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背書
湖南的夏天,炎熱非常,隨時都有一陣陣熱浪襲來。夜晚,陣陣涼風劃破這沉寂。蚊子嗡嗡繞著人,參與這夏日的交響。
書房裡,一個少年還在燭火中看書背誦。
這個少年就是曾國藩,那時他才6歲。與其他人相比,並沒有過於突出的表現,甚至可以稱之為資質愚鈍,記憶力不是太好。往往對著一篇字數不多的文章,都要朗讀了不知道多少遍,才能背誦下來。
而今天他讀的這篇文章,拗口難懂,加上字數挺多,曾國藩已不知讀了多少遍,依舊背不出來。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這篇文章,在曾國藩口中已經念了不下十遍了,但還是背不下來。
「都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怎麼念書背誦對我來說,這麼難啊。前幾日先生還誇了同桌,說他聰明背誦功力很好。同樣一個先生教的,我可不能丟先生的臉啊。」心裡有些不甘的想著。
雖然這麼想著,但曾國藩並不著急,依然搖頭晃腦地一遍一遍朗讀。因為,他自知自己不是聰明人,所以他做事情向來都用最紮實的方法慢慢來,慢就是快!
讀不會這一頁,絕不讀下一頁;搞不懂這一章,絕不看下一章。曾國藩深知「少則得,多則惑」的道理。
他定了定神,慢慢回想先生在課堂上的講解。「晉侯是晉國國君,秦伯是秦國國君,他們倆在一起合作,圍困鄭國……」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他繼續背誦著,在紙上勾勾畫畫重複的寫著背誦的句子,不顧蚊子在他腿上咬起一個又一個大包。
曾國藩作為家裡的長子長孫,家族自然對他寄予厚望。他深知這份責任意味著什麼。重擔之下,是一個家族崛起的 期冀。
「晉侯、秦伯圍鄭……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兩個多小時了,背誦的事,終於有點起色,曾國藩心裡的滿足感在增強。
「少爺,喝口水吧……」家丁看著他這麼晚了還在寫寫畫畫、用功讀書,於是端水進來讓他休息一下。可曾國藩現在滿腦子的文章,哪裡喝得下水呀。曾國藩讓家丁出書房後,他又抓緊時間背誦。
「咦,秦晉圍鄭之後,藉口是什麼來著。誒,又得重新再背一遍了。」稍微有點幹擾,就會遺忘,這就是他儘可能在安靜的地方讀書背誦的原因。「那來就來吧,誰叫我記不住呢!」
夜已深了, 為了消除自己的困意,曾國藩在書房裡踱著步子,一邊走,一邊誦讀書本。
「晉侯、秦伯圍鄭……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嗨!就你這樣的資質別讀書考功名了。」一個突然的聲音打破了這夏日的寧靜。曾國藩也著實被這個突然出現的人嚇了一大跳。
「你是誰?你怎麼進來的。」曾國藩怔怔地問道。
「實話告訴你吧,我在這裡聽你背這篇文章都幾個時辰了,就我沒睡著的時候,都聽你背了40多遍了,你怎麼還不會,聽聽,看是不是這樣背誦的。晉侯、秦伯圍鄭……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鄰之厚,君之薄也……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這個人得意的背誦全文,竟然沒有一個字錯誤。
曾國藩也看得愣在那裡,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從那人生澀的斷句中,聽出來他是新學背誦的人。
那人見曾國藩不吭聲,說道「你這資質,別讀書了。趁早做打算吧。」
曾國藩說「你是誰?你怎麼這麼說話?」
那個哈哈大笑,「我就是一偷盜之人,沒想到你這個所謂的讀書人,連我都不如。所以我才好言相勸,得,我先走了,你自己還是好好想想吧。」說完大踏步走出書房。
曾國藩長嘆一口氣,搖搖頭,繼續搖頭晃腦的背誦著。
只是那小偷不知道,曾國藩嘆氣搖頭並不是在感嘆自己的記憶,只是感嘆如此天賦的人,竟然甘心做梁上君子。
對於曾國藩而言,他知道自己不如別人聰明,所以他比別人更努力;他在學習和考取功名方面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因此曾國藩抗打擊能力超強;他做事面面俱到,不留死角,遇到問題只知硬鑽,絕不投機取巧。
所以曾國藩考秀才考了七次,考中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沒多久又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
之後太平天國橫空出世,重創清王朝。曾國藩臨危受命,與之斡旋數載,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因為他明白:贏得最終的勝利,並沒有速成的秘訣,只有穩紮穩打。做好充分的準備,創造好充分的條件,那麼成功的果實自就然瓜熟蒂落了。
0202帶兵
把時間調到1864年。
這個時候的南京城,沒了昔日之繁華,它滿目蒼涼、餓殍遍野,儼然就是一座「死城」。此時太平軍的領袖洪秀全,他看著這座大清帝國第二大城市,心裡感慨萬千。
從當初忽悠人起家,到最終定都南京,他整整奮鬥了16年之久。這16年裡,他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帶著一幫弟兄在農村裡晃悠,如今卻要他放棄這個溫柔鄉,再回山裡打遊擊,洪秀全怎會妥協,他要在這裡,跟清軍決一死戰。
本來曾國藩制定的圍攻南京計劃是,四路大軍同時行動,外加彭玉麟的水軍協同作戰。可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此時,就像一隻脫了韁的野狗,亮出鋒利的獠牙直撲南京城。
曾國藩見狀,慌忙去信給他:你太冒進了,當心敵人斷你後路。
曾國藩無疑是一個成功的戰略家。敵人重兵把守,死守南京城,並且不斷有外援來襲。以至於主動出擊攻城的湘軍,卻變得非常被動。在這種情況下,清醒的曾國藩自然看明白必須防備後方。這反映出他的遠見卓識。
只可惜,當這封信送到曾國荃手中時,他的大軍已經駐紮在雨花臺,距離南京城僅有四裡。
曾國荃他領導的湘軍雖然只有2萬餘人,但是他們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恩菲爾德1853式線膛步槍,還配備了大量的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太平軍跟這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幫野人。
曾國荃在度過了最初那幾天的興奮勁後,不得不面對現實。
1、那三路大軍是過不來了,南京城下,就他這麼一支孤軍。
2、他的軍隊出現了瘟疫。
3、李秀成帶兵前來支援南京,切斷了曾國荃的後路。
遇到這種時刻,曾國荃頓時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然而曾國藩憑藉這份警覺,趕緊囑咐準備戰壕,以此抵擋猛烈的正面衝擊,避其鋒芒是曾國藩尤其擅長的事情。誠然,避其鋒芒,韜光養晦是一種保存實力的最佳做法。
以前曾國藩不懂這個道理,鋒芒畢露,得罪太多人。慢慢的,他的轉變為他打開新的世界,不再局限於掙得一時之口快,而失了盟友。這種戰術很自然的切換到行軍作戰中。
戰鬥異常慘烈,湘軍以一當百,意志堅定,不怕犧牲,用生命保衛陣地。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太平軍,他們大多是軍營裡的老油條,自私又怕死,私慾纏身。自己人佔優勢的時候,他們一哄而上,隨想披靡。對方人多勢眾,敢打敢拼時,他們又會馬上尋找退路,不能全力以赴。
在隨後的戰鬥裡,曾國荃的半邊臉都被炸飛了,他臉上纏著一圈圈的破布,紅著眼,仍站在高處指揮著士兵殲滅敵人。
湘軍將士一看,老大滿臉是血,卻依然豪氣萬丈的站在那裡與自己同生共死。一個個猶如瘋了般的撲向敵人,槍打完子彈就用刀,刀砍飛了就用牙咬。
李秀成看著對面的湘軍不禁感嘆:咱們要有人家一半的力量,何愁踏不平天下?
一支隊伍最緊要的是精神和靈魂。這一點,曾國藩兄弟和李秀成都看的很清楚。以身作則便是最好的鼓舞士氣的辦法。以身作則並非用言語形容,而是用行動去定義。曾國荃的身先士卒就是領導力的最好彰顯。
雙方僵持了兩個月,李秀成無計可施,他所帶的糧草也全部用完,只能撤退。他這可不是簡單的撤退,而是帶兵渡江北上,一路打家劫舍。一時間,各地求救的呼聲此起彼伏,全部湧向了曾國藩。曾國藩面無表情:他這是圍魏救趙的老把戲,只管守住安慶跟合肥,其它的隨他鬧騰。
洪秀全在這裡堅守城池已有年餘,從他打下南京城的那天起,就苦心經營,現在這裡儼然一塊銅牆鐵壁,清兵曾在城外以數萬精兵的兵力,圍困多年都沒能奈何。
曾國藩寫信給曾國荃:南京城不好打,不如你以追擊李秀成為名,退出這場戰鬥,剩下的就交給我吧。曾國荃回信:不走,我要跟他死磕到底。
曾國荃有些託大,但是曾國藩卻非常謹慎,他親自來到南京城下。識人是統帥必備的本領,而在實戰中進步更是一種隊伍成長性的考量。統帥多年的他再次成功判斷時局,山雨欲來風滿樓,是時候開展「清網行動」了。他握著曾國荃的手說:接下來,我會把李秀成趕回南京,你能搞定他嗎?
曾國荃哈哈大笑:你能把他趕回來,我就能把他碾碎。
於是,兩兄弟商量好了攻打南京的計劃,那就是先斷了南京的糧道,然後慢慢消耗他們的糧食,最後把城裡的太平軍活活困死,取得勝利。
這是曾國藩最擅長的打法,簡單有效。他一直奉行慢慢來,一步一個腳印。看書不搞清楚上一句,絕對不看下一句。讀書是這樣,行軍打仗更是這樣。戰場不容得任何人開玩笑,也容不得任何人任性為之。只有充分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才能做出最佳的決策。
之後,一切都在按照計劃進行,李秀成被趕回南京。同時曾國荃不停的在四下招募士兵,當他把南京城裡三層外三層圍的水洩不通的時候,他的軍隊人數已經達到了五萬人。
曾國荃信心滿滿,恰好這時,又傳來李鴻章左宗棠收復太平天國所佔領地盤的捷報。曾國荃坐不住了,他想要發動總攻,拿下這太平軍的老巢。
曾國藩去信給他:
「不可著急,現在對壘,不必攻堅,一切小心行事,只在『穩慎』二字上用心。」
曾國藩真是一位操心的哥哥!對弟弟來說,他更像是師長和父親。用自己的行動,教會老弟步步為營,也教會他隱忍堅持。「慎獨」不光是曾國藩的座右銘,更是他一生持守的東西。
這一圍就是兩年多,這期間,洪秀全離世。面對千載難逢的時機,曾國藩火速下令猛攻,一舉攻城,破了這圍困多年的南京城。早上進攻,傍晚時分,所有的城門就已被打開。
這宣告圍困多年的銅牆鐵壁,被慢慢來的蠶食計劃攻破!太平天國,在曾國藩湘軍的圍困下,成為歷史。
0303寫在最後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曾國藩的全力以赴,帶領湘軍打出一個個的漂亮仗,也是他將自己推向人生新高度。他相信堅持的力量,也相信事在人為。雖然慢一點,但一定會抵達目的地。
曾國藩的前半生是困頓艱苦的,曾三次尋求自盡。不堪,屈辱,這都不能靠自盡來洗刷,只有靠勝利來書寫傳奇。重獲新生後的他,勇敢站起來迎接挑戰。一生守拙,一生全力以赴,正是這種精氣神幫助他啃下人生中一個個硬骨頭,愈戰愈勇。
為官也好,行軍打仗也好,甚至做人也好,曾國藩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一句不懂,不讀下一句;一仗不勝,不打下一城;一事未做好,想方設法彌補總結,下次決不再犯。所以得到後人稱讚「半個聖人」。
堅守內心,踏實前進,到達終點才止步。這,才是真正的全力以赴。
(文章為原創首發,圖片自網絡。作者古人肉,愛看書愛分享,於書本中品讀人生智慧。歡迎關注,帶你解鎖更多優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