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的美好生活而奮鬥丨赫章縣媽姑鎮九股村...

2021-01-14 天眼新聞

我叫劉世承,是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工礦建築系一名普通教師。根據學校安排,我於2019年7月至今在赫章縣媽姑鎮九股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剛到村裡時,我對一片茫然,駐村幫扶工作跟我所熟悉的教學工作相去甚遠。為了儘快熟悉扶貧業務,投身九股村扶貧工作,我認真整理扶貧資料,仔細向村幹部和幫扶小組組長諮詢自己對扶貧工作的疑難問題。

劉世承走訪貧困群眾

大遍訪是駐村幹部要過的第一關。2019年7月,正是烈日當頭的夏季,我和同事們一道手提資料袋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貧困戶文道忠家,當時56歲的文道忠有一個78歲高齡的母親,母子二人一起生活。家裡室內地面雜物亂堆、家具破爛、汙濁不堪,無床無櫃,夜晚睡門板上,門口汙水橫流,牛糞豬糞遍地都是,可以說是髒亂差的集大成者。文道忠除了種點莊稼外,其他事都不會做,也不願去做,每天總是喜歡喝酒,醉醺醺的,頭不洗,臉不洗,衣服被子從不洗。  經過入戶走訪調研,我們選擇文道忠家進行全面系統衛生整治,以期通過這樣的典型幫扶,示範帶動其他農戶改變衛生習慣,改善環境衛生條件。我積極申請幫扶資金,最終落實12900元資金幫助文道忠一家粉刷了室內牆面,硬化了院壩。同時,我和村黨支部幹部一起,幫助文道忠成功申請了鎮裡補短板資金,修了兩間面積20平方米的房子。如今,文道忠一家除享受低保等補貼外,每年有縣級產業利益聯結分紅1072元。在近一年半的幫扶中,我看到了文道忠等貧困戶的變化。雖然現在全村已全部脫貧出列,然對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照中央提出的「四不摘」政策、對照鄉村振興戰略,我要聽黨話、跟黨走,努力為實現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奮鬥。  第一次走進貧困戶文道萬家,映入眼帘的是還算整潔的平房,院子左側是剛砌好的廚房,屋裡光線灰暗,條件有些差。通過交談,得知文道萬家四個孩子都在上學,家庭負擔重。我想,作為學院老師,推動教育扶貧、解決因學致貧,就是我的主責主業。於是,我把文道萬確定為自己的幫扶目標,耐心給他講解教育精準扶貧政策。在我們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文道萬的子女成功申領助學金,享受教育扶貧補貼,2020年被納入低保政策兜底。  上述兩家貧困戶的幫扶,只是我在該村幫扶的一個縮影。扶貧路上的所見所聞,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扶貧不僅僅是任務,每一個貧困戶家裡都有許多無奈的艱難故事。如果沒有走進貧困戶家中,沒有親眼看到過他們生活的樣子,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貧困家庭的真實困難。我們只有多和他們交流,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情況,打開他們的心扉,分析致貧的癥結所在,做到因戶施策,才能讓貧困群眾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汪瑞梁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田旻佳 楊韜

相關焦點

  • ...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的的服務員丨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蔡明臣
    我叫蔡明臣,今年36歲,2004年參加工作,現任貴州畢節市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我是主動請纓到安樂溪的,2015年,當時正在畢節市委辦公室工作的我向組織申請投入到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戰役中去。  經過再三地做思想工作,朱青翠終於同意搬遷到縣城安置點,讓孩子好好讀書,不能讓下代人重複祖祖輩輩的故事。  2016年來,安樂溪鄉易地扶貧搬遷603戶3264人,是全縣第一個實現所有搬遷對象100%入住、所有舊房100%拆除的鄉鎮。
  • 赫章縣紀檢監察機關:靶向監督護航脫貧攻堅
    以上率下,監督更有力 「老鄉,我來看看你家自來水可以喝了不?」10月21日,赫章縣紀委監委督查組工作人員冒著濛濛細雨,第二次來到該縣媽姑鎮箐頭村居家營組村民陳貴香家院壩裡,邊說邊打開水龍頭閘閥,用手接起水放在鼻子下聞了聞,再喝到嘴裡嘗了嘗。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扶貧我先後三次取消婚禮丨赫章縣德卓鎮沙泥...
    我叫李彩明,今年37歲,是畢節市赫章縣輔處彝族苗族鄉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2019年7月16日,到赫章縣德卓鎮沙泥村擔任駐村幹部。在工作中,我認真開展對貧困戶的走訪工作,宣傳國家好政策,傳遞好聲音,在訪貧問苦中和百姓交心談心,做到語言文明,舉止端莊,用自己的言行來影響人民群眾,提高貧苦戶的認識水平,明白扶貧先扶志的道理。
  • 「我的扶貧故事」茶花村是我的第二故鄉,村民是我的親人丨赫章縣輔...
    我叫陳松,赫章縣統計局幹部,2018年7月,我秉著「以扶貧為己任,視群眾為親人」工作態度,來到深度貧困村輔處鄉茶花村任第一書記,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  用心用情幫扶,換來群眾認可。  根據這些情況,我提請召開村支兩委會議,進行收入核算,把他家納入了低保對象。由於他家住得邊遠,交通不便,我給他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動員他搬遷到縣城,開始很猶豫,我從一個親人的角度給他給耐經細緻的做工作。2019年他搬進了赫章縣縣城易地扶貧安置點寬敞明亮的家,每次遇到我,總說謝謝陳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趕路人|赫章縣興發鄉新營村駐村幹部吉荷
    尋產業,謀發展  田地裡有花也有糧  聽,那採花姑娘山歌悠揚  貧困勞動力收入有保障  看,阿西裡西草原上的牛羊  是扶貧戰士為貧困戶種下的希望  你來了  我也來了  我們都來了  我們是脫貧攻堅的趕路人  我們心向黨旗和群眾  不忘初心
  • 「我的扶貧故事」主動請纓駐村丨赫章縣白果街道石板河村下沉幹部...
    我叫唐超,是畢節市赫章縣白果街道石板河村下沉幹部。石板河村轄10個村民小組545戶276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56戶1422人,未脫貧36戶154人,貧困發生率為5.56%,是赫白果街道深度貧困村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劉振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
    我叫劉振偉,是紫雲自治縣火花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7月,紫雲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進入衝刺階段,當時的我參加工作僅半年,火花鎮人民政府派駐我到九嶺村駐村擔任網格長,雖任重而道遠,但年輕人不服輸,不怕苦,不怕累。從此踏上扶貧路,成為一名光榮「扶貧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一往無前扶貧路,矢志描繪新藍圖|赫章縣水塘堡鄉...
    我叫雷紹永,赫章縣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現任赫章縣水塘堡鄉合心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23日,我回到家中卸下城管制服,換上8年來沒有時間常穿的便裝。  一到合心村,我就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幹部進村入戶,深入群眾家中,與群眾交心談心、拉家常、說想法,白天走村串戶,晚上常到老饒支書家討教真經。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孩子們口中的「張老師」丨赫章縣安樂溪鄉豐...
    我叫張樹,今年43歲,赫章縣安樂溪鄉豐巖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本是畢節市工商聯辦公室主任的我主動向單位黨組申請,到單位幫扶的豐巖村任第一書記。總有人這麼問我,因為安樂溪鄉是全市貧困發生率最高的鄉鎮,豐巖村又是安樂溪鄉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深度貧困的帽子不知道戴了多少年。  我到豐巖村後,教育扶貧是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為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教育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丨赫章縣水塘堡鄉新民社區第...
    我叫甘桂花,是畢節市赫章縣水塘堡鄉新民社區第一書記。   我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民情,找準工作的切入點。通過進村入戶拉家常、院壩會棸民意、黨員座談民情、幹部會議謀發展等方式了解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攀比之風盛行,比的不是誰家勤勞致富而是看誰家得了國家多少救濟,得到了多少照顧,把脫貧致富寄希望於國家政策和幹部幫扶上。針對這種思想狀況,我決定從精神扶貧入手,把扶貧的著力點放在扶志和扶智上。
  • 「我的扶貧故事」盡我所能為群眾謀幸福丨黎平縣地坪鎮岑歸村第一...
    我叫吳東雷,是一名「90後」共青團幹部。2018年10月,我主動接過駐村「接力棒」,到地坪鎮岑歸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兩年來,我始終把群眾的幸福生活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工作六年,有著兩年基層工作經驗,這次從機關再回到基層,本應輕車熟路,沒想到卻碰了壁。
  • 「我的脫貧故事」真摯的愛情與「甜蜜」的事業丨赫章縣雙坪鄉回水...
    我叫何祖貴,今年28歲,是貴州畢節赫章縣雙坪鄉回水社區村民。我出生一個貧困家庭,從小就喜歡跟著養蜂的爺爺在山上到處跑,逐漸熟悉了各種蜜蜂的習性,還傳承了爺爺的養蜂技術,成了爺爺的幫手。  2019年10月24日,我創辦的「赫章縣衿心生態農產品種養殖合作社」掛牌成立,我在全國各地投身「鄉創」的同學紛紛到場祝賀,大家約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為建設家鄉、助力脫貧作貢獻。
  • 「我的扶貧故事」赫章縣古達鄉發科村第一書記孫國龍:村裡不脫貧...
    聽說這個消息後,我毫不猶豫報了名,因為我是黨員,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孩子,現在快退休了,想發揮一下餘熱,為貧困群眾做點事情。  我患有高血壓,加上發科村海拔高,妻子擔心村裡醫療條件差,怕我的身體吃不消。但我堅持要來,妻子只得點頭答應。沒想到高血壓真成了我駐村幫扶的第一個難題,來到發科村後,血壓居高不下。
  • 「我的扶貧故事」視工作如生命 待群眾如親人丨長順縣朱場村脫貧...
    在近三年來的扶貧工作中,我經歷了各種辛酸苦辣的考驗,也收穫了無數的點讚和喜悅,在每一個醒來的清晨,走在朱場村的土地上,攥一把芬芳的泥土,思考、書寫著我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段時光。   在朱場村,我主要負責黃土組網格工作。
  • ...是終點 我將繼續為全面小康奮鬥|赫章縣羅州鎮平原村第一書記劉偉
    我叫劉偉,2020年5月到赫章縣羅州鎮平原村任第一書記。剛到平原村,我看到辦公用品陳舊,有時工作都很困難,就積極對接赫章縣農業銀行3萬元幫扶資金幫助村委會解決電腦、印表機等辦公設備不足的問題。駐村就要住進群眾心裡,我始終把群眾的困難裝在心裡,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我剛到平原村任職不久,發現今年乾旱時間較長導致平原村大田、平原兩個村民小組吃水不足的問題,我一邊親自帶領村幹部、駐村幹部翻山越嶺尋找適合的水源,一邊積極對接資金。
  • 「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用心用情——我的扶貧故事和感悟
    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正在開展的「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徵稿活動,就是為了提振全系統幹部職工的信心,培育自然資源文化,更好的服務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從6月15日起,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紅網張家界站開設【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專欄,以促進這項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工作落實到群眾的「心坎」上丨岑鞏縣天星鄉山崗...
    脫貧攻堅正決勝,扶貧致富不落人。」我在自己的駐村日記裡寫道。我叫楊敦遠,中共黨員,2019年7月,在黔東南州民族高級中學的學校領導陪送下,經過3個多小時的顛簸,我來到岑鞏縣天星鄉山崗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家人 群眾把我當親人丨荔波縣茂蘭鎮洞...
    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我和10名隊友來到洞流村駐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從此我和2個網格組群眾、10戶包保戶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剛到村裡時,我一片茫然,不知從哪裡開始上手工作,為了儘快熟悉扶貧工作,準確掌握包保戶和網格組內每家每戶的信息數據,我虛心向老隊員們請教學習,認真的整理原有的扶貧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是新生活奮鬥的起點丨德江縣長豐鄉黨委書記...
    2019年6月3日,在大田村端午節連心活動現場,一位年過花甲的大爺雙手舉著一張寫滿黑字的紅紙送給我,上面「感謝信」三個字很粗大,這位大爺就是我剛到長豐鄉逐村逐戶走訪調查的其中一戶貧困群眾(李覺良),接過感謝信,頓時心裡甚是無比感動,切身感受到群眾的淳樸和感恩情懷。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倔」老頭兒的故事|赫章縣鐵匠鄉共同社區駐...
    我叫趙明,是赫章縣鐵匠鄉文化站站長、鐵匠鄉共同社區駐村幹部。2018年,我到赫章縣鐵匠鄉共同社區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目前,社區的貧困戶已經脫貧清零。在幫扶脫貧的過程中,我發現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