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世承,是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工礦建築系一名普通教師。根據學校安排,我於2019年7月至今在赫章縣媽姑鎮九股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剛到村裡時,我對一片茫然,駐村幫扶工作跟我所熟悉的教學工作相去甚遠。為了儘快熟悉扶貧業務,投身九股村扶貧工作,我認真整理扶貧資料,仔細向村幹部和幫扶小組組長諮詢自己對扶貧工作的疑難問題。
劉世承走訪貧困群眾
大遍訪是駐村幹部要過的第一關。2019年7月,正是烈日當頭的夏季,我和同事們一道手提資料袋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貧困戶文道忠家,當時56歲的文道忠有一個78歲高齡的母親,母子二人一起生活。家裡室內地面雜物亂堆、家具破爛、汙濁不堪,無床無櫃,夜晚睡門板上,門口汙水橫流,牛糞豬糞遍地都是,可以說是髒亂差的集大成者。文道忠除了種點莊稼外,其他事都不會做,也不願去做,每天總是喜歡喝酒,醉醺醺的,頭不洗,臉不洗,衣服被子從不洗。 經過入戶走訪調研,我們選擇文道忠家進行全面系統衛生整治,以期通過這樣的典型幫扶,示範帶動其他農戶改變衛生習慣,改善環境衛生條件。我積極申請幫扶資金,最終落實12900元資金幫助文道忠一家粉刷了室內牆面,硬化了院壩。同時,我和村黨支部幹部一起,幫助文道忠成功申請了鎮裡補短板資金,修了兩間面積20平方米的房子。如今,文道忠一家除享受低保等補貼外,每年有縣級產業利益聯結分紅1072元。在近一年半的幫扶中,我看到了文道忠等貧困戶的變化。雖然現在全村已全部脫貧出列,然對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照中央提出的「四不摘」政策、對照鄉村振興戰略,我要聽黨話、跟黨走,努力為實現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奮鬥。 第一次走進貧困戶文道萬家,映入眼帘的是還算整潔的平房,院子左側是剛砌好的廚房,屋裡光線灰暗,條件有些差。通過交談,得知文道萬家四個孩子都在上學,家庭負擔重。我想,作為學院老師,推動教育扶貧、解決因學致貧,就是我的主責主業。於是,我把文道萬確定為自己的幫扶目標,耐心給他講解教育精準扶貧政策。在我們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文道萬的子女成功申領助學金,享受教育扶貧補貼,2020年被納入低保政策兜底。 上述兩家貧困戶的幫扶,只是我在該村幫扶的一個縮影。扶貧路上的所見所聞,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扶貧不僅僅是任務,每一個貧困戶家裡都有許多無奈的艱難故事。如果沒有走進貧困戶家中,沒有親眼看到過他們生活的樣子,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貧困家庭的真實困難。我們只有多和他們交流,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情況,打開他們的心扉,分析致貧的癥結所在,做到因戶施策,才能讓貧困群眾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汪瑞梁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田旻佳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