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2020-12-18 騰訊網

明代廖森曾作《三遷教子》詩:

今古誰知孟母賢,殷勤教子地三遷。養蒙肯使為屠販,學禮寧教戲豆籩。一旦功夫私有淑,萬年道統果能傳。看來作聖皆由此,盡說天生未必然。

讚揚孟母殷勤教子,終使孟子成為一代聖賢。

孟母(公元前?~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親,姓仉(zhǎng),戰國時山西人氏。後隨祖上遷徙山東,定居鄒(現山東省鄒城市),以教子有方著稱。孟子能夠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多得力於他的母親。

在我國古代,「胎教」的說法由來已久。早早十月懷胎時,孟母就深深體會到「胎教」的重要性。《韓詩外傳》就載有她的一段話:「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父親孟激,遠赴宋國求仕。孰料卻客死他鄉,那時孟子才三歲。孤立無援的孟母咬碎玉牙,暗下決心,要憑著自己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把兒子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從此孟母不僅精心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更是不厭其煩地注重以「言傳」和「身教」來培養、塑造兒子完美的人格。

孟母畫像

誠實守信教幼子

孟母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事。

在孟子很小的時候時,鄰居家殺豬。孟子問母親為什麼要殺豬 ?孟母隨口答道:"要給你吃肉唄!」可孟母說完就後悔了。孤兒寡母,家境困難可想而知,哪來的餘錢買肉呢?剛才她就是順口一說,本沒有買肉的意思。「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 。不行,我不能這樣做!"於是,孟母七拼八湊,咬牙籌錢,買了鄰居的豬肉做給孟子吃,表明母親並沒有騙他。

買肉啖子

為子「三遷」苦操持

古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說環境對人的影響十分重要。孟家原在馬鞍山下,住處在墓地旁邊,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孩子們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孟母看在眼裡,心中暗道:「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怎麼辦?唯一辦法就是換一個居住環境。

在孟母張羅下,母子遷到了十裡外的廟戶營村,這裡是一個集市。交易時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耳濡目染下,孟子和其他孩子也學會了商人做生意的事情,性格上開始有了錙銖必較的傾向。孟母心下忐忑不安,她不想讓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堅持一定要為自己的兒子選擇一個適合成長的好環境。

大約半年後,她把家搬到了一座學宮附近。那裡常有讀書人來往,優雅的舉止、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附近孩子們,他們便有模有樣地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孟母內心大為高興,由衷感嘆:「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啊!」

孟母三遷

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為了孩子也要去做。

督子讀書喻斷織

貪玩是孩童的共性。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他回家時,孟母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攔腰剪斷,在孟子驚愕時,孟母說道:

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織絹一樣。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學習半途而廢的嚴重後果。「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孜孜勤學,終成天下有名的大儒。

斷織督學

面對孟子的逃學,孟母既沒有罵,也沒有打,而是用「斷織」一事使孟子明白讀書學習不可半途而廢的重要性,從而勤學不止。這種善於藉助事物的道理來教育孩子的方法,確實令人為之擊節讚嘆!

為兒鋪就儒學路

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奇鬥妍,墨學、道學等學說曾經顯赫一時,使人眼花繚亂。然而孟母自有主張,親自為孟子找到了優秀的儒學啟蒙老師。

十五歲時孟子來到曲阜,從此開始接受正規的儒學教育。當時孔子的孫子孔伋教授六藝,他對孟子青睞有加,對左右說:「孟孺子性樂仁義,言稱堯舜,世所稀有也。」從此孟子在其門下埋頭讀了五年,學問德業突飛猛進,最終學問大成,繼承了孔子的衣缽。

學習儒學

應當說,孟子選擇儒家學說作為他畢生奮鬥的事業,終於成為一位不為一己之身而謀,捨生取義,只為憂世憂人而謀國、謀天下的「聖人」,這都是與孟母早期的教育影響密不可分的。

教兒律己當自省

孟母對兒子的教育無微不至,即使在成親之後,在夫婦相處之道上,孟母也為他操心。教導他在夫妻相處上學會包容,凡事自省,不應諉過他人。

孟子認為自己的妻子太過倨傲,曾有意休妻。孟母對兒子曉以大義:

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心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所以恐見人過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袒而在內,踞而視之,是汝非禮也,非婦無禮也。

家和方能萬事興,孟子深感自己錯了。於是心中芥蒂盡除,與妻子和好相處如初。

教子自省

促子遠行展大志

孔子曰:「父母在,不遠遊」。孟子也想和孔子一樣周遊列國,有著傳播思想學說,謀求更大的發展,實現遠大抱負的夢想。無奈雖有青雲之志,為了奉養老母,而不忍遠離故土。

齊國齊宣王不肯積極地推行他的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又擔心母親無人照料。就在這樣的矛盾中,光陰荏苒,孟子已到知命之年,他有些苦悶。孟母知道兒子的心事後,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

「夫婦人之禮,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

孟母像

她告訴孟子,她的職責是在屋內處理家務,贍養公婆,而不需要遠遊。而男子的責任,則需要四方遊學施展才華。如今兒子去實現自己的道義和抱負,自己在家中繼續恪守自己的禮義,各得其所。

這段話擲地有聲,出自懷有偉大母愛的偉大母親之口,是多麼的了不起!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程度的施教。她就像一支蠟燭,燃燒著自己,為兒子照亮前程。

三言兩語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顧慮一掃而空。孟子心情愉悅,便告別母親,踏上周遊列國的徵程。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熱烈的歡迎。他的許多政治主張在各諸侯國都得到順利推行並成功實施。

孟子周遊列國

功成身逝留美名

但就在孟子揚眉吐氣,抱負得以施展,享受萬人敬仰的時刻,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卻一病不起。繼而默默離開了這個她熱愛的世界和她傾注了全部母愛的兒子。孟母去世時獨自一人,並沒有在兒孫繞膝下離世。但她卻並不孤獨悽苦,因為她看到自己的兒子能在列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終於成長為一代聖賢。滿懷著一個成功母親的歡欣,她幸福的閉上了眼睛。因為這正是她最大的願望,也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在歸葬故裡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相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如今在山東鄒城市北二十裡的馬鞍山麓,有古柏參天的孟母墓,有歷代石刻頌揚她的堅貞志節與慈母風範,並建有孟母祠。

孟母三遷祠

可以說,沒有什麼比養育一個聖賢的兒子更偉大。孟子因他的思想而不朽,孟母則因她的愛和她獨特的智慧見識,在浩繁的青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結語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孟母的細心呵護和培養最終使孟子成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由於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孟子合稱「孔孟之道」。

「孟母教子」的故事傳頌了兩千多年,已成為教育子女的母親典範,孟母也被譽為「母教一人」。這位偉大的母親,以她非凡的毅力和韌性,數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堅守志節,對孟子用心哺育,精心教養其長大成人,既成就了孟子,使之成為後世儒家追慕嚮往的「亞聖」;其自身也留下了諸多教子佳話,她本人更成為名垂千古的母親楷模,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孟子誕生地鄒城市,選定孟母生孟子之日作為「中華母親節」,因為這一天仉氏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母親。自2007年開始已連續十餘年成功舉辦「中華母親文化節」,有力弘揚了儒家思想和母教文化。

參考資料:《孟母》 《孟母教子》《中國古代四大賢母》

相關焦點

  • 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位女性之孟母:四大賢母之一,教子第一人
    現在人們也很重視胎教,比如妊娠期間給胎兒聽聽音樂等等,所不同的是現代人們重視的是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和技能的培養,而古人則是身體力行,對孩子以至於胎兒教之以德,重視道德的培養。其實孩子在母親的身體裡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能夠與母親溝通,懂得母親的喜怒哀樂。母親身心端正、心境祥和,自然會帶給孩子良性信息,有利於孩子形成優良的品格。
  • 冷水江市二中:「孟母三遷」遷出一流校園
    紅網時刻12月22日訊(羅曦) 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冷水江市作為傳統工業城市,隨遷子女就讀問題給政府帶來了巨大的學位壓力。為了減少班額,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市二中三年搬了三次,也上演了一幕孟母三遷的故事。
  • 孟母廟會記
    孟母在這裡興德化,勸農桑,祈求上蒼保佑以興蠶事。公元前317年,孟母卒於陽穀,葬於今平坊村南。後來,孟子扶柩歸魯。孝婦七人,孟母居其五。孟母祈蠶祠遂建於今陽穀縣石佛鎮平房村南。舊為陽穀八景之一。祭祀篇每逢農曆二月初二,孟母廟舉行廟會,四鄉孟氏及遠近士民,紛至沓來,拜謁先賢,祈福許願,企盼聖賢福佑。
  • 環境造就人,讓孩子養成愛學習懂《德》、《禮》、《孝》的好孩子
    對於今天285期的太湖字謎,我先大體看了一下,今天字謎的重點講述的是《孟母遷》,那麼孟母遷是什麼意思呢?所謂孟母遷意思就是說的孟母三遷。那麼孟母三遷有是講的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孟母三遷的故事。
  • 母愛:《遊子吟》是一種,孟母一種,你眼中的母愛是什麼樣子?
    還有另外一種母愛是「孟母三遷」中孟母的愛。在傳統的觀念中,母親所處的角色是在家洗衣做飯,所以有「男主內女主內」傳統觀念,孩子的教育很少是母親操心的事情,因為那時的主流文化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註定了大部分女性的角色只能是操持家務。沒有知識,便不能很好地教育子女,最多是講講做人的道理。這些因素就更能彰顯孟母的偉大之處。
  • 孟母除了三遷還這樣教育孩子:正人先正己,對人寬厚不苛刻
    ,"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教子佳話廣為流傳。孟母說:為什麼呀?孟子說:她伸開兩腿坐著,坐像太沒禮貌了。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進房間,看他兩腿分坐,箕踞向人。孟母說:你進家門,有沒有事先打招呼?
  • 從小孩學大叔吆喝收廢品,聯想到孟母三遷,論教育環境的重要性
    古代就有孟母三遷的例子。圖片來源網絡孟子小時候家住在墳墓附近,他做遊戲就做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孟母便把家搬集市附近,孟子做遊戲又學商販殺豬,孟母又將家搬到學校附近旁,孟子做遊戲便學起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是教育孩子的好地方
  • 曲阜鳧村「四孟」:曲阜南鳧村孟子故裡坊孟子故宅孟母故井孟母林
    村落形成於春秋戰國,孟母三遷即由此而始。相傳,當年孟母在白馬河畔洗衣,見鳧鳥落於水中,視為吉祥之兆,故取村名為鳧村。村口路西,有一座四柱三楹三樓木牌坊,木鬥拱承託歇山灰筒瓦頂,頂上裝飾有五脊六獸,坊柱有石雕夾杆石保護,坊額「孟子故裡」四個貼金大字顯得熠熠生輝。坊南北長7.5米、東西寬2.2米、高約12米,古樸典雅,為後來重建。
  •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僅僅是參加戶外活動!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由於獨立性強的孩子經常都是做事有明確的目的,能主動地做事,而且是有目的性去步履的,進取心以及克服難題的堅強意志。所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助於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並能為孩子長大以後更好的適應社會。那麼,做家長的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
  •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這個原理你得明白
    爸爸媽媽也要有時間管理,並把這個時間管理傳遞給孩子。時間管理需要長時間培養,但是可以培養的。省心的父母通常孩子有自主的良好時間管理,不省心的父母通常孩子時間管理非常紊亂甚至沒有。第二步:引導進入學習狀態(降低學習的閾值)。有的孩子不需要引導,會自動切換。有的孩子非常困難。注意,引導進入學習狀態,並不是反覆叮囑孩子要專心。
  • 中產父母的焦慮:學馬術、練鋼琴、下圍棋,只為培養孩子的社交圈
    中產父母之所以拼盡全力,目的只有一個:只為培養孩子的社交圈。中產父母為什麼竭盡全力的培養孩子的社交圈?孟母三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熟知,在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
  • 家長常帶孩子去這些「該去的地方」,他的智商和情商會更高!
    在他在教育理念中,一直強調的是環境、教育對孩子成長的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他相信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是同樣的,而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就能把孩子培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人。可見,孩子的成長與環境、外部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些關係,只要父母足夠用心,就可以創造出來。
  • 【有聲日語】《孟母斷織》上村松園
    每每當我想起我所繪的《孟母斷織》一圖時,我便常能聯想到一代儒者安井息軒先生的這句話。誠然,母親是最適合做教育孩子的人,因此我不得不深切的感受到身為母親責任的重大。息軒先生のご名言のごとく、賢母の子に愚なものはひとりもないのである。如息軒先生名言,母賢便沒有愚子。昔から名將の母、偉大なる政治家の母、眾にすぐれた偉人の母に、ひとりとして賢母でない方はないと言っても過言ではない。
  • 【教育】雞娃雞出新境界:「杭州文鼎孟母雞血群」厲害了!你怎麼看?
    文鼎苑早就在江湖上聲名大振,因該小區家長的勵志雞娃,使得文鼎苑被譽為「杭城第一孟母盤」。 在該小區的各種業主群中,最為火爆的當屬專注於孩子教育的業主群「文鼎孟母雞血群」。一聽這霸氣側漏的群名稱,就讓人血脈噴張,摩拳擦掌。
  • 桂城「孟母學堂」推動社區大家庭建設!
    孩子快樂「追劇」 學習成語知識「孟母學堂」是尖東社區組織開展的給學前兒童講授成語故事的志願服務特色項目,由社區居民自發當故事老師。不同於傳統的讀書活動,「孟母學堂」教學方式靈活多樣,上一次可能是情景劇,這一次就變成小魔術,下一次還可能是物理實驗。
  • 【妙筆生花】《孟母戒子》故事擴寫
    她的母親聽了有點生氣,她本來以為孟子會將知悔改之後絕不再犯,可是依現在看來他根本就沒有一星半點的悔改語氣,並且,還那般神態自若,如果不在好好的教訓一下這孩子,估計他長大後會釀出大禍啊,一定要好好的批評一下他,但是直接說又有些太傷人了,怎樣才是個萬全之策呢?於是她想了又想,終於想到了一個萬全的方法,她心疼地撫摸著她那一心一意織出來的布。
  • 如何培養一個自信、優秀的孩子?做好這3點就夠了
    每個孩子在7歲之前,人格都可以被養成,而最為關鍵的階段是在0-3歲,因為0-3歲的孩子就像一塊海綿,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十分好奇,他們會去無意識地學習和模仿大人是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