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是如何被洋人玩成公共租界的

2020-12-26 裂光LG

/伍拾圓

首先解釋一下「租界」的概念,它是一個國家為另一個國家開闢的合法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的租借地。是國力強大的國家對弱小國家的一種侵略行徑。

公共租界,就是多個強大國家在弱小國家共同使用的租借地。

舊中國有兩大公共租界,一個是上海,一個是鼓浪嶼。

一開始,鼓浪嶼只是廈門通商口岸的一部分,後來它是如何一步步被洋人玩成公共租界的呢?下面我們來說說。

涉及的是比較枯燥的史料,我們儘量把它說得通俗些。

一、英國和德國是始作傭者

事實上,在上海還沒被開闢成公共租界之前,英國人就已經盯上鼓浪嶼,並想把它開闢為英國獨享的租界。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戰敗的清政府和英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本來在籤訂條約時,英國人就想加入鼓浪嶼開闢成租界的條款。

然而,當時負責談判的英國官員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覺得鼓浪嶼這塊地髒亂、不衛生,於是放棄了這個要求,只是堅持英國人可以在上面居住。

而清政府也很配合地在條約上寫下「鼓浪嶼仍由英國人暫居」的文字。

後來,英國人後悔了,他們發現鼓浪嶼雖然不衛生,但「景色秀麗,像歐洲南部的城市一樣,是一幅悅人心目的圖畫,很適合居住。」

你看,鼓浪嶼宜居,人家英國人100多年前就發現了。

後悔的英國人怎麼辦?再和清政府談判嗎?英國人才不對中國人這麼紳士,他們直接上了。1844年,英國第二任駐廈領事館領事阿禮國一上任,就大手一揮在鼓浪嶼建領事館,連向清政府打一聲招呼都沒有。

這幢建成的領事館,就成為鼓浪嶼第一座西洋建築,也是我們今天常說的鼓浪嶼1000多幢老別墅的第一幢。

不過這幢老別墅後來因火災被毀,英國人只好拆掉重建。

德國人同樣對鼓浪嶼虎視眈眈,德國政府甚至制訂了一份詳細的計劃,準備不和清政府協商,直接在鼓浪嶼悄悄設立野戰醫院和海軍倉庫,造成既定事實。

等清政府發現,再用強力施壓,到時清政府如果敢說不,就修理它。

德國人就是這麼蠻橫,比英國人還不紳士。

只不過德國人可以不把清政府放在眼裡,卻不得不對英國人有所顧忌,畢竟那是人家先看中的鼓浪嶼。

於是德國人乾脆聯合英國,兩國領事一起向興泉永道(管轄莆田、泉州、永春的政府機構)提出要在鼓浪嶼設立「工務局」的方案。

當時的閩浙總督何璟一眼就看出英、德兩國的野心,他提醒朝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相當於外交部):對方此舉意在用上海公共租界的模式霸佔鼓浪嶼,需小心應對。

清政府還算清醒,直接否定了英、德兩國的方案。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英、德兩國乾脆直接在鼓浪嶼成立「鼓浪嶼道路墓地基金委員會」,想藉由在鼓浪嶼向外國僑民收稅的方式,坐實兩國對鼓浪嶼的行政管轄權。

但這個辦法效果有限,那時鼓浪嶼的外國僑民還不多。

他們又再生一計,聯合所有在鼓浪嶼設有領事館的國家炮製出《鼓浪嶼行政事務改善計劃》,直接讓北京公使團去逼清政府同意。

還好,由於內部分贓不均,各國大使並不齊心,清政府有敷衍的空間,此計還是不成。

二、日本想獨佔鼓浪嶼

1895年甲午中日海戰,清政府戰敗後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形勢有了新變化。日本人企圖獨佔鼓浪嶼,作為向內地滲透的跳板。

為此日本人提出要在鼓浪嶼設立「專管租界」,也不管清政府同不同意,先是強行以低價買下鼓浪嶼一大片土地當日本人的墓地,然後又劃出另外一大片土地要興泉永道道臺惲祖祁批准,歸日本人當租界用。兩處土地加起來佔了鼓浪嶼面積的三分之一。

惲祖祁居然同意了,這貨可真敢做主。

惲祖祁只是對日本人要的位置有餘慮,因為那裡有其它國家的產業和本地人的墓地田產等,怕批准下去惹麻煩,所以改了土地範圍,並專門派人丈量定界。

美國人看不下去了,領事巴詹聲放話給惲祖祁:如果鼓浪嶼可以設立租界,美國早就設了,還輪得到它小日本?

巴詹聲覺得放話還不夠,就又發了一份照會,大意如下:

它小日本說臺灣和廈門商務往來頻繁,所以需要在廈門有租界,我老美的菲律賓殖民地也和廈門聯繫緊密啊,你廈門在菲律賓得有十幾萬僑民吧,那我老美是不是更有資格在廈門設租界?

如果你滿清政府批准小日本而不同意我老美,我們會把這件事看作是對美利堅合眾國不友好。

總之就是,你要是敢同意小日本,那我老美會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你看著辦。

看日本和美國在那裡逼惲祖祁,英、德兩國也沒閒著,他們反其道而行,提醒惲祖祁說:廈門是各國通商口岸,不能有租界。

明明較早前還在密謀要設租界,現在又說不能有租界。這些洋人真會玩。

英、德兩國還提議說乾脆由清政府與各國聯合,在鼓浪嶼設立巡捕房並共同徵稅。

惲祖祁被搞蒙了,只好請示閩浙總督,還好閩浙總督頭腦比較清楚,直接明確拒絕。

三、美國才是最高明的玩家

到了1900年,形勢又發生改變,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藉機進攻北京。

慈禧太后倉惶西逃,任由北京被八國聯國蹂躪,結果,我們的圓明園毀了。

日本政府看到這種形勢,又惦念起廈門來,決定看準時機佔領廈門。首相山縣有朋提出「先逐中國南方之一兔」,這「南方之一兔」就是廈門。

為此,日本製造了一起自焚事件,把他們建在廈門的一座東本願寺燒了,然後派海軍陸戰隊強行登陸,在廈門和鼓浪嶼日夜巡邏。

日本這麼幹,英國和美國看不下去了,你小日本羞辱中國人我們沒意見,你侵犯我們的利益,那就得說道說道了。

他們直接派出軍艦和日本對峙,日本人此時還膽子比較小,不敢得罪這些西方列強,自己把人馬撤走了。

接下來,美國駐廈領事巴詹聲出手了。

慈禧太后倉惶西逃這件事,發生在離廈門幾千裡之外,沒想到竟然起了蝴蝶效應在廈門掀起一陣狂浪。

由於西逃,朝廷陷入混亂撥不出軍餉。這下子廈門炮臺的官兵不幹了,家裡老老少少等著飯吃呢,你朝廷不發軍餉我們吃什麼?在幾個不怕死的煽動下,官兵們想造反。

歷史就是這麼不可思議,老佛爺西逃,意外引發廈門炮臺官兵要起來造反。當然,國力孱弱的國家,再不可思議的事都不讓人意外。

美國領事巴詹聲就是這時候出的手,他慷慨解囊拿出1萬銀元給廈門炮臺發軍餉,並勸說官兵們不要造反,要繼續為國效力。

這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美帝能對中國這麼好?接著往下看。

此時的清政府官員,屬於人家給點溫暖就感恩戴德,恨不得「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沒辦法,被虐太久了,稍微給顆糖吃就好像是吃到山珍海味。

見巴詹聲如此仗義,閩浙總督府竟主動提議,要把鼓浪嶼優先給美國當租界。

沒想到,巴詹聲拒絕了。

這唱的是哪一出?又是太陽從西邊再出來一次嗎?明明昨天還在威逼利誘清政府開闢鼓浪嶼當租界,現在我主動要給你,你反而不要了。

是巴詹聲傻嗎?當然不是,他是太高明了。

折騰了一、二十年,硬是沒把鼓浪嶼開闢租界這件事搞成,說出去都丟人,這麼多個可以在中國縱橫馳騁的老大帝國,怎麼就馳騁不下鼓浪嶼這塊彈丸之地。

巴詹聲意識到:顯然,鼓浪嶼這塊肥肉一個國家獨享是不可能的,只有大家聯合起來才人人有肉吃。

所以巴詹聲又是提供軍餉又是拒絕閩浙總督府給的優先權,就是為了走下一步棋。

在閩浙總督府那裡博得好人緣之後,巴詹聲成了各國領事的帶頭大哥,他用美國「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主張,號召大家共同推動鼓浪嶼成為「公共租界」。

這一提議馬上得到各國以手加額的同意。

帶著各國的支持,巴詹聲去拜會總督許應騤,鼓動他說如果把鼓浪嶼開闢為公共租界,一則可斷了日本人想獨佔的野心,二則還可以兼護廈門,一舉兩得的好事你清政府為什麼不答應呢?

許應騤輕而易舉就被說動了,沒辦法,欠人家替發軍餉的人情還沒還呢。要是拒絕,多不給人面子。

呵呵,人家之前不要租界是假推辭,他許應騤此時被說動是真感激啊,他連想一想巴詹聲包藏著多大的禍心都不敢。

總之,鼓浪嶼開闢公共租界這事基本上已經被巴詹聲運作成功,剩下的只是走程序了。

四、清政府一廂情願給自己找臺階

走程序簡單,難的是文件草擬與定稿。

在鼓浪嶼開闢公共租界這件事情上,清政府和各國領事同樣在文件條款上有分歧,箇中比較複雜與晦澀,咱就挑重點的說。

一是關於「兼護廈門」這件事,清政府的中文版本是明明白白寫著的,但各國的英文版本直接留白。

人家巴詹聲說「兼護廈門」只是口惠,清政府竟然要讓它實至,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二是關於名稱,清政府用的是「公共地界」,各國的英文版本直接用「租界」。

「公共地界」和「租界」差很多嗎?按清政府的理解,差很多。如果是「公共地界」,清政府可以過問鼓浪嶼的行政事務;如果是「租界」,清政府就沒有這個權限。

結果呢?

在各國的英文版本中,「兼護廈門」該留白還留白,該「租界」還是「租界」,你清政府就是一慫國,有什麼資格討價還價。

總得給自己找個臺階下啊,要不多沒面子,對吧?於是清政府外務部在給皇上的奏摺中就有了這樣的說法,大意如下:

廈門是我們自己的,讓別國來保護,這不是失去主權了嗎?所以,把「兼護廈門」這條刪了吧(你看,連留白都不用,直接刪),免得被他國笑話。

至於叫「公共地界」還是「租界」,「地界」與「租界」也就一字之差,除此之外雙方文本內容並無多大差異。我方文本保留「地界」,對方版本就不必計較了,太咬文嚼字,反失我泱泱大國風範。

總之,皇上,您就準了吧。

說的很有道理啊。呵,弱國無外交,只好自己編詞自己爽。

1902年11月21日,《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正式生效。鼓浪嶼從此成了實質上的公共租界。

參考資料:

《鼓浪嶼文史資料》

《公共租界鼓浪嶼與近代廈門的發展》

《廈門的租界》等

相關焦點

  • 因小刀會起義,上海租界真正成了洋人的「國中國」,延續一百多年
    1853年的清政府可以說遭遇了比洋人還要強勁的對手,那就是洪秀全領銜的太平天國。南京城自被八旗鐵騎攻破以來,已經有數百年沒有被其他勢力攻佔了,即便是船堅炮利的英國佬,也沒有攻佔此城,但現在卻被一幫「烏合之眾」佔領,並以此為都城。
  • 【爐邊閒話】租界那些事兒 《一部近代史 半部是上海》系列 之二
    但這個故事也給我造成了一種錯覺,以為上海的租界面積不是很大,不過是幾條大街加幾個公園而已。 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解。 租界的面積很大,佔上海市區面積的八成多。剩下兩成不到的是華界,還分成一南一北兩小塊,不挨著。南面那塊是上海縣城,在今天的南市區;北面那塊面積更小些,在今天的閘北區。
  • 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老三界之外,上海第四界是指哪裡?
    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堪稱「老三界」,產生的後果是「一市三治」。但除了此三界,其實還有魯迅先生《且介亭雜文》所說的「半租界」(且介為「租界」二字的一半),即「越界築路」地區。
  • 鼓浪嶼,還值得一去嗎?
    1903年,多國參與的鼓浪嶼工部局成立,全權管理島內事務,鼓浪嶼正式淪為公共租界。印尼糖王黃奕住,不僅斥巨資打造了佔地1萬多平方米的黃家花園,更在鼓浪嶼興修了100多座新式建築,成了當時島上最大的地產投資者。
  • 洋人租界作惡,杜月笙伸張正義,手段極漂亮
    陳群在為杜月笙規劃遠大前程時,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杜月笙在時代大潮下,把洋人強權樹為檯面上的敵人,把自己先前好講的江湖道義拔到民族大義的高度。誰曾想,這條「高屋建瓴」的建言剛定下不多久,上海灘法租界就鬧出了大事。一九二八年九月十六日,一個臨近中秋節的日子。深夜十一點,法商電車公司司機吳同根,收班後調轉車頭回廠交車。
  • 上海租界到底是什麼地位?難民都想逃進去,日軍真的不敢打嗎?
    1842年籤訂的《南京條約》開放了上海、廣州、寧波、福州、廈門五處作為通商口岸,並允許洋人居住。清朝政府害怕洋人和百姓接觸過多,就要求「華洋分處」,設立專門供洋人居住的區域,所以,一開始租界叫「居留地」。1860年代「租界」這一詞才被正式提出。
  • 寧波當年沒租界 為何出現代表租界的「萬國旗」
    疑惑博物館裡出現巡捕房的標誌和上海租界巡捕房相差無幾網友「寧波老瓜」姓龍,他詳細講述了當時的經過:「兒子最近放暑假,這兩天就帶他去寧波博物館裡走走,希望他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誰知走到二樓東方神舟展廳,介紹外灘巡捕房的建築上就發現了一個小錯誤。
  • 租界「羅宋人」悲慘命運——橫光利一『上海』背景介紹
    租界個羅宋人便越來越多;到年底,有得3200多人哉。介許多難民進來,租界裡別個洋人(尤其是支配者英國人、法國人)心生嫌鄙,弗肯接納——到底窮人一多,治安會得推扳;外加迭眼難民搭自家一樣也是白人,會得敗壞白人名聲,破壞租界次序。失去家國個羅宋難民,無麼洋人個「治外法權」,是當時社會中個頂頂底層,前途多舛。
  • 舊上海公共租界的「紅頭阿三」薪水高嗎,後來他們靠啥謀生?
    「紅頭阿三」是舊上海人對於公共租界「印度巡捕」常用的稱呼。  「租界巡捕房」為啥選用「印度巡捕」,主要是因為租界當局擔心「華捕」在人數上超過「西捕」;也有說法是由於「印捕」在薪資待遇上相較「西捕」與「華捕」而言要低,是租界當局為節約開支所為,在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還有待商榷。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
    1902年中國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籤訂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共有15個國家曾在鼓浪嶼上設置過領事館。1842年,鴉片戰爭後,英國、美國、法國、日本、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等13個國家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同時,商人、傳教士、人販子紛紛踏上鼓浪嶼,建公館、設教堂、辦洋行、建醫院、辦學校,炒地皮、販勞工,成立「領事團」,設「工部局」和「會審公堂」,把鼓浪嶼變為「公共租界」。一些華僑富商也相繼來興建住宅、別墅,辦電話、自來水事業。
  • 屏東人洪明章:在鼓浪嶼舊物中「淘大金」
    屏東人洪明章:在鼓浪嶼舊物中「淘大金」 2011年05月17日 10:27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她來自世界屋脊,但鼓浪嶼卻成了她的標籤……
    直到二十多年前,在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第二年,詹朝霞與鼓浪嶼這座小島不期而遇。 島上的深街幽巷、樓臺庭院讓她痴迷。詹朝霞住鼓浪嶼、看鼓浪嶼、寫鼓浪嶼。她是廈門市社科院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鼓浪嶼研究》的編輯部主任,先後著有《鼓浪嶼學者》(與洪卜仁洪合著 )、《鼓浪嶼——故人與往事》。
  • 黃金榮玩弄江湖手段,賊喊捉賊黑白通吃,成了租界裡的「保護神」
    上一節說到黃金榮成了巡捕房的巡捕之後,幫著洋人狐假虎威,很快,他就覺得這事不能長久,必須設法出人頭地才行。黃金榮做了「包打聽」後,首先讓把兄弟丁順華和程子卿收買一群混混,在法租界各處安排眼線暗哨,然後製造種種事端並加以解決,不斷擴大其影響,以取得法國主子的信任。熟悉黑社會內幕的黃金榮對這類勾當做起來是「熟門熟路」。
  • 塑造孤島:日據前夕殖民話語下的上海租界
    英美等國將自己的政治傳統移植到了上海公共租界,他們在公共租界實行自治,選舉工部局自我管理,組織「萬國商團(ShanghaiVolunteers)」,維護自治。在傳統國家力量難以滲透的縫隙中,多種力量勢均力敵的相互掣肘,反而使表面混亂的上海公共租界湧現出了穩定的秩序,直到日本人的介入武斷地打斷了這種政治實踐,使得上海租界的形象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 鼓浪嶼拼音小道,一條影響所有人讀書識字的小道
    字數:3000,大約閱讀時間:6分鐘1、鼓浪嶼現在是一座旅遊島,島上有自然景觀,有人文景點,也有不少紀念名人志士的場所,比如最大手筆的紀念就是鄭成功,鼓浪嶼上面有鄭成功紀念館,有皓月園,還有日光巖景區的龍頭山寨、水操臺等,整座鼓浪嶼,取個別號叫「鄭成功紀念島」並不會有什麼違和感。
  • 吳越歷史|上海「日租界」與上海神社
    在1845年英國設立上海租界後,美法也相繼在滬建立自己的租界。從這時開始上海從中國大陸被分離了出來,而成為了歐美諸國統治的地盤。作為殖民者而晚於英法美等國人的日本人則聚集在由美英租界合併而成的公共租界中的虹口地區,在事實上形成了一個日本租界。居住在上海的日本人人口逐年增加,最終超過了10萬人。今天的上海外灘,仍能窺探當年匯集全世界的資本與人才的「魔都」上海之繁榮景象。
  • 疫情中的鼓浪嶼:部分民宿歇業止損 開放與「限流」凸顯尷尬
    2月21日,鼓浪嶼公共議事會向全島業主和房東發出倡議書,倡議大家為承租商戶減免租金,減輕經營者的負擔。鼓浪嶼公共議事會是在鼓浪嶼管委會、鼓浪嶼街道辦事處的指導下,由鼓浪嶼駐島單位、居民、商事主體和社會組織、人民團體等多方組成的公共協商平臺。「我們發出倡議是認為商家和民宿承租人實際上是利益共同體。」
  • 巔峰時期的杜月笙,財力到底如何?大抵相當於現在什麼水平?
    這位傳奇的人物究竟是如何起家的呢? 杜月笙的家庭比較困難,他在上海街頭流浪過很長一段時間。後來他偶然加入青幫,並靠著自己的陰狠毒辣,一步一步的登上了青幫大佬的位置。 一、白手起家,艱難創業 杜月笙早年的生活非常的悽慘,在他4歲之前父母就已經雙雙逝去,是杜月笙的舅父一手將他帶大。
  • 列強在清朝設租界?清政府現學現賣,在國外也設立租界,持續29年
    但當時很多別有用心的人,故意貶低清朝,抹殺清朝的成就,拿清朝地面上的外國租界說事兒。他們說的沒錯,英法美德等國是在19世紀末在中國領土上建立過租界,但那是為了保護外國僑民,促進中國跟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是兩情相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