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顧海良的新書《永遠的恩格斯》出版發布會在北京大學舉辦。為了紀念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恩格斯誕辰200周年,顧海良以這部50萬字的著作發出了中國學者對於恩格斯思想研究的聲音。歲末寒冬,北京大學校報記者拜訪了顧海良,聽他講述《永遠的恩格斯》一書出版背後的故事和對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不解情緣。
顧海良教授近照
闡釋恩格斯思想研究的中國話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閉關寫了8個月,常常夜不成寐。看起來這50萬字是今年一揮而就,實際上構思了15年。」顧海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回憶了《永遠的恩格斯》出版的緣起。
2005年,時任武漢大學黨委書記的顧海良參加了在武大舉辦的名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世界」的研討會,這是由武漢大學與中央編譯局聯合舉辦的一次高端理論研討會,顧海良作為主辦方致閉幕詞,時值恩格斯逝世110周年,他的發言題目就是「永遠的恩格斯」。
15年來,顧海良無論身處哪個崗位,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都沒有放棄。「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從去年開始思考如何紀念恩格斯,在他誕辰200周年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做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顧海良在2019年年底陸續寫了幾篇篇幅較長的論文,分別針對國外學者研究恩格斯晚年思想和提出的「馬恩對立觀」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後來覺得還是不夠飽滿,今年3月,閉關在家我就開始寫這樣一部完整呈現恩格斯思想的傳記性質的作品。」
主意既定,年逾7旬的顧海良每天伏案10個多小時全力以赴地寫作,8個多月後,《永遠的恩格斯》與讀者見面了。這部書稿史論結合,有著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多領域的理論思考和論證,在理論學界引起強烈反響。「面對西方理論界一些學人對馬恩的質疑甚至謠諑,我希望發出中國聲音,恩格斯和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創立者,而不是恩格斯獨自『創造』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與時俱進的屬性,是其在21世紀乃至更遠的未來依然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顧海良告訴記者。
「我在這本書中最希望說清的一點就是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創立者。」顧海良告訴記者。「現在有一些西方的研究者認為,1844年是馬克思思想的頂峰,1844年以後的馬克思的思想是對馬克思早期思想的『背叛』;還有人說,根本不存在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恩格斯「杜撰」的,製造了所謂 『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之父』這樣的『神話』。」在《永遠的恩格斯》一書中,顧海良從大量文獻事實論證的角度出發,完整地闡釋了恩格斯和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共同創立者這一觀點。
顧海良認為,《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和《反杜林論》這些有代表性的合作成果,充分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馬恩長期奮鬥、協力奮進,探索時代發展和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所提出的新課題。在出版於1845年的《神聖家族》裡有一句振聾發聵的話: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神聖家族》的發表,可以說是馬恩邁出了創立唯物史觀、宣示新世界觀的第一步。」
顧海良告訴記者,馬克思始終對恩格斯充滿著感激之情。「馬克思曾經說過,沒有你為我作的犧牲,我是不可能完成這三卷書(指《資本論》)的繁重工作的,我滿懷感激的心情擁抱你!」顧海良說,馬克思提到的《資本論》的三卷,後兩卷是由恩格斯接續完成,恩格斯在他一生最後的12年,為完成《資本論》的第二卷和第三卷付出了極大的心血。「馬恩在一生中,還有更多的合作成果,但就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來看,這些思想合作成果系統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成就了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理論支柱和思想要旨。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馬克思主義的豐碑上。」
為什麼西方學界會有人提出「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之父」這樣的謬論?顧海良回答道,這是一種把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凝固化的表現,他們把恩格斯和馬克思不斷發展的思想,都看作是「反對」青年馬克思的,杜撰了所謂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對立論」、青年馬克思與晚年馬克思的「對立論」。「研究馬克思主義一定要有前後相連貫的視野,結合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來研究。片段化甚至碎片化的胡亂的思想 『嫁接』,就會導致所謂的『對立論』的出現。」顧海良說。
「儘管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創立者,但恩格斯也對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這是顧海良在《永遠的馬克思》一書中提出的第二個重要觀點。在他看來,恩格斯的獨特貢獻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在與馬克思共同創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體系過程中,恩格斯作出的許多獨創性的理論貢獻;另一個是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思想過程中作出的許多開創性的理論貢獻。在《永遠的恩格斯》一書中,顧海良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獨特貢獻」和「恩格斯晚年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拓新」兩部分內容中,從恩格斯「對廣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學說」「自然辯證法思想的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闡釋」「社會主義思想史」研究等五點,深入分析了恩格斯的理論魅力和思想智慧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獨特貢獻。
在顧海良看來,學界對恩格斯的晚年思想研究依然還有值得深入的地方。「比如有些人認為, 19世紀50年代後期,馬克思和恩格斯便不再堅持『革命』的思想和理念了,而實際的情況決不是這樣的。」顧海良解釋道:「恩格斯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強調無產階級政黨要堅決地掌握革命領導權。他對當時德國社會民主黨主要領導人放棄革命領導權的思想作出嚴肅批評,旗幟鮮明地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和革命策略的思想。」
「恩格斯用自己在革命實踐中形成的理論智慧發展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但絕不能因為他的獨特貢獻就將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立起來,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是必須要注意的。」顧海良告訴記者。
在採訪中,顧海良還為恩格斯對古老中國封建經濟制度發展進程的判斷深深折服。他告訴記者,恩格斯對中國問題的關注最早可以追溯到1845年,彼時,青年恩格斯就提到了英國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掠奪與侵略。顧海良說,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同年9月,恩格斯就連續給蘿拉·拉法格和考茨基去信闡述了他對甲午中日戰爭的看法。「他在這些信中提到,中日戰爭意味著古老中國的終結,意味著它的整個經濟基礎全盤地但卻是逐漸地革命化,意味著大工業和鐵路等等的發展使農業和農村工業之間的就有聯繫瓦解,因而中國苦力將大批流入歐洲。恩格斯在1895年8月去世,我們可以看到直到逝世前不久,他還保持著對中國問題的高度關注。」顧海良感慨地說。
恩格斯曾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對此,顧海良深以為然。他認為,恩格斯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決捍衛者,又在實踐的過程中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著馬克思主義。「我們在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時一定要全面準確理解,要結合著時空背景來看待,即使在批判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時,也要搞清對方的全部真實思想。馬克思主義研究切忌簡單的『貼標籤』!」
顧海良告訴記者,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也同樣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顧海良認為,馬克思主義始終與中國的革命與改革開放事業同向同行。在紀念恩格斯誕辰 200 周年之際,回顧恩格斯的思想歷程、革命精神和崇高風範,不僅具有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意義,更具有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現實意義。
「恩格斯及其思想永存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和時代發展之中,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時的講話對於理解和把握恩格斯的思想、精神與風範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顧海良希望當代北大青年能夠多讀馬克思主義原典,對社會現象和人類命運保持更多的關注與探索,在青年時代就樹立起為國家和人民奮鬥的理想與信念。「青年人對個人命運的追求,應該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去,學會站在高處思考、踏踏實實做事,中國的未來必將屬於現在的青年一代!」顧海良充滿希望地說。
文字: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 韓芳
責編: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