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盤一下【二戰中世界各國輕武器盤點】,下面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好了,進入正題:
人類的每一次戰爭都無疑是一場災難,但是戰爭的同時催生了各國國防軍事的進步,二戰期間,各國的武器科技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短短5~6年的時間,就能完成以往20年所發展的成就。各種各樣的輕武器被發明出來,同時也誕生了許多武器。
德軍毛瑟Kar 98K
Kar98k毛瑟步槍由Gewehr 98式步槍改進而來,重量約為4公斤,有效射程500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軍隊裝備的制式步槍。從1935年開始服役,直到二戰結束前都是納粹德軍的制式步槍。是二戰期間產量最多的輕武器之一。
結構特點:Kar 98k步槍繼承了98系列毛瑟步槍經典的毛瑟式旋轉後拉槍機,槍機尾部是保險裝置。子彈呈雙排交錯排列的內置式彈倉,使用5發彈夾裝填子彈,子彈通過機匣上方壓入彈倉,也可以單發裝填。採用了下彎式的拉機柄,便於攜行和安裝瞄準鏡,採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門,倒「V」形準星,準星帶有圓形護罩。Kar 98k步槍成為納粹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間使用最廣泛的步槍。是一種可靠而精準的步槍。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之一。
基本參數:類型:手動步槍 手動,單發;運作方式:毛瑟旋轉後拉槍機式;供彈方式:5發內置彈倉;重量:3.9 千克 (無彈藥裝填);口徑:7.92毫米;彈藥:7.92×57mm步槍彈;長度:1100毫米;槍管長度:600 毫米;射速:約15發/分;槍口初速:755米/秒;有效射程:800米
美軍M1卡賓槍
M1卡賓槍是美國陸軍1940年左右要求研製的一種替代制式手槍的自衛武器。在二戰期間,M1卡賓槍及其變形槍是一種相當有效的步兵近戰武器。
結構特點:M1卡賓槍所使用的0.30英寸M1卡賓槍普通彈是由溫徹斯特公司在0.32英寸(7.65mm)步槍彈的基礎上,將其外部尺寸略加修改而成的。M1卡賓槍彈採用直筒形無突緣彈殼,圓弧形彈頭,彈頭質量7.1g,槍口初速為570m/s。槍口動能大約相當於0.45ACP手槍彈的2倍,但只有0.30-06步槍彈的1/3,口徑7.62*33mm(與AK47步槍口徑相同。)。按叫法,M1卡賓槍彈可算得上是「中間威力」步槍彈,但槍口動能太小且彈頭形狀欠佳,因此其有效射程只有大約200m左右。但無論如何,它的射程還是比手槍彈遠得多,而且後坐力適中。除了M1普通彈外,還可使用M16和M27兩種曳光彈及M6空包彈。
基本參數:口徑:7.62mm;全長:904mm;重量:2360g;彈容:15發
美軍M1911手槍
M1911(45手槍)是一種在1911年起生產的.45 ACP口徑半自動手槍,由美國人約翰·白朗寧設計,推出後立即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達74年(1911年至1985年)。M1911曾經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經歷了一戰、二戰、韓戰、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
結構原理:1911式手槍的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式,閉鎖方式為槍管偏移式(槍管繞絞鏈上下擺動),也稱為槍管擺動式或槍管起落式。槍彈發射後在火藥氣體壓力作用下(或手動上膛時用手拉動套筒),套筒和槍管一起後坐,由於絞鏈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因此其上端向後轉動,越過死點(起延遲開鎖作用)後便逐漸拉槍管尾端向下擺而開鎖。當套筒復進推彈入膛時,推動槍管復進到位,因為槍管後下端與套筒作為絞鏈連接,所以槍管向前運動時,使絞鏈向前迴轉,頂起槍管尾端,使槍管後上方的兩條閉鎖凸筋正好進入套筒內壁相應的閉鎖槽中。
基本參數:使用槍彈: (.45ACP).45英寸柯爾特手槍彈;自動方式:槍管短後坐式;閉鎖方式:鉸鏈式槍管偏移閉鎖;發射方式:單動發射;全槍質量:1.1KG(不含彈匣)1.13 KG (含一空彈匣);全槍長:216mm;槍管長:127mm 膛線 六條,右旋;行距:406mm;裝彈量:7發;初速:253m/s;槍口動能:477 J;戰鬥射速:35發/min;口徑:0.45英寸(11.43mm);彈頭初速:247m/s;有效射程:50m;瞄準基線長:160mm
德軍MP40衝鋒鎗
MP40衝鋒鎗(Maschinenpistole 40),常被稱為「施邁瑟衝鋒鎗」,是一種為方便大量生產而設計,與傳統槍械製造觀念不同的衝鋒鎗,廣泛應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軍隊、性能優良的衝鋒鎗。
結構特點:MP40衝鋒鎗,及其原型槍MP38衝鋒鎗,採用自由槍機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徑手槍彈,直型的32發彈匣供彈。管狀機匣,裸露式槍管。握把護板均為塑料件。用鋼管制成的造型簡單的摺疊式槍託,向前摺疊到機匣下方,方便於攜帶。
基本參數:
總體評價:MP40無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後坐力相對較小。在非極冷的氣候下,它的供彈可靠性很強,基本沒有卡殼的危險。司登衝鋒鎗雖然也比較容易控制,但是該槍造型獨特,射擊時候必須一手拖住槍託,一手在側面抓住彈夾,在槍身上下移動時候很費力,只適合水平掃射。而且司登的供彈可靠性太差,經常莫名其妙的卡殼,這在戰場中就是把性命交給了對手。而美國的湯普森衝鋒鎗的子彈穿透能力太弱,對待較遠一些的半隱蔽目標殺傷性太差,只適合近距離掃射沒有防護的士兵;且湯姆森由於結構複雜,導致故障率一直偏高。
蘇聯莫辛納甘
莫辛-納甘步槍(莫辛納干係列俄文Винтовка Мосина,英文Mosin-Nagant,又稱莫辛-納幹),即M1891莫辛-納甘步槍,在俄國被稱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槍),是在俄國政府委託下在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
結構特點:莫辛-納甘是最早的無煙發射藥軍用步槍之一,槍聲清脆, 猶如水珠濺落, 因此我們中國人為莫辛-納甘起了一個頗具詩意的綽號"水連珠"。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與毛瑟步槍系列、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複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這相對於工業基礎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蘇/俄軍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惡劣的戰爭時期包需提高武器產量以滿足前線需要,而大量補充的戰鬥人員往往訓練時間不足。
基本參數:全槍長1308mm;帶刺刀全長1738mm;空槍重4.22kg;槍管長800mm;槍口初速615m/s
英國司登
二戰中英國能拿出手的陸戰兵器不多,司登式衝鋒鎗算一個。從專業角度講司登衝鋒鎗並不優秀,甚至飽受詬病,但並不妨礙它是一件成功和有影響力的二戰明星兵器。司登衝鋒鎗擁有辨識度極高的左側供彈外型,不僅是二戰英國軍隊的象徵,也是歐洲地下抵抗組織的標誌性武器,其近500萬支的巨大數量,發揮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覷,這就像「臭大街」的東西總有可愛之處,歷史也必然留下司登衝鋒鎗曾經輝煌的一頁。
結構特點:司登衝鋒鎗有兩個致命弱點,讓盟軍士兵牢騷滿腹。首先它的彈匣和供彈裝置照抄德國MP38,經常會卡殼;其次它的保險裝置很不可靠,稍微一碰就會走火,不少盟軍士兵還沒到達前線就被自己的衝鋒鎗擊傷甚至斃命。無論如何,司登衝鋒鎗龐大的數量和簡單的構造,使其依然在戰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基本參數:口徑:9×19mm;容彈量:32發;全槍重:2.95kg;全槍長:895mm;槍管長:196mm;初速:381m/s;理論射速:550發/min;有效射程:200m
巴祖卡反坦克火箭
因其外形類似圓筒狀巴祖卡樂器而得名。「巴祖卡」系列火箭筒都是美國陸軍所擁有的反坦克武器中的佼佼者。作為等口徑火箭筒的鼻祖,它的鼎鼎大名使得同一時期的其他反坦克武器都相形見絀。甚至有人斷言,「巴祖卡」的發明是美國在二戰期間對反坦克武器發展做出的最大貢獻。它的出現讓美軍步兵在德國坦克的攻擊面前重新樹立起自信,並使得「坦克是反坦克的最有效武器」這一著名論斷髮生了動搖。
結構特點:「巴祖卡」系列火箭筒使用時需要兩人(即射手與裝填手)同時操作。由於火箭筒和彈藥的保險機構不是很完善,所以一般是在臨發射前才裝填彈藥。發射時,射手肩扛火箭筒對準目標,裝填手從專門的彈藥攜行具中取出火箭彈,抽出保險銷,然後將火箭彈裝填進膛,接著從火箭彈尾部取出導線並連接好,射手完成瞄準後扣動扳機產生電流,點燃火箭彈發動機,產生高壓火藥燃氣並將彈體推出發射筒。
基本參數:其筒徑59毫米,筒長 1350毫米,筒重5.8千克;使用帶尾翼的破甲火箭彈,有效射程 100 米,能穿透約130毫米厚的鋼板。
德軍MG42通用機槍
MG-42通用機槍,為德文Maschinengewehr 42的縮寫,意即為「機槍1942年型」(「Maschinen」就是「Machine」;「gewehr」就是「步槍」)。最大的特點就是射速極快,被稱為「希特勒的電鋸」。
說起MG42這個德國陸軍經典強權代表之一的特徵就是在所有機槍中(不包含多管式機槍)就屬它的射速最瘋狂,可高達每分鐘1500發。MG42同時也是難得的可靠、耐用、簡單、容易操作以及成本低廉的德國武器。MG42另一個特點就是它射擊時發出的槍聲噪音,在普遍聽起來「咑……」或者「啪……」的槍聲中,MG42有著獨樹一格「撕裂布匹」的槍聲。
基本參數:口徑----7.92mm;初速----755m/s;理論射速----1200發/min;自動方式----槍管短後坐式;閉鎖方式----中間零件(滾柱)式;發射方式----連發
德軍STG-44
Stg44突擊步槍(Sturmgewehr 44,定型投產時名稱MP44),是現代步兵史上劃時代的成就之一。它是首批使用了短藥筒的中間型威力槍彈並大規模裝備的突擊步槍,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規模裝備的突擊步槍。
StG-44由於使用中間型威力槍彈,其子彈長度比原有的毛瑟步槍縮短了三分之一,子彈初速和射程均不如步槍和輕機槍。但是StG-44在400米射程上,連發射擊時比較容易控制,射擊精度比較好,可以連續射擊而且火力非常猛烈。而且重量較輕,便於攜帶,StG-44是步槍與衝鋒鎗性能特點的結合。
白朗寧BAR
白朗寧自動步槍,是美軍在20世紀前期使用的一種自動步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參戰後發現,在歐洲大陸環境惡劣的塹壕戰裡面,他們缺乏密集的火力。1917年由著名武器設計師約翰·摩西·白朗寧設計的一種可以全自動射擊步槍的方案很快被軍方選中為制式武器,優先迅速投產,被命名為M1918式白朗寧自動步槍,裝備美國軍隊。
裝備:白朗寧自動步槍是在1918年7月開始運抵法國的,第一個接受這種武器的是美國陸軍第79步兵師。白朗寧自動步槍第一次投入實戰是在1918年9月13日,約翰.摩西.白朗寧的兒子範·阿爾文·白朗寧少尉也在當時的戰鬥中使用他父親設計的武器向德國人射擊。
儘管白朗寧自動步槍投入戰爭的時間很晚,但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影響,被廣泛使用在默茲-阿戈訥進攻戰中,而且給予了協約國很深的印象。法國也訂了15,000支白朗寧自動步槍以取代極不可靠紹沙自動步槍。
基本參數:有效射程600米的白朗寧輕機槍,採用了導氣式原理,可實施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口徑為7.62毫米,20發可拆卸供彈具
好了,今天的【二戰中世界各國輕武器盤點】就介紹學習到這裡了!本文由【粒粒皆大米】原創,編輯不易,歡迎點讚+關注,【粒粒皆大米】帶您漲知識!內容不足之處,請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