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兩代人之間的育兒觀念分歧有多難解決呢?
以前我按照我和家裡老人帶娃觀念的差異來估摸,覺得只要溝通好,都不是問題,那些因為育兒觀念不同而矛盾重重的婆媳,主要是缺少溝通。
但是最近因為看到的更多,對這個問題又有了新的認識。
凡是觀念,就是多年生活經驗的總結,一旦形成一個觀念,人們是不容易改變的。
前兩天一個很久不見的同學跟我聊天,很久沒聯繫,她打電話跟我傾訴她和公婆之間難以處理的關係,矛盾主要也是出在帶娃觀念上。
她作為一個從書中學育兒知識的新手媽媽,堅持的自然是科學育兒。那天她聽到公婆說,孩子一歲半了還不會說話,都是因為沒有從小讓孩子喝牛奶喝羊奶,一時不知道如何解釋。
同學是嫁到了一個西北的城市,那裡很多家庭在孩子出生後就會在養一頭牛或者養一頭羊,讓孩子喝牛奶羊奶長大。但她知道一歲以下的孩子腸胃發育不完善,不能直接喝牛奶羊奶,所以堅持讓孩子喝奶粉,於是現在孩子說話晚,被老人認為是因為沒有喝牛羊奶的緣故。
這個場景,像極了前段時間電視劇《安家》中,海清飾演的宮蓓蓓和上一代人之間的觀念分歧。
當時看電視劇的時候,我也替劇中的宮蓓蓓深感無力,理解了什麼是難以溝通的分歧,什麼是無能為力的處境。
孩子不好好吃飯,奶奶堅持要餵孩子,宮蓓蓓說不要喂,要讓孩子學會自主吃飯,但是婆婆不以為然:「就得這樣餵孩子才能多吃幾口,你們年輕人哪有這個耐心……」
宮蓓蓓管孩子,孩子一哭老人就去哄孩子,覺得她管的太嚴,把宮蓓蓓剛給孩子立的規矩勸都推翻,然後去哄孩子,還總覺得是孩子爸爸媽媽總惹孩子哭,以至於作為孩子的媽媽,宮蓓蓓卻不能好好的教育孩子。
很多網友看到那些片段的時候,都說扎心了,說這完美還原了現實中的場景,劇中的宮蓓蓓還是個婦產科醫生,即使是這樣,也沒能讓老人相信她。
兩代人之間隔著時間,隔著彼此看到的完全不同的信息,確實很難溝通。
這就導致,孩子會面臨兩套不同的教育方式,爸爸媽媽比較嚴格,爺爺奶奶非常慈愛,可想而知孩子會聽誰的,會依賴誰。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案例。大興殺害父母一家6口的李磊案,很很多人還有印象。警察在抓住李磊之後,問了他一個很多都想不明白的問題:「你為什麼怎麼做。」
李磊當時說了兩句話:「父母對我的管教太嚴,妻子在家裡又爭強好勝。」
很多人看了這個回答,都在討論父母要不要對孩子管教的嚴格一些,而李教授卻從這兩句話中發現,關鍵字不是「嚴」,而是「太」。李教授的分析是,「太」這個字,存在比較,意味著父母在管教之前,一定有人管過,就是那個不嚴的。所以分析出來,這個孩子從小由奶奶帶大,對他寵愛有加。
這是當然是一個極端案例,但從中我們能看到,教育孩子的時候有「兩面派」,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多麼大的影響。
所以無奈之下的寶爸寶媽,才會想要排除困難,自己來帶孩子,《安家》中的宮蓓蓓想到了換房子,隔開孩子和另一派的距離,讓孩子不再混亂,遵從一套教育觀念和體系。
但有時候不得不讓長輩幫忙帶孩子,或者沒有條件和長輩分開,這種情況下該如何解決兩套觀念之間的分歧呢?
一、發揮爸爸的作用
代際差異不好解決,是因為中間還摻雜著婆媳矛盾。當兒媳和公婆之間互相有成見,對方說什麼都會去想做猜想,對方做什麼都想反對,對方來溝通的時候會本能的關閉溝通通道,那麼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成了雙方爭鋒的主戰場。
這時候寶爸可以在其中起到調和的作用,可以和雙方進行談判,給雙方一個了解對方想法的途徑。寶爸在溝通的時候要注意,在老婆面前先問老婆的想法,在爸媽面前先問爸媽的想法,然後再去替他們問對方的想法,幫忙轉達。而不要上來就在老婆面前說爸媽的好話,在爸媽面前說老婆的好話,讓雙發都把你當成和對方站在一起的人。
其次,爸爸要擔負起決定孩子教育方式的責任來。
作為既了解父母教育方式,又能理解妻子育兒觀念的人,在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徵後,應該拍板決定下來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和育兒體系。以寶爸的提議作為全家共識,作為教育孩子都需要遵循的原則和尺度,更容易得到其他家庭成員的認同。
當然,這也要求寶爸對孩子更加了解,更有洞察力和決策力,更有溝通力。
二、實現信息同頻
兩代人在理念上的不同,主要由於雙方接受信息的不同。寶爸寶媽作為新手,學到的是更新的育兒知識和觀念,而老人沒有這樣的學習過程,所以缺少了對新鮮信息的直接接觸。
所以寶爸寶媽們在自己學習育兒經的同時,不妨拉著長輩一起學習,讓他們和你一起經歷被說服的過程,用作者的權威身份去為育兒知識背書,而不是自己學會後去說服他們。
比如在老人面前看書,看到了什麼感悟,直接說出來,如果父母不認同,可以當時進行討論,而不是在孩子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再去爭吵。通過這樣潛移默化的方式,就可以讓老人逐漸接受新的育兒觀,至少能理解寶爸寶媽是怎麼想的。
三、在孩子身上下功夫
當然,再多的育兒觀念,最後也是要落實到孩子身上,那麼孩子的反應不得不考慮。
如果寶爸寶媽和孩子之間本身是容易出問題的,那麼孩子投入爺爺奶奶的懷抱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寶爸寶媽講的道理,採用的措施能讓孩子更喜歡,更信服,哪怕是足夠理解,孩子自然更願意和爸爸媽媽站在一邊。
不過這樣做有點難,因為孩子的判斷能力還不夠,很容易被身邊的人影響。
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學會抓大放小。不能事事都和老人有分歧,事事都讓孩子糊塗,老人寵愛孩子,老人有想讓孩子學習的東西,如果只是和自己的理念不同,但並無太大的弊端,不妨放手,而在關鍵的地方,體現自己的堅持,這樣方便孩子記住媽媽的要求。
比如,寶媽堅持孩子每天玩兒手機的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可以把自己的堅持告訴全家人,寶媽對這點可以嚴格執行。這中情況下,孩子就知道一直玩兒手機時媽媽決不允許的,多玩兒也只能偷偷的,媽媽因此懲罰我也是應該的。而老人也知道,哪怕他們允許孩子玩兒手機的時候,也會知道這在孩子媽看來是不應該的,從而都有所克制。
有的寶媽說,難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在老人的幹擾下教育孩子。兩代人育兒觀念的差異,已經成為了很多家庭中主要矛盾的來源,而作為晚輩的寶爸寶媽,天然的處於劣勢,所以很多時候會很無助。如果你家也是這種情況,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對你有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