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標題是不是有一點疑惑?在網絡上隨便搜一下都會發現「坐姿下拉寬握和窄握大有大有區別」,有時候這些文章會說寬握下拉對背闊肌刺激更到位,有時候他們會說窄握下拉更能夠練出厚實背部。
之所以網絡會出現各種互相矛盾的觀點,來源於這麼一個事實:以訛傳訛。
本文會告訴你,這兩種方式對背闊肌訓練其實沒區別。
坐姿下拉
這個訓練上手難度非常低,幾乎每個健身新手都會「無師自通」,為什麼?這個動作來源於人類最古老的姿勢之一——攀爬。也就是說只要你會攀爬,那麼做下拉完全不需要教練過多的指導。
那為什麼會有寬握和窄握之分呢?
第一是人們的引體向上訓練經驗,但引體向上遠比下拉複雜。第二是借鑑了臥推的寬握和窄握之分,但胸肌和背闊肌發力的角度不一樣(可以簡單理解認為胸肌左右運動,背闊肌上下運動),不可生搬硬套。第三是在早前有一些研究確實指明正握+寬握對背闊肌的刺激效果最優,但他們沒有講清楚是因為正握還是寬握導致了背闊肌刺激效果最好。
在2010年,運動學家Lusk等人比較了正握寬距、正握窄距、反握寬距、反握窄距對背闊肌的影響,研究結論指出,無論是窄握還是寬握,只要選擇正握,都可以最大程度地激活背闊肌【1】。
之後2014年,另一位運動學家Andersen指出,中等握距比窄握和寬握有一些優勢,但最佳的握距寬度是雙肩距離的一到兩倍。也就是說,在做坐姿下拉的時候,無論你的握距幾何(肩膀的1~2倍),都可以有效刺激到背闊肌,而且它們之間的肌肉刺激程度差距可以不計【2】。
從來都只有正握和反握的區別
我們知道,在做引體向上或者是坐姿下拉的時候,正握和反握有很大的區別。有時候我們會使用反握「作弊」,因為反握時也會激活手臂和肩膀的肌肉,從而讓我們拉起更大的重量。
前旋抓握和後旋抓握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二頭肌臂屈伸和反向臂屈伸,比如硬拉的混合抓握,比如傳統推舉和阿諾德推舉。旋轉的力量不容小覷。
槓精提問
坐姿下拉除了練到背闊肌,還可以練肱二頭肌以及背部的其他肌肉群啊,那這樣寬握的優勢是不是出來了?
同樣是在Andersen的研究中,他還注意到背闊肌斜方肌和岡下肌的在三種握距之間的激活程度。總的來說,這三種握距對各部位肌肉的激活程度相似。
更進一步,可以從運動的離心和向心階段去做詳細分析。在下拉的向心階段,使用中等握距和(對比窄握)對肱二頭肌的激活程度稍高。在下拉的離心階段,使用寬握(相比窄握)對背闊肌和岡下肌有更好的刺激作用。
但這些相對優勢並不明顯,因此最後他建議使用肩膀一到兩倍之間的寬度,都能夠有效刺激背部肌肉【2】。
用三角手柄做坐姿下拉,等於坐姿划船
用一種工具讓握距極度變窄,會發生什麼?這種三角手柄大家應該很熟悉,有人會把它套在下拉器械上,聲稱這樣做的運動範圍更大、可以更有效的刺激肌肉。但拜託,這還是坐姿下拉嗎?這就是坐姿划船了好吧!更有甚者建議把這種器材推到胸部(非常接近),顯得非常彆扭。
我們知道,單槓訓練和雙杆訓練,可以有側重的進行上身訓練。如果坐姿下拉是引體向上的前奏,那麼使用三角手柄看起來更傾向於雙槓訓練。手心相對的握法,會讓更多的手臂和胸部肌肉參與進來。
該得出結論了
綜上,我們對握距做了一些小小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你要刺激背闊肌,那麼無論哪種握距都能更有效地刺激到。
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訓練心得和體悟,企圖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是很難的。之所以這樣的爭論依舊存在,是因為有人以「坐姿下拉鍛鍊上身效果絕佳」這個藉口做最後防線。因此,為了達到最佳的上身鍛鍊效果,人們會嘗試使用不同的下拉握距和抓握方法,企圖打造更強壯的上身(或背部)。
最後,如果你想體驗更為動態的下拉訓練,可以使用腕帶輔助,握距會有從窄至寬的變化,從而更加完整的進行上身訓練。
希望本文對你有幫助,並減少健身房的一些爭論。這裡是健身樹洞,歡迎一起交流。
參考文獻:
【1】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0543740
【2】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466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