包住,被子上的沙越積越沉,半夜起來抖沙子。」78歲的第一代治沙人張潤元歷歷在目。

所有人都忘不了,郭璽出生的1985年,春天,六老漢種的沙棗和花棒已然成蔭,開出紅的黃的小花。

這一年,六老漢跟土門鄉政府(今土門鎮)籤訂了一份《固沙造林承包合同書》,組建集體林場,承包治理7.5萬畝流沙。

「吃下了定心丸,我們更有信心了。」張潤元說。如今,他是「六老漢」中仍然在世的兩人之一。

「當時我們商議,不能前功盡棄,誰老了,病了,幹不動了,就讓兒子來幹,兒子幹不動了,還有孫子,八步沙每家每代都有人繼續治沙。」張潤元說。

接過這個重擔,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願。

1982年,郭朝明因病進不了沙漠,讓郭萬剛來接替。郭萬剛當時在土門鄉供銷社上班,一個月工資60多塊錢,比老師還高20塊,是人人羨慕的國家職工。

「父親指著林子說,你不來看樹,這樹不白種了。」郭萬剛被迫辭去公職,帶著情緒進了沙漠,沒想到一幹就是38年,成為現在的八步沙林場場長。

1991年,賀老漢病重,給兒子賀中強留下遺言,「我一輩子就掙下這幾棵樹,你去看護。」

賀中強起初不同意,賀老漢讓兒子用毛驢車把他馱進八步沙,「老漢在沙漠裡說,你要把樹種下去,要是樹毀了,就是對不起我。」不久,賀老漢病逝。憶及此事,50歲的賀中強仍然老淚縱橫。

張潤元的一個兒子常年在外,一個兒子患病,女婿來接替了他。

這些故事,打小就盤旋在郭璽的腦子裡。那次黑風暴之後,他越來越理解自己的爺爺和大伯。

他還記得,1995年除夕夜,大伯郭萬剛在林場場部值班,郭璽和哥哥帶著飯菜去跟大伯做伴。

剛到場部,就趕上了老毛黃風,風沙打在門窗上咔嚓作響,「老毛黃風,就是沙塵暴,白天都黑壓壓的,沙子打在臉上生疼。」

郭璽問大伯,這麼大的沙漠,啥時候才能治住。大伯答,我們治不住,還有你們呢。

接力棒要交到第三代手中,難度更大了。

「大伯幾十年沒出過沙漠,對社會一無所知。」郭璽說。當時20歲出頭的他,選擇外出打工,輾轉銀川、蘭州等地,在工地上開裝載機,收入比種樹高,見慣了花花世界,更不願回沙漠了。

事實上,郭萬剛在村子裡問過許多年輕人,沒人願意再去沙漠,「治沙太苦,工資一年三四萬,不如出去打工掙得多,如果不把治沙當事業,年輕人的心不會留在沙漠裡。」

他勸侄子郭璽,勸了兩年,「你爺爺是第一代人,我是第二代帶頭人,你不帶個好頭,你爺爺種的樹不白種了?」

郭璽記得,爺爺在2005年去世那一天還一直拉著他的手不放,「我明白爺爺的意思,他也想讓我治沙種樹。」

「網際網路+治沙」

像是久久等待的召喚,樹活了,天然的沙蒿和草也從沙裡冒了出來。而年輕人的心,也漸漸歸來。

「八步沙的每棵樹上都有爺爺的手印,大伯說得對,我得守著他們。」2016年5月,郭璽終於同意來林場種樹。

因為久仰「六老漢」治沙的事跡,一起來的還有蘭州理工大學畢業的大學生陳樹君。

陳樹君到八步沙林場吃的第一頓飯,是酸菜炒肉和西紅柿炒雞蛋,「我後來才知道,招待客人才四個菜,我一來就倆菜,郭場長還專門給我安排了最好的宿舍——一間活動板房。」

場長郭萬剛覺得時代在變,種樹理念也要變,「要依靠文化知識。」他曾專門招聘了兩個大學生,一個幹了一個月,一個幹了十天,都走了。為了留住大學生,他給侄子開的工資是月薪三千,給大學生四千。

年輕人沒有辜負場長的期待。比如,引進「網際網路+治沙」。「我常常想,三代人治沙吃了不少苦,生態效益變好了,但經濟效益不盡如人意,能不能用科學手段點沙成金呢?」陳樹君說。

2017年夏,林區發生病蟲害,花棒大面積死亡,林場從林業局引進蟲情檢測儀,很快找到了罪魁禍首,「這就是科學治沙的威力。」

2017年秋,林場一萬九千畝治沙工程驗收,陳樹君使用GPS精確定位畝數和檢測成活率。

「每天早晨九點進沙漠,下午四點回來,一趟10公裡,微信步數一直佔領封面。很多同學問我,你怎麼天天走那麼多步數,不用工作嗎?」陳樹君笑著說。

梭梭耐旱,是治沙的「先鋒」植物。陳樹君從專業研究所了解到,中藥材肉蓯蓉可以寄生在梭梭根部,兩者結合起來,治沙和致富雙贏。這一想法很快實施,林場流轉生態移民點的沙化土地,接種了1萬畝肉蓯蓉。

去年,陳樹君從網上看到公益組織的治沙項目,跟對方銜接,爭取到了1000萬的治沙資金,今年春季已造林2萬畝。「從網絡上爭取社會力量治沙,網際網路+治沙的模式,打破了時空和地域的限制。」陳樹君說。

「如果不是他們年輕人,我們想都不敢想。」郭萬剛感到慶幸,八步沙的治沙人總算後繼有人。

從「六老漢」到郭璽,38年來,八步沙林場三代人共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37.6萬畝,使風沙線向北推移了近20公裡,周邊10萬畝農田得到保護,還承接了甘蒙邊界、西氣東輸、西油東送等項目的植被恢復工程。

再過一個月,當沙棗和檸條開出細小的黃花,曾經的不毛之地八步沙,將變成「花海」。

「南方的大海我沒有見過,但是我能在沙漠裡看到花海。」郭璽說。

■同題問答

新京報:過去一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郭璽:最大的改變是我種的檸條和沙棗在沙漠裡開花了,我特別開心。

新京報:你心中「新青年」的標準是什麼?

郭璽:我們這有句話叫,沙漠裡的苦是霸王苦,沒本事的年輕人不要來,事實證明年輕人也能吃苦。新一代的青年也要勤奮苦幹,吃苦耐勞。

新京報:未來,你對自己所處的行業有什麼期待?

郭璽:既要綠,也要富,希望能從沙漠裡掙更多的錢。

新京報:未來,你對國家社會有怎樣的期待?

郭璽:希望國家越來越強大,沙漠裡也能看到綠水青山。

新京報記者 王瑞鋒 編輯 滑璇 校對 劉軍

來源:新京報

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主旨演講全文

30萬隻「金雞」運抵天祝助力脫貧

相關焦點

  • 郭璽:治沙傳承獻青春
    八步沙,位於騰格里沙漠南緣,是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境內最大的風沙口。為守護家園,39年前,六位當地莊稼漢組建八步沙林場。如今,以「六老漢」及其子孫三代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職工已完成治沙造林20多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近40萬畝。如今,第三代治沙人郭璽秉承父輩的治沙精神,逐夢荒漠,在八步沙林場奉獻著自己的青春。
  • 南方的大海我沒見過,但是沙漠裡的花海,我見到了
    命運的車輪再一次碾到了他的腳下,那一年父親苦勸他加入治沙隊伍,這一次,郭萬剛也站在了父親的位置上,開始尋找自己的接班人。  85年出生的郭璽今年34歲,已是治沙人中的第三代,他的大伯就是郭萬剛。但那時的郭璽正在「外面」當司機闖世界,是那股韌勁兒讓郭璽走進了郭萬剛的視野。
  • 決戰死亡之海,年輕小夥續寫「沙海變綠洲,黃沙變黃金」的三代綠色傳奇!
    他紮根荒漠,接續奮鬥,與時俱進,務實創新,將自己的青春年華無悔地奉獻給治沙造林事業,抒寫了「沙海變綠洲,黃沙變黃金」的綠色傳奇。古浪縣土門鎮八步沙是騰格里沙漠南緣的一片沙地,黃沙曾以每年7.5米的速度蠶食著村莊和耕地。生長在沙漠邊,郭璽的童年生活,幾乎與黃沙相伴。他家在古浪縣土門鎮臺子村,距離八步沙4公裡多。
  • 塔克拉瑪幹沙漠維吾爾族女子治沙之路(組圖)
    中新網且末6月8日電 (記者 陶拴科)「對每一棵樹我都要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它們在沙漠裡能活下來是不容易的。」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且末縣防沙治沙辦維吾爾族女子帕提古麗·亞森如是說。  出且末縣東南方向行走大約20多公裡,便是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風沙肆虐在這裡常年發生。
  • 寧夏:以治沙促治貧
    寧夏被黃河寵著,寵出一個塞上江南;寧夏也被三大沙漠自三面合圍著,曾飽受沙害侵擾,成為西北荒漠生態脆弱區的典型。「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這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寧夏銀川靈武市白芨灘的真實寫照。
  • 我國用30年將沙漠變成了綠洲,現「毀於」他們手中,治沙人:心疼
    現「毀於」他們手中,治沙人:心疼。沙漠作為一個景觀,因其壯麗吸引了很多遊客,但沙漠化作為一個「災害」,也危害了不少人的生活。我們的沙漠面積佔國土面積的比例超過了7%,所以我國沙漠面積的大小不容小覷,為了保護環境,為了提高西北地區人民生活質量,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了對沙漠的管理,到現在已經過了30多年了,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西北地區的很多沙漠,漸漸變成了綠洲,在成為綠洲的沙漠很多中,綠洲沙漠最有名,在毛烏素沙漠種植土豆的項目,不僅讓很多外國人吃驚,還有很多人來觀光
  • 走近毛烏素沙漠
    毛烏素沙漠祖孫三代治沙人:願做紮根沙漠的一棵樹                                作者 黨田野      「我爺爺出生在沙漠中,我父親沉睡在沙漠裡,現在我又回到了這片沙漠,想把治沙這根『接力棒』拿穩了。」站在綠植逐漸蔓延的毛烏素沙漠中,陝西榆林「第三代」治沙人石健陽如是說。
  • 【改革開放40年】武威民勤 :沙漠文化產業為治沙注入新內涵(組圖)
    隨著摘星小鎮項目在蘇武沙漠景區落戶,一個仿火星環境的科普體驗區將給遊客的沙漠旅遊帶來新感受。  改革開放40年,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交匯處的民勤一直將治沙當己任,在兩大沙漠間用心維護著一片事關生態安全的綠洲。
  • 我國曾即將消失的沙漠,如今80%逆襲成綠洲,堪稱治沙工程的壯舉
    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中,沙漠是一種負向資源,因其美麗的自然生態而引人入勝,因其惡劣的生態環境而令人敬畏。說到沙漠,這是一個可怕的存在,幸運的是,隨著我國沙漠治理工程的逐步推進,沙漠面積得到了有效控制並逐漸縮小,甚至一些相對較小的沙漠也消失了。
  • 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全球播出,為世界治沙提供「中國...
    幾十年來,中國在與沙化的鬥爭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重大轉變,從大密度造林到量力而行,從「用力過猛」到「打蛇七寸」,中國治沙從粗放式逐步走向精細化,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治沙道路。目前,一部記錄了中國治沙領域成功案例的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正在央視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和深圳衛視國際頻道面向全球播出。
  • 梭梭樹為沙漠終於換上綠裝,人參果也更甜美多汁,致敬治沙人!
    梭梭樹為沙漠終於換上綠裝,人參果也更甜美多汁,致敬治沙人!之前馬雲發現了在沙漠裡種植梭梭樹的公益項目,全國人民也緊跟著行動起來,到目前為止,說說書的政治總面積已經高達200多畝,也正因如此拯救了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間的一片綠洲。民勤縣位於甘肅省武威市,這裡一直被譽為是「中國的人參果之鄉」,在這裡產出來的人參果,味道更加香甜,水分也更多。
  • 中國辛苦治沙30年,艱難地將沙漠變成綠洲,如今卻出現這種東西
    中國辛苦治沙30年,艱難地將沙漠變成綠洲,如今卻出現這種東西沙漠化治理是不少國家面臨的難題,我國為了治理沙漠化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中國辛苦治沙30年,艱難的將沙漠變成綠洲,如今卻出現這種東西,下面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吧。
  • 決戰「死亡之海」:重慶「治沙人」塔克拉瑪幹造出3000畝「綠洲」
    ▲聚沙成土 2018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豐收(中文版)▲聚沙成土 2018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豐收(英文版)  千百年來,位於新疆塔裡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有著「死亡之海」之稱。  然而,採用獨特的「力學治沙」方式,重慶交通大學的治沙團隊在這裡開闢出3000畝「綠洲」。
  • 沙漠綠洲中的「半生緣」
    這道祖國西北綿延百裡的生態屏障,是寧夏中衛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唐希明在沙漠中守望半生的夢想。回到家鄉 紮根沙漠今年53歲的唐希明是土生土長的中衛人。因為家鄉生態環境惡劣,他從小的願望就是考上大學,離開家鄉。1991年,在西北林學院學了4年林業的唐希明畢業分配又回到中衛。
  • 中國治沙工程被外媒質疑,治沙結果究竟如何?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中國一直高度重視防治荒漠化的工作,並且也取得了成果,比如,西北治沙工程。然而,2019年9月,國際頂級雜誌Nature新聞版中,一篇出自韓國記者的報導卻對中國治沙工程提出了質疑。
  • 中國用40年幹掉一片千年沙漠,驚動聯合國,背後的故事讓人淚目……
    聯合國幹事評價毛烏素沙漠的治理:「這是真正前無古人的大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值得全世界向中國致敬。」近年來,不僅毛烏素,中國越來越多的沙漠正在變成綠洲。而每一片綠色背後都藏著一群人的信仰和血汗。甘肅八步沙「六老漢」的故事便是千萬故事中的一個。1981年,八步沙沙漠眼看就要侵蝕村莊,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6位年逾半百的老人受夠了被黃沙欺負的日子,決定組建林場向黃沙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