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東南亞中南半島上的一個社會主義小國,國土面積狹長,僅為三十多萬平方公裡,與中國西南部接壤,西邊則與寮國和柬埔寨交界,靠近中國南海。越南戰爭勝利後,越南建立了統一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隨後柬越戰爭爆發,越南僅花費19天就迅速佔領了柬埔寨。
柬越戰爭
以此為跳板,越南對泰國悍然發動了侵略戰爭,企圖統一中南半島,進一步指染馬六甲海峽。在此期間,越南也頻頻挑釁中國,中越戰爭的爆發使得中越關係降到冰點。
以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為節點,越南這樣一個小小的島國同時與柬埔寨、泰國、中國三個國家作戰,甚至泰越戰爭是越南佔領柬埔寨之後的跨國戰爭,而和中國則是昔日戰友反目成仇,但中國體量是越南的數倍。
這樣狂妄的作戰經歷在各國歷史上都是少有的,到底是什麼給了越南小國這樣的信心,它又是憑藉什麼樣的實力單挑三國呢?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出發,可以看到越南看似不理智的行為背後都有其根源所在。
泰越戰爭
南天華夏的霸權主義歷史
越南的侵略野心有著歷史根基,挑戰三國的背後不僅僅是利益的驅使也是出自其民族「南天華夏」的歷史。
越南歷史上曾是中國的藩屬國,是中國朝貢體系中的一個東南小國。五代十國時期,越南趁中國戰亂自顧不暇脫離其掌控。但是越南獨立後,也並沒完全和中國切斷聯繫,依然進行朝貢。
在給中原的王朝朝貢的同時,越南也仿照中國的朝貢體系在中南半島建立了以越南為中心的朝貢體系。
當時整個中南半島都是蠻夷之地,窮困落後,除越南外各國都殖民凋敝,窮困潦倒,因此當時最為強大的越南自封為「華夏」,是「南天中華」,周圍的其他小國都是「蠻夷」,要對越南的「南天中華」進行朝貢,接受教化,越南的擴張之路自此開始。
一開始,越南佔領了以紅河三角洲為中心的地盤,為了匹配其「南天中華」的稱號,越南積極地對外擴張。由於越南背靠當時十分強大的中國,西邊是綿延高大的山脈,所以只能向南進行擴張,慢慢地就形成了如今越南狹長的國土形狀。
紅河三角洲
海岸平原對國土面積的開闊也為之後越南和中國之間的南海爭端埋下了隱患。越南歷史上對中南半島的順利掌控也使得越南產生了一種迷之自信,這也是越南霸權主義和侵略戰爭的開端。
南海爭端
近代以來儘管越南成為了法國殖民地,但是歷史上近千年的「南天中華」思想依然未消除,反而在越戰勝利後進一步發展,演變成為地區霸權主義。
越南共和國建立之後,其作為印度支那共產黨的主要領導國,在1951年的第二屆黨代會上,就提出要建立以越南為主導的越南、柬埔寨和寮國三國組成的「印度支那聯邦」,這就已經赤裸裸地展現了越南對外擴張和侵略的苗頭。
寮國的親越政府上臺後,越南將矛頭指向了柬埔寨和泰國也就不足為奇,因為這兩個國家是越南一統中南半島的唯一障礙。越南還在1976年的越共四大中暗示要繼續維持對寮國和柬埔寨的控制,甚至在美國撤軍後也保持著相當數量的海外駐軍。
柬埔寨
越南軍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控制著寮國和柬埔寨,並不斷地對泰國進行騷擾,在中南半島的持續勝利和強勢使得越南的侵略心理膨脹,甚至妄圖霸佔中國南海和邊境地區。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越南也確確實實控制了整個中南半島的東部並對中國造成了極大的困擾。這樣看來,在自信心的極度膨脹和歷史因素的作用下,越南的單挑三國行為也不足為奇了。
泰國
小國發展的局限——對外擴張
除了歷史固有的侵略傳統,越南作為一個小國且瀕臨海洋,其發展勢必無法比擬大國的資源和人口,因此很多時候利益的獲取只能通過對外侵略他國和擴張得到。
一個國家想要發展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土地和人口,越南地處半島東部,現今國土面積也不過約33萬平方公裡,其狹長的地形並不是一個孕育大國的優勢條件。
除此之外,越南境內四分之三為山地和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為高山和高原,僅在東部海岸平原地勢較為低平,適宜農作物生產和種植,總體上也不具有發展為農業大國的優勢。
而歷史上類似這樣的島國想要發展都是通過攫取其他國家領土實現的,例如葡萄牙和英國,其帝國主義的實現就是依靠強大的海軍力量不停地對外擴張,擴大國內飽和市場,實現全球霸權。
葡萄牙
但越南有所不同的是,其瀕臨的南海隸屬於中國,中國為了自身的海洋安全不可能允許越南發展自己的海軍力量。
此外,越南和經過工業革命擁有雄厚資本積累來發展海軍力量的英國相比,經濟實力和科技技術又遠不及,所以只能考慮從陸上進行擴張,國力弱小的寮國和柬埔寨就是越南霸權主義首當其衝的犧牲品。
歷史上,小國發展始終具有局限性,越南的單挑行為是歷史因素作用下的必然。因為依靠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模式,越南在中南半島上始終處於經濟較為領先的水平。臨近海域的島國又往往充滿著冒險精神,例如葡萄牙的海軍力量就因冒險者無畏的冒險精神發展起來。
所以對越南而言,這種以小國實力同時挑戰三個國家的冒險行為對越南而言不過是風險大收益也大的一次賭博。
寮國
越戰勝利的收穫
但越南之所以有勇氣挑戰三國,最本質的原因還是越南戰爭勝利後帶來大量的戰利品和蘇聯為其撐腰提供的軍事援助給了越南發動戰爭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越南戰爭之後,美國支持的南越資本主義陣營以美國黯然撤軍收場,中蘇支持的北越取得了勝利。
美國從越南撤軍後,留下了大量的軍用物資,而這在戰爭結束後統統都被北越收入囊中,因此在越南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之後,國內經濟實力並沒有出現百廢待興的局面,反而因為美國遺留的大量物資而飛速發展。
除此之外,中蘇在戰爭中對越南的大量人力物力資源援助也為其提供了發展的基礎。據資料統計,中國在抗美援朝的過程中陸續派出了各個重要兵種和後勤保障部隊赴越參戰和擔負修建任務,極大地提升了越南軍隊的作戰水平。
到1978年止,按當時國際市場價格計算,中國對越南的援助總值達20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現在越南GDP得十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是無償援助款。而更為財大氣粗的蘇聯出於遏制美國的對外策略更是全力支持越南的發展。
中國對越南的援助
僅在越戰期間,蘇聯對越南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總額就超過600億美元,包括575輛主戰坦克,94輛裝甲車,649門火炮,529套防空飛彈,以及57艘艦艇。大量的軍事援助迅速增長了越南的軍事實力,甚至因為援助太多,出現了有飛機沒飛行員的尷尬場面。
即使是越南戰爭結束後,蘇聯對越南的援助也持續了長達二十多年。
蘇聯援助越南
除了越南戰爭過程中受到大量援助帶來的軍事實力增長,越南的國內想法也發生了變化,這也為其之後的對外挑釁奠定了心理基礎。
當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越南戰爭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投入最巨大、損失也是最慘重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不僅對國家實力和形象造成了打擊,更是在和蘇聯的對峙中轉攻為守,改變了國際格局。
因此越南戰爭的勝利使得越南認為自己打敗了世界頭號強國,從而產生了夜郎自大的心態,認為自己有實力追求地區霸權的地位。此外,蘇聯在背後的推波助瀾更是進一步助長了越南的氣焰。
1979年之前,中蘇關係已經開始惡化,隨著1972年中美建交,蘇聯認為中國背叛了社會主義陣營,因此開始對中國採取打壓政策。
1972年中美建交
而臨近中國的越南就是最好的傀儡,在蘇聯的支持下,越南肆無忌憚地對中國邊境和南海地區進行侵擾,製造事端。越南也藉此機會實現自己統一中南半島的野心。
歸根結底,越南有勇氣挑戰三國既是歷史因素的作用也是國際格局互動的結果,在國家具有侵略歷史和國內企圖稱霸的野心下,大國在背後推波助瀾就顯得順其自然。
但是歷史總歸是向著和平發展,霸權主義註定也不符合時代潮流,因此越南受到了中國激烈的反擊和國際道義的譴責,國家的強大必然不能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
戰爭帶來的只會是痛苦和傷害,而一個國家真正的勇氣則體現在對國內百姓的負責和對國際責任的承擔上,越南挑戰三國的勇氣也註定要淪為一場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