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了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來自多家媒體的優秀記者講述他們參加「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輿論監督報導的故事。
「好記者講好故事」2020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將於11月8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13名記者講述他們的採訪經歷和故事,展現全國新聞戰線在2020年重大新聞事件中的優異表現,為新中國第二十一個記者節獻禮。
堅守抗疫一線,弘揚抗疫精神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廣大新聞工作者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勇敢逆行、連續奮戰,及時報導疫情防控動態,用情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為奪取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劉智明院長犧牲後含淚追記,在金銀潭醫院ICU病區通宵採訪,在方艙醫院休艙時記錄現場……人民日報社記者吳姍把這些一線令人感動的故事,寫成一篇篇優秀的報導,讓更多讀者知道了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而自己錯過救治的醫院院長、奮不顧身進病房搶救的重症病區值班醫生等,感人至深,振奮人心。
從醫生護士到急救車接線員,從醫療廢物處理站工作人員到社區幹部,從患者到治癒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董倩在武漢一線整整95天,40多次進入隔離病區採訪,「我要做的,就是把我看到、感受到的這一切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能看到、感受到。」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讀書哥」的照片曾在網上熱傳。湖北日報社記者柯皓講述說:「他消瘦的身體,在這一瞬間傳遞出了強大的力量。讓我們看見的,是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武漢人民,面對疫病的鎮定和從容。」柯皓迅速地抓拍下現場這一幕。
在抗疫一線,他們直面困難、真實記錄、傳遞正能量,用筆、話筒、相機,展現記者的責任、擔當、奉獻。
抗擊疫情期間,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熊琦10多次進入隔離病區採訪,希望儘可能多地貼近現場,「唯有懷著赤子之心,用責任和擔當守望新聞理想,用青春與熱血踐行『四力』,才能做好這個偉大時代的記錄者,才能無愧『記者』二字被賦予的榮光!」
保持人民情懷,傳遞人民心聲
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唱響奮進凱歌,凝聚民族力量,廣大新聞工作者時刻在路上。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記者雷蒙講述了內蒙古大草原上近40年裡牧民的3場比賽,從比養羊致富到比生態效益,用採訪到的故事講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新疆喀什疏勒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阿依帕夏·圖拉普講述了喀什葉城縣1.4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搬遷的脫貧故事。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給人至深感動。光明日報社記者常河分享了鄉村退休教師葉連平的故事,這名義務為留守兒童補習英語21年的退休教師自謙「是只螢火蟲」,「但正是這個鄉村不起眼的螢火蟲,照亮了留守兒童的天空,成為他們彷徨時的『燃燈者』和流淚時的親情呵護者。」
在西藏那曲市雙湖縣中心小學,一對來自山東的夫妻,教書育人11年,把學生的語文成績平均分從7.8分提高到82.3分。「我想把那裡的人和事、那裡的發展變化說給更多人聽,我想把那片雪域高原代代傳承的精神說給你聽。」西藏廣播電視臺記者曲小岑說。
廣大新聞工作者積極宣傳黨的主張,深入反映群眾呼聲,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國家發展進步凝聚強大輿論力量。
「國家保護動物偷吃了農戶地裡的種子,誰來賠?」「政府安置房為什麼會變成D級危房?」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記者王瑾錦講述了一次次用平等對話和理性交流推動政風行風變化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積極踐行「四力」,講好中國故事
從「北鬥」到「天問」,從珠峰高程測量到5G時代加速到來……這些精彩的中國故事,都離不開記者踐行「四力」,去發掘、去書寫、去講述。
陝西廣播電視臺記者薛嘉茜講述了國測一隊兩代人3名攀登者的故事,「他們不畏山高路險,將一個個奮勇攀登、越是艱險越向前的中國身影,留給全世界,也留在你我心間!」
長城新媒體集團記者高航講述了「飛機吃火車」的故事——中車唐山公司在不可抗力的影響下不計成本,用飛機運火車,準時交付,「這是中國承諾的印證,更是大國的責任擔當!」
新華社記者商洋向海外受眾講述絲綢之路的故事,感受到了海外網友對中國的關注,「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我感到使命的艱巨與光榮。」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廣大新聞工作者用心用情去發現英雄、書寫英雄、讚美英雄,弘揚英雄的忠誠、執著、樸實的鮮明品格,為全社會樹起標杆、立起導向。
掃雷英雄杜富國空蕩蕩的袖子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人民功臣」張富清用力站直身體向年輕戰友莊嚴回禮——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記者孫偉帥講述了兩個特別軍禮的故事,「軍人,就要時刻把使命扛在肩上。」(人民日報記者 鄭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