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智在怪談,每日一文,探討美食和文化。
你今天也有去買珍珠奶茶嗎?這幾年的中國,密集開設的茶飲店鋪,已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風景。手搖飲料興起的這二十餘年之間,大小品牌在市場上盛衰起落,唯有珍珠奶茶從不退燒,一直是萬年不敗的經典飲品。時至今日,「Bubble Tea」早已進軍世界,成為臺灣飲食文化的代表。人們也不免好奇:究竟是誰在這座島嶼上頭,率先創造了珍珠奶茶?
認真說起來,類似這樣的問題通常很難找到確切解答。許多人知道臺中的春水堂與臺南的翰林茶館十餘年來吵個沒完,就是為了爭奪這塊「珍珠奶茶始祖」的招牌。為此,兩造雙方甚至不惜鬧上法院,可惜法官也沒能給大家裁定一個正確答案。
不過,與其關心誰發明了珍珠奶茶,更有意義的提問,或許是手搖飲料店,為什麼會在二十世紀末大為流行?要是沒有這股風潮的推波助瀾,珍珠奶茶再怎麼好喝,恐怕也難以晉升到今天台灣國民飲料的地位吧!
所以,手搖飲品究竟是怎麼出現的?就讓我們循著報紙資料一路追溯,從三十餘年前崛起的泡沫紅茶店裡,一探臺灣的手搖飲料店、乃至於整個「珍珠奶茶王國」的前世今生。
雪克杯搖出的平價好滋味
數年前,以九零年代臺灣為故事背景的國產電影《我的少女時代》頗受好評,票房數字亦相當亮眼。片中,男女主角在夜裡對坐讀書的「小歇」,勾起不少觀眾的青春記憶,一時成為人們的討論話題。
興起於九零年代前期的小歇文化,與數年後迅速在全臺各地竄紅的手搖飲料店,倒沒什麼演化上的因果關係。不過,如果我們看到小歇文化的前身,也就是八零年代代興起於臺灣中南部的泡沫紅茶店,就會發現後來的手搖飲料,其實承繼了同樣的歷史脈絡。
泡沫紅茶店是個什麼樣的所在呢?顧名思義,主打商品就是加了糖漿與冰塊、再用雪克杯搖出泡泡的調味紅茶。說穿了,這種飲料的特色就是便宜,賣價跟成本都很低廉。相對於茶藝館裡一斤動輒數千元的高山烏龍,泡沫紅茶的消費情境,顯然就是圖個消暑解渴而已。
當然,平價冷飲並不是這個時代的新鮮發明。臺灣老早就有路邊攤在賣紅茶冰,這種飲料你可能也在喝過,裡面多半會添加一點決明子或香草粉,味道總之是比較老派一點。而相對於紅茶冰所代表的「臺灣古早味」,泡沫紅茶則是用雪克杯搖出來的飲品,在那年頭仍是很新鮮的玩意。
取代愛國獎券的泡沫紅茶店
來看看泡沫紅茶的流行是怎麼回事。1986 年 8 月,臺灣《民生報》的一篇報導如是說道:
今夏,府城街頭突然竄出許多泡沫紅茶專賣店,業者憑一個保齡球形狀的調酒器,在過去三、四年,臺南街道的三角窗,泰半被獎券行盤據,但隨著獎券的式微,泡沫紅茶異軍突起,雖受高額店租的剝削,仍能泡個不停,泡出財富,從專賣店裡川流不息的客人看來,泡沫紅茶是個本輕利重的行業,預料後市還會被看好。
這則報導透露的線索是:八零年代初期的臺南已有專門販賣泡沫紅茶的店家,並且廣受歡迎。彼時,臺灣的愛國獎券正趨於沒落,獎券行逐一關門,遺下的店面空缺,便由那時剛剛竄紅的泡沫紅茶專賣店所取代。
這麼說來,泡沫紅茶是從臺南開始紅起來的嗎?臺中人可能不會同意。1985 年,《經濟日報》的一則報導提到:
最近兩年,市區裡的茶行紛紛在櫃檯前加擺了幾張高腳藤椅,除了販賣茶葉,還賣泡沫紅茶給過路人解渴消暑,成了茶行另一項重要的營業項目,有的茶行甚至賣泡沫紅茶賣出心得,賣茶葉反而退居次角了!
這樣看來,泡沫紅茶的風行,或許與臺中當地茶行的轉型也有關;泡沫紅茶原先是茶行或茶藝館兼營的副業,後來卻漸漸躍升為主要商品。到了 1987 年,臺中市區包括圖書館、中國醫藥大學、市政府等地附近,已經開設了一百多間泡沫紅茶店。一直到現在,有些店家仍長紅不倒,最有代表性的可能是一中街附近的翁記吧!
無論如何,興起於中南部的泡沫紅茶店,在八零年代後期的經營模式其實都差不多──讓客人點一杯飲料便能一屁股坐到關店,管你要看書打牌聊天耍廢都可以。由於消費平價,泡沫紅茶店很快成了年輕人(特別是窮學生)打發時間的好去處,到了九零年代,這類店鋪更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
讓年輕人覺得這是自己的地方
若回到八零、九零年代的時空背景,泡沫紅茶店的流行確實有其道理。眾所皆知,那是臺灣民間消費能力爆炸性成長的時代,即便是還沒出社會的學生族群,也開始擁有零用錢或打工收入。這些人大概還沒辦法走進 PUB 或啤酒屋,而冰果室、咖啡廳亦已顯得老氣。相對的,剛剛冒出來的泡沫紅茶店除了新潮之外,銅板價的飲料、茶點也尚可負擔,遂成了最適合學生的去處。
除了客層的年齡普遍較低,很多茶店老闆也都是頭一次出來創業的年輕人。畢竟泡沫紅茶的成本很低,也沒什麼技術門坎,如果你手上有一筆小錢,又想嘗試創業,很自然地會想到要跟隨潮流,跑去開一家泡沫紅茶店。最典型的例子是後來一手打造出「快可立」、參與推動了臺灣第一波手搖飲料浪潮的黃普光夫婦,他們在年代初期於臺中公園附近開泡沫紅茶店起家。那時,兩個人都只有十七歲。
一位報社記者也觀察到,在九零年代初期,泡沫紅茶店裡的經營者穿著時髦的服裝,播放熱門音樂,吸引過往的客人,儼然一副現代的新經濟型態。
所以說,泡沫紅茶店的主要賣點,其實不在那杯紅茶,而是能夠讓年輕族群覺得是屬於他們的地方。因此,後來不少泡沫紅茶店都相當著重主題式的裝潢,試圖營造出新潮前衛的空間感,也成為新新人類的集散地。
除了賣飲料,還是少年犯罪的溫床?
泡沫紅茶店既然本輕利重,創業門坎又低,免不了引人競相投入,許多知名藝人也紛紛參戰。比如臺灣地區流行歌手施文彬在成名前,曾是臺中一家泡沫紅茶店的業主。此外,九零年代早期廣受歡迎的李明依、方文琳、李翊君等年輕偶像,也都曾有類似的投資。
麻煩的是,泡沫紅茶店的社會觀感普遍不佳,新聞媒體中常可看到一些衛道人士批評這些店鋪是「不正當場所」、「少年犯罪的溫床」。
但說起來也不能怪罪大人們對於泡沫紅茶店的偏見,因為這些地方真的很容易出事。在那個年代,若翻開報紙,時不時就能看到一堆刑案在泡沫紅茶店裡發生。這廂是幫派份子大打出手,那廂是一言不合被砍成重傷,各種鬥毆不一而足。前面提過快可立的老闆黃普光在臺中經營過一家泡沫紅茶店,無可倖免的,這家名為「安琪兒」的店鋪,也曾在 1990 年發生過槍擊命案。
除了老是有人鬧事之外,九零年代抓不勝抓的賭博電玩,也經常出現在泡沫紅茶店深處的小房間裡。查資料的時候看過一則新聞,發生在 1992 年的臺北市。根據報導,當年二月,惠安街上一家名叫「瑪璃」的泡沫紅茶店裡,竟一口氣被警方搜出了一百多臺「小瑪莉」(其實就是當年臺灣盛行的麻將電玩遊戲機)。我一直覺得這家店的老闆實在是蠻幽默的,你取這種名字,還敢擺這麼多賭博遊戲機,這不是存心要找警察來抓你嗎?
生活泡沫紅茶之父也是它
總而言之,從八零年代持續到九零年代的泡沫紅茶熱,就這麼在臺灣整座島嶼上四處幅散。根據 1993 年一名業者的觀察,那時臺灣各地的泡沫紅茶店,總數大約在五千家左右,其中有四成聚集在臺中市。同一時間,已發展出連鎖加盟模式的「小歇店」也逐步壯大。
這股浪潮大約持續到 2000 年左右才趨於衰頹,雖然還是有人繼續開發出辣妹坐檯(美女陪坐)之類的新招,但整個產業的發展,至此已差不多走向終點(不過,後來的三皇三家、綠蓋等複合式餐飲的店鋪,大約仍可說是同一脈絡下的衍生品)。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泡沫紅茶熱還催生了一項你應該會感到很熟悉的產品,那就是便利商店裡一包十元的「生活泡沫紅茶」。這款經典飲料誕生於 1991 年,正是泡沫紅茶逐漸風行的時間點。而它顯然搭上了順風車,三十年下來仍是飲料市場裡的暢銷商品。
下一站,前進的珍珠奶茶王國
寫到這裡,這個故事也差不多要交代完了。至於泡沫紅茶店與現代手搖飲料店之間的連結,我們其實也已經多少有觸及到。譬如前文說到創辦「快可立」的黃普光夫婦,過去曾是一家泡沫紅茶店的經營者。另外,九零年代末期「快可立」的競爭對手「休閒小站」,它的兩個老闆最早也是在臺中東海大學附近開設外帶形式的泡沫紅茶店。
換句話說,這兩家在臺灣推動了手搖飲料風氣的連鎖企業,其創始人都曾在八零年代以降的泡沫紅茶熱潮當中,有過相關從業經驗。而後來他們各自開設的手搖飲料店,也都在相當程度上挪用了過去在泡沫紅茶店裡累積的know-how。
舉個例子來說,像「快可立」與「休閒小站」這樣的手搖飲料店,其實都繼承了泡沫紅茶時代所開發出來的種種調味茶飲。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百香紅、檸檬綠、茉香烏龍,這些手搖飲料店裡的基本款,其實多半出現在八零、九零年代之交,那時的泡沫紅茶業者熱衷於開發或推廣各種紅茶以外的飲品,以凸顯自家店鋪的獨特性。
有趣的是,其中一項飲品在九零年代初期忽然在臺灣中南部的茶攤蔚為流行,並廣受年輕世代喜愛,就連臺灣當紅藝人卜學亮都特意帶一杯給她的老闆張小燕見識一下。甚至,香港明星杜德偉來到臺灣,他也不忘要去嘗嘗這種擁有神奇魅力的臺灣特色飲料──不消說,這東西指的自然是珍珠奶茶。
換句話說,珍珠奶茶的流行,其實仍與泡沫紅茶所帶起來的消費熱潮脫不了干係。實際上,這個茶飲年輕化的時代風尚,或許才是後來臺灣能夠成為珍珠奶茶王國的關鍵原因,如果不是泡沫紅茶店(及其衍生的那些茶攤)在八零年代以後,促使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視杯裝茶飲為一種時尚,後出的各種手搖飲料店,也不會那麼快速地消費者所接受吧!
今天廣州有37.5度,你也有去買了杯裝飲料了嗎?杯裝飲料的消費,對現在的中國人而言已是一種日常,但這樣一種日常的形成,有著它自己的故事。任何一種飲食文化都不會憑空出現,而你手中的那杯手搖飲料,或許也有長長的一段故事,隱藏在它的甜蜜滋味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