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在傳承:那個女兒成了母親 那個隊員成了教練

2020-10-05 津雲

北京時間10月4日,國慶、中秋雙節假期的第四天,也是《國家榮譽——中國女排精神展》開展的第四天,比起前幾天的陰雨交加,這一天伴著徐徐秋風,天氣格外清爽,來觀展的人數也到達了開展以來的最高峰。今天的展覽現場,與球迷互動的女排隊員是見證並親歷了天津女排十年九冠這份無上榮耀,同時又是曾經國家隊成員的殷娜和王茜。作為近年來天津女排標誌性的兩名隊員,殷娜和王茜備受現場觀眾的歡迎,當看到展館內有關自己職業生涯歷程的照片時,她們也像球迷分享了曾經的點點滴滴。


沉浸在回憶和球迷的擁戴中 仿佛回到了球場

雖然已是《國家榮譽——中國女排精神展》開展的第四天,但殷娜和王茜卻是第一次踏入展館。正逢國慶、中秋雙節假期,來觀展的球迷和市民似乎比天津周邊的景區人還多,這也令兩位功勳隊員頗感意外。

「特別享受球迷朋友的這種熱情,作為曾經女排的一員,來到這個展館我還是非常激動的。真的沒有想到,大家沒有選擇去旅遊或者在家休息調整,而是來到這裡觀展,他們的支持和關心,讓我想起了曾經打球的時光。」雖然已經退役,但王茜依舊享受球迷的熱情。

作為曾經的隊長,站在這個展館中,殷娜能夠回憶起的往事有很多很多。在天津女排的展館區域,有一個版塊叫「輸了一起抗」,殷娜特意來到這個版塊,並為球迷介紹天津女排在遭遇困境時,是如何體現出女排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的:「競技體育有輸有贏,每個賽季的時間都很長,打到最後大家都希望拿到冠軍,而每一次的失利對我們來說都是遺憾的。不過輸球,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是好事,因為失敗是對我們繼續向著冠軍衝擊的激勵,而勝利會讓我們忘記輸掉的比賽。只有輸球的時候,我們女排的精神才能更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我們不會被打垮,我們還能再拼回來。」

熟悉天津女排的球迷都非常清楚,王茜的父親正是天津女排的主教練王寶泉,正是這個原因,王茜曾經也是一名爭議較多的球員,但她並沒有受到這些影響,反而是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有意思的是,當看到展館內有父親的照片時,她還特意跑過去,讓現場記者為他和父親的照片合影,臉上流露出的那種幸福的喜悅,或許不僅僅是對父親的愛戴,更是對一名恩師的尊重。「我一點都不介意別人說我是靠父親在球隊中生存的,從小以來父親就是我的偶像,的確沒有父親就沒有我的今天,我的人生與父親對我的栽培無法分割,能夠成就今天這樣的王茜,我要感謝我的父親,同樣也感謝能有幸成為他的隊員。」據王茜自己介紹,外界對她的爭議,她比誰都清楚,但不論如何,她依舊用自己的能力證明,他配得上與天津女排一起分享每一次勝利的喜悅。「天津女排這個集體,取得了這麼多的冠軍,我曾經是這裡的一員,我非常驕傲,我的父親也為我驕傲,我們要繼續將女排精神傳承下去,將打不垮、拖不死的傳統傳承下去。」

退役之後的轉型 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師表

如今,殷娜和王茜這兩名天津女排的功勳隊員已經結束了自己的球員生涯,也正式由一名職業球員成功轉型為教練員。更重要的是,她們也都在近幾年完成了兩件人生中更加重要的大事——嫁人、生子。

相信很多人還記得,五年前殷娜在婚禮上的「天女下凡」,也都會祝福張智涵、王茜這對金童玉女,但更不要忘了,她們如今在女排的舞臺上,扮演者教練員的角色。「當隊員的時候,有很多東西都不用去考慮,現在做了教練,考慮得就更多了。我現在有了小寶寶,但我從事的這個事業,又必須是早出晚歸,很多時候一心是不能二用的。不過我的家庭非常體諒我,不論是父母還是愛人,都能夠理解我的這份工作。作為一名女教練,我可以很好地了解那些女隊員,讀取她們內心的東西,有時候我更像是一個大姐姐,隊員們有很多事情也非常願意和我說。」看得出,殷娜極為享受退役之後的轉型,但工作和生活往往是不能完美兼顧的,她也只能不停轉變自己的角色,不管自己有多累。說到這裡,殷娜有些動情,她也趕快開了一個玩笑,平復了一下自己的心情:「有的時候休假在家,和家人聊天的時候,我還跟他們開玩笑說,看小寶寶比打比賽還要累呢!」

與殷娜一樣,已經結婚兩年的王茜也有了自己可愛的小寶寶,她更加理解了作為一名女性,自己在生活和家庭中應當承擔的責任:「我現在也是一位母親了,我更能理解每一名女性在家庭中的那些不容易,需要在家庭和事業兩個方面都傾心付出,這是非常困難的。而工作崗位上,女排隊員出身的我,繼續做教練應該說是我的老本行,如今運動生涯已經畫上了句號,教練生涯我還要繼續向我的父親學習,還要向國家隊的郎平指導學習,他們才是我人生的楷模。」由於自己的父親也是教練,王茜的轉型相較之下還是比較輕鬆的,有了父親的幫助,她很快就勝任了這份工作。「我的父親是一個不論對誰都要求非常嚴格的人,更何況是自己的女兒,他總是以身作則,做給大家看。以前除了在訓練中和賽場上,我都很少跟他聊球,現在回到家我們經常聊這些,他教會我如何做教練,如何做球隊的管理,而且做人、打球都對我有著正方向的點撥,他的確給了我很多的幫助。」

雖然已經退役,但殷娜和王茜依舊時刻關注著天津女排,在她們看來,中國女排和天津女排的精神在,現在的這些隊員們一定能夠繼續斬獲無數榮譽,為天津乃至全國的排球迷帶來歡樂,「希望她們能將女排的精神和冠軍的榮譽延續下去,作為大姐姐,會一直支持她們,女排的精神需要繼續傳承,相信她們會比我們做得更好!」(津雲新聞記者 袁曉辰)

相關焦點

  • 奪冠的那個年代
    仔細想了想,居然現在還能唱出來:我們的心像歡樂的海洋,我們的身上充滿了力量,慈愛的母親在對我微笑,激動的熱血充滿了眼眶,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看啦!看啦!紅星紅旗,飄揚在國際比賽的戰場,飄揚在國際比賽的戰場!現在的人有的可能不理解,不就是幾場所比賽嗎?有這麼讓人興奮的嗎?他們不理解當時女排奪冠對國人的影響之廣、之深。
  • 《奪冠》:女排精神的傳承與創新,從「唯金牌論」到體育精神本身
    像訓練場地的木地板比較簡陋,隊員們每次訓練手上、腿上都會扎進木刺;像老隊員把髕骨磨沒了還要堅持訓練;像郎平18歲進了國家隊卻打不上球、只能不停的做負重蹲起;像大年初一,別人都在歡樂團聚,女排姑娘們卻還在玩命加練……這些微小卻偉大的事跡,只有那個年代才會有!
  • 陳忠和,那個帶女排重奪世界冠軍的人
    「但在當時那個節點上,無論是對中國女排的熟悉程度、訓練能力,還是對國際女排局勢的了解程度,都沒有人比陳忠和更合適了。」徐利迅速地在腦子裡重新審視了一遍陳忠和。早年排球規則裡還沒有自由人,這個1957年出生、身高不到一米八的男人天然成不了最頂尖的排球運動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福建省是中國的排球強省,陳忠和出生的漳州市更是出過好幾位國手。
  • 《奪冠》,配不上女排精神
    然而,隨著黃金一代退役,五連冠之後,女排陷入低谷,世界排名從第一跌至第七、第八,一蹶不振。比賽觀眾寥寥,人們不再寵愛中國女排。女排教練一職也成了「燙手山芋」,無人敢接。1995年,曾經的教練袁偉民向遠在美國的郎平發出邀請,回國做主教練。
  • 女排「十冠」的意義——精神與熱愛在歲月長河中傳承
    螢屏上閃過的是三代女排隊員的照片,三十年沉浮起落,中國女排如同一朵鏗鏘玫瑰,在風雨過後總會迎來彩虹。片中,青年郎平的扮演者白浪是郎平的女兒。現在的90後和00後對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的燦爛輝煌並不很了解。三十幾年前,郎平用她的「鐵榔頭」讓世界認識中國,如今她的女兒用表演重現的方式讓我們認識郎平,認識中國女排。也許,這是另一種方式的傳承。
  • 《奪冠》看得其實不是電影,是去感受那個「女排精神」的時代
    」,什麼是女排精神?而我個人從中國女排的故事裡,學到的精神,也是三點。女排第一次奪冠之前,有多少人認為女排能贏呢,但女排姑娘們自己必須這麼認定,並和那個時代的主旋律一樣,喊出口號,全力以赴,義無反顧地拼搏。不要瞻前顧後,不要找藉口,不要拖延,想要做的事情,就去做!
  • 中國女排精神過時了嗎?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那時候,郎平是教練招進來的「特殊群體」,其他隊員多多少少能感受到教練對郎平的刻意訓練,但郎平的表現並沒有比任何一個人突出,這種特殊對待,讓很多人私底下並不服氣。所以,女排隊伍裡,人心不齊。有隊員上場時直接跟教練說,「我知道你在刻意訓練郎平,我會配合的」。矛盾會激化嗎?並沒有。事實上,正是因為那場比賽,所有人都懂了,教練不是偏心郎平,「刻意」訓練郎平,是因為她是中國隊中身型最像歐洲人的隊員。
  • 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
    由於題材的特殊性,片中的大部分角色都是運動員和教練的身份,尤其是對在片中飾演80年代女排隊員的演員來說,不僅要用演技還原那個時代老女排的樸素、堅忍,還要掌握一定的排球技術。為了呈現最佳的效果,導演最終還是決定採用真正的排球運動員。團隊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在全國各地的省隊、校隊中層層篩選,確定了一批扮演老女排隊員的運動員。中國女排現役隊員在片中的本色出演也是《奪冠》的一大亮點。
  • 那個「不懂球的胖子」,把8歲的女兒培養成了高爾夫冠軍!
    卸下國乒總教練職位的劉國梁,這一年來下海經商(特色體育小鎮)、拍廣告(最近抖音上的那個打球視頻,看到後面才發現是某木門廣告)、參加綜藝節目。小猴好奇的是,這位中國第一位世乒賽、世界盃和奧運會男單「大滿貫」得主,怎麼把女兒培養成了高爾夫冠軍呢?
  • 郎平女兒白浪:從媽媽角度了解女排精神,為拍《奪冠》減了30斤
    白浪隨著描寫中國女排精神的電影《奪冠》上映,喚起國內久違的體育電影熱潮。對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中國人來說,中國女排就是集體的記憶、共同的情結,而片中郎平的扮演者——女兒白浪對這一切曾經卻並不了解。2019年11月14日,一個叫白浪的女孩發了第一條微博,「不知道自己母親年輕時有多辛苦、有多棒!」
  • 女排大將王怡,因不辭而別慘遭除名,現今成美國教練
    我國對體育事業越來越重視,中國女排在比賽中的表現更是令人振奮,這些都要得益於郎平的指導,在技術上和精神上都給了女排最大的幫助,隊員和她的關係都非常好,但是也有例外,曾經的女排大將王怡就因為和郎平發生矛盾
  • 中國排壇父女兵:天津女排教練王寶泉和他的女兒王茜
    王茜,天津教練王寶泉的女兒,這個框框也是最初大家對王茜的認知。更多的人因為這個身份而關注她,認識她對她來說也有很大的壓力。王茜,曾經的天津女排主力自由人,2018年,退役後轉型成為了一名排球教練。作為天津女排功勳教頭王寶泉的女兒,王茜成為一名教練這並非偶然。
  • 中國排壇父女兵:天津女排教練王寶泉和他的女兒王茜
    王茜,天津教練王寶泉的女兒,這個框框也是最初大家對王茜的認知。更多的人因為這個身份而關注她,認識她對她來說也有很大的壓力。王茜,曾經的天津女排主力自由人,2018年,退役後轉型成為了一名排球教練。作為天津女排功勳教頭王寶泉的女兒,王茜成為一名教練這並非偶然。
  • 理解女排精神,才能真正理解中國
    袁教練為了讓女排隊員們適應歐美對手的力量,選擇讓女排和男排交手。男排隊員們從骨子裡是輕視女排的,在開打前還在想自己要不要用全力去打。但女排隊員們用行動贏得了男排隊員的尊重。這時候袁教練叫住陪練教練說:「中國女排是什麼,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
  • 王怡曾是中國女排隊員,卻在關鍵時候不辭而別,郎平宣布永久除名
    自從裡約奧運會中國女排重新奪冠,女排精神名氣大漲。所謂女排精神,就是竭盡全力去做,儘管有時可能結果已經知曉,也拼盡一切 義無反顧。郎平曾說過:「不要因為我們贏了一場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
  • 鞏俐的"絕"、郎平的狠造就《奪冠》,我們都欠中國女排一個熱搜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青年時期的郎平,則是由郎平的女兒白浪飾演。由女兒來飾演年輕時的母親,是最能讓觀眾信服的決定。更何況白浪也擁有和母親郎平相似的經歷,身高189的她曾當過整整十年的排球運動員。她翻看了母親郎平年輕時參加比賽的紀錄片,還反覆和母親溝通討論,細緻還原當年訓練、比賽中的每個細節。為了更加契合母親年輕時的體型,白浪更是瘋狂減重30斤。每演一場戲,白浪不僅向表演老師虛心學習,還會跑到鏡頭前反覆看回放,仔細揣摩自己的動作、眼神,每天不停地練,這才塑造了電影中那個出彩的「青年郎平」。
  • 在《奪冠》的背後,教練是這樣用心理學知識鼓勵女排隊員的
    體現了女排百折不撓的精神。郎平的女兒白浪飾演年輕時的郎平,鞏俐飾演成年後的郎平。她做教練後,沉著冷靜、非常睿智、善用戰術,讓對方摸不著打法。黃渤飾演女排教練陳忠和。吳剛所飾演的是中國女排的另一位功勳教練袁偉民。
  • 袁心玥媽媽講述女兒《奪冠》故事:電影裡兩位女排國手都是出自重慶...
    《奪冠》的拍攝」,昨日,在重慶市求精中學,袁心玥的母親也是啟蒙教練周波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周波有意思的是,在《奪冠》這部電影中,有著68年歷史的求精中學女子排球隊,不僅貢獻了袁心玥這位現役女排國手,還貢獻了1981年奪得首冠的老女排隊員朱玲,而在片中朱玲的扮演者也是重慶一所大學的女排隊員,可以說是完整表現了中國女排重慶元素的傳承
  • 《奪冠》:3代女排10冠榮耀,女排復興路,今成體育精神的明珠
    那一年女排首次在亞錦賽無緣三甲,是三十八年來的最差成績。此時鐵榔頭變為鐵教頭,帶領新一代女排隊員浴火重生。三代女排用汗水和淚水的傳承,共同譜寫出了屬於中國體育的時代最強音。對於當時一比一還原,雙方隊員,包括裁判的服裝都與當年比賽時一樣,而且當年大部分上場的女排隊員都紛紛回歸本色出演重現高燃一刻。
  • 中國女排精神過時了嗎?
    對中國體壇而言,她是一種精神的代名詞。 那個精神,叫女排精神。因此,場面火藥味有多濃重,可想而知。 有隊員上場時直接跟教練說,「我知道你在刻意訓練郎平,我會配合的」。 矛盾會激化嗎? 並沒有。 事實上,正是因為那場比賽,所有人都懂了,教練不是偏心郎平,「刻意」訓練郎平,是因為她是中國隊中身型最像歐洲人的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