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略傳

2021-02-19 那蘭陀寺

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略傳


前言:

世尊正法時期五百年,以後就進入像法時期。也就是大約公元的世紀初。然而,「如來藏法」之法脈在像法時期是如何傳承賡續呢?

歷史記載,世紀初,北印度有一位長老,稱為「脅尊者」 (梵語:波慄溼縛 Parsva ,又作波奢,意譯「脅」。即號為「脅比丘」。而後世人則尊稱為:禪宗西天第十祖) ,已證得阿羅漢果。長老「脅」有鑑於當時諸道亂興、魔邪競出,於佛正法毀謗不停,時常憂心正法不能久住人間,就入於三昧,定中觀察而知:中印度有一位出家外道,世智聰辯,善通論議,應堪任出家為比丘,廣宣道化,開悟眾生。

脅尊者定中所觀察到的這位外道就是後來的 馬鳴菩薩 (Bodhisattva Asvaghosa) ,他於公元一、二世紀,誕生於西印度。 脅尊者於是想辦法,在法義辨正大會折服了他,把他收為弟子,付其法要。 馬鳴菩薩直接影響了公元二、三世紀時誕生於南印度國婆羅門家族的 龍樹菩薩 (Bodhisattva Nagajuri) ,正好符合 佛陀預先的授記。

及至公元三世紀左右,「如來藏法」之法脈傳承,由 龍樹菩薩的弟子──誕生於南天竺執師子國的婆羅門種姓的 提婆菩薩 (Bodhisattva Deva) ──繼續發揚光大。

「如來藏法」之法脈繼承人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到了公元四、五世紀左右,笈多 (Gupta) 王朝之毘訖羅摩阿迭多王時,則由誕生於「丈夫城」的 無著菩薩 (Bodhisattva Asanga) ,與 世親菩薩 ( Bodhisattva Vasubandhu ,古漢譯為「婆藪盤豆」) 兩兄弟共同來傳承。

本文將一併介紹哥哥「無著菩薩」,與弟弟「世親菩薩」,因為他們正是在關鍵時刻,賡續 世尊正法「如來藏法」的一對菩薩兄弟。

菩薩兄弟的身世:

公元四、五世紀,北印度犍陀國 (梵 Gandhara ,義譯香遍國,是說此國遍生香氣之花) 的國境範圍大概在現代的阿富汗庫納耳河以東,巴基斯坦印度河之西的一大片土地,那時該地區的氣候宜人,穀物莊稼豐盛,花果繁茂,多產甘蔗和石蜜,氣候溫熱,大異於今日,簡直是兩個世界。國中的富婁沙富羅城 (梵 Pursapura ,意譯「丈夫城」) 就在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鎮西北,自古以來就是商貿重鎮。近代反恐戰事波及阿富汗,美、俄等國就是以此地作為收集阿富汗情報的重鎮之一。圍捕賓拉登的戰爭期間,數以萬計的阿富汗難民湧入此鎮,故「丈夫城」的地點已為現代世人所知。今日此地九成五的居民都信仰回教,因地球長期氣候變遷之因素,城鎮皆塵土飛揚,戰事不息,與 佛陀時代相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根據《大唐西域記》,即使與 玄奘時代相比,也相去甚遠。雖說是世事無常,滄海桑田,直是破壞佛法、減損福報所致。

話說當時的此地,小乘佛法極為興盛,大乘佛法卻呈現普遍衰落的情況。在這時候,「丈夫城」有一位虔信大乘佛法的婆羅門女人,不忍見大乘佛法衰落,便在心中不斷迫切地向十方諸佛祈求:「 但願我能生下兩個兒子,由他們來弘揚大乘佛法! 」

後來,女人相繼與一個婆羅門 (國師婆羅門憍屍迦) ,及一個國王,分別生下了兄弟二人,均名「天親」。兄後來改名為 「無著」 (梵 Asanga ,意譯「無障礙」) ,弟則稱為 「天親」或 「世親」 (梵 Vasubandhu ,古漢譯為「婆藪盤豆」) 。另有三弟,稱「師子覺」。

哥哥 「無著」的父親是國師婆羅門憍屍迦, 無著毅然放棄繼承婆羅門國師的寶座,皈投小乘「說一切有部」 (梵 Sarvastivadin ,小乘派別之一) 出家為比丘。但後來受到 彌勒菩薩的啟發,而由小乘改宗大乘。

哥哥出家時,弟弟還是童年。後來弟弟 「世親」也出家了。出家後,二人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是分開各自修學的。而其三弟「師子覺」則是密行莫測,高才有聞。

因發同體大悲心而受啟發頓悟的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之天資獨厚,深具夙慧,凡所修學之經論,過目即能理解。雖然出家後,修習禪定而得離欲,但對生命實相總不能深解,於是他沿著恆河流域向東行腳參學,一路上曾反覆思維「空義」,苦於無法悟入,萬分痛苦之下,恨不得要自殺。

那時有一位賓頭廬阿羅漢 (即:賓度羅跋囉惰闍尊者,乃十六位住世大阿羅漢之一、聲聞極果身,與 釋迦牟尼佛的因緣很深) 聞知此事,特來為他解說「小乘空觀」。他依教修觀,便得深入。 無著菩薩雖學得了小乘空觀,但還是不滿意,因為還有不少疑團圍繞著他,仍未得到圓滿解答。

於是他便上山閉關修持,祈願能得見聖 彌勒大士 (梵 Maitreya ,意譯「慈氏」) 請法。 無著菩薩刻苦精進地修持及祈願,前後經過了十二年,備嘗艱辛,過程中曾產生共三次的退心。

第一次是六年後,心生一念:「 要得見 佛是沒有可能的事,我還是放棄吧! 」於是便破關下山了。在下山路上, 無著見到一個人正在磨鐵杵, 無著便問他在幹什麼,那人回答:「我要把鐵杵磨成一支針。」他深受其毅力感動,又重回到山上閉關,重新投入艱苦的修持。



可是,跟著下來,又經三年, 無著菩薩仍未得到任何成績,他便又生起了一念:「 我何必浪費時間呢?見 佛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他又再破關下山去了。這一次,他碰到的是一個人正在以羽毛刷拭一塊巨石。 無著問他在幹什麼,那人回答:「 這大石擋住了陽光,我要把它磨小,使陽光可以照進我的房中。 」 無著心想:「 竟有如此荒謬可笑的事,但此人卻不屈不撓,而我竟然因小小的挫折便退心了! 」他心存羞愧,又一次回到山上的關房。這樣又經過了三年, 無著仍然未能得見 彌勒化現。

最後他又再一次退心了,灰心地再離開了關房。在下山的路上,他看到一隻垂死的老狗,狗的身體已經開始腐爛,傷口布滿了發出惡臭的蛆蟲。

無著菩薩對這隻狗,生起了悲心,便由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給狗吃,又欲把狗身傷口上的眾多蛆蟲除去。但是 無著心想:「 這些蛆蟲的身體十分脆弱,如果我用我的粗手指去移動牠們,肯定會把牠們弄傷。 」所以他便想要先以舌頭輕輕把蛆蟲舔起,然後再把牠們放生。但這些蛆蟲看起來實在太可怕了, 無著只好跪下來,閉上眼睛,俯身以舌舔蟲。

當俯身下去時, 無著卻感到舌頭碰到的是地面,他便張開眼睛,赫然發現狗兒已經不見了。莊嚴的 彌勒大士卻正站在他前面! 無著在激動之餘,問大士說:「 我一心地祈請 大士向我示現,歷經十二載,為何 大士總不示現? 」

大士回答:「 從你入關祈請的第一天起,我便時時刻刻在你身邊,但你因為業障之力,總不能見到我。在這十二年間,你精進地修持,所以淨化了大部分業障,再加上因為你剛才能發起大悲心,便破除了一切業障,得見我身! 」

見到了 彌勒大士, 無著大師立即虛心求教。 彌勒甚是歡喜,帶他到兜率淨土 (梵 Tusita ) 中,為他講解大乘寶觀及慈氏五論等,這使他如撥雲見日,許多疑點盡釋了。從此,他就根據 彌勒大士的教導,專修「大乘空觀」,遇到自己不可解時,便上升到兜率淨土,向 大士頂禮請教。聖 彌勒菩薩一一為他開示,還為他詳細說大乘經義。他隨聽隨悟,大乘經論的主旨基本上都通達了。

無著大師開悟以後,如理作意思維,終於破除小乘種種不究竟思想,又進一步努力地修學,得到了聖果。自此,凡過去所不能了悟的,皆能通達,凡所見所聞所閱的經典,悉能永記不忘。對當年 世尊所說的《華嚴經》等諸部大乘經典,尚有未徹底明了的,經 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一一再為他解說,使他都完全了解了,並能記憶受持。



歸來後,他在本國造了一個大講堂,專門為眾宣講一切大乘經義,自此大乘瑜伽唯識法門廣傳四方。 無著大師以此因緣繼承了 龍樹、 提婆的法脈,本宗稱為「法相唯識宗」,西洋學者稱之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

據《大唐西域記》說, 無著菩薩上升兜率天,從 彌勒菩薩受學《瑜伽師地論》。 無著菩薩所作的《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顯揚聖教論》,是最先將 佛陀「唯識」教義主旨加以組織化的論著。因此聖 彌勒菩薩、 無著菩薩同被尊為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而與 世親菩薩並稱為「唯識三大論師」。


因聽聞華嚴經十地品而受到啟發、回小向大的世親菩薩:

無著大師的弟弟 世親法師,也被後世視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 世親菩薩撰《百法明門論》是世人所周知,已翻譯成各國文字,其中部分章句已列入了正覺同修會的總持咒中。

世親年輕時表現也不俗:入小乘「經量部」,立志改善「說一切有部」之教義。曾往迦溼彌羅國 (今克什米爾地區) 研究《大毘婆沙論》。回國後,為大眾講授《大毘婆沙論》。造《阿毘達磨俱舍論》二十卷 (意譯為《對法藏》,因其理路井然,世稱《聰明論》,在當時相當盛行。) 深為當時的新日王及王母所尊信,受王及王母請留,住在中印度阿踰陀 (梵 Ayodhya ) 國,受其供養。

佛滅度後九百年,出了一個婆羅門「數論派 (Samkhya) 」外道,要以「斬腦袋之性命賭賽」公開辯論,「要與沙門釋子辯論,決一勝負,各須以頭為誓」,挑戰盛行於世的 釋迦佛法。該外道言詞犀利,許多當時的國王及沙門長老均飽受其辱。

世親覺得佛法不應該敗給外道數論派,為此,著手撰寫了《七十真實論》,專破外道的「數論」《僧論》。論著從頭到尾,把「數論」的論點駁斥得體無完膚。著作完成,廣為流傳,公開號召婆羅門與諸外道,大膽出來辯論。聲明純是法義上的爭辯,目的是搞清孰是孰非,不必以性命賭賽。 世親因而名聲大振。

諸外道見「數論」《僧論》已破,那個傲慢的婆羅門外道又離去了,還有誰敢出來辯論! 世親法師成為當時沙門權威之一,國王十分歡喜,賞賜 世親法師三萬金錢,法師就用那些錢在國內起造三寺,接著就在國內開始弘法。

此外, 世親法師又造新論,把《毗伽羅論》三十二品,從頭至尾破斥得一無是處,令那個婆羅門上師無法反駁。

世親的大哥 無著,乃菩薩種性人,受到 彌勒菩薩的啟發,就直入大乘。而世親因遍學小乘十八部教義,雖妙解小乘,但不信大乘。起初抨擊大乘佛教,認為 大乘非 佛所說 。哥哥 無著菩薩當時專事講經說法,宣揚大乘。他眼看弟弟的作為,耳聞弟弟的成就,很佩服弟弟的才幹,但是對他當時不信大乘很感遺憾。他擔心自己身故之後,弟弟可能會造論毀謗大乘,成就謗法惡業,到那時就無救了!而以 世親之辯才,大乘學子將無人能戰勝他,因此想在生前就能說服他回歸大乘。

哥哥就推說病危,派人去請弟弟火速回來,欲會見最後一面。 世親聞知兄長病篤,日夜兼程趕回本國。當時 無著派遣門人前往迎候,半途在一寺院中相遇,晚上並於該寺院過夜, 無著弟子就在 世親房間窗戶外休息。到了午夜時分過後, 無著弟子在窗戶外誦起《十地經》來。 世親聽後,大生感悟。大乘甚深微妙法,乃前所未聞者。當下深自咎責,追悔過往誹謗大乘的行為。

世親回來後,出乎意料之外,只見兄長精神甚好,正在講堂上為大眾說法。世親於是在窗外聽一會兒兄長 無著講經。 無著講的是《瑜伽師地論》, 世親沒有聽過。他細心諦聽,越聽越覺大乘佛法實在太勝妙了,其義理完全沒有脫離 佛陀精神。大乘的不少「般若妙義」是自己在過去所沒有聽過的,當下已感到自己確實對大乘存有偏見了。

世親初學大乘法味,正合心意。 於是天天出席講堂,聽兄講解大乘。遇有不明的地方,晚上再請兄長開示。 世親是絕頂聰明之人,深得法味後,越聽越領悟,不等哥哥講完,已經回小向大,成為大乘佛法的忠實信徒了。

有一天,他很悔恨地對哥哥說:「 哥哥!怪我過去太固執己見,治學態度不夠嚴謹,思慮也不夠深細,以致未曾認真深入研究大乘教義,又多次身口意行毀謗了大乘。我的罪孽深重,不能赦免!我的罪是由舌頭的謗法所造的,我願割去舌頭來贖我的罪。 」 無著菩薩說:「 兄弟!你錯了!即使你自己割掉一千個、一萬個舌頭也毫無用處!你既然已知毀謗大乘之罪業是由舌頭所造,而今你認錯了,心生懺悔,你難道不會仍用你的舌頭,去努力地宣揚大乘佛法嗎? 」 世親聽從兄長之教誨,不再想斷舌。次日謁見 無著菩薩,受學大乘教法。於是精心研學,深刻思考、撰寫大乘論著,解釋 《 華嚴、涅槃、法華、般若、維摩、勝鬘 》 等諸大乘經典。

世親菩薩的著述,文義精妙,凡有見聞者,無不信求。無論印度或邊遠地方的大小乘學人,悉以 世親所造之論作為學習的模板。異邦的外道論師,聞 世親之名,莫不畏服。 世親菩薩的著作甚多,贏得 千部論主 (即小乘五百部,大乘五百部)之美稱。

自此, 世親菩薩便成了弘揚大乘佛法的傑出繼承人。他的著作比 無著菩薩更豐富,包括:《金剛經論釋》、《習定論釋》、《十地經論》、《唯識論》、《法華經釋》、《俱舍論》、《辨中邊論》、《攝大乘論釋》、《佛性論》及《大乘成業論》等巨著,對後世大乘佛法的弘傳,起了極大的作用。

凡大小乘學人均以他們兄弟二人的著述作為藍本,連當時的外道對他們二人亦敬佩有加。 世親菩薩的論著與注釋的典籍甚多,奠定了大乘佛教唯識瑜伽行派的教理基礎。其重要著述有:



一、 經典注釋:

1. 《十地經論》十二卷,解釋《華嚴經》〈十地品〉。本論傳譯到中國,有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二系。中國華嚴宗即以《十地經論》為主。
2. 《往生論》全稱《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又稱《淨土論》,北魏菩提流支譯。是印度唯一之淨土「論部」。淨土宗特別重視,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合稱淨土三經一論。此論我國自唐朝時已失去,直到清末,楊仁山居士在日本發現,再傳回中國。
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二、 唯識論書:

1. 《唯識二十論》,說明萬法唯識,破斥外道及小乘的論難。
2. 《唯識三十頌》,阿賴耶緣起思想的體系化。本講堂弘揚大乘佛法時常提。
3. 《大乘百法明門論》,將世、出世法分為一百種。列舉八識心王、心所等五位百法的名目。
4. 《大乘成業論》,說明阿賴耶識的起源及名義。
5. 《大乘五蘊論》,解釋五蘊。
6. 《釋軌論》。
7. 《三自性論》,為近來發現之梵本,古代未漢譯,或已失譯。

三、 論書注釋

1. 《攝大乘論釋》,共有:陳真諦、隋代達磨笈多與行矩、唐玄奘等三個譯本。
2. 《大乘莊嚴經論釋》,注釋《大乘莊嚴經論》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之外另一現存的重要著作之一,集種種之因緣譬喻以勸誡眾生) 。
3. 《中邊分別論釋》十五卷。
4. 《法法性分別論釋》。

四、 其它,如《俱舍論》三十卷、《廣百論》、《菩提心論》、……等等。

後記:

另有一段典故, 世親菩薩在阿踰陀國時,曾經與三弟「師子覺」等二、三同修相約道︰「 當代的修行者,都想親見 慈氏 (彌勒菩薩) ,以後看我們之中,若哪一個人先行舍壽,實現了宿願,能得見聖 彌勒菩薩,就應當回來告知其它人,讓別人能知道他已經到了兜率內院。 」

其後,三弟「師子覺」先舍壽命,三年不報消息;跟著, 世親菩薩在阿踰陀國於八十歲時入滅,經過六個月,亦未見通報。有些人開始懷疑他們是不是誤跑到惡道去了?

那時 無著菩薩仍住世說法。有一天傍晚時分, 無著菩薩正為學生講授「入定之法」。燈光忽然黯淡,空中大放光明。此時有一天人,自虛空中冉冉而降,即進庭階,禮敬 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立刻認出是 世親,便問道︰「 你為何這麼晚才來?有什麼話要跟我說嗎? 」 世親答道︰「 我自從在此舍壽之後,上升兜率天彌勒內院,在眾蓮花中出生。蓮花才開, 彌勒便稱讚著說︰『善來!廣慧!善來!廣慧!』我於是恭敬禮拜旋繞 彌勒菩薩,才繞了一周,即來通報。 」

無著菩薩又問︰「 師子覺今在何處? 」 世親答道︰「 當我在旋繞 彌勒菩薩時,見師子覺在外面的天人眾中,耽著欲樂,應接不暇,他哪能來通報? 」 無著菩薩聽了,默然一陣,便說︰「 此事已過去了,且說說慈氏相貌如何?現正在說甚麼法? 」 世親答道︰「 慈氏相好,非言語所能形容。演說妙法,與您所說的一樣。然而,慈氏說法妙音清暢和雅,聽者不厭,都忘了疲倦。 」

從上一段典故可知,即使上升到了兜率天,亦非無所障礙。必須要進入內院,如待在外面,就會將修行給耽擱了。兜率天在欲界第四層天,是凡聖同居土,有凡夫、有聖人。 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聖人;內院是菩薩道場,可是外面的兜率天人仍看不到 彌勒菩薩。

蕭導師講《菩薩優婆塞戒經》卷第七,〈業品第二十四之餘〉,說【 「業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 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 」,「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壞極重之業」。 】 「世親菩薩」本來造了誹謗大乘極重之業,幸好遇到他哥哥 「無著菩薩」這個善知識開導,而他本身也是智者,用慚愧心把惡業轉輕了, 盡其餘生努力地宣揚大乘佛法。不但遠離了惡業,還增益了道業,終於入十回向位,「鄰於初地」 。

「世親菩薩」正是將定業轉為不定業,又進一步轉為道業。實在是當今曾犯謗法 (謗法等同「出佛身血」) 惡業者應速速轉念而努力學習、效法的典範。

「達摩祖師」法語曰:「 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憶念起 「無著菩薩」往昔為求正法而不可得,恨不得要自殺,歷經十二載徒勞勤苦,終於難行能行、非忍而忍,除掉輕心慢心,方得面見聖 彌勒菩薩受學《瑜伽師地論》。「 根塵觸處生眼識,乃至根塵觸處生意識。吾人生來不曾觸外五塵,無始劫來一向如是;謂吾人所觸五塵乃是內相分五塵。 」 導師又於 「世親菩薩」《唯識三十頌》「 阿賴耶識中、異熟一切種,常觸且作意,具足受想思;此中唯舍受,是無覆無記,恆轉如暴流,阿羅漢位舍。 」針對西藏密宗的嚴重誤解佛法,提出法義辨正 (見法義辨正的叢書《狂密與真密》第一輯第六章〈如來藏見〉) 。以期重新弘揚 世尊正法,並開導那些「出佛身血」者速速轉念、壞其極重之業、而得冀真乘。

我們當效法 無著、 世親二位菩薩、同修會親教師們及 蕭導師賡續 佛陀正法的菩薩行,努力護持正法。眾多菩薩種性的學人濟濟一堂,同心協力弘揚大乘佛法,則「今時正是佛教未來萬年基業之轉折期,於此際令佛教法義回歸 佛陀真旨,亦是未來萬年佛教學人之福也。」

參考數據:《大唐西域記》、《入楞伽經》、《唯識三十頌》、《狂密與真密》、《菩薩優婆塞戒經》

相關焦點

  • 二聖六莊嚴——世親菩薩
    世親菩薩與無著菩薩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其偉大的母親生他們的因緣是這樣的:當時印度佛法曾三次被外道毀滅,第一次法難時佛門中有僧人頌曰:「天龍八部所敬供,三寶勝眾擎此椎,粉碎外道邪頭顱,……。」被一外道老婦聽到,老婦誤解其意,予以稟告外道頭首,因此興起大軍毀滅佛教。
  • 無著菩薩傳
    無著菩薩傳益西堅贊大師 著索達吉堪布  譯 無著菩薩吉祥賢降生于吉祥薩迦寺西南方二由旬半處一名為扎嘉之地
  • 無著菩薩的故事!
    下山途中,看到一個人在用軟布摩擦一根鐵棒,無著菩薩上前問道:「你在做什麼?」那人回答:「我家裡沒有針,想將鐵棒磨成針。」無著菩薩心想:「世間人做這些無聊的事情都這麼精進,看來我的修行還不夠。」於是返回洞中繼續修行。又過了3年,結果連一個吉祥的夢兆也沒有,無著菩薩心灰意冷,繼而再次下山。途中,他看到一個人在用羽毛抹擦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無著菩薩問他:「你在做什麼呢?」
  • 無著、世親菩薩的功德事跡
    先說世親菩薩的哥哥無著菩薩,無著生於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九百年(約西元四、五世紀之間),為北印度犍陀羅國富婁沙富羅城夏普拉(即今白夏瓦)人。他是首先弘揚唯識思想的人,也是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珈行派創始者。所撰大乘論疏有《顯揚聖教論頌》、《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等數十種重要作品,尤以《攝大乘論》為代表。世親菩薩,又作天親。他也是在「說一切有部」出家受業,由於聰慧穎悟,博聞強識,成為一個典型的有部學人。自
  • 十七班智達故事選摘 | 世親菩薩多聞程度高,被稱為第二遍知
    無著菩薩有個弟弟叫世親菩薩。那麼這位世親菩薩在印度,從釋迦牟尼佛講法,到釋迦牟尼佛圓寂之後,到印度佛法滅法為止,多聞上面成就最高的就是這位世親菩薩。在藏區,宗喀巴以前就是博東仁波切,多聞成就最高的就是這兩個。    世親菩薩跟無著菩薩之間大概有18年的年齡差,無著菩薩18歲的時候明亮母又懷孕了,就生了這個世親菩薩。
  • 寂天菩薩傳—— 寂天菩薩七種稀有傳記略說
    在漢傳佛教中,寂天菩薩的事跡知之者甚少。宋朝雍熙二年(公元 985 年) 天息災譯師曾譯《入行論》為《菩提行經》,題為法稱菩薩造,文字艱澀難懂,故歷史上似是無人注重。近年來由於藏傳佛教的影響,此論已有隆蓮法師、如石法師的兩種漢譯本在漢地傳揚,但作者寂天菩薩的較詳事跡,所知者仍是寥寥無幾。
  • 淨土十疑論|第七疑:生兜率天見彌勒菩薩,何須求生西方淨土?
    第七疑問: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答:求生兜率,一日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校,大有優劣。且論二種: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云:「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
  • 世親菩薩(一)
    國王召見外道,外道說:「您是一國之主,應該心無偏向,對沙門與婆羅門一視同仁,對兩家所傳之法要站在公正的立場辨別高下。如今我要與沙門學子辯論,決一勝負,各須以頭為誓,陛下要公平作證。」國王本來偏向沙門,見外道這般傲慢,知他不是沙門對手,當即同意。哪知著名的世親菩薩等恰好到外地去了,只有佛陀蜜多羅法師在國內。他雖然學識淵博,但年已老邁,智力遲鈍,不堪勝任辯論。
  • 千部論主 世親菩薩
    自從世親菩薩出家以來,專志於小乘教義,加上無緣深入大乘佛教,於是提出「大乘非佛說」的主張,並造論抨擊大乘佛教。後受胞兄無著感化,方才悔悟過去的偏見,於是擯棄小乘,轉學大乘。他曾對無著表示欲割舌以謝罪,無著則說:「毀謗大乘的過失,縱割千舌亦無補於事。惟有發心造論,弘揚大乘,始為最究竟的懺悔。」 此後,世親便稟承遺命,不斷悔責從前毀謗大乘的過失,竭力弘揚大乘,尤其致力於論典的撰述。
  • 寂天菩薩傳
  • 最新 劉素雲老師: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
    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第一品經文說「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是略贊。這一品經文是廣贊諸大菩薩們的智慧、神通、德能。這一段經文裡列舉的是菩薩眾裡的在家菩薩。
  • 【菩薩聖誕】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
    INNER MONGOLIAN BUDDHA TEMPLE如子憶母勤念佛,都攝六根耳聽著。
  • 地藏菩薩功德略集
    地藏菩薩的身份 1.《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佛在樹下,大眾圍繞,端嚴而住,如星中月,處淨虛空。其名曰: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菩薩、地藏菩薩」2.《大方廣十輪經》卷1〈1 序品〉:佛復讚嘆地藏菩薩言:「汝從南方來,八十頻婆百千那由他菩薩以神通力俱來至此」地藏菩薩滿足一切願求1.
  • 危難時人們念道:菩薩保佑!菩薩危難時念什麼
    危難時人們念道:菩薩保佑!菩薩危難時念什麼 | 文 三隻眼讀史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思是求道求大覺的人,菩薩是佛弟子,語意如菩提樹枝繁葉茂。菩提代表覺、智、道之意;薩埵代表眾生、有情之意。此外,由於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為「法王子」,這個語詞的音譯為「究摩羅浮多」,意譯又稱為「童真」。智、悲、行、願分別代表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也就是文殊、觀音、普賢、地藏。最為我們熟悉的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在梵語稱作鳩摩羅什,唐代玄奘大師又把觀世音譯為觀自在,但民間多採用觀世音的稱呼,也簡單地稱作觀音菩薩。
  • 菩薩「無我」,既然無我,菩薩生病了怎麼辦?
    當明白這三種自我都不存在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說這是「我的身體」在生病了,這就是真正的菩薩法,是用般若智慧來慰喻有疾的菩薩。所以有疾病的菩薩一定不是身體有病了,而是不知道身體根本就不存在,或者說他們不知道根本就沒有自我存在。他們認為有自我存在,才有了自我的身體,才有了自我身體上有病的種種增上的這種愚痴。所以說眾生的病只有一個,就是愚痴,沒有其他。
  • 記住自己是菩薩
    自來家人無一學佛者,祖上也未曾聽說有和佛祖結緣,家中眷屬大都認為人死如燈滅,及時行樂才是正道。雖然我小的時候喜歡望呆,今生的佛緣也遲遲才來;或許是業障深重,在我初學佛不久,就被一個不知是著魔了還是在裝神弄鬼的居士騙去了很多錢,後來又誤入藏密(假藏傳佛教)喇嘛教的陷阱,在喇嘛的籠罩下長達了兩年的時間,不過因為一直與喇嘛「上師」保持著較遠的距離,因而僥倖未被毒害到骨子裡,才得以保住了自己的法身慧命沒死。
  • 印度佛教十七位菩薩論師 共同書寫印度大乘佛教的輝煌
    他發揮了中觀無自性學說,反對瑜伽行派的阿賴耶識,不同意立自證分。承認有離心的名言外境,但認為無論是世俗諦、勝義諦外境都無自性,反對清辨的世俗諦有自性。他把龍樹的緣起性空的理論發展成性空緣起,並發展了如何安立煩惱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別,以及佛果位的盡有智如何觀照世俗諦的理論。在方法論上,他發揚了佛護的傳統,對論敵的觀點採用歸謬論證法,嚴格地只破不立,以破顯宗。因此被稱為「隨應破派」或「應成派」。
  • 有人不禮拜 彌勒菩薩
    在《阿含經》裡面記載著,彌勒尊者他的身量完全同佛一般,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而且遍身作紫磨金色,代表菩薩他成佛的福德已經接近圓滿了。這一些特點,在在處處都顯示了 彌勒菩薩獨一無二的角色;對於一般的凡夫而言,這樣的妙覺菩薩幾乎就是佛,兩者之間的差異並非是一般的菩薩所能夠窺見分別的。  那麼最接近成佛的 彌勒菩薩,應該就可以去探病了吧?不!
  • 金剛手菩薩
    雖說是佛陀威力所現,但包括觀音、文殊、金剛手在內的任何一位菩薩本尊其實都是悲、智、力功德同時兼具,至於外形身色有異,也只是為善巧救度有情而方便化現不同而已。顯教裡對聖金剛手、觀世音等這樣的大士,多贊以圓滿十地功德菩薩之尊稱。漢傳佛教中西方三聖之一的大勢至菩薩現憤怒相就是金剛手,這也是大勢至菩薩與威力有相關的含義。在續部開示時多冠以本尊的名號,如各種傳承金剛手本尊法等。
  • 觀世音菩薩畫作並釋文
    良由眾生心,與菩薩無二;因其背覺故,遂致成隔異。既遇諸災難,仰冀垂救援;即此一念心,便契真覺源。以故一起念,念於菩薩名;遂於當念中,蒙救離災刑。世尊在靈鷲,席宣法華經;無盡意菩薩,以名敬致徵。世尊遂略說,現身救苦事;大地舉一塵,略示少分義。由是諸眾生,得有所怙恃;如天地覆載,如父母撫育。昔有一善士,欲廣菩薩慈;泥金書普門,兼繪救苦儀。年代已久遠,幸得常保守;故致吳蝶卿,親獲謹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