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清朝的官職,一個是今天的官職,肯定不能完全對應,頂多有個大致對應。
李鴻章曾擔任過的主要官職有五個: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
爵位咱們暫且不論,因為今天中國不是君主制國家,所以也沒有爵位一說,咱們只說那幾個職務。
01: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屬於東宮三師之一,最初是教導皇太子的專職官員,一般來說由德才兼備的高級官員兼任,官階為從一品,後來則發展為高級官員的榮譽頭銜,並不實際教導皇太子的學習了。
這個官職如果放在今天,其實很難找到相對應的。但對於這類官職,總原則應該是,偏榮譽頭銜,級別高,但行政權力小,比如中顧委主任、常務委員等。
02:文華殿大學士
由於清朝的中樞機構由內閣轉向軍機處,所以清朝的殿閣大學士從權力上不如明朝的內閣大學士,但也屬於最高級的榮譽頭銜之一,官階為正一品。清朝的殿閣大學士分三殿三閣,地位有些許區別,由高到低分別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一般來說,清朝用殿閣大學士來管部,所以如果某位大學士擁有管部的實權,那就是有實權的大學士,或者說,該官員本身就是握有實權的高級官員,大學士就是加銜,目的在於凸顯他的尊貴地位。
李鴻章以直隸總督之職,加文華殿大學士的頭銜,可以說是十分不容易的。因為地方官加大學士銜的並不多,且文華殿大學士僅次於保和殿大學士,可謂十分尊貴。放在今天來看,大學士作為一種頂級加銜,並非行政職級,差不多類似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03:北洋通商大臣
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這個官職的出現是清朝被迫對外開放的產物。1861年清政府設總理衙門統管外交及洋務,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主管牛莊、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務。到1870年,三口通商大臣撤銷,改設北洋通商大臣,例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山東、奉天三省通商、洋務、外交、海防、關稅等事宜,權力相比之前大大增加。
李鴻章多年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在任期間還組建了北洋水師,可謂大權獨攬。放在今天來看,很難找到一個官職能夠既管洋務又管外交還管通商、關稅和海防的。但總的來看,在總理衙門被裁撤之前,清朝的外交、洋務、通商、關稅和海防基本上都歸其統管,而真正的執行者則多半是李鴻章。所以,放在今天,李鴻章差不多兼任了外交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的常務副部長以及國稅總局、海事局的常務副局長,同時還兼任海軍司令。
04:直隸總督
李鴻章最初擔任兩江總督,後來遷直隸,一幹就是二十餘年,甲午戰爭後才卸任,後又轉任兩廣總督,最後為與八國聯軍談判,又任直隸總督,不久去世。
放在今天,直隸總督差不多相當於河北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的省委書記、省長兼省軍區司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