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天聊健身)關於科學健身的話題,眾說紛紜,今天筆者梳理成六個維度,與大家共享。
1.時間。什麼時間健身最好?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科學定論,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和習慣的時間健身,因為選擇什麼時間健身不重要,只要運動,就比不運動好。早上空氣品質好,健身運動強度不宜過大。下午是較為理想的運動時段,適合各種強度的體育鍛鍊。晚上不宜劇烈運動。晚餐後可選擇一些中小強度的運動,可取得較好的健身效果,同時也有助於睡眠。
2.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健身最忌「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執行力是核心。科學健身應該進行全面的體質評估,選擇安全有效的健身運動,遵從循序漸進的健身計劃,參加多種形式的運動項目,制定個性化運動計劃,堅持經常鍛鍊身體。科學健身的鍛鍊計劃要點主要包括:項目、強度、頻率和時間。
3.熱身。熱身就是讓身體的運動細胞調動起來,在運動前五分鐘,我們可以進行一些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讓身體逐漸的熱起來,就能讓接下來的訓練變得安全且高效,之後是進行一些簡單的拉伸訓練,能促使關節液充分潤滑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這類比較靈活又不穩定的關節,從而有效地保護關節,同時可以通過訓練加強關節附近的肌肉,從而提升關節的穩定性,起到對關節的針對性預熱,讓關節變得更靈活,具備最佳的活動範圍,保證後續訓練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阿天聊健身)
4.強度。無論選用什麼樣的運動,都要遵循由小至大的原則,切勿突然增加運動量而造成運動損傷。推薦每周運動不少於3次;進行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每周累計至少75分鐘較大強度的有氧運動也能達到運動量;同等量的中等和較大強度有氧運動相結合的運動也能滿足日常身體活動量,每次有氧運動時間應當不少於10分鐘,每周至少有2天進行所有主要肌群參與的抗阻力量練習。
5.恢復。當鍛鍊一處肌肉的時候,它會變得緊繃而縮短,健身運動結束前很有必要做伸展運動,放鬆肌肉,從而防止第二天的肌肉酸痛。由於很多健身初學者都是長時間未鍛鍊,導致肌肉的恢復能力欠佳、健身後極容易導致乳酸堆積,以致在健身後第二天覺得渾身疼痛,這些都屬於正常現象,學名叫做肌肉的延遲性酸痛。此時拉伸按摩酸痛部位,也可以促進肌肉的恢復。切記,在這個時候也要堅持運動,酸痛感就會消失,訓練強度也可以逐步恢復過來。
6.飲食。科學的飲食結構,碳水化合物55%,蛋白質25%,脂肪20%。一般來講,進食後肌體要拿出一部分時間來組織消化,不宜馬上運動,至少要在半小時後再開始。 健身後,肌體在20分鐘內渴望補充能量,這時也是吸收最好的時段,如果你是運動員,在健身後20分鐘內進食會超量恢復;但如果你要減脂,就一定要在健身結束30分鐘後再進食。(阿天聊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