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拾圓
首先解釋一下「租界」的概念,它是一個國家為另一個國家開闢的合法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的租借地。是國力強大的國家對弱小國家的一種侵略行徑。
公共租界,就是多個強大國家在弱小國家共同使用的租借地。
舊中國有兩大公共租界,一個是上海,一個是鼓浪嶼。
一開始,鼓浪嶼只是廈門通商口岸的一部分,後來它是如何一步步被洋人玩成公共租界的呢?下面我們來說說。
涉及的是比較枯燥的史料,我們儘量把它說得通俗些。
一、英國和德國是始作傭者
事實上,在上海還沒被開闢成公共租界之前,英國人就已經盯上鼓浪嶼,並想把它開闢為英國獨享的租界。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戰敗的清政府和英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本來在籤訂條約時,英國人就想加入鼓浪嶼開闢成租界的條款。
然而,當時負責談判的英國官員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覺得鼓浪嶼這塊地髒亂、不衛生,於是放棄了這個要求,只是堅持英國人可以在上面居住。
而清政府也很配合地在條約上寫下「鼓浪嶼仍由英國人暫居」的文字。
後來,英國人後悔了,他們發現鼓浪嶼雖然不衛生,但「景色秀麗,像歐洲南部的城市一樣,是一幅悅人心目的圖畫,很適合居住。」
你看,鼓浪嶼宜居,人家英國人100多年前就發現了。
後悔的英國人怎麼辦?再和清政府談判嗎?英國人才不對中國人這麼紳士,他們直接上了。1844年,英國第二任駐廈領事館領事阿禮國一上任,就大手一揮在鼓浪嶼建領事館,連向清政府打一聲招呼都沒有。
這幢建成的領事館,就成為鼓浪嶼第一座西洋建築,也是我們今天常說的鼓浪嶼1000多幢老別墅的第一幢。
不過這幢老別墅後來因火災被毀,英國人只好拆掉重建。
德國人同樣對鼓浪嶼虎視眈眈,德國政府甚至制訂了一份詳細的計劃,準備不和清政府協商,直接在鼓浪嶼悄悄設立野戰醫院和海軍倉庫,造成既定事實。
等清政府發現,再用強力施壓,到時清政府如果敢說不,就修理它。
德國人就是這麼蠻橫,比英國人還不紳士。
只不過德國人可以不把清政府放在眼裡,卻不得不對英國人有所顧忌,畢竟那是人家先看中的鼓浪嶼。
於是德國人乾脆聯合英國,兩國領事一起向興泉永道(管轄莆田、泉州、永春的政府機構)提出要在鼓浪嶼設立「工務局」的方案。
當時的閩浙總督何璟一眼就看出英、德兩國的野心,他提醒朝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相當於外交部):對方此舉意在用上海公共租界的模式霸佔鼓浪嶼,需小心應對。
清政府還算清醒,直接否定了英、德兩國的方案。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英、德兩國乾脆直接在鼓浪嶼成立「鼓浪嶼道路墓地基金委員會」,想藉由在鼓浪嶼向外國僑民收稅的方式,坐實兩國對鼓浪嶼的行政管轄權。
但這個辦法效果有限,那時鼓浪嶼的外國僑民還不多。
他們又再生一計,聯合所有在鼓浪嶼設有領事館的國家炮製出《鼓浪嶼行政事務改善計劃》,直接讓北京公使團去逼清政府同意。
還好,由於內部分贓不均,各國大使並不齊心,清政府有敷衍的空間,此計還是不成。
二、日本想獨佔鼓浪嶼
1895年甲午中日海戰,清政府戰敗後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形勢有了新變化。日本人企圖獨佔鼓浪嶼,作為向內地滲透的跳板。
為此日本人提出要在鼓浪嶼設立「專管租界」,也不管清政府同不同意,先是強行以低價買下鼓浪嶼一大片土地當日本人的墓地,然後又劃出另外一大片土地要興泉永道道臺惲祖祁批准,歸日本人當租界用。兩處土地加起來佔了鼓浪嶼面積的三分之一。
惲祖祁居然同意了,這貨可真敢做主。
惲祖祁只是對日本人要的位置有餘慮,因為那裡有其它國家的產業和本地人的墓地田產等,怕批准下去惹麻煩,所以改了土地範圍,並專門派人丈量定界。
美國人看不下去了,領事巴詹聲放話給惲祖祁:如果鼓浪嶼可以設立租界,美國早就設了,還輪得到它小日本?
巴詹聲覺得放話還不夠,就又發了一份照會,大意如下:
它小日本說臺灣和廈門商務往來頻繁,所以需要在廈門有租界,我老美的菲律賓殖民地也和廈門聯繫緊密啊,你廈門在菲律賓得有十幾萬僑民吧,那我老美是不是更有資格在廈門設租界?
如果你滿清政府批准小日本而不同意我老美,我們會把這件事看作是對美利堅合眾國不友好。
總之就是,你要是敢同意小日本,那我老美會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你看著辦。
看日本和美國在那裡逼惲祖祁,英、德兩國也沒閒著,他們反其道而行,提醒惲祖祁說:廈門是各國通商口岸,不能有租界。
明明較早前還在密謀要設租界,現在又說不能有租界。這些洋人真會玩。
英、德兩國還提議說乾脆由清政府與各國聯合,在鼓浪嶼設立巡捕房並共同徵稅。
惲祖祁被搞蒙了,只好請示閩浙總督,還好閩浙總督頭腦比較清楚,直接明確拒絕。
三、美國才是最高明的玩家
到了1900年,形勢又發生改變,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藉機進攻北京。
慈禧太后倉惶西逃,任由北京被八國聯國蹂躪,結果,我們的圓明園毀了。
日本政府看到這種形勢,又惦念起廈門來,決定看準時機佔領廈門。首相山縣有朋提出「先逐中國南方之一兔」,這「南方之一兔」就是廈門。
為此,日本製造了一起自焚事件,把他們建在廈門的一座東本願寺燒了,然後派海軍陸戰隊強行登陸,在廈門和鼓浪嶼日夜巡邏。
日本這麼幹,英國和美國看不下去了,你小日本羞辱中國人我們沒意見,你侵犯我們的利益,那就得說道說道了。
他們直接派出軍艦和日本對峙,日本人此時還膽子比較小,不敢得罪這些西方列強,自己把人馬撤走了。
接下來,美國駐廈領事巴詹聲出手了。
慈禧太后倉惶西逃這件事,發生在離廈門幾千裡之外,沒想到竟然起了蝴蝶效應在廈門掀起一陣狂浪。
由於西逃,朝廷陷入混亂撥不出軍餉。這下子廈門炮臺的官兵不幹了,家裡老老少少等著飯吃呢,你朝廷不發軍餉我們吃什麼?在幾個不怕死的煽動下,官兵們想造反。
歷史就是這麼不可思議,老佛爺西逃,意外引發廈門炮臺官兵要起來造反。當然,國力孱弱的國家,再不可思議的事都不讓人意外。
美國領事巴詹聲就是這時候出的手,他慷慨解囊拿出1萬銀元給廈門炮臺發軍餉,並勸說官兵們不要造反,要繼續為國效力。
這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美帝能對中國這麼好?接著往下看。
此時的清政府官員,屬於人家給點溫暖就感恩戴德,恨不得「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沒辦法,被虐太久了,稍微給顆糖吃就好像是吃到山珍海味。
見巴詹聲如此仗義,閩浙總督府竟主動提議,要把鼓浪嶼優先給美國當租界。
沒想到,巴詹聲拒絕了。
這唱的是哪一出?又是太陽從西邊再出來一次嗎?明明昨天還在威逼利誘清政府開闢鼓浪嶼當租界,現在我主動要給你,你反而不要了。
是巴詹聲傻嗎?當然不是,他是太高明了。
折騰了一、二十年,硬是沒把鼓浪嶼開闢租界這件事搞成,說出去都丟人,這麼多個可以在中國縱橫馳騁的老大帝國,怎麼就馳騁不下鼓浪嶼這塊彈丸之地。
巴詹聲意識到:顯然,鼓浪嶼這塊肥肉一個國家獨享是不可能的,只有大家聯合起來才人人有肉吃。
所以巴詹聲又是提供軍餉又是拒絕閩浙總督府給的優先權,就是為了走下一步棋。
在閩浙總督府那裡博得好人緣之後,巴詹聲成了各國領事的帶頭大哥,他用美國「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主張,號召大家共同推動鼓浪嶼成為「公共租界」。
這一提議馬上得到各國以手加額的同意。
帶著各國的支持,巴詹聲去拜會總督許應騤,鼓動他說如果把鼓浪嶼開闢為公共租界,一則可斷了日本人想獨佔的野心,二則還可以兼護廈門,一舉兩得的好事你清政府為什麼不答應呢?
許應騤輕而易舉就被說動了,沒辦法,欠人家替發軍餉的人情還沒還呢。要是拒絕,多不給人面子。
呵呵,人家之前不要租界是假推辭,他許應騤此時被說動是真感激啊,他連想一想巴詹聲包藏著多大的禍心都不敢。
總之,鼓浪嶼開闢公共租界這事基本上已經被巴詹聲運作成功,剩下的只是走程序了。
四、清政府一廂情願給自己找臺階
走程序簡單,難的是文件草擬與定稿。
在鼓浪嶼開闢公共租界這件事情上,清政府和各國領事同樣在文件條款上有分歧,箇中比較複雜與晦澀,咱就挑重點的說。
一是關於「兼護廈門」這件事,清政府的中文版本是明明白白寫著的,但各國的英文版本直接留白。
人家巴詹聲說「兼護廈門」只是口惠,清政府竟然要讓它實至,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二是關於名稱,清政府用的是「公共地界」,各國的英文版本直接用「租界」。
「公共地界」和「租界」差很多嗎?按清政府的理解,差很多。如果是「公共地界」,清政府可以過問鼓浪嶼的行政事務;如果是「租界」,清政府就沒有這個權限。
結果呢?
在各國的英文版本中,「兼護廈門」該留白還留白,該「租界」還是「租界」,你清政府就是一慫國,有什麼資格討價還價。
總得給自己找個臺階下啊,要不多沒面子,對吧?於是清政府外務部在給皇上的奏摺中就有了這樣的說法,大意如下:
廈門是我們自己的,讓別國來保護,這不是失去主權了嗎?所以,把「兼護廈門」這條刪了吧(你看,連留白都不用,直接刪),免得被他國笑話。
至於叫「公共地界」還是「租界」,「地界」與「租界」也就一字之差,除此之外雙方文本內容並無多大差異。我方文本保留「地界」,對方版本就不必計較了,太咬文嚼字,反失我泱泱大國風範。
總之,皇上,您就準了吧。
說的很有道理啊。呵,弱國無外交,只好自己編詞自己爽。
1902年11月21日,《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正式生效。鼓浪嶼從此成了實質上的公共租界。
參考資料:
《鼓浪嶼文史資料》
《公共租界鼓浪嶼與近代廈門的發展》
《廈門的租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