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日記」 疫情下的美國日常生活(十)

2021-02-19 爾雅的花園

「在當下這個不平靜的時季裡,讀爾雅的日記,有著最是那居家俗世的人間煙火感,令人共鳴。不論是爾雅蒸包子還是收獲鄰家的果實,都讓讀者感受到俗人俗世俗日子的美好安祥。

俗中自有花香,自有藍天白雲下驅車前往湖居家中遇見灰鴿子的驚喜,自有活著的喜悅和感恩。在每一個俗世的平凡日子裡,活著屬於自己的不平凡經歷,都是一種內斂而自帶明亮的生命美好。祝福爾雅也祝福人世,平安喜樂。

窗外世事,人多嘴雜,爾雅自有她的知覺斷判,眼明者自是能看到的。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杜荀鶴)===鬱乃讀『爾雅日記』(九)有感。」

(作者在法國諾曼第)

 

爾雅,本名張曉敏。定居於美國蒙特瑞地區的華人女作家。現為北美中文作家協會會員、世界華文女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特約專欄作家,著有散文集《青衣江的女兒》,《陽光如賒----寫意舊金山》,編著《程寶林詩文論》等,作品發表於海內外各報刋雜誌及文學網站,並被收入中國大陸及臺灣出版的三十多種選集。

4/28/2020

 

每天清晨自然醒後,喜歡走入院子: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小院春意鬧,隨手採花三兩枝, 便是不錯的瓶插;拾新落的茶花,放入杯水中置洗手臺, 也蠻寫意。

 

在這個被瘟疫禁足的春天:看花,曬太陽,讀書,追劇,睡覺……

金銀花,茉莉花,牽牛花,迷你小梅花……牽牽漫漫覆滿露臺柵欄,色彩斑斕,香氣襲人。左邊柵欄外是鄰院高大茂密的樹木青藤,望出去宛如青城山之密林。

 

書房牆邊,粉色及深紅玫瑰競相開放。玫瑰花瓣滑膩柔軟,絲綢般閃動的光澤,激起內心深處輕快的音符,呼吸進花朵的芬芳,身心明朗開放。

 

戴著草帽與墨鏡,坐陽光下搖椅上,萬籟俱寂,唯聞鳥語。上午的暖陽照在身上,慵懶的情緒悄悄襲來,搖椅輕搖,搖到外婆橋?閉上眼,打下盹;發個呆,凝神諦聽,感受時間緩緩流過的美與憂傷。

後院隱私的讀書角,在小書房窗下,李樹與梨樹之三角地帶,其伸展的樹枝綠色華蓋,春天盛開純白的花,秋天結出甜美的果。背後與臨院毗鄰的茶花樹是一整排,有純白、粉紅、深紅、豔紅。下午兩三點鐘,陽光最旺,午眠後坐在這裡,喝一杯濃釅香醇的咖啡,或是紅茶,再看幾頁閒書,很是相宜。

 

頭頂上遮住無雲青天的,正是深紅的茶花。有時候,茶花落,正好落在桌上的茶杯裡,茶水輕輕濺出,打溼的,也只是書上的幾個字,有時候是漢字,有時候不是。

 

我的世界如此小,也無需更大。身體無恙,財務無虞,人間無疫,天下無惡,這就是我自個兒的「理想國」了。

周末,天氣晴好,禁足了好些日子,多少有點悶,我們決定開車出去逛逛。可受疫情影響,附近開闊的伊莎貝拉海灘已關閉,掉轉車頭,打算去看看3分鐘車程外的登山處,是否也同樣?出乎意料,山腳入口處雖立有牌子,但並非關閉,而是提示登山者須保持6英尺的距離。

 

登山的人不多,估計好多人未知。三兩零星的遊人,有人戴口罩,有人沒戴。若平常,陌生人交臂而過,總會互致問候。但目前,彼此遠遠看見,均特意繞行或遠立路肩,讓對方走過,避免碰面。

 

剛上山坡,便是一片松林,結滿了松果,樹下也掉了許多,松鼠與鳥們豐衣足食:「不要為生命憂鬱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鬱穿什麼。……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五彩斑斕細細碎碎的小花,一叢叢一片片開滿山坡。看到一種迷你型小花,從花蕊的深紫純白到花瓣邊緣的粉紫,如此袖珍,色彩卻豐富完美,真佩服大自然的神力:「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土路邊金黃的野草齊膝高,結滿穗須,隨風搖曳,婀娜多姿:「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我喜歡走入草叢,聽悉悉嗦嗦的聲音伴隨陽光的熱度升騰。因擔心有蛇,趕緊出來,可LG堅持說沒有。

 

沿山道爬了一陣,轉彎處果真趴著一條褐色的東西,既像小蛇,又像大號蜥蜴。我倆觀察爭論了好一陣,確定是蛇。我嚇得肌肉收縮,他卻越挨越近地拍照。並告訴我,民間傳說遇見蛇是吉兆。答曰:你以為自己是許仙?

 

山不算很高,也不陡峭。不久便登上了山頂。俯瞰整個舊金山灣區。左邊柏克萊大學的鐘樓清晰可見;右邊是列治文市及連接它的大橋;一眼望去,海灣大橋與金門大橋像五線譜音符,飄逸跨越城市間的海面。

隔著浩瀚的大海,看見錯落有致,剪影似的建築,特別是泛美大廈的尖塔,就看見了舊金山。

站在這極目的山巔,海闊天高,鷹鷺亂飛,再次深悟:人多麼渺小,多麼脆弱,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突然間,冠狀肺炎的瘟疫奪走了全球20多萬人的生命。史達林曾說:「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100萬人的死亡是統計數字。」估計,獨裁者的思維都一樣。

 

瘟疫還在全球遊蕩與肆虐。人生就是冒險,就是向死而生,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歷多少驚濤駭浪風險暗礁,有時候步步驚心。平常的簡單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是值得深深感恩與慶幸之事。想想那些曾經活到90多歲的老人,本身就是人生的成功。

 

走在山中,無意中聊到久遠的景山。LG說,476年前的今天(4/25),明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在北京景山的一棵樹上。這天,崇禎皇帝沐浴畢,焚香拜天,默默禱告:「方今天下大亂,欲求真仙下降,直言朕之江山得失,不必隱秘。」稍後,他定睛拿乩卦一看,見上面有詩一首:「帝問天下事,官貪吏要錢。八方七處亂,十爨九無煙。黎民苦中苦,乾坤顛倒顛。幹戈從此起,休想太平年。」

農民起義,大明朝滅亡,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舞臺。

追劇《弗蘭茲》:唯美傷感,令人唏噓。一戰末期,德國與法國的兩個年輕人,同為和平主義者,但出於責任與義務,他們不得不被動扛槍上戰場,在戰壕裡不期而遇……《西線無戰事》中,也有相似情景。其實,戰爭,也是瘟疫與流行病,沒人想得, 卻被感染了。

 

電影《西線無戰事》中, 德軍士兵在戰鬥間隙討論戰爭起源(大致如下):

 

每個國家都說是別的國家的錯。

然後,一個國家要先觸怒另一個國家。兩個國家會互相生氣。

難道德國的山會對法國的田野生氣?

是兩國的人民互相交惡,生氣。

是這樣啊!可是我一點都不生氣,那我根本就不該在這裡。

跟你這種小人物的情緒無關。

肯定有人從打仗中得到好處。

誰都不想打仗,我也不想殺死英國人。上戰場之前,我都不知道英國人長得啥樣。估計英國人也不想殺德國人,並不想要和我們打仗,我們卻在這打得不亦樂乎。

其實,若誰想世界大戰,應該找塊地圈起來,販賣門票,所有國家的國王,皇帝及內閣將軍們,身著內褲,手持棍棒,打得你死我活,看誰獲勝那個國家就贏了……

網上看到,紐約曼哈頓街頭的垃圾桶,竟然變成了巨大的插花。

 

原來,這是鮮花設計師Lewis Miller的作品。他為此行動起名「鮮花快閃」。這些盛放在城市各個意想不到角落的鮮花:「獻給所有紐約的醫護人員,他們給了我們希望,並時時提醒我們,這個世界上有真正的善良。非常感謝他們。」

 

是的,你若駐足、暫停、那怕只是一秒鐘的喜悅----都是很奇妙的,因為這就是我們目前最缺少而且很難享受得到的。

 

疫情中,我們看到了紐約人的愛,這就是希望。

在小葡萄的遙控指導下,想把我的公眾號儘量完善,上期剛設置了掃碼與讚賞功能。可是等不及打賞之人,便私信我的鐵粉。被LG取笑:你真是太可笑了,沒自知之明。這與要求別國來表揚自己有何兩樣?

 

可鐵粉說:成為你第一個打賞之人何等榮幸。我也是才曉得有打賞功能呢,智慧財產權的價值就應該實際的體現出來。」

 

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錢,我曾提醒鐵粉:打賞純屬好玩,無須超出個位。讚賞廣告詞:「點金之指,打賞福至」。意思是:手指帶財的人,通過打賞,更添福報。所以,希望有更多的粉絲前來捧場(一笑)。

 

啟用年前小葡萄送給我的「故宮限量版」口紅套裝:4隻口紅,1支髮簪,1把木梳,古香古色,精緻美麗。小葡萄在禮盒卡片上寫道:

 

「歲歲常歡愉,年年皆勝意!

    所求皆如願,所行化坦途,

    多喜樂,長安寧。」

End

(掃一掃碼  關注爾雅)

相關連結:

「爾雅日記」 疫情下的美國日常生活(九)

「爾雅日記」 疫情下的美國日常生活(八)

「爾雅日記」 疫情下的美國日常生活(七)

「爾雅日記」 疫情下的美國日常生活(六)

「爾雅日記」 疫情下的美國日常生活(五)

「爾雅日記」 疫情下的美國日常生活(四)

「爾雅日記」 疫情下的美國日常生活(三)

「爾雅日記」 疫情下的美國日常生活(二)

「爾雅日記」 疫情下的美國日常生活(一)

相關焦點

  • 「爾雅日記」 疫情下的美國日常生活(八)
    "人間紅塵的日常,無非是身邊的柴米油鹽和人情世故。爾雅的日記,記錄著自我的日常生活世界,也傳遞著世界中的非日常時刻。
  • 德國知名作家公開日記:這就是疫情下的真實生活
    Schmidt)與妻子來到北京生活。15年間,這名德國作家用文字記錄著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與所想,先後出版了《獨自在13億人中》《大洋彼岸的來信》等關於中國的書籍。而近日,常年堅持記日記的他,罕有地在網上公開了自己的日記。「因為我想讓德國人看到,疫情下真實的生活是怎樣的。」柯立思說。
  • 日常生活史視野下的日記研究
    日常生活史的最大特徵就在於它不是泛泛地去關注和闡述社會生活的全貌,而是把日常生活作為一個場域,在豐富的生活細節中發現國家、社會、階級、階層和個人在日常生活場域中的交錯互動,誠如布羅代爾所指出:「歷史事件是一次性的,或自以為是獨一無二的;雜事則反覆發生,經多次反覆而取得一般性,甚至變成結構。它侵入社會的每個層次,在世代相傳的生存方式和行為方式上刻下印記。」
  • 美國疫情日記:疫情之下的費城
    美國疫情日記:疫情之下的費城 2020-03-17 10: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口罩的旅程:疫情下,中國人在紐約的日常
    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經向全球蔓延,在海外的中國人日常是什麼樣的。豆瓣網友「之唯」寫的《紐約疫情日記》更新了第二集。這次的主角是口罩。隨文配圖依然是攝影師shekwh在紐約旅行時的攝影作品。
  • 宋魯鄭巴黎日記:法國女作家的疫情日記被封殺
    圖自法新社今天,還和我那些仍然生活在國內農村的學生聊了聊當初疫情爆發時的生活經歷。因為中國發生疫情時,西方不少媒體和學者認為中國農村最危險:人口多,醫療資源和條件比城市差很多。但實際情況卻是中國農村幾乎沒有感染,是安全性最高的地方。通過我這位學生的回憶,我算是明白為什麼了。他說,我們疫情防控得非常好。
  • 小津安二郎的日記,關於他淡淡的日常生活和行動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內容簡介本書是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現存個人日記的集大成之作,共四十餘萬字,收集整理了小津導演 32 冊、時間跨度從 1933 年至 1963 年接近完整的日記,記錄了他從三十歲到六十歲中生活與藝術的真實側影。
  • 1913-1916長沙的廚師與日常食物——《李輔燿日記》解讀(下)
    本期專欄將繼續以聚焦《李輔燿日記》,將目光鎖定到少有文獻記載的廚師和日常食物方面,卻揭示這一時期長沙廚師的生存狀態,以及長沙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對待食物、理解食物。一、最早有名有姓的湘菜名廚是誰?從帝王將相家譜的歷史文獻中,尋找湖南廚師的足跡,需要眼光向下,從日記等私人化的材料中,找出確切的文字,還原廚師生活的真實歷史。我們仍將以《李輔燿日記》為例,卻索隱民國默默勞作的湘菜廚師先輩們。擁有家廚在今天的富豪家庭並非新鮮事,但今天的許多家廚僅限於會做飯,距離廚師尚有一段遙遠的距離。但在民國時期的長沙,私人廚師卻十分流行,並成為達官貴人比拼的象徵資本。
  • 社畜女青年圖鑑,融梗王者,日常生活搞笑,《漢化日記》全有了
    然後一人一神一妖便開始了啼笑皆非、又社畜的人類體驗生活。該作品由《屍兄》、《十萬個冷笑話》、《鎮魂街》製作公司艾爾平方操刀,繼承了十冷的沙雕逗笑,又兼具了該公司一貫的畫風,融梗、玩段子,讓你笑得頭快掉的同時突然淚目,溫暖治癒。啼笑皆非乃生活日常,也是本哲理書。
  • 美國人疫情期間怎麼結婚?揭露疫情下的美國真實生活
    在疫情肆虐下,無情的病毒讓全球人心惶惶,美國的政府與人民正竭力讓這段時間蕭條的美國變得稍微不那麼沉重,更加溫馨。疫情期間的美國真實生活是怎麼樣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目前美國疫情情況4月是美國的疫情快速發展的時期。4月21日,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經達到了82萬。
  • 疫情下美國仍加大對古巴制裁 古巴人的生活怎麼樣了?
    11月23日,美國正式禁止通過西聯匯款公司向古巴匯款,這種匯款也就是僑匯。近200萬古巴移民生活在美國,每年有數十億美元僑匯從美國寄往古巴,西聯則是美國乃至海外向古巴匯款的主要渠道。在古巴,僑匯是很多當地人生活的重要來源。中斷僑匯,對於疫情下的很多古巴人來說相當於中斷了重要的生活來源。
  • 加拿大和美國為何都選擇拖久疫情時間|疫情日記
    編者按:下文作者是居住在加拿大的華人,記錄疫情之下的日常生活和思考,歡迎大家留言參與討論。在這次加拿大疫情爆發前,我除了上班八小時需要接觸人以外,下了班除了購物可以說我完全接觸不到人。各家各戶都住自己的獨立屋,有時候好幾天連鄰居的面也碰不到。偶爾和朋友聚會當然也有,但是頻繁的程度跟自己在國內的各種應酬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 完美日記馮琪堯:疫後線上線下「機會均等」
    馮琪堯:1月下旬以來,根據疫情發展和當地政策,同時也出於對消費者和員工的安全考慮,我們主動將完美日記大多數線下體驗店暫時閉店,少數門店調整營業時間。截至2月24日,完美日記的49家線下體驗店,有5家正在營業,其餘44家仍處於暫時閉店的狀態,這意味著完美日記線下銷售幾乎停滯,新店開業計劃也會有所延後。
  • 竇婉茹•紐約疫情日記 | 美國,你的瓦雷利亞鋼劍呢? | 4.4
    《紐約時間》很幸運地找到這樣一位寫日記的作者。縱然疫情陰影籠罩,我們還期待更多的幸運,期待更多的人加入到記憶這座城市的行動中來。你也寫日記嗎?邀請你。竇婉茹 I 文 一「今天是4月4日,清明節。不僅因為它可以使迄今為止拒絕使用大規模監視工具的國家,出現監控正常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監控從 』 皮膚上』急劇轉變為』 皮膚下』 」。「以前,當你的手指觸摸智慧型手機的屏幕並單擊連結時,政府想知道你的手指到底在單擊什麼。但是對於冠狀病毒,政府關注的重點已經轉移,現在政府希望知道你手指的溫度及其皮膚下的血壓。」
  • 王若衝•紐約疫情日記 | 疫情中的生活詮釋了荒謬主義 | 3.18
    何況疫情期間,新租的房子不敢找室友,租金比原先多了不少。我又一次陷入到經濟危機的焦慮當中。焦慮中忽然收到郵件。紐大大三學生會組織的郵輪晚宴活動取消了,活動部退還給我兩張票的票錢。我高興了一陣,正因為「有錢啦有錢啦」而雀躍,輪到我取號了。面無表情的前臺看了我的記錄,又面無表情地說:「你這幾次看病還沒交費,一共六十刀。」我坐下候診。
  • 疫情下生活在美國,囤積緊急物資有哪些講究?
    因為真正緊急情況下大米既耗能源又耗水,絕對不是個好的選項,麵條都要好一些。先說美國民間的這種囤積的文化都從哪裡來吧,我認為首先有歷史原因,是冷戰的後遺症。當初為了防蘇聯的原子彈,民眾深挖洞廣積糧。很多美國人的房子本來就大,有的人把地下室改建成了防空洞,還有的人乾脆在後院再挖一個金屬牆壁的地下防空洞,現在有的老房子偶爾還能看見。
  • 疫情下美國仍加大對古巴制裁 古巴人的生活怎麼樣了?_新聞頻道...
    11月23日,美國正式禁止通過西聯匯款公司向古巴匯款,這種匯款也就是僑匯。近200萬古巴移民生活在美國,每年有數十億美元僑匯從美國寄往古巴,西聯則是美國乃至海外向古巴匯款的主要渠道。  在古巴,僑匯是很多當地人生活的重要來源。中斷僑匯,對於疫情下的很多古巴人來說相當於中斷了重要的生活來源。
  • 美國8000萬人被命令呆在家裡,為什麼不是3億人? | 一個創業者在美國的疫情日記 03.21
    華爾街日報也統計這次疫情,這次疫情對美國旅行業造成數十億美元衝擊。嗯,我們也算在這數十億美元衝擊中,做出了小小的貢獻。對於我們公司的前途而言,現在要麼是關門,要麼就硬扛到7、8月,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邊走邊看吧,我也會隨時跟大家匯報進展。 我們公司裡的一個領隊因為沒事幹,和媳婦兒跑到Arizona 的荒山野嶺裡去了,昨兒給我發了個簡訊問候了一下,還順帶發了張圖。
  • 江都王家樓王氏族譜與《揚州十日記》
    當時的倖存者王秀楚記下了城破後十天中的親見親聞,名曰《揚州十日記》。 《揚州十日記》是一本記史著作。全書八千餘字,揭露了清軍殺人如麻、流血有聲的暴行。隨著清軍入主漢地,揚州屠城的記載而被刻意掩蓋,《揚州十日記》也就一直被列為「全毀書目」。辛亥革命前夕,有心的留日學生從日本將此書翻印,帶回中國,「希望使忘卻的舊恨,助革命成功」(魯迅先生語)。
  • 美國人如何看方方日記
    他說不想看了,美國比方方寫得還慘,只求上帝保佑。今年上半年FF日記在網上連載發表後,國內外影響很大,美國媒體多有報導。最近又被英國上了2020年百大巾幗榜。我在美國的一位朋友,是中國觀察家,會說點中文,但看不懂、寫不了。有次聊天,讓我給他講講FF日記到底寫了什麼。我大概給他說了說,有圖有真相,還看了那張來歷不明的滿地手機的照片。他說真慘,好在美國不會發生這些事。我說天災人禍,哪個國家都保不齊?他說美國只有天災,沒有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