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且末6月8日電 (記者 陶拴科)「對每一棵樹我都要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它們在沙漠裡能活下來是不容易的。」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且末縣防沙治沙辦維吾爾族女子帕提古麗·亞森如是說。
出且末縣東南方向行走大約20多公裡,便是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風沙肆虐在這裡常年發生。過去風沙一直逼迫人類後移,且末縣曾經因為風沙侵襲往後搬遷過兩次,後來人們不斷的與沙魔鬥爭,且末縣從「沙進人退」完美逆襲成「人進沙退」的局面。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這裡的鄉親們堅持不懈地與風沙作鬥爭,用自己的雙手改變了家鄉的面貌。
治沙辦工作其實就是在沙漠裡工作,每天都是在沙漠裡栽種新苗、管護苗木、檢查管道,栽種蘆葦等。然而這樣一個特殊的工種,確有著一位不尋常的維吾爾女子和其他治沙夥伴堅守著。
這位維吾爾女子名叫帕提古麗·亞森,她是且末縣第一批防沙治沙女護林員後,因為她的堅強大家都稱之為她「鋼鐵姑娘」。
出生80後的帕提古麗·亞森,中專畢業後。被錄取為帶有事業編制的防風治沙站工作。一幹就是9年,她說:「防風治沙是我的心願,也是我父親的心願。」
「我覺得這些工作是我們應該做的,作為土生土長的且末人,治理沙漠、保衛家園覺得有自己的一份義務和責任。」帕提古麗·亞森說。
從小上漢語學校,帕提古麗·亞森說著一句流利的普通話,她皮膚黝黑,每天在沙漠裡工作,都是面對高溫和大風,環境極其惡劣。每到夏天地表溫度都在60度左右,而且風沙大。
「在治沙站工作的這九年裡,也有過想調換一下工作崗位。因為我畢竟是個女人,成家之後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夫妻倆都在這裡上班,照顧不了孩子,不能按時的接送他。這時候有過想法,要不然兩個其中一個人調換一下崗位,要照顧孩子。」可是這種想法很快就被自己毅力擊退了,帕提古麗·亞森笑著說。
即便如此,帕提古麗·亞森始終沒有動搖調換工作崗位的念頭,她說:「2009年被自己查出患有腦垂體瘤,當時親戚都特別反對我的工作,他們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理由,可以拿著診斷書去調換一下工作崗位,但是我覺得自己還能工作,又不是說是都走不動了,病的爬不起來,既然現在目前身體狀況還允許我繼續工作,我畢竟在這幹了這麼長時間,也有自己親手栽種的一些苗木,說走就走還是挺捨不得的,因為這些苗木是我們像帶小孩一樣,把它帶大的。」
帕提古麗·亞森回憶:「上小學的時候在鄉下,小時候一颳風教室裡面就黃黃的,整個就是那種昏天暗地,然後學校就趕緊給我們放學了,我們家在鄉裡,騎自行車回去,風太大了,只能是推著走,前面的路也看不到,我們幾個人為伴就那樣推著車回去,當時我們呢都很怕,害怕大風把我們颳走。」
沙漠裡樹慢慢長大了,防風治沙的人們都很欣慰,「最初我到治沙站工作的時候這些樹都特別小,有的只到膝蓋,特別熱的時候累的時候想坐一下乘涼都沒地方。躲到哪都曬得很,都沒一點陰涼的地方,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都有一些樹蔭,我們累的時候可以坐下來乘涼,我就覺得特別的自豪,你看以前連坐的地方都沒有,現在還可以乘涼了,在自己栽的樹下。」
帕提古麗·亞森對記者說:「每次看到自己栽種樹苗,能夠成活下來,心裡有莫名的高興。我覺得很值得,對自己的當初選擇的這個工作一點都不後悔。」
在這個被稱沙漠孤島的且末縣,帕提古麗·亞森把自己的青春和愛都灑在了那裡,每一株幼苗都是精心呵護的孩子。目前,且末縣沙漠造綠已經達到8萬畝,一條長12公裡,寬7公裡的綠色屏障覆蓋在且末縣邊緣的沙漠上。
且末縣,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沙漠面積達5.38萬平方公裡,佔全縣行政面積的38.4%,綠洲四面環沙,猶如「沙漠孤島」,生態環境極為脆弱,是新疆風沙危害最重的地區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