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鏃 北方遊牧狩獵文化凝結著古人的智慧

2021-02-08 八字鬍蒙古文化


               

對於古代草原遊牧民族來說,狩獵經濟、畜牧經濟在社會經濟結構中佔比非常的高,狩獵活動自然也就在古代遊牧民族生活中佔據著不可替代重要的位置。狩獵可以:

一、狩獵能夠擴大食物來源。

二、狩獵能夠獲取珍貴的動物皮毛,與其他民族交流,得到其它生活必需品。

三、通過狩獵能夠提升個人生存本領。

四、通過集體狩獵能夠提升部隊戰鬥力,具有軍事訓練的性質。

五、狩獵還是草原遊牧民族王公貴族喜愛的消遣娛樂活動。


草原弓箭圖 內蒙古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說到狩獵就不得不說遊牧民族手中的弓箭和箭鏃。在茫茫草原、大漠戈壁上遺留的古代狩獵箭鏃完整漂亮、樣式繁多、功能性強、趣味性強、讓今天古箭鏃收藏愛好者愛不釋手。

石器時代,遠古先民發明了打制石器箭頭,大大提升了弓箭的殺傷力,這個時候的石質箭鏃沒有詳細的功能區分,即能射獵又可以用於徵戰。我們從遠古的巖畫中能對當時的狩獵及生產生活有一個大概了解。

下圖便是石器時代的打制石箭鏃

從遺留的青銅箭鏃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草原民族就已經根據狩獵目標的不同,選擇使用不同功能的箭鏃,就和現代戰爭中根據打擊目標選擇合適槍械一樣的道理,下面我們就一邊欣賞古箭鏃實物圖片,一邊聊聊古代狩獵箭鏃。

上圖第一枚是三稜鏤空青銅鏃,遺留數量比較大,逐步衍生出下面尾部突出三叉的三稜鏤空青銅狩獵鏃,它大大提升狩獵的命中率並加大對獵物的殺傷力。

在狩獵過程中古人發明了鳴鏑狩獵鏃,在飛行過程中發出清脆的哨聲有驚停獵物的功能,便於射獵。下圖便是兩枚突叉青銅鳴鏑狩獵鏃,它的優點是射獵命中率高,但是工藝複雜,生產成本高。

為了加速狩獵箭鏃的生產,工匠們開始將造型複雜的箭鏃模具分解成簡單的多個模具,大大減少了加工難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青銅組合式狩獵鏃誕生了(下面第三張圖)、它由攻擊部和突叉部上下兩部分組成。

戰國以後鐵逐步在箭鏃上得到了使用,銅鐵組合箭鏃延續使用了很長時間。隨著加工鐵器的技術日漸成熟、鐵箭頭走上歷史舞臺。

(下圖1)是一枚非常稀少的鳴鏑標本,除了四個圓圓的風孔,還有四個鏽跡斑斑的長方孔。推測這應該是一枚四叉鐵鏃(下圖2)和青銅鳴鏑組合的狩獵鳴鏑殘件。附手繪復原圖(下圖3)。

它的加工難度大、成本高,很快就被便於取材、加工快捷的同款骨鳴鏑鐵突叉狩獵鏃所代替(下圖4)。


到遼金時期鐵鏃的製作到達了頂峰,這個時期的鐵鏃樣式繁多、造型複雜、製作精良都是由工匠手工鍛打而成,不由得讚嘆古人的聰明智慧和精湛技藝。

下圖這一對是鐵質四叉鳴鏑。

下圖這一對是四翼四叉鐵鏃


下圖是三支鏟首四叉鐵鏃

下圖這三支由於射獵的目標不同,箭鏃的攻擊部各不相同,而鏃體中部突出的飛翼設計卻如出一轍。 

下面四支分別是大鏟式鐵鳴鏑和小鏟式鐵鳴鏑,攻擊部是針對不同獵物而設計。


下圖為兩支三翼外刃和一支三翼內刃鐵鏃,獵物中箭的結果截然不同。


下圖為三支四叉錐鐵鏃用於射獵飛禽和小動物。


下圖為一對小鐵鏟鏃,用於打擊中等獵物。


下圖為一對大型鏟鏃,配合強弓射殺大型獵物使用。


下圖是一對凹首鏟鏃,用於對付大獵物,突出斬切功能,使獵物瞬間失去行動能力。


講遊牧民族狩獵活動就必須講遼代「捺缽」制度。契丹族建國後仍保留打獵、放牧隨四季變化逐水草而遷徙的生活習慣,並將其定立為制度,稱為「捺缽」(「捺缽」就是遼王朝流動的草原王庭)。


四時「捺缽」體制為:

春「捺缽」主要活動是鑿冰釣魚和捕獵天鵝、大雁等。 
夏「捺缽」主要活動是去暑納涼、遊獵、群臣議政。 
秋「捺缽」主要活動是入山射鹿、獵虎熊等。 
冬「捺缽」主要活動是訓練軍隊。


草原弓箭圖 內蒙古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下圖為一枚遼代三翼鏤空突叉組合式鎏金鳴鏑,它即是狩獵功能鏃更是使用者身份的象徵,具有禮器性質。又因其三翼鏤空似雨滴滋潤大地,推測是《遼史》裡記載的皇族舉行「祈雨射柳」儀式的遺物。以上兩種說法都只是推斷,其真正用途只能等有新的出土實物或文獻資料再考證了。

因北方遊牧民族高度相似的生活習俗和信仰,「捺缽」制度被後來興起的草原民族金、元、清三代繼承發揚、盛行不衰。

下圖為古畫《元世祖出獵圖》馬鞍上轉身搭箭者使用的就是鳴鏑箭。

鳴鏑  內蒙古博物館  資料

被我們所熟知的是清代木蘭圍場圍獵活動,就是遼「捺缽」的繼承和延伸。清庭每年都要在圍場用狩獵的方式演練軍旅,還穿插進行外交活動,從而達到控制蒙古、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北部邊防的目的。圍獵已成為清政府政治活動、軍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圖就是清室圍獵的場景。

下三圖是北京故宮陳列清代皇族圍獵所用弓和箭,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下圖是清代《皇朝禮器圖示》書中所記載的兔叉箭(就是本文所說的四叉鐵鏃)、榛子哨箭、大鈚箭,明確標註每一種箭的材質及用途,為我們研究箭鏃提供了基礎信息。

古箭鏃經歷千年風霜雨雪流傳到我們這些愛好者手中,不能不說是緣分,它凝結著古人的智慧,攜帶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草原文化真正的載體,我們應該倍加珍惜。

狩獵功能箭鏃的樣式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演變,但都是在定式的基礎上繼承發展、萬變不離其宗,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所使用材質和製作方式發生了改變。

以上是我對部分北方草原狩獵箭鏃的粗淺認知,還請各位同好、讀者帶著批判的態度審視、不吝賜教、期待共同發掘、弘揚箭鏃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鑑藏知識 青銅箭鏃簡說
    箭鏃,俗稱箭頭,即箭的鋒刃部分。說到箭鏃,就必須先說弓箭。弓箭的發明,是人類史上一次偉大的進步。在原始時代,它可以讓人們避免和猛獸直接搏鬥,擴大了狩獵的範圍,大大增加了人類對蛋白質食物的攝入,有力地促進了人類的文明的進化。自然,人們在爭鬥中也用到了狩獵的武器,箭鏃很快成了兵器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 駿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馬與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不解之緣
    在內蒙古中西部的陰山山脈、甘肅賀蘭山脈、嘉峪關黑山頭等著名巖畫中,有大量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古人對馬各種姿態的刻畫,有生動的單馬、雙馬、群馬嬉戲、奔騰的場面,也有古人騎馬射獵、放牧場景的刻畫,簡練而實地反映了北方草原的自然情景,同時也說明當時北方民族已成功地馴服了馬。
  • 為什麼遊牧民族會有「賤老」和娶後母、寡嫂的風俗
    而北方遊牧民族一直信仰原始宗教,祭祀文化並不發達,也就難以產生跟農耕社會旗鼓相當的文化資源,以及促進族群認同和國家構建的強大的精神紐帶。北方少數民族農耕社會「尊老」的價值取向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中,技術和經驗居於主導地位,而老人無疑是知識與經驗的載體,由於老人在農業生產中掌握豐富的生產經驗,代代相傳,尊重老人自然就成為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
  • 吳愛琴:​以契丹為例談10-1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服飾風格丨202101-64(總第15521期)
    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包括很多族群,他們不斷發展、融合、演變,又形成分化出新的民族和分支,其服飾上會有區別,但相似的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北方遊牧民族服飾的共通性:放牧狩獵,要求身手敏捷,服飾合體;行走於廣漠草原,要求袍服瘦短,足穿長靴。本文追隨契丹民族形成過程中服飾發展演變的軌跡,研究其服飾形制,並與女真、党項族服飾進行比較,探討10至13 世紀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服飾風格的成因。
  • 戰國雄風——中山國狩獵、軍事文物
    戰國中山國地理位置示意圖中山國是一個由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保留了大量遊牧雄風,
  • 為什麼遊牧民族會有「賤老」和娶後母、寡嫂的風俗?
    在中國傳統的歷史敘事結構中,華夏區域農耕民族的禮儀文化相對發達,並由衍化出相應的禮儀和等級倫理序列。而北方遊牧民族一直信仰原始宗教,祭祀文化並不發達,也就難以產生跟農耕社會旗鼓相當的文化資源,以及促進族群認同和國家構建的強大的精神紐帶。
  • 元朝是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為什麼仍然把它叫做中原國家
    一是元朝是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朝代。元朝以前,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就一直處在對抗之中。而元朝是遊牧民族戰勝作為中原王朝的金國和南宋建立的朝代,因此,元朝被認為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朝代,而不是中原王朝。二是中原王朝一直定都在長安、洛陽、開封這些地方。但是元朝卻定都在大都(北京),和中原王朝的情況不一樣。
  • 遊牧民族民族經常犯邊,騎兵該如何攻城?原來我們低估了古人智慧
    而且在這一場劇烈的衝突之中,遊牧民族似乎自始至終都佔據著絕對的優勢,每次與中原王朝大戰之時,中原王朝都被打得大敗虧輸,必須要以大毅力大勇氣,而且再加上名軍和名將的配合,才能取得勝利。而往往做到這一切的人物,都會成為歷史的絕頂存在,例如漢武帝,又例如唐太宗。
  • 揭密北方遊牧騎兵手中的肉搏冷兵器
    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習於騎乘弓射,自久遠的古代以來,其武裝力量就主要由輕裝弓騎兵所組成。但其實上,除了弓箭,遊牧騎兵手中還裝備大量的肉搏冷兵器。當然了,兵器也具有明顯的適合騎戰的特點。比如他們普遍使用戰斧和戰錘。
  • 遊牧民族「光復中華」口號下的草原文化及其體系考察
    但是匈奴文明作為一個游離於中原文明之外的文明,並沒有在這次失敗中崩潰,並且匈奴人所開創的草原遊牧文化影響了後來眾多的遊牧民族。自從匈奴消失於漠北之後,鮮卑、柔然、突厥、蒙古等帶有部分匈奴血統的遊牧民族繼承並發展了草原遊牧文化體系,並使之成為與農耕文明相對立的遊牧文明。
  • 縱觀歷史,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乃宿敵,為何不去統一遊牧地區?
    在歷史長河中,一般都是遊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而農耕民族奮起抵抗。具體的原因可詳見拙文《在歷史長河中,遊牧民族為何既能佔據草原,又能統一中原地區?》。那麼,中原王朝能不能徹底擊垮遊牧民族而連同遊牧地區一併統一了呢?
  • 古人的智慧只是辨認四方和確認四季嗎?
    古人的智慧令人嘆為觀止。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曆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
  • 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是屬於中國,還是蒙古國和土耳其?
    在古代,中原王朝的外部威脅主要來自北方草原。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遊牧民族不斷南下劫掠物資,擄掠人口。中原王朝則修築萬裡長城,不斷反擊。中國歷史就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鬥爭史。幾千年間,無數的遊牧民族融入了漢族,很多漢人身上有遊牧民族的血統,尤其是北方人。
  • 通過古代服飾文化:如何看出古人的社會禮儀、審美以及地位?
    在之後的社會發展中,人類的服飾也由最原始的保暖與遮羞功能,引申出了更多的功能,在服裝的演變歷史中,也融合了許多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伴隨著服飾的發展,深入人心。從古人的服飾,看當時人們的社會禮儀、審美以及地位服裝不但是人類文明的現狀,更是一個民族文明延綿的縮影。
  • 遊牧之路·秘境探索
    知道遊牧民族的人很多,但不一定了解遊牧的本質並不是牧人、牲畜和草原之間的相互依存,而是祖祖輩輩用以調節三者平衡的生活選擇。在遊牧的過程中,他們完成了生命的更迭與進化。只有走過遊牧之路——草原上每個人的必經之路,才能觸摸到遊牧文化的靈魂,被遊牧文明的魅力觸動。
  • 漢朝就有武學論,為啥難還敵北方遊牧民族?兩漢魏晉:我們不一樣
    自立單于並先後擊敗強敵東胡,西走月氏,南並樓煩、 河南,復居陰山河套一帶,莫不得力於其「後者斬之」的軍令和匈奴習俗中對於勇者的文化認同。至此,匈奴達到其民族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強大,「控弦之士三十餘萬」也正是基於強大的軍事力量,冒頓率其精騎善射之族圍高帝劉邦於白登山七日,迫使西漢政權向匈奴和親數十年。
  • 最早的測風儀源於古代,凝結了古人的智慧,流傳千古
    但是,科學技術的起源,不僅是現在的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前的科學技術也令人驚訝,墨家的機關城、諸葛亮的木流牛馬、魯班的鎖鏈傳入,古人的智慧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當時是冷武器時代,很多偉大的發明不能用現在的科學來解釋。現在的文明科技和古代的文明科技有很大的差別,但比較起來卻各不相同。 人類也夢想探索這個宇宙,有著探索未知之心。
  • 古代中原王朝為何會與北方遊牧民族發生戰爭?這點是關鍵!
    北方遊牧民族也是人,衣食住行樣樣不能少。衣者可以穿獸皮;住者可以築氈房;行者可以騎馬。唯有吃飯是最大問題,尤其到了寒冬,除了狂風就是暴雪,牲口都吃不上草料,人也是食不果腹,總不至於把賴以生存的牲口都殺了吃肉吧!如果真那樣的做,無異於自取滅亡,這一點即便是頭腦粗魯的遊牧民族,也是心知肚明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搶。於是,相對富庶的中原地區,就遭了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