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弓箭!揭密北方遊牧騎兵手中的肉搏冷兵器

2021-02-23 冷兵器研究所

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習於騎乘弓射,自久遠的古代以來,其武裝力量就主要由輕裝弓騎兵所組成。但其實上,除了弓箭,遊牧騎兵手中還裝備大量的肉搏冷兵器。當然了,兵器也具有明顯的適合騎戰的特點。比如他們普遍使用戰斧和戰錘。這些打擊類兵器,裝以短柄,單手執握,極便於在馬背上馳騁揮擊,藉助戰馬的前衝之勢,尤能發揮威力。


▲商代北方青銅管銎斧


▲手持管銎斧戰鬥的匈奴騎兵

進入青銅時代後,中原地區使用戈戟日盛,用斧漸少,而在北方草原地區(包括其南部邊緣的長城沿線山地),戰斧依然盛行。在這個地區,普遍流行一類青銅斧,斧頭不大,一般長10餘釐米左右,斧背有與斧刃平行的管狀銎,因而習慣稱為「管銎斧」。它們都是遊牧民族騎兵的實戰武器。

▲春秋時代北方胡人遊牧騎兵用的鎏金凸目紋青銅短劍,通長24.5cm,重180克

山西吉縣上東村曾發掘一座商代晚期的墓葬,隨葬了一件銅短劍、一件管銎斧和兩件銅勺,短劍位於人骨頭部右側,管銎斧位於頭部左側,銅勺堅垂於腰間。墓主當時是一位遊牧民族騎兵。短劍是他的佩飾,可以防身,也可以宰畜切肉。管銎斧是格鬥打擊兵器,銅勺當然是食具。帶著這三件器物,外加一副弓箭,他大概就可以走遍整個草原來徵戰了。

▲超萌的北方鬼方遊牧部落使用的六芒星太陽紋青銅管銎斧(商代)

在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相當於春秋至戰國時代的林胡、樓蘭或匈奴墓葬中,還常出土一種鶴嘴斧,或以銅製、或以鐵製,斧頭一端尖細如鶴嘴,可以啄擊,一端呈狹窄的斧形,可以劈砍,中有銎孔以裝柄,也是很有威力的破甲武器。

▲戰國時代北方匈奴青銅鶴嘴斧

遊牧騎兵所普遍使用的戰錘,並不是我們在戲曲舞臺上常見的那種大頭瓜錘,而是一種頭部很小的短柄錘。許多人就稱之為有頭棍棒。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經常發現年代相當於東周時期的這類銅錘頭或銅棍棒頭,其直徑6~8釐米,或呈星形,或呈蒺藜形,中有貫柄的銎孔。這樣的戰錘,揮擊便利,對付披鎧貫胄的重甲騎兵非常有效。


▲契丹骨朵,上刻有契丹文:契丹

至於戲曲舞臺上的那種瓜錘,中原地區曾偶有力大勇士使用。如《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信陵君為救趙而強奪軍權,令「朱亥袖四十斤鐵椎(古人常將擊打類工具稱為椎)」,擊殺魏將晉鄙;《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得力士,為鐵椎重達百二十斤」,於博浪沙狙擊巡察全國的秦始皇,誤中副車。這些「鐵椎」,大概都是一種大瓜錘。


▲漢軍騎兵馬踏匈奴

明清時代,儀仗普通使用大瓜錘,即所謂「金瓜」。1970年四川成都鳳凰山發現的明蜀王世子墓葬曾出土的陶儀衛俑,有的就手執金瓜錘,其杆甚長,比人身高約超出一半以上。這類大瓜錘,戰陣搏殺不夠靈活,適合單打獨鬥,從來罕有使用。

▲宋代的金瓜錘武士(右)

言歸正傳。遊牧民族普遍使用戰斧和戰錘的傳統,直至宋元時代依然如故。如《遼史·兵衛志》記載,契丹每正軍一名配備「弓四,箭四百,長短槍、骨朵、斧鉞、小旗、錐……各一」。《多桑蒙古史》記:「蒙古軍全為戰騎,每人有革制甲一、兜一,攜弓一、斧一、刀一、矛一,及僅需草原之草為食之馬數匹」;「每人除弓、矢、斧外,必須攜一鑢,用以礪弩……兵械最備者,並持一微曲之刀,頭戴皮兜,身衣皮甲,甲上復鐵片」。另據蒙古軍攻掠印度的有關記載,他們也使用戰錘。


▲遼代青銅骨朵錘,重1斤3兩

有趣的是,宋代普遍將小頭戰錘稱為骨朵。宋代《宋景文公筆記》說:「關中謂腹大都為胍肫,上孤下都。俗因謂杖頭大者曰胍肫,後訛為骨朵。」《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也說:「跡其意,本為胍肫(guā zhūn),胍肫,大腹也,謂其形如胍而大,後人語訛,以胍為骨,以肫為朵。」 「骨朵」顯然是民間俗語,宋人也將一種油炸的圓形面點稱為骨朵,明人則普遍將花蕾稱為骨朵(至今依然),其本意當是狀寫圓而凸的形狀。內蒙古巴林右旗遼慶陵的壁畫中有執骨朵的契丹儀衛形象,骨朵頭或為圓形,或為蒜頭形,皆裝短柄。


▲宋代骨朵錘

唐宋以來,中原軍隊之使用錘斧(之前均是戟戈),很大程度上受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據李荃《太白陰經》記載:唐代馬軍主要用長槊和佩刀,也配備「啄錘斧鉞」。啄大概是類於鶴嘴斧的兵器。北宋《武經總要》中載有兩種骨朵,頭以鐵或硬木製,一呈蒺藜形,稱為蒺藜骨朵,一呈蒜頭形,稱為蒜頭骨朵。但這些兵器在漢軍中均不普及,可歸之於雜兵之列。宋人倒是較多地把骨朵用於儀衛,御前衛士或專執骨雜,稱為「骨朵子直」、「骨朵直」。《宋景文公筆記》說:「國朝有骨朵子直,衛士之親近者。」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記正月十四日天子駕幸五嶽觀:「親從官,皆頂氈頭大帽,簪花,紅錦團答戲獅子衫,金鍍天王腰帶,數重骨朵。」《武經總要》說骨朵頭或以木製,大概就是儀衛專用的。這也可說是一種退化吧。起源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還有兩種雜兵:一是鐵鏈夾棒,另一種是流星錘。

▲唐代北方遊牧少數民族沙陀突厥人使用的鐵鏈夾棒

《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記:「鐵鏈夾棒,本出西戎(古代對西方的遊牧民族總稱),馬上用之,以敵漢之步兵,其狀如農家打麥之枷,以鐵飾之,利於自上擊下,故漢兵善用者,巧於戎人。」

農具連枷在中原一直有廣泛的使用。它由兩節棍棒組成:下面一節較長,用於手持,可稱把節;上面一節較短,上下甩動,打擊穀物,可稱梢節。中原人很早就利用連枷能夠彎折的特點,將它用於守城,稱之為「連梃」。梃意同棒。《墨子·備城門》要求,城上「二步置連梃」。唐杜佑《通典·兵典》說:「連梃如打禾連枷狀」。作用是「打女牆外上城敵人」。守城者立於城頭女牆之後,揚起連梃,不用探身出牆,就可用彎折的梢節擊打牆外快爬上來的敵人。但在唐代以前,中原人似乎從未把連梃用於騎兵,用於野戰格鬥。


▲連枷鏈錘

不同的是,中近東地區的騎兵則較多使用同樣由農具連枷演彎而來的連枷棒。他們把棒做的較短,梢節裹以鐵皮並作出尖刺,或徑以鐵製作,甚至代以小刺錘(也有多個),跨馬揮擊,不易擋格。《武經總要》所說的「西戎」,大概就是靠近中亞的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他們的武器往往與中亞相近。


▲內蒙古鄂爾多斯出土的漢代匈奴銅流星錘頭

▲三國演義連環畫中的東吳甘寧用流星錘攻城

流星錘又稱為飛錘,其前身是史前人類所用的單股飛石索(Bolas):在一根索繩的端頭拴系石球,繞頭頂急速甩動,然後鬆手釋索,石球在離心力作用下飛射出去,以打擊較遠的目標。自進入有歷史記載的年代後,中原地區就很少見到使用這種武器了,但草原上的牧人仍常用它來獵擊走獸,在開闊的草地上施展,能夠收到奇效,於是也經常用之於戰鬥。在蒙古鄂爾多斯地區,屢屢發現年代相當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錘頭,狀類秤砣,就都是系索使用的飛錘。明清時代常以流星錘作暗器使用,可能是受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黃藥師,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THE END

我方為金臺新媒體聯盟核心成員

關於我們:微信號 LBQYJS

更新時間:每周一至周六中午時段

投稿郵箱:302511404@qq.com 

編輯QQ : 302511404 

相關焦點

  • 以肉搏贏騎兵戰,印第安蘇族騎兵咋做到的?美軍:只怪我們太廢柴
    不過,19世紀是火器已經非常發達的時代,以火器作戰是蘇族騎兵的基本作戰方式,由於馬匹是被歐洲人帶到美洲再被蘇族人重視並大量馴養的,所以他們並沒有機會接觸到歐亞大陸遊牧民族的騎射技術,雖然也會騎馬用弓箭射獵,卻沒有熟練的騎射戰爭技巧。
  • 遊牧民族騎兵和農耕民族騎兵,哪個強?
    可見,靈活性是遊牧民族騎兵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使得他們在機會來臨時能突然出擊,一旦受到挫折,則迅速遠遠避開危險,不被捉住。3.吃苦耐勞的戰鬥韌性。遊牧民族生活的環境迥異於農耕民族的生活環境,他們在「荒無人煙的環境中,以不大的血緣團體和小隊的形式,永久地遷徙流動」,兇猛的野獸、突如其來的瘟疫或者是雪災,就可以毀滅他們的一切希望。
  • 北方天寒地凍,沒有造弓箭的竹子,為何遊牧民族騎射比中原還兇猛
    在這個時候,是一名叫作后羿的勇士,手持強弓,射下了天上的九個太陽,化解了一場浩劫,可見弓箭的威力有多大,在冷兵器時代,那是最為強大的一種武器,所以當人們面對不可解的天災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弓箭。弓箭出現的時間非常早,在距今三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華夏先民就已經開始使用弓箭,不過當時的弓箭還非常簡陋,就是隨便用一支木棍或者竹竿,將一頭給削尖,並用竹子之類有彈性的物品給彈射出去,那就是最為古老的弓箭,直到原始社會時才在箭杆上裝鋒利的石片,讓弓箭的威力漸漸增大。
  • 中國弓箭的巔峰之作清弓!為什麼說它又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絕唱?
    到了漢代,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長期對決中,中原的弓開始受到北方遊牧民族弓的影響,弓形開始發生嬗變,一種新的具有較長弓梢的反曲弓出現了。所謂弓梢,就是弓體兩端延伸出去的部分。
  • 古代遊牧騎兵最畏懼的三個步兵陣法:2000步兵就可以絞殺數萬鐵騎
    在冷兵器時代,地處中原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各王朝最頭疼的牛皮癬。遊牧民族從小精於騎射,其兵種都是清一色的騎兵,由於騎兵具有快速的機動能力和強悍的衝擊力,所以中原步兵在騎兵面前一直居於劣勢,經常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 冷兵器時代聞名天下的騎兵部隊——蒙古鐵騎為何這麼厲害?
    騎兵,縱橫千裡馳騁沙場,是冷兵器時代的高機動先進兵種,很多對冷兵器戰爭情有獨鐘的刀友應該都感覺的到騎兵的獨特魅力,中國歷史上最為有名且影響力最大的可能就要數蒙古鐵騎了,可以說他們達到了冷兵器時代騎兵的最高成就。這裡簡單介紹下的蒙古騎兵的優勢。
  • 對射不夠,肉搏來湊:印第安蘇族騎兵為何能戰勝南北戰爭名將?
    蘇族步槍騎士的戰鬥力究竟怎麼樣?蘇族的騎兵,包括斧騎兵、狼騎兵、弓騎兵、步槍騎兵、塔斯雲坎徘徊者,甚至戰酋也是騎馬前進,騎兵種類非常豐富。不過,19世紀時,火器已經非常發達,以火器作戰是蘇族騎兵的基本作戰方式,由於馬匹是被歐洲人帶到美洲再被蘇族人重視並大量馴養的,所以他們並沒有機會接觸到歐亞大陸遊牧民族的騎射技術,沒有熟練的騎射戰爭技巧。
  • 《戰意》全新遊牧古戰場首曝,體驗草原冷兵器戰爭
    網易冷兵器戰爭網遊《戰意》全新賽季【可汗之怒,帝國的黃昏】即將在12月19日正式公測!全新草原文明,賽季全新區服,草原遊牧兵團等,等你來體驗!草原文明來襲,當然少不了全新賽季戰票。三套武將時裝,三套兵團時裝,一套戰馬時裝,再加上十套武器時裝,滿足你對草原文明的所有遐想!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縱觀我國古代戰爭史,就不難發現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表現是多麼的耀眼!自北方遊牧民族熟練地掌握騎射技能後,他們的騎兵部隊往往都會對中原王朝造成極大的殺傷和破壞。因為騎兵部隊機動靈活、來去如風,他們可以做到勝則擴大戰果、敗則迅速後撤,而中原王朝的步兵部隊往往是勝則難以追擊,敗則難以撤退,如此一來中原王朝的步兵部隊就很難與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周旋匹敵了。
  • 唐宋對抗遊牧民族的王牌武器,陌刀和神臂弓,冷兵器時代的王者
    這兩件兵器堪稱中國歷史上冷兵器時代的巔峰之作。陌刀起源於漢代的斬馬刀,自西晉以來,對抗少數民族的騎兵成為中央政權頭疼的事情。特別是唐朝初年突厥大舉進逼長安迫使唐太宗籤訂城下之盟以後。唐朝軍隊開始研究如何打敗漠北草原上兇悍的突厥騎兵。在這種背景下後來給遊牧民族騎兵留下深深陰影的陌刀閃亮登場了。
  • 古代中原王朝都是如何對付善於騎射的北方民族騎兵的?
    如何對付北方草原民族洶湧而來的騎兵,是數千年中國古代歷史中永恆的命題。因為社會發展形態的差異,北方草原民族對中原農耕文明的騷擾與侵略註定是長期存在的,道理很簡單,遊牧民族經濟結構太過單一,貴族所需奢侈品甚至普通牧民所需生活必需品都無法自產,即使可以通過互市、朝貢等渠道獲得,也比不上直接搶來的實在。
  • 漢朝就有武學論,為啥難還敵北方遊牧民族?兩漢魏晉:我們不一樣
    在此其間,除西晉三十餘年的短暫統一之外,絕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多個王朝並立的局面,這就迫使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漢民族,還是北方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都不得不特別重視軍隊建設,尚武精神就成為各個王朝主導性的民族精神。北方由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本身即是依靠武力徵服來實現的。
  • 古代騎兵真的比步兵強嗎?
    古代騎兵的定位相當於今天的戰鬥機。遊牧民族憑藉強大的騎兵屢屢入侵中原,蒙古人更是憑藉彪悍的鐵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統治了半個世界。那為何步兵打不過騎兵?騎兵究竟強大在哪?第一,騎兵最大的優勢在於機動性。事實上,不是步兵打不過騎兵,而是跑不過騎兵。騎兵機動性強,弓箭加彎刀,即使遇到全副武裝的重裝步兵也能放風箏放死對方,歐洲的重裝步兵就是被蒙古騎兵放風箏輕鬆放死的。即使騎兵打輸了也不怕,大不了撒丫子跑路,反正步兵也追不上。
  • 古代史上最強冷兵器,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所有騎兵一遇見掉頭就跑
    唐朝自從李淵、李世民統一中原後,在李世民手中的唐朝,軍事實力是十分強悍的,當時是冷兵器時代,刀槍劍戟,弓箭弩箭,唐朝都是十分厲害的,當時唐朝的唐刀,那可是世界有名。
  • 塔特斯河戰役:希臘內戰中的斯基泰遊牧軍隊
    由於手中沒有實權和軍隊,兩位叛亂的王子只能逃離克裡米亞,進入王國的東部地區。在繼續逃亡到高加索的內陸山區後,兩人通過王子身份,很容易的就獲得了斯基泰人的支持。歷史上,博斯普魯斯王國的軍隊,經常由這些世界上最早的遊牧文化創造者來擔任。所以,他們對於使用外族部隊,沒有任何的道德負擔。在即將開始的戰爭中,也不會因不熟悉遊牧軍隊,而在指揮時感到不知所措。
  • 箭鏃 北方遊牧狩獵文化凝結著古人的智慧
    對於古代草原遊牧民族來說,狩獵經濟、畜牧經濟在社會經濟結構中佔比非常的高,狩獵活動自然也就在古代遊牧民族生活中佔據著不可替代重要的位置。草原弓箭圖 內蒙古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說到狩獵就不得不說遊牧民族手中的弓箭和箭鏃。
  • 中國古代一直是北方騎兵克制步兵,朱棣為何能用步兵戰勝蒙古騎兵
    騎兵,則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勁的戰鬥力。當年席捲歐亞的蒙古騎兵,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度被歐洲人稱作「上帝之鞭」,那麼步兵對上騎兵可否有勝算了?一般而言無異於以卵擊石,因為從歷史上的眾多戰爭來看,騎兵對步兵都是有著壓倒性優勢的。不過,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例外。
  • 古代重騎兵戰場衝鋒使用的長柄武器——馬槊、步槊
    首先,這一時期出現了實用馬鐙。隨著騎兵完全主導戰場,東漢末年出現的馬甲具裝此時更為普及,這種人馬皆披厚甲的重裝騎兵徹底壟斷了戰場決勝權。厚重的馬鎧給騎兵的坐騎提供了良好的防護,迫使與之對抗的步兵拋棄其他長柄武器,轉而使用長矛列陣抵禦。這讓長矛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而且由於這一時期的馬槊地位過於重要,甚至產生了讓步兵用長矛常常被反過來稱為「步槊」的現象。
  • 駿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馬與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不解之緣
    馬鐙的材質最初只是簡易的皮圈,後來逐漸為金屬馬鐙所代替。在內蒙古烏拉特山脈發現的巖畫中就有繪刻早期馬鐙的畫面,其造型似金屬馬鐙,當為匈奴族或其他遊牧民族的作品。在青海省族自治縣一座東漢墓中,曾出土過一件馬紋青銅飾牌,在其馬腹部也有一寬大的方形馬鐙,從其形制看似金屬馬鐙,是典型的匈奴文化產物。
  • 歐洲人是重騎兵始祖?「甲騎具裝」了解一下,60人攻破8萬軍陣
    五胡亂華,北方遊牧民族依靠數量龐大又迅猛快速的騎兵部隊入主中原並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權,騎兵開始主宰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勝負。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車被淘汰,急需一種新型的戰場突擊力量,以起到突破敵軍陣線的目的,故「甲騎具裝」被廣泛用於戰爭。以近戰肉搏為主的「甲騎具裝」取代早期成為騎兵的主力,這是中國騎兵歷史上第一次「變革」,「甲,人鎧也;具裝,馬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