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國力排行榜及滅國表

2021-01-08 數據中的歷史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分爭,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國、晉國、楚國、宋國、鄭國、衛國、魯國、吳國、越國、秦國等。同時春秋時期的兼併戰爭也極為激烈,其中以楚國為最,大大小小國家共兼併45個,幾乎佔了春秋諸侯國的三分之一。到戰國時大大小小僅剩二十餘個諸侯國了。

超弱小國(28國:名不見經傳)

倪國、逼國、莘國、箕國、岐國、駘國、大庭國、觀國、姜國、瑕國、六國、豐國、柳國、微國、道國、有窮國、翨陽國、絢國、過國、泉國、佟國、六國、英國、蓐國、姒國、祝其國、鄟國(滅於魯)、淳于國(滅於杞)

弱小國(101國:國小地少)

根牟國、毛國(滅於周)、祭國(滅於鄭)、賈國(滅於晉)、極國(滅於魯)、桐國(滅於楚)、邶國(滅於周)、荀國(滅於晉)、扈國、軫國(滅於楚)、魷國(滅於楚)、魚國(滅於楚)、萓國(滅於秦)、彭國(滅於周)、胡國(滅於楚)、邳國、任國、鄾國(滅於楚)、介國(滅於齊)、應國(滅於楚)、鄶國(滅於鄭)、亦鄶國、古密國、夔國(滅於楚)、胙國、郇國(滅於晉)、費國(滅於齊)、黎國(滅於晉)、頓國(滅於楚)、雍國(滅於晉)、巢國(滅於楚)、滑國(滅於秦)、茅國(滅於鄒)、焦國(滅於晉)、顓臾國、柏國(滅於楚)、牟國、賴國(滅於楚)、谷國(滅於楚)、凡國(滅於楚)、向國(滅於莒)、梁國(滅於秦)、郕國(滅於齊)、弦國(滅於楚)、郜國(滅於宋)、須句國、邿國(滅於魯)、鄖國(滅於楚)、皖國、邘國(滅於鄭)、楊國(滅於晉)、縉國(滅於魯)、井國、共國(滅於衛)、諸國、冀國(滅於虞)、蘇國(滅於狄)、耿國(滅於晉)、肥國(滅於晉)、鄀國(滅於楚)、蓼國(滅於楚)、隨國(滅於楚)、黃國(滅於楚)、劉國、唐國(滅於楚)、絞國(滅於楚)、羅國(滅於楚)、鄅國(滅於魯)、畢國、炎國(滅于越)、鍾吾國(滅於吳)、遂國(滅於齊)、宿國(滅於宋)、戴國(滅於鄭)、葛國(滅於宋)、江國(滅於楚)、媵國(滅于越)、項國(滅於齊)、葉國、鞏國、聶國、鄣國(滅於齊)、祝國(滅於齊)、刑國(滅於衛)、郤國(滅於晉)、息國(滅於楚)、謝國(滅於周)、權國(滅於巴)、霍國(滅於晉)、沈國(滅於蔡)、苪國(滅於晉)、蔣國(滅於楚)、鄖國(滅於楚)、管國、譚國(滅於齊)、紀國(滅於齊)、舒國(滅於楚)、蕭國(滅於楚)、萊國(滅於齊)、杞國(滅於楚)、州國、虞國(滅於晉)、鄫國(滅於莒)

中等國(11國:稍微有點實力)

代國、中山國、鄧國(滅於楚)、申國(滅於楚)、薛國、曹國(滅於宋)、虢國(滅於鄭)、許國(滅於楚)、呂國(滅於楚)、莒國(滅於楚)、邾國(滅於楚)

二流強國(6國)

衛國、陳國、巴國、雍國(滅於楚、秦、巴聯軍)、蔡國(滅於楚)、徐國(滅於吳)

準一流強國(4國)

鄭國、宋國、魯國、燕國、

一流強國(6國)

晉國、楚國、齊國、秦國、越國、吳國

其中以晉國的霸業最強盛,也最持久,人才更是遠遠多於楚國

楚國次之,霸業稍遜於晉國

然後是齊國,齊桓公雖第一個稱霸,但子孫似乎不怎麼樣,齊桓公之後,齊國霸業一落千丈,兩百年內未曾有出彩之處

秦國因為有秦穆公,稱霸西戎,霸業僅次於齊國

越國吞併吳國,北上爭霸,成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

至於吳國,因為亡于越國,故排在吳國之後

相關焦點

  • 敲響「禮崩樂壞」的協奏:春秋時期,晉國諸侯為何頻繁被弒?
    在我國的歷史上,不少君主帝王都會通過建立章法制度的手段鞏固自己的地位,把國家的實權掌握在自己的手心裡,春秋時期的禮樂制度也正是如此。到了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各自稱王,原有的禮樂制度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壞,幾個諸侯國中要屬晉國實力最為強大,但看似強大的它在內部其實有著嚴重的內亂,諸侯甚至頻繁被殺,導致其國內禮樂制度嚴重崩壞,而這也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譜寫出了一首協奏曲,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晉國國內紛爭不斷,諸侯頻繁被弒呢?
  • 為何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熱衷於爭霸,而不是吞併和滅國?
    從春秋初到春秋末,雖然能坐上霸主之位的人並不多,但稍微強大一點的諸侯國都想稱霸。這就是春秋的現實。所謂「霸主」,就是諸侯之長。為什麼春秋諸侯如此熱衷於爭霸,卻不通過消滅和吞併其他諸侯國來壯大自身呢?首先,需要特別強調的核心關鍵是,爭霸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爭取更多資源以發展壯大自身的手段。
  • 春秋時期的戰爭,尚且講究禮儀,為何戰國時期卻毫無顧忌?
    春秋戰國的諸侯國性質不同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很多人都把春秋戰國放在一起,認為這是一個時期,但其實並非如此,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雖然在時間上連在一起,其內諸侯國也都屬於正常的世襲更替。但其實兩者所涵蓋的眾多諸侯國在性質上卻截然不同。
  • 春秋時期,諸侯王是否幹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後漢書》中,沮授給袁紹說的話:「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齊桓公)不過,雖然說最早出自於《後漢書》,但其實,這句話本身說的,就是春秋時期的事情。這裡的「天子」,自然指的是周天子。「諸侯」則指的是諸侯國的那些國君。
  • 春秋諸侯模仿周天子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無論是封建社還是奴隸社會天子都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且這種權力不被容許下放,但是在春秋時期卻出現了各國諸侯僭越禮制學習天子的事件,本篇文章將帶領著讀者探究春秋時期諸侯頻繁僭禮的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君多稱「公」、「伯」,為何楚國卻稱「楚王」?
    春秋時期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在幾乎所有諸侯國國君的稱呼都是「公」、「伯」等爵位的時候,南方那個國土遼闊的楚國卻是個另類,它的國君自稱「楚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楚王」的由來,是要官不成的惱羞成怒春秋時代的各諸侯國沒有一個是毫無背景的,每一個都有著顯赫的家世,楚國也不例外,楚王室的祖先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這在帝王譜系中有明確的記載。黃帝有子名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娶滕氏,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吳回,其中吳回生陸終。陸終第六子名季連,就是楚國王室的先祖,羋姓。看過《羋月傳》的應該清楚,這是楚國的國姓。
  •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形勢圖
    所謂橫向對比,就是同一時期,不同諸侯國國君的在位情況、各諸侯國發生的歷史大事件,例如共和行政之年,乃魯真公濞十四年、齊武公十年、晉靖侯十八年、宋釐公十八年等;《春秋左傳》始記的魯隱公元年,乃齊僖公九年、晉鄂侯二年、宋穆公七年等;周幽王十一年,幽王被犬戎所殺,周東遷洛邑,秦始列諸侯,鄭始祖武公亦被犬戎所殺。
  • 春秋戰國時期,小國生存戰略何其多,除了附庸、委質,還有它
    導語: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小國,在諸侯爭霸戰爭中,小國是如何生存的?與大國聯姻、委質於大國、附庸於大國 提起春秋時期,大家首先會想到春秋五霸,專業一點的會想到春秋三小霸,或者後來的戰國七雄中那些大國,或者根據成語或典故會想到鄭國、魯國、衛國、宋國……,其實春秋時期的中原大地跟中世紀的歐洲一樣,小國林立,諸侯滿天飛;戰爭頻發發生使大國興衰無常,小諸侯國存亡更是朝夕可變。
  • 享國近2000年,春秋戰國時期最古老的諸侯國——越國是什麼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諸國並立,互相爭霸,這裡面有些相對大的諸侯國就很有名氣,還留下了很多典故,比如「臥薪嘗膽」,這就是越王勾踐的典故,那麼,這個越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越人對於商朝戰事起到很大作用,卜辭經常記載商朝命令越人參加戰爭,在武丁時期兩者關係頗為密切。《竹書紀年》記載,周成王24年「於越來賓」,這也是「於越」之名第一次見諸史料,春秋早期,越國就一度強盛甚至威脅到北邊的齊國,魯桓公和鄭莊公曾在越國會盟,齊桓公語管仲稱「天下之國,莫強于越」,後來的楚莊王徵服了吳國和越國並將其作為附庸。
  • 春秋十二諸侯之「超級大國的覆滅」
    春秋時期,曾經出現過一個超級大國,大到可以稱霸諸侯。不過後來它解體了,解體後的三個國家形成了「戰國七雄」中的其中三雄。圖片來自百度這麼強大一個國家怎麼會解體呢?如果不解體,它能統一天下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國度。
  • 春秋戰國時期位於今江蘇省境內的諸侯國列表及最後歸宿
    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各諸侯國相互徵伐兼併,江蘇分屬齊、魯、宋、吳、楚等國。至戰國時期,南方的越國滅掉了吳國,後西方的楚國又滅掉了越國,此時江蘇歸屬楚國管理。西周分封圖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個時期曾經出現在江蘇地面的各個國家的概況,以及它們最後又是怎麼消亡的。吳國:前12世紀―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遊地區的姬姓諸侯國,也叫句吳,首任國君吳泰伯。
  • 春秋戰國存在最長的諸侯國有哪些?
    春秋戰國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周代分封的諸侯國很多,但經過春秋戰國的兼併潮,最終還留下來的大家首先想到的也就是戰國七雄這幾個留到最後的,那麼到底哪些諸侯國存在時間最長呢?戰國七雄之中,趙魏韓是三家分晉的時候才建立的,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到春秋時期大約還有170多個國家。除了戰國七雄,這些國家實力也很強。
  • 魯國春秋之前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諸侯,為何變成弱國,原因在此
    戰國末期最強的是秦國,大家應該都知道,秦滅六國嘛,而春秋時期最強的呢?大家應該也不會陌生,春秋五霸,那麼戰國初期和春秋初期呢?
  • 春秋爭霸爭的是什麼?為什麼說五霸是五位諸侯而非五個諸侯國?
    對於春秋五霸,可能很多人會有個誤區,就是認為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實力最為強盛的五個諸侯國,但事實上,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最能「號令天下」的那幾個諸侯,而其原因要細說起來,那就得和春秋這個時代背景相結合了。
  • 春秋時期有影響的十大著名人物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平定宋國內亂,一匡天下,成為第一個中原霸主。 春秋時期政治家,「春秋五霸」之一。稱霸西戎,對秦國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 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晉國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在這期間發生了春秋時代最大的五次戰爭,晉國四勝一敗。這四次戰爭分別是城濮之戰、崤之戰、鞍之戰、鄢陵之戰和邲之戰。在這四次戰役中,晉的主要對手是楚國,其次是秦國與齊國。楚在春秋時先後吞併四十五國,國土面積最為廣大。
  • 春秋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從不滅國?不然,四大強國滅國上百
    在網絡上經常看見一種觀點,是說春秋時代的戰爭講規矩、講禮儀,甚至有人說春秋戰爭是貴族的遊戲,戰爭是為了贏得「稱伯、仁義、尊王」等名聲,進而獲取政治資本,來增強本國在天下諸侯當中的影響力,也很少有滅國之舉。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平王遷都之後的周朝被稱為東周,而由周武王立國至周幽王被殺的時期則稱為西周。在周平王東遷後,有三個諸侯國獲得了比較大的利益,並在春秋時期相繼稱霸。那麼,問題來了,這三個諸侯國分別是誰呢?一、秦國秦國(前770年—前207年),是周朝時在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
  • 蘭之香蓋一國,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的鄭國君主,世人稱他蘭草轉世
    春秋時代,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總共294年。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