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足不出戶的抗疫和雲辦公時,為了讓心裡醫生少賺點,我選擇了追劇和看電影。恰巧這個假期看過兩遍的《極速車王》在北京時間2月10日上午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和最佳剪輯兩項大獎。
《極速車王》名字確實有些俗,但對於車迷它演繹了兩位傳奇的賽車偶像:卡羅爾·謝爾比和肯·邁爾斯;對於影迷它是種土豆的傑森·伯恩特工和最帥蝙蝠俠布魯斯·韋恩的聯袂出演;對於復古迷而言,它還原了那個年代的色彩;對於我而言,還喜歡它V8引擎的聲浪。
《極速車王》基於真實故事改編,講述由美國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和戰後居住在美國的英國車手肯·邁爾斯帶領設計師、機械師團隊,應亨利·福特二世要求,為福特打造一款可以擊敗恩佐.法拉利的法拉利賽車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的統治地位。最終福特GT40在1966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成功擊敗法拉利,並蟬聯1967和1968年的冠軍。
但這裡不是影評,還會有劇透。意在借這部電影來抒發下觀影時的放鬆與澎湃,以及觀影后的感傷和懷念。回味時則腦海始終停留著肯·邁爾斯開車時快樂的表情。
對於復古的追逐
關於奧斯卡獲獎的一些報導中,將《極速車王》定義為體育題材電影,這很準確。但是對於喜歡車和復古的人來講,這更是一部難得的汽車題材復古電影。
當下,有人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生活,有人則越來越懷舊。近期追的《新世界》,我的視角盯在了燒煤取暖的爐子、旋轉號盤電話、編織的暖水壺等。這些在我小時候也用過,而這個時間跨度已是半個世紀。
在經歷「非典」到此次「新冠肺炎」的17年裡,我們身邊所使用的物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簡單的例子,你有多久沒開過手動擋的車了?甚至現在連自動擋杆也變成旋鈕或按鍵了。
然而時代在輪迴,多年前的流行正在復甦,也有一群人開始了對老物件、老設計重拾,復古風潮隨之興起。有人說,這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但是我想留住的是對過去的美好,讓我們始終還有動力去前行。而《極速車王》這部電影恰巧符合這些精神上的需求。
哪怕只聽引擎轟鳴都足以陶醉
作為一個喜歡車的人,在《極速車王》看見自己的偶像卡羅爾·謝爾比駕駛阿斯頓·馬丁DBR1在1959年勒芒大賽上奪冠時,情緒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在柳泉賽道,肯·邁爾斯駕駛Cobra,引擎的聲浪、換擋的動作、切彎、超車、衝線,一切都那麼如痴如醉。
要知道,如今V6時代的F1早已經失去了前幾年V8的高亢,你的觀賽荷爾蒙也如同《新世界》的鐵林一樣,用藥也不會起色。我相信,無論你喜不喜歡車,都會在觀影時成為車迷。就像我很少看女籃,但這幾晚成為了中國女籃的球迷。所以,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和最佳剪輯獎實至名歸。
Ford VS Ferrari
雖然這是英文片名,但不想去過多評論這兩個品牌。福特和法拉利都是汽車工業上,令人尊敬的企業。同時,我一直都是法拉利F1車隊及恩佐·法拉利本人的車迷。不過恩佐老爺爺的「毒舌」確實「成就後人」:貶低蘭博基尼只能做拖拉機;激怒了亨利·福特二世。
多年之後,影片中代表福特去談判的野馬之父李·艾柯卡成為了克萊斯勒的拯救者(現實中他並未參與當年的談判)。在克萊斯勒,他和卡羅爾·謝爾比再次聯手推出了另一款傳奇車型:蝰蛇。而如今,收購了法拉利的菲亞特與克萊斯勒早已「成親」多年,去年底還「納」了標緻雪鐵龍,成為新的汽車巨頭。而福特GT在半個世紀後也重獲新生,再度在勒芒奪冠,至今仍在徵戰。
大公司病與術業有專攻
卡羅爾·謝爾比在福特總部看見的一個紅色文件夾經歷4手才到亨利·福特二世手上的低效率,恰恰也是現在很多大公司的問題。如此貼切!
外行人管內行人,也是現實中非常常見的事情。也就有了劇中卡羅爾·謝爾比用高超的車技把亨利·福特二世開哭的橋段。
雖然,劇中的福特公司VP裡歐·畢比被黑的體無完膚,1966年他也確實在亨利·福特二世默許的情況下,下達了三車同時衝線的指令。但現實中,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營銷專家和管理者,並在職業生涯後期服務於美國政府,在這個領域則是裡歐·畢比的專業。
冠軍是否代表一切?
在1966年的勒芒大賽中,一路領先的肯·邁爾斯在最後放慢了車速,讓記者拍下這張三輛福特GT40並排衝線包攬冠亞季軍的最佳宣傳照。它有著極大的公關營銷價值,我理解裡歐·畢比的想法。而這也為福特進軍歐洲市場打下基礎。不過法拉利在次年就完成了復仇,1967年在有福特主場寓意的戴通納24小時耐力賽上,法拉利用同樣的方式,以3輛法拉利並排衝線包攬冠亞季軍。1968年戴通納,保時捷和GT組別的克爾維特都是冠亞季軍,都採用了同樣的方式衝線。
然而,由於那個年代對賽制規則理解的疏忽,也沒有team radio及時向車手傳遞信息,肯·邁爾斯最終因起跑在前,行駛距離短8米而痛失冠軍。
肯·邁爾斯對卡羅爾·謝爾比說:「你承諾給我的是參賽的機會,不是勝利的機會。」有些人說:「冠軍不代表一切,沒能奪冠也不代表一無所謂。肯·邁爾斯依然是無冕之王。」恩佐·法拉利老爺子則為他脫帽致敬。然而,對於實力超群的肯·邁爾斯而言,這個結果顯然極度遺憾和惋惜。
肯·邁爾斯是二戰退伍的英國坦克兵、卡羅爾·謝爾比的知己、研發福特GT40 車型的功勳成員。如果不是為了這張照片,他還將是被更多人銘記:同一年獲得世界汽車耐力錦標賽大滿貫的男人。1966年,肯·邁爾斯駕駛福特GT40獲得了戴通納 24 小時耐力賽和賽百靈 12 小時耐力賽冠軍。然而迄今也沒有人能做到戴納通、賽百靈、勒芒三冠的成績。
兩位賽車界傳奇的不同人生
雖然當年的人們有理由相信,1967年肯·邁爾斯可以在勒芒捲土重來,但在1966年勒芒大賽結束不久後的一次試車中,肯·邁爾斯永遠的離開了。勒芒的冠軍牆上,永遠不會出現肯·邁爾斯的名字。他永遠都是人們心中偶像,是賽車界的傳奇,是卡羅爾·謝爾比的知己,是他妻子的好丈夫,是他兒子的好榜樣。
他最後駕駛的內部編號為J-car的測試車 ,正是第二年(1967年)福特勒芒奪冠車型GT40 MKIV的原型車。
劇中的結尾並沒有去刻意渲染傷感,現實中的卡羅爾·謝爾比在痛失摯友後,也一直在續寫著傳奇。Shelby車型輝煌之時,甚至還沒有AMG、M。影片中,卡羅爾·謝爾比的心臟問題是真實存在的。1990年,他接受心臟移植手術,隨後又從兒子那裡移植了腎臟。1992年,卡羅爾·謝爾比入選美國汽車名人堂,然後用移植來的心臟和腎臟參加了人生最後一場賽車,並差點打破最快圈速。2002年,卡羅爾·謝爾比重回福特。2012年5月10日,卡羅爾·謝爾比永遠離開了他割捨不下的賽車。
加餐時間:戲份少影響大的兩位
電影結束,但還有兩位在劇中戲份很少的角色,在現實中卻影響深遠:
1966年最終幸運獲得勒芒冠軍的是布魯斯·邁凱倫,沒錯,你沒看錯,就是他,邁凱倫F1車隊的創始人。但不幸1970年6月,邁凱倫在古德伍德賽道測試新車M8D時不幸身亡。雖然1966年布魯斯·邁凱倫奪冠,但他是英國人,不能完全算美國贏得了比賽。於是1967年,曾經是卡羅爾·謝爾比在阿斯頓·馬丁車隊時期的對手,後成為其麾下車手的丹·古尼和A·J·福伊特駕駛著上文所說的GT40 MKIV奪得勒芒冠軍。在奪冠後,丹·古尼激動的把旁邊人遞過來的一大瓶香檳搖晃完噴向了亨利·福特二世、卡羅爾·謝爾比、其它車手以及記者……對,你依然沒看錯,從那以後領獎臺的噴香檳成為了最為美妙的時刻。
也許我還會再看幾遍,你呢?
在2019-2020這個漫長且難熬的冬天,我不想去悲傷。春天會到來,疫情會攻克;願科比和GIGI安息,願舒馬赫早日康復。最後,引用一段肯·邁爾斯的話作為結束:
I am a mechanic. That has been the direction of my entire vocational life. Driving is a hobby, a relaxation for me, like golfing is to others. I should like to drive a Formula One machine, not for the grand prize, but just to see what it is like. I should think it would be jolly good fun!
——Ken Miles
我是機械師。這一直是我整個職業生涯的方向。開車是一種愛好,對我來說是一种放松,就像打高爾夫球對別人一樣。我想開一級方程式賽車,不是為了大獎,而是想看看它是什麼樣子。我想一定會很好玩!
——肯·邁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