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宿敵陽虎:被陽虎羞辱,還因為長得像陽虎被圍攻

2021-01-09 畫筆中的歷史

孔子在後世的地位非常尊崇,但是在生前的時候並不順利。他在魯國不受到重用,即便受到重用也堅持不久;周遊列國的時候吃過非常多的苦。有意思的是,孔子的還有一個宿敵——陽虎。孔子在魯國受到陽虎的羞辱;後來還因為長得太像陽虎,受到別人的圍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陽虎羞辱孔子

在《史記》與《孔子家語》都記載了陽虎羞辱孔子一事,《孔子家語》的說法更加詳細一些。《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的母親去世,他還穿著喪服。這個時候陽虎跑到孔子家裡來弔喪,偷偷跟孔子說:"聽說季氏正在宴請國內的士人吃飯,你知道這件事嗎?"季氏就是魯國的一個大家族。陽虎就是季氏的家臣。

孔子說:"我沒聽說這件事。即便我聽說過這件事,現在正在服喪期間,怎麼可能去赴宴呢?"陽虎回答說:"季氏招待士人,沒說要招待你啊。"這是孔子被陽虎在言語之間擺了一道。

《史記》中沒有這麼多的內容,而且有另外一種說法:季氏宴請魯國的文學之士,孔子也被邀請參加,也動身前往,但是陽虎看他比較年輕,非常輕視他,於是孔子吃了一個閉門羹。不管怎麼說,孔子在少年時期都被陽虎折辱過。

孔子因為像陽虎被圍攻

孔子的政治抱負在魯國等不到伸展,他被季桓子排擠冷落,只好周遊列國,去別的國家找機會。結果在宋國的匡邑遭到了圍攻。原因也很有意思,正與陽虎有關。當初陽虎在匡邑施加過一些暴行,城牆被陽虎攻破,軍隊到匡邑施暴。所以匡人非常痛恨陽虎。

孔子身邊有個弟子叫做顏刻,剛巧參加過陽虎進攻匡邑的軍事行動,還跟孔子說,當初自己和陽虎是從哪個地方進入的,講得非常詳細。更湊巧的是,孔子長得也比較像陽虎。匡邑的人先是聽到顏刻的話,又看到孔子的模樣,以為是當初的陽虎又過來了。

於是匡邑的人發動起來圍攻孔子,孔子和弟子都走失了,孔子在匡邑被圍困了五天的時間,情況非常緊急。但是孔子臨危不懼,認為自己仍然承擔恢復周禮的重任,不會死在這裡。後來據說是因為孔子和弟子一邊彈劍,一邊和歌,表現得非常有風度,讓匡邑的人解除包圍。

孔子與陽貨的辯論

在《論語·陽貨》一篇中還記載了孔子與陽貨之間的辯論。陽貨也是魯國人,名字有些像陽虎。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個陽貨就是陽虎。而在孔子與陽貨的辯論當中,孔子也是慘敗,一直被陽貨牽著鼻子走。

《論語》中記載,陽貨非常想見到孔子,但是孔子不願意見到他。如果陽貨是陽虎的話,這倒是解釋得通了,因為陽虎早先羞辱過孔子一回。陽貨送給孔子一隻小豬,孔子需要到陽貨那裡回禮。孔子特意找一個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到他家,結果在路上看到陽貨。

陽貨表示要跟孔子說兩句話,他問孔子:"具有一身才能,但是眼睜睜看著國家迷亂,這樣的人算是仁義嗎?"孔子回答:"不可以。"陽貨又問:"想要有所作為但是抓不住時機,這樣的人算是有智慧嗎?"孔子回答:"不可以。"陽貨又說:"時光飛逝,需要珍惜啊。"孔子沒有辦法,只好答應出來做官。如果陽貨就是陽虎的話,孔子真實從年輕到年長;從在野到出仕;從出仕魯國到周遊列國,都在陽虎這裡受挫了。

參考文獻:《史記》、《論語》

相關焦點

  • 孔夫子與陽虎,聖人與大盜的故事
    孔子生於魯國,陽虎也生於魯國,兩個人歲數應該差不多,長相也很接近,同時,兩個人也都是立志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孔子是中國民辦學校第一人,好在春秋時期還沒有有關部門,要不然辦個執照下來就夠孔老夫子跑斷腿的。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感慨時間的背後,是與陽虎的數年糾葛
    陽虎,姬姓,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陽貨,《論語·陽貨篇》講的就是他與孔子的對答。而方才提到的與「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類似的話就是陽虎所說的:「日月逝矣,歲不我與。」陽虎為什麼要對孔子說這句話呢?孔子主張實行周朝的禮儀制度,因此他對於陽虎「陪臣執國命」(即臣子的臣子執掌國家政權,陽虎是「魯國三桓」之一季孫氏的家臣)的局面是深惡痛絕的,所以他故意不見陽虎,但人家送你東西,你就得回拜。孔子當然也得這麼做,不過他想的是趁陽虎不在家的時候去陽虎家回拜表謝。
  • 魯國三桓的家臣們——陽虎亂魯
    魯國季孫氏的家宰陽虎,就是家臣的代表性人物。陽虎,姬姓,又名陽貨,本是孟孫氏的族人,亦即魯國公族,後來做了季孫氏的家宰,一度「陪臣執國命」,控制三桓,掌握魯國的實權,囚禁主公季桓子三年,最後造反失敗,逃奔晉國。陽虎是季平子季孫意如的家臣。
  • 春秋時期沒有任何背景小人物陽虎,是怎麼完成的逆襲之路?
    《列子》中記載,孔子「窮於商周,圍於陳蔡,受屈於季氏,見辱於陽虎。」說的是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在商周這樣的王城之地不受待見,在陳國和蔡國這樣的小國也沒有受到重視,最後到魯國的時候,雖是被重用,但是卻被把持朝政幾十年的季氏以及陽虎侮辱。這裡所說的陽虎,其實就是個沒有背景的小人物,最後是靠自己的手段完成了逆襲,在歷史上留名。
  • 孔子大歷史:春秋時期的「權力的遊戲」
    陽虎的野心 在魯昭公失敗後,孔子出現了。孔子一生經歷了數次魯國內部權力鬥爭。魯昭公與三桓的內戰,孔子一開始沒有捲入,那時他的地位還不夠參與權力爭奪。魯昭公戰敗後,孔子毅然追隨魯昭公出逃。這是他經歷的第一次魯國權力鬥爭。孔子經歷的第二次,鬥爭的一方仍是三桓,另一方則變成了陽虎。
  • 孔子五十歲有機會治理一個邑,他能把握的住嗎?
    孔子時代的魯國,最有權勢的是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家,其中季家勢力最大,一直執掌國家大權。那一代的季家之主是季桓子,季桓子手下有個能人叫陽虎,陽虎基本能當季桓子的半個家。季桓子還有個寵臣叫仲懷梁,隨著仲懷梁的勢力一天天增加,就有點威脅到陽虎的地位了,兩個人就產生了矛盾。陽虎是一貫的霸道,他就有心收拾仲懷梁,想把他從魯國趕出去,這時季桓子的另一個家臣公山不狃從中間活了稀泥,攔住了陽虎。
  • 網上沒有的孔子生平
    其母平民顏徵在不滿二十歲,叔梁紇六十六歲時同居(不合禮,沒結婚)懷孕生下孔子。孔子小時候是平民,姓顏,後認祖姓孔。孔子成為貴族赴宴,被陽虎拒之門外。其實陽虎極有可能和孔子是同父異母,曾經孔父是陽虎家的隔壁老王,兩個人都是大高個,長的也像。長大後兩個人關係微妙,有點心知肚明。孔子周遊列國時還有人把孔子當做陽虎給抓起來。
  • 春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為什麼大才卻往往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這時候季平子已死,他的兒子季恆子(季孫斯)繼承了權力,並且任魯國的相國,季恆子的家臣-陽虎,趁機攫取了繼孫氏的實權,並企圖滅掉季孫、孟孫、叔孫三族,自己取而代之。公元前501年,陽虎起兵叛亂,季恆子逃到了孟孫氏無忌的封地,孟孫無忌有個老師叫做孔丘,就是孔子。他早年就已經料到了這次事變,並且事先對孟孫無忌做了警告。
  • 從羊虎坪.陽鋪坪到陽光村——三易其名背後的小村「幸福密碼」
    從羊虎坪到陽鋪坪再到陽光村,羊虎坪人三取村名背後講述的是全面決勝小康的「武義密碼」:下山脫貧奔小康。   從羊虎坪到陽鋪坪 羊虎坪,顧名思義,就是山羊和老虎出沒的地方。直到1958年,還有5隻老虎闖入村莊獵殺家畜。整個村莊長達一華裡以上,40多幢土坯房擠在高高低低的山坡上,因山勢陡峭,許多農戶門口即是前面農戶的屋頂。幾百年來,高山、深山、石山,峰巒疊嶂,雲遮霧掩,貧窮與落後在這裡反覆延續。村莊的格局,幾百年未變。   新中國成立之後,羊虎坪人把村名改成了陽鋪坪,寓意太陽普照著茅草鋪。
  • 當了「弼馬溫」和「齊天大聖」後,孔子也變成了取經人!
    孔子不敢稱自己為聖,也許和他命運的多舛有很大關係吧。年少時被貴族聚會拒之門外!孔子祖上原本也是貴族,但因為母親是小妾、「野合」出身以及父親的死亡,最終被正妻驅逐出家,由母親帶著自己在魯國曲阜闕過著清貧的生活。
  • 孔子的一生簡介,看世人把他傳為佳話的緣由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因為出生時頭頂凹陷,其母在尼丘山為他祈禱,所以名叫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孔子到三十歲時,因他好學不倦,造詣很深,所收學生、弟子遍及各諸侯國已經有些名氣,所以常說「三十而立」。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 孔子這麼厲害,當時為什麼不去效忠周王室?
    孔子可以說,孔子的思想在春秋後的2000多年裡一直影響著中國的人文思想。此處舉一個春秋時的例子:就說在春秋時期,魯國當時有個大夫叫季孫氏,他有一個叫陽虎的家臣獨掌大權。掌權後,陽虎大喊著要為魯國國君整肅那些跋扈的大夫,為了拉攏人心,他專門去拜訪孔子(孔子多居於魯國),孔子卻避之唯恐不及。為什麼呢?
  • 孔子春秋政壇的首秀 | 左傳拾趣
    孔丘能以庶姓居卿,是由於當時「三桓」中季氏的權力被其家臣陽虎掌握,此前不久陽虎由於叛亂外逃,孔子才有機會被破格使用。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最高峰,齊、魯祝其之會也是他在春秋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首秀。和談本身也是外交上的較量,齊國大夫犂彌因此試圖尋機打壓魯國,他對齊景公說:「孔丘知禮而無勇,如果讓萊地之人派兵劫持魯侯,魯國勢必將在盟會上讓步。」
  • 魯國名將陽虎落敗出城,為何對放過自己的士兵反戈一擊
    陽虎手提戈戟,大踏步走出城門後,遲疑了一下,又返回身來,向著放自己出城的守門人刺了一戈。然後揚長而去!那個守衛被陽虎戈戟刺傷後,非常生氣,破口大罵道:「我好心放你一馬,你反倒把我刺傷,真是可恨至極!」後來,敵軍主帥聽說將軍逃出城門,勃然大怒,立即令人調查將軍是從哪個城門逃出的。爾後,把所有把守這座城門的人全部逮捕了。
  • 魯國的「三桓」為什麼支持孔子拆除自己家主城的高大城牆?
    魯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出任魯國大司寇兼代理上卿。孔子執政後推行的第一個大政策就是「墮三都」計劃,即拆除「三桓」大夫的主城(費邑、郕邑、郈邑)的城牆,以此削弱「三桓」大夫的軍事實力。「三桓」大夫(季孫、叔孫、孟孫)卻一度支持孔子拆除自己家主城的高大城牆的「墮三都」計劃。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魯國國君在春秋中後期逐漸被「三桓」大夫架空,大權落入「三桓」。為了能在國都長期控制大權,「三桓」不得不將自家的領地和軍隊交給家臣管理。久而久之,「三桓」大夫也就逐漸被自己的強力家臣給架空了。
  • 春秋小國「偪陽」之滅,孔子父親叔梁紇一戰成名,晉悼公一箭雙鵰
    而在這個獎勵的背後就是利用「偪陽」給吳國設置一個礙障。偪陽近吳,把它變成宋地,免得落入吳國之手,好讓吳國去專心對付楚國。大力士叔梁紇晉國的兩位卿:中軍佐士匄和上軍將中行偃請求攻取偪陽,把它作為給宋國向戌的封地,這是《左傳》的說法。開始中軍將元帥荀是很擔心的,因為偪陽有個特點就是:城小而固,很不容易攻取。
  • 孔子:《春秋》是我建立的模範王國
    很快,陳、蔡達成了默契:一群勞改犯包圍了孔子師徒,一連七天圍而不攻—對聖人,不能太出格,更不能留下把柄,讓他們「自然消失」才是硬道理。像這種威脅,孔子之前曾多次遭遇過:經過匡地,被人誤認而被圍攻;經過蒲地,被背叛衛國的卿大夫要挾;赴宋途中習禮於樹下,被宋國司馬砍樹恐嚇……但這次不同。剛開始,弟子們還挺得住。
  • 陽帆爆「豬哥亮不準我靠近」:長得比他帥
    記者林彥君/臺北報導翁立友和陳隨意日前上白冰冰與陽帆主持的中視《我愛冰冰Show》,翁立友在節目中模仿豬哥亮(豬大哥),掀起節目高潮。當年豬哥亮在秀場與陽帆同臺時,有一段經典的介紹詞,翁立友完整重現讓當事人陽帆邊看邊笑,「每次私下碰到翁立友,他就會跟我聊到這一段,他模仿豬大哥,完全就是那麼傳神。」陽帆、陳隨意與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