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建立的國都究竟在哪裡,在史籍上裡有什麼記載?

2020-12-14 騰訊網

夏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家天下」模式的王朝,在我國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在《史記》等典籍中對於夏王朝的帝王世系有著較為明確的記載,而且有不同版本可以相互印證。但是對於其部分細節依然無從得知,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便是夏王朝的國都究竟在哪裡。與與

大禹塑像

按照史料記載,夏王朝的國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夏桀所在的都城與大禹執政時的都城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人們也普遍用禹都和夏都來指代這兩座不同的城市。由於我們現在對於夏王朝後的商王朝更加了解,其相關史料也更加豐富,因此夏桀所在都城的位置大體上可以確定,那就是在河南省的洛陽一代。

不過對於禹都的所在地,卻一直眾說紛紜,其中最常見的說法有陽翟,安邑,或者晉陽。而從西周時期的文獻和金文記載弘,人們普遍認為大禹的都城應該在今天的山西境內。從之前華夏部落聯盟的發展史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說法的可信性。炎帝與黃帝的活動範圍便大致在這一區域,而傳說中堯的都城平陽和舜的都城蒲坂都在山西境內,這也讓這種說法變得更加可信了。

沉迷酒色的夏桀

但是在此之外,我們還是要搜尋其他的證據。而夏時似乎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所謂夏時便是夏王朝推行的曆法,其也可以被稱作夏曆。按照記載來看,夏曆在創造出來的時候還不是十分完善,其和後來的農曆一樣是以月亮為參照物來制定的曆法。夏曆將一年分成了十二個月份,但是其中並沒有閏月的設置,這說明其依然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在長時間使用之後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偏差。而且夏曆也沒有區分四季,這讓我們看到其對於農業勞動的指導作用還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過其已經確定了夏至和冬至的大體時間,這也是不容忽視的進步。

而現存對於夏曆的記載,多見於《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一篇,其內容分為經,傳兩部分。經便是夏曆的原文,而傳則是後人對其進行的解釋。其中經這一部分,多是二字,三字,四字獨立成句,這種行文方式與其成書的戰國時期十分不同,這也證明這篇《夏小正》應該確是先人所作,不過很有可能是商朝人整理之後的結果。

春秋時期地圖

而在西周時期,部分地區的諸侯國還在使用古老的夏曆,其在《竹書紀年》、《詩經》、《左傳》中均有提到,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便是晉國。這說明在晉地,夏朝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這也可以從側面印證大禹最早確實在山西地區確立了自己的統治權。

當然除了在史料中尋找蛛絲馬跡之外,實際的考古發現才是最重要的。雖然現在我們找到的疑似的夏朝遺址都在河南地區,而且應該是夏王朝晚期的城鎮。但是我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禹都的神秘面紗終將被我們揭開。

相關焦點

  • 傳國重器華夏九鼎究竟去了哪裡?史書對九鼎的記載也大多語焉不詳
    九鼎 ,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徵九州。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儲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了國家政權的象徵,進而成為傳國寶器。
  • 杜鋼建:百萬年人類史的史籍記載和考古證據
    百萬年人類史的史籍記載和考古證據杜鋼建 人類歷史究竟有多少年?
  • 《山海經》的一段記載,或許證明大禹來自埃及?
    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記載:「古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是四大文明古國」。這段記載我們都曾見過,雖然四大文明被排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但它們之間的聯繫似乎很少,猶如平行線一般,從未有過相交的時候。
  • 大禹的真正意圖:他就是想讓天下變成自己家的
    伯益的這些功績,令他在當時有了極高的聲望,順理成章地成為大禹選定的繼任者。《史記》中記載:大禹死後,將王位託付給伯益。此時的夏啟要為大禹守孝三年,三年過後,伯益很識趣的把王位讓了出來,回老家躲避去了。伯益願意將王位讓出的主要原因,是諸侯們不接受伯益的領導,只認可大禹的兒子夏啟,所以伯益的讓位實在是無奈之舉。
  • 杜鋼建:禹王是轉世人,前世是大湘西的大禹——源於大湘西的佛教真實不虛
    禹王的前世是大湘西女媧的十九代孫大禹。 關於禹王是轉世人的問題,在諸多歷史文獻中有記載。根據《繹史》卷十一引《遁甲開山圖》記載,古有大禹,女媧十九代孫,壽三百六十歲,入九嶷山飛去。後三千六百歲,堯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蟄溺。大禹念之,乃化生於石紐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長,能知泉源,代父鯀陻洪水。堯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賜號禹。
  • 西域「精絕國」和「樓蘭國」究竟在什麼地方?
    過蔥嶺向東進入沙漠有「尼壤城」,這座城有三四裡,處於沼澤中,這周圍蘆葦叢生無路可行,只有通往尼壤城的路勉強可走,所以往來的人都必須要路過。這個蘆葦荒草叢生的地方就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裡的「精絕國」。《漢書*西域傳》記載:「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裡,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
  • 《山海經》的一段記載,或證明大禹就是埃及法老
    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記載:「古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是四大文明古國」。這段記載我們都曾見過,雖然四大文明被排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但它們之間的聯繫似乎很少,猶如平行線一般,從未有過相交的時候。
  • 地球編年史10下集:通天塔,不周山,諾亞,大禹,所有文明都記載了史前大洪水,1萬年前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神鳥下方,是一個朝向天空的柱子,恩利爾登上它來與天空上的諸神取得聯絡,柱子上有一個神秘的房間:DIR.GA巴地比拉,舒魯帕克和尼普爾是建在一條與亞臘山形成45°角的線上,埃利都和拉爾薩也建立在一條與巴地比拉相交的直線上,並且每一個城市與城市的相隔都是正正好好的6個貝魯(納菲利姆人距離單位),6個貝魯也就相當於是6萬米,並且在城市中心都建立有一個最高的柱子,柱子上刻著一個奇怪的符號。這個刻有符號的石碑出土於大約擁有5200年左右地質年代的地底,那個時代應該正對於蘇美爾毀滅的年代。
  • 中國歷史上有1500年的空白期,沒有任何記載,無人知道發生了什麼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也經歷了那麼多的朝代,如今我們能推算到朝代最早的,就是夏商周時期了,夏朝距離我們現在都已經有四千多年歷史了,夏朝第一個統治者叫啟,啟是大禹的兒子,「大禹治水」的典故大家肯定都聽說過,夏朝在我國的歷史意義比較深重,在夏朝還沒有建立的時候我國一直流傳著很多神話故事
  • 崇州朱崇河,就是朱利和大禹父親家門口的河?
    樹有根,水有源。泉水河從哪裡來的,泉水叮咚響,因為泉水河在文井江(西河)的旁邊,我一直以為泉水河是突然地上冒出來的。河長制的牌牌上寫的是泉水河上源為朱崇河,經公議場的將軍橋分左右兩支,右支為榿木河,左支為泉水河。今天我們要大話的是泉水河的上源朱崇河,就大話西遊記一樣,西遊記本來就是神話,所以更可以大話。神話總是和傳說聯繫在一起變成神話傳說。俗話說真三國,假封神,西遊記,豁死人。
  • 《山海經》新發現,大禹就是埃及法老,專家:證據就在壁畫上
    大家一提起《山海經》,印象中就是其中的珍禽異獸,但是《山海經》其實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的負海涵、包羅萬匯。這些年來,對於《山海經》的真真假假,各界專業人士也都各有說法。有人說它是高緯度的書,有人說它的面世,證明中國人在上古時期就已經走遍全球了。上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學者亨利埃特默茨女士以親身實地勘驗的方式,按照《山海經》書中記載的距離和方向,在北美大陸上實地勘察,意想不到的是真的找到了書中的路線圖!
  • 《山海經》新發現,大禹就是埃及法老?專家:證據就在壁畫上
    《山海經》新發現,大禹就是埃及法老,專家:證據就在壁畫上"禹益(伯益)並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至,以所見聞作《山海經》。"這些年來,對於《山海經》的真真假假,各界專業人士也都各有說法。有人說它是高緯度的書,有人說它的面世,證明中國人在上古時期就已經走遍全球了。
  • 大禹真的是埃及法老?《山海經》有新發現,證據就在埃及的壁畫上
    而這,就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娶妻有日,過門不私」的記載。我們常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但是在很多西方學者看來,5000年裡有1000多年是要當折扣打去的。這是因為雖然我國許多史書都有對於夏朝的描述和記載,但都來源於後世之說,缺少夏朝存在的關鍵證據,比如遺蹟、文物、夏朝古書等等。
  •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1500年的空白期,這期間究竟發生了啥?
    文/鏡子 標題:在中國歷史上,曾有1500年的空白期,這期間究竟發生了啥?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了很多封建專制的王朝。
  • 石曉軍:略說隋唐史籍中的日本人姓名表記
    (下略)在上引史料中,分別出現了「朝臣真人」、「朝臣真人粟田」、「粟田」、「朝臣仲滿」、「朝衡」等姓名記載。其實不僅兩唐書,在《唐會要》卷100《日本國條》、《通典》卷185《邊防/倭條》以及《太平御覽》卷782《東夷/日本條》等文獻中也都有類似記載。
  • 青銅器銘文中的大禹那爾邁Narmer和夏朝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於2020年5月5日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入選。理由是:考古構建最完整的周代封國。我個人認為隨州曾國墓最有價值的地方: 在於其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裡有「禹」和「夏」,在出土文物層面確認了夏朝和大禹的存在。
  • 炎黃部落的大禹其實是埃及法老?專家:證據就在埃及的壁畫上!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的負海涵、包羅萬象的古書。關於《山海經》的作者,說法不一,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 塗山大會:大禹定鼎九州、分封天下,建立夏王朝之盛會
    當時的華夏部落聯盟有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在長江中遊以南的少數民族三苗部落,他們屢屢侵犯中原地區,在堯帝、舜帝時代就頻繁地發生過戰亂。大禹在巡視的過程中,與各地部落的酋長、諸侯約定時間來塗山(位於今安徽蚌埠市禹會區)相會。到了相會的時間,從四方各地趕來的氏族、部落酋長多達萬人,他們都帶來了豐厚的朝賀禮物,大國進玉,小邦獻帛,即史書上記載的「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左傳·哀公七年》)。
  • 石峁古城是崇城,為夏鯀所建立
    夏鯀之城就是夏鯀之國。《帝王世紀》記載:「夏鯀封崇伯。故《春秋傳》曰謂之『有崇伯鯀』,國在秦晉之間。《左氏傳》曰:『趙穿侵崇是也。』」夏鯀被封為有崇伯,在秦晉之間立國。石峁古城遺址的位置,就在秦晉之間。記載於考古高度契合。《淮南子·原道訓》說「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