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已熱過赤道,可能憋出颶風!分析:氣候極端化,希臘要防臺

2021-01-08 中國氣象愛好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這段時間以來,北大西洋地區迎來了極度活躍的颶風季節,不僅生成數量達到近年來的最多,而且登陸美國的颶風數量更是達到了史無前例的8個,還罕見的出現了一次五颶風共舞的事件,這是1971年有觀測記錄以來的首次。

甚至於,緯度很高、水域偏小的地中海,最近都有氣旋系統活動的跡象——從9月16日開始,一個低壓系統將開始義大利以南的海區活動。到9月17日,這個低壓系統核心區對流不斷爆發,螺旋性持續轉好,從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它正位於希臘以西的地中海上,看起來儼然一個小颱風的模樣。

此前,衛星探測數據顯示,這個風暴中心附近持續風速約為23米/秒、 估計中心氣壓已降至995百帕,這已經與我國標準的熱帶風暴相當,超級計算機認為它還會繼續增強,雲型預測顯示它接近希臘時可能會發展出「風眼」結構。

那問題來了?這個風暴系統是不是颱風?事實上,地中海氣象歷史上出現過類似的風暴系統,研究者統稱其為地中海颶風(medicane),此前的研究指出,這是一類非常特別的氣旋系統,既不是純種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也不是副熱帶氣旋(sub-tc),比較恰當的說法是半熱帶氣旋(semi-tc),也就是說有淺薄的暖心結構,但高空仍然是一個冷心的切斷低壓。因此它的能量來源機制和颱風(颶風),溫帶氣旋都不一樣,可以在20度左右的地中海海面上保有眼牆結構。在底層,地中海颶風和颱風(颶風)沒什麼兩樣,可以用中心氣壓和近中心最大風力評價強度,並且登陸時也會有狂風暴雨。

2017年11月18日,地中海出現的一個地中海颶風,德國自由大學氣象研究所命名為Numa,一度發展出風眼結構。

而目前的這個地中海颶風也很特別,連日暴曬下,這幾天地中海大部的海溫超過26度,已經可以支持純正的颶風發展。目前正在發展的這個地中海氣旋雖然還是有混血氣旋的趨勢,但因為海溫異常大幅偏高,它的「熱帶氣旋性」會更加明顯,它接近希臘時風力有可能超過12級。

當地氣象部門預計,在接下來兩天這個風暴系統將穩定向著東北方向移動,可能登陸西南南部沿海,並且在登陸後轉為偏南移動,對於希臘而言,這個風暴登陸前可能比較強大,這可能給當地帶來不少麻煩,當地要「防臺」了。近來年,地中海颶風頻頻進入大家的視野中,個別比較強的地中海颶風帶來的狂風暴雨還給地中海沿海的國家帶來了災難和損失,今年地中海更是暖得超過赤道,強烈地中海風暴出現,這可能就是全球氣候變化下帶來的極端事件,這也值得我們警惕。

相關焦點

  • 地中海上生成了一個「颱風」,全球氣候已經急劇改變?
    地中海颶風因為內部結構特性非常特殊,因此它的能量來源機制和颱風(颶風)、溫帶氣旋都不一樣,一些地中海氣旋可以在20度左右的地中海海面上保有眼牆結構。從地面上看,地中海颶風幾乎與颱風(颶風)沒什麼兩樣,它會在地中海上掀起狂風暴雨,登陸陸地時也會攜帶風雨上岸,對於地中海沿岸的國家來說,它們很少經歷這種惡劣天氣,因此地中海颶風還可能釀成災難。
  • 位於地中海東部的「希臘」是什麼氣候類型,氣候特徵是怎麼樣的?
    從七大洲的角度來看,希臘屬於歐洲,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中海的東部地區,屬於歐洲地理分區中的南歐地區(歐洲西部可以分為北歐、西歐、中歐和南歐等分區),希臘位於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的巴爾幹半島的南部,主要的領土由伯羅奔尼撒半島和位於愛琴海中的三千多座島嶼共同組成,總面積約為13.2萬平方千米,和我國安徽省的面積差不多
  • 分析:氣候極端化,或影響東亞
    當然,類似的怪異天氣還不只是出現在我國,全球的其他地方也有異常而極端的天氣情況出現。比如位於中東的伊朗伊拉克,這兩天竟罕見的暴雨傾盆!據監測顯示,2月以來伊朗不少地方連降大雨,其中2月25-26日,乾燥的德黑蘭累計降雨76毫米,24小時最大降雨55毫米,達到暴雨級別,已打破當地歷史紀錄。
  • 歐洲熱浪襲擊--極端天氣不只是氣候問題,也牽引著未來經濟動蕩 | 文茜的世界周報
    從 6 月 26 日周三開始到周末,歐洲大陸這波極端熱浪,達到突破攝氏 40 度的高溫巔峰,整整比平常的六月均溫高出攝氏 11 到 17 度。西班牙東北方也遭森林大火肆虐於巴塞隆納南方,預報中心說,明天高溫將直飆攝氏 45 度,連波蘭北邊的海岸也熱烘烘。波蘭創下史上六月最高溫 38 度的紀錄,冷冰冰的波羅的海,現在成了避暑聖地。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很多人可能很難將日常生活與全球尺度的氣候變暖聯繫在一起。然而,前幾天,公眾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曲線,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
  • 水火兩重天的美國東西部:氣候變化放大了極端情況
    本已炎熱的西部正因此變得更加乾燥,並遭受致命的野火,而潮溼的東部則持續遭受著特大降雨事件的侵襲,有些與颶風有關,有些則與此無關。一些科學家表示,氣候變化正在放大這兩個極端氣候的情況,但氣候變化可能不是唯一的因素。
  • 世界氣候—非洲和南美洲氣候分析
  • 毀滅性颶風發生機率或將增加5倍,氣候目標必須要實現
    最近幾天,「雙風暴」肆虐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空,分別是8號颱風巴威和颶風「蘿拉」,雖然這兩個颱風已經逐漸消散,但是更多的人擔心,這兩個風暴僅僅是開端而已,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颶風季節已經不再是傳統認為的6月30日到11月30日,它的範圍變得更廣,並且體現出無規律性,大西洋體現得淋漓盡致
  • 颶風狂山火烈 美多地「水深火熱」
    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讓全球變暖等環保議題重回美國大選,有美國媒體報導認為,接連而來的颶風、山火會一直伴隨今年的美國大選進程,讓參選的現任總統川普、民主黨候選人拜登「躲無可躲」。氣象專家說,鑑於今年颶風名稱可能用盡,額外的風暴將使用希臘字母命名。 颶風「命名荒」也顯示出今年熱帶風暴的異常活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氣象專家說,今年颶風季從6月1日開始,將在11月30日結束。僅僅在最近一周就有5個被命名的風暴出現在大西洋,這是自1971年以來的首次。
  • 我國為什麼沒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各種氣候要素如氣溫、降水和光照等通常表現為周期性的變化,一個區域氣候的形成受到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洋流、下墊面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是影響氣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 高三地理複習資料:地中海氣候成因及特點
    高三地理複習資料:地中海氣候成因及特點為了能更好更全面的對高中物理進行學習和複習,確保將所涉及的知識點能全部掌握,考點全面複習到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三地理複習資料:地中海氣候成因及特點,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氣候類型的判斷、非洲、熱帶草原氣候)
    (3)雨熱不同期:地中海氣候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即」雨熱不同期「。熱帶雨林氣候B. 熱帶草原氣候C. 熱帶季風氣候D. 地中海氣候答案:B精講精析:(1)分析該地的地理位置。①從經緯度上看,德班位於29°50′S(位於南半球),應該為熱帶或者亞熱帶氣候;②從緯度上看,該地位於31°2′E,並且德班位於南半球,因此應該是非洲的東部地區(即大陸的東岸,因此不可能是地中海氣候,地中海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2)分析該地的氣候。①以溫定帶。
  • 地球上最好的氣候之一;冬季溫暖溼潤,夏季乾燥少雨的地中海氣候
    地中海氣候又稱作副熱帶夏幹氣候,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的,是亞熱帶、溫帶的一種氣候類型。(希臘女)(希臘女祭司)(地中海氣候帶孕育出了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希臘文明)其顯著特點是:冬季溫暖溼潤,夏季乾燥少雨。是13種氣候類型中唯一一種雨熱不同期的氣候類型。
  • 天生與海洋性氣候絕緣?為何我國不存在地中海和溫帶海洋性氣候?
    因為我國國土面積廣闊,經向和緯向的跨度都非常大,加上青藏高原等地物的存在,使得我國垂直的跨度也非常大,空間上的巨大跨度,使得我國幾乎具備了所有的氣候特點。但,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這個事,真的不是你想有你就可以有,因為兩個氣候類型的最本質特點,就是只能存在於大陸西岸。而之所以只能在大陸西岸出現,根本原因在於兩種氣候類型都受到盛行西風帶的控制。
  • 橄欖樹:地中海氣候的「長壽樹」
    因為不同緯度、不同海陸、不同地形等各種因素綜合的作用下,世界各地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但是有一種氣候相對比較特殊,它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和非洲包圍的地中海沿岸地區,所以就取名為地中海氣候。當然地中海氣候除開分布在地中海沿岸,還主要分布在大陸西岸30-40度,如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大洋洲等地區的地中海氣候有這種分布特點。除開地理位置的特殊,地中海氣候由於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盛行西風的交替控制,造就了其炎熱乾燥的夏季和溫暖溼潤的冬季。因為獨特的氣候特徵,地中海氣候的農業遇到了很多問題,最典型的就是水資源緊缺。由於光照特別充足,晝夜溫差比較大,這裡的花卉業和園藝業發展優勢。
  • 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還在傻傻分不清嗎?這篇教你判斷氣候類型的乾貨,連老師都收藏了
    由於氣候類型的基本特徵是由氣溫和降水這兩大氣候要素構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其氣溫和降水的特點是不相同的,反過來通過氣溫和降水的具體數據或資料等進行入手,就可以分析出其氣候特徵,把分析的氣候特點與相應的氣候類型對號入座,問題也就迎韌而解了。在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運用一線串的方法:全球—半球—氣候帶—氣候類型,學生就能準確地確定氣候類型,效果特別明顯。
  • 高考地理小專題——熱帶氣旋(颱風、颶風)
    (2)分析熱帶氣旋很少向內陸地區深入的原因。(3)分析圖示區域9~11月颱風威力仍然很強的原因。(4)指出颱風可能誘發的自然災害。(2)分別說明赤道附近和中高緯度海域幾乎不會形成颱風的原因。(3)分析近洋面空氣從熱帶低氣壓發展壯大形成颱風的過程。
  • 再次見證歷史,我們剛剛度過史上最熱9月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列出的歷年9月氣溫變化 單位:℃ 截至今年9月,全球平均氣溫增幅已比工業化前高出了約1.3℃,而《巴黎協定》設定的雙重目標
  • 今年颶風已達10場,40年來美國颶風怎麼越來越多、越來越猛?
    每年美國東海岸地區都要經歷長達半年的颶風季,從六月份開始不知不覺已經有10次颶風形成,平均每月兩個。儘管往年也有強烈颶風肆虐,今年從新聞上感覺卻要頻繁許多,颶風威力也更甚以往,每月的新颶風讓人都快對此類新聞無感。美國氣象學家也很困惑,為什麼近幾十年颶風越來越多、越來越猛了?
  • ECMWF推進歐洲極端天氣次季節-季節可預測性研究
    最近,ECMWF的科學家找到了一些提高次季節-季節時間尺度可預測性的潛在來源,比如與極端天氣相關的地中海地區大尺度大氣環流模式的可預測性,以及極端天氣事件和基於歐洲氣候模式的級聯效應。填補中長期預報之間的「鴻溝」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比如破壞農作物、基礎設施,導致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