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從軍行》裡的青海

2020-12-22 青海日報

多年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在讀唐詩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尋找青海的影子。我很想知道,古時候的青海,在詩人眼中究竟是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還是浩瀚如海的大漠戈壁。

當我讀到盛唐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的時候是欣喜的。因為在這之前,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詩句是杜甫《兵車行》中的「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杜甫詩中的那種天怒人怨的悲涼情景往往令我不寒而慄。雖然,杜甫的《兵車行》描寫的是徵戰時的殘酷現實,深刻地反映了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生活。但我對這首詩還是有些牴觸的,我不想我們的大美青海在世人的眼裡是那麼的陰森與悽涼。

好在,我遇到了王昌齡的邊塞詩《從軍行》(其四)。邊塞詩在唐詩裡佔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域,頻繁的邊塞戰爭讓他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關心普通百姓生活、彰顯漢唐軍威的邊塞詩,比如下面這首: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反映的是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由於這首詩寫出了戍邊將士的心聲,被將士們爭相傳唱。詩的前兩句描繪西域壯闊的塞外景色,藉以渲染戰爭氣氛,後兩句集中概括了戍邊將士長期參與的殘酷戰爭生活以及決心破敵的英雄氣概。整個詩句與將士宏偉的抱負緊緊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意境開闊。僅一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將我眼中的青海和詩中的青海重疊,折射出五彩斑斕的炫目光芒,使青海的山山水水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景象——有縱橫千裡的祁連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還有流水潺潺的小溪和綿延千裡的大草原。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古人稱其為「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 「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王昌齡是盛唐時著名的邊塞詩人,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他的邊塞詩以平凡無華的言語描述邊境戰爭的悲愴,意境恢宏,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至於詩人為什麼要在此詩中同時提及青海與玉門關,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於是在詩的畫面上出現了青海與玉門關。與其說,這是將士瞻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詩人和將士腦海中同時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詩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都被詩人融合在慷慨悲壯而又激昂的景色描寫中。

西域,最早指周朝諸地。自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到了後來,西域演變為我國西部地區的含義,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屬於西域的範圍。

我時常在想,王昌齡既然到過西域,那他一定來到了青海湖,要不他怎能寫出如此境界開闊、氣象宏偉的詩歌?!詩人行走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時,正為國家的安危憂心忡忡,他的眼裡還有風景嗎?詩中的青海是指青海湖一帶,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那時候青海還沒有建省,但對於長雲即陰雲密布的解釋,我是頗有微詞的。我是見過青海長雲的人,領略過青海長雲的雲蒸霞蔚與變幻莫測。青海湖邊空氣稀薄,空氣特別通透,雲彩流動得快,而此刻的雲,也一定是白雲。但因為詩中一個「長」字,讓我們真正地認識了古時候青海,這個「長」有著一種奇妙的力量,仿佛把一切打開了,它把青海湖的縹緲素潔、遙不可及放得無限大,就因為詩人詩中的一個「長」字,使綿亙千裡的雪山變得暗淡無光。更何況詩人是行走在烽火連天、旌旗翻卷、胡笳聲咽、柳笛悠揚的邊塞。也只有這個「長」才能託起詩人的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詩人的愛國情懷與豪情壯志被戰火點燃至沸點。於是,詩人鐵骨錚錚的詩句從胸中汩汩流出,一發不可收拾。

漫漫邊關,風沙滿地,放眼是一望無際的青海湖,湖的對岸橫亙著綿延千裡的茫茫雪山,抬頭是飄忽不定的長雲,讓詩人聯想到頻繁的邊塞戰爭遠未停止,遠徵將士的歸程亦遙遙無期。我想,一定是青海湖的長雲承載了詩人太多的不幸和傷痛,詩人的一腔憂國憂民的思緒,化作邊關的一縷煙雲,隨風飄向萬裡之遙的故鄉……

歲月裹挾著青海的黃沙,雄渾、蒼涼、清絕,成為千古人傑王昌齡詩歌的生命底色,葳蕤在青海廣袤的大地。詩人為我們呈現了一片特定時間內蒼涼、空寂、蕭瑟的邊塞景觀,也給中國詩壇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推薦閱讀

【夜讀】絲路大通

【夜讀】軟兒

文/清香

刊發於2018年5月11日《青海日報》第12版

責編/韓旭婷

監製/鍾自珍 總監製/劉蓉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青海長雲暗雪山-從軍行七首
    從軍行七首
  • 唐詩來了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從軍行王昌齡
  • 「夜讀」千年「水眼頭」 百年水井巷
    翻開西寧的歷史畫卷,許多老西寧人都還記得舊時西寧城內的土巷,每條街巷裡的水溝(俗稱陽溝),每日流水潺潺。據說,有人在城垣南端開鑿了一個洞並引水入城,因此那時的西寧人稱此處為「水眼頭」。上世紀50年代,「水眼頭」一帶被政府正式命名為「水井巷」。
  •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注釋「從軍行」: 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關山月」: 樂府曲名,屬橫吹曲。多為傷離別之辭。「無那」: 無奈,指無法消除思親之愁。一作「誰解」。「青海」: 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
  • 「夜讀」漫話幸福
    推薦閱讀【夜讀】以人度人【夜讀】土火鍋:熱氣騰騰的冬日味道文/趙顯清刊發於《青海日報》
  • 「夜讀」霜寒紅葉天
    元代散曲家張可久在《清江引·秋懷》曰:「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作者將深秋思鄉之夜描寫得如詩如畫,讓人怦然心動。「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氣肅霜降漸冷涼,草木枯萎凋零黃。」霜降後,溫度迅速降低,晝夜溫差大,夜間的水氣容易形成凝華現象,在大地萬物之上覆蓋一層白色的冰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下霜」。
  • 「夜讀」從栒子身邊走過
    張潮在《幽夢影》裡說「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聲,水際聽欸乃聲」,似乎惟有如此恰好,方不辜負半生。可夏天的蟬聲未必好聽,如果燥熱難耐;冬天的雪聲,也未必詩意到哪裡,如果茅屋悽冷。
  • 【夜讀】青海古代冷兵器鑑賞
    青海人幾乎都知道坐落於西寧市馬坊鄉小橋村的沈那遺址,而知道從遺址中出土的「圓銎寬葉倒勾青銅矛」的人就不多了,至於它是我國最大的古代軍禮器之一、堪稱「中國矛王」的,知之者就更少了。巖畫角鬥圖 位於青海天峻縣江河鄉盧森「矛」為古代殺傷類兵器之一。由「身」「骹」兩部分組成,為直刺的絕佳兵器。據傳,戈、矛、戟在五帝時代便已誕生,獨霸東方的蚩尤是製造冷兵器的鼻祖,故後世稱他為「兵主」。
  • 「海西州」「夜讀提升」推動作風突出問題集中整治專項行動
    為推動部機關作風突出問題集中整治專項行動走深走實,近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開展機關幹部「夜讀提升」活動,堅持「改作風必先正學風」,進一步推動黨員幹部紀律嚴明、作風過硬。今年11月起,州委組織部開展周三夜讀活動,以講黨課、講政策、講業務的授課模式,圍繞部機關班子成員、科室負責人「夜讀班」領學+組織部門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組工幹部觀看警示教育片,實行「需什麼教什麼」的「點單式」培訓。
  • 「清城夜讀」匆匆——朱自清
    夜讀:匆匆---主播 趙靜清城夜讀嘿!晚上好,今天的你過得好嗎?清城夜讀陪您說晚安,我是寶清融媒體中心主播酉靜。過去的已經過去,如輕煙,如薄霧,不留一絲痕跡。在默默裡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匆匆》作者:朱自清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
  • 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古詩《從軍行》品讀
    從軍行唐 / 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夜讀」總是沒辦法專注,怎麼辦?
    說實話,我的所謂「專注力」一點都不強。比如,我並不是那種「心無旁騖」的人,相反,我常常走神。哪怕是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會經常閃過奇怪的念頭,或者翻翻書、刷刷知乎、到處閒逛……同樣,我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可能也就幾分鐘而已,也許比許多人還要短。甚至,長遠來看,要說我「專注於寫作和做產品」也很奇怪,因為我的生活裡還有許多其他事情。
  • 7月,把自己交給青海
    有人說,「夏日若是十分美,青海至少佔七分」,湖川、花草、信仰……如石子丟入心潮,泛起陣陣漣漪。7月,想吹著溫熱的風,踏著如火驕陽,穿梭在美麗的青海,把自己交給青海。都說入夏的西北是仙境,青海作為西北大環線的起點,則是仙境的入口,美得讓人忘記時間的界限。
  • 王昌齡《從軍行》裡最奇特的一首,堪比古龍小說
    他所做的《從軍行》七首和《出塞》二首更是邊塞詩中上佳之作。其中《從軍行其五》以其寫作手法新奇,描寫內容獨特而被千古傳誦。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首詩吧。《從軍行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 《從軍行》不破樓蘭終不還 一首鐵骨錚錚 志比金堅 家國情懷之歌
    《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青海長雲暗雪山」是其中第四首。表現的是戰士們為保家衛國志比金堅的家國情懷。
  • 兩岸情 心連心—青海花兒演唱會在臺開演
    ,為臺北市民獻上原汁原味的「花兒」。由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和青海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的「兩岸情、心連心——青海花兒演唱會」,吸引了約七、八百名臺灣民眾前來觀賞,現場幾無虛席。讓欣賞的民眾既享受森林公園的新鮮空氣又能傾聽和觀看到來自青海少數民族的天籟之音與舞蹈。「花兒」亦名「少年」,是青海省一種最流行的山歌形式,短小生動,曲調高亢,是世居青海的漢、回、藏、土、撒拉、東鄉和保安等民族共同喜愛的民歌。
  • 日本全新旅宿空間:TSUTAYA蔦屋旗下「GOEN」
    而由TSUTAYA打造的hostel「GOEN LOUNGE & STAY」與枚方T-SITE的五、六樓相接,有著滿室書香與迎接每一位旅人的療愈空間!▋重視每一個緣分的誕生GOEN一詞來自於日文中「ご縁」的發音,也是呼應TSUTAYA打造這座hostel的理念「結緣」。【GOEN】的誕生,不只是提供短暫落腳的住處,更希望成為每一個外地旅人與當地文化產生聯結的場所,在這裡將有無數個「緣」誕生。
  • 唐詩三百首 070| 《古從軍行》李頎
    「從軍行」我們都很熟悉,它是樂府舊題,屬於「相和歌辭」(相和歌辭是樂府詩集中的一類,盛行於漢魏時期。《 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裡的「平調曲」(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 《從軍行》古詩朗讀
    從軍行今天我們了解一下初唐時期的另一位詩人——楊炯一、初讀知詩意這首《從軍行》作者楊炯,他在11歲就被稱為「神童」,這和之前說的駱賓王有相同之處二、細讀解詩句從軍行:為樂府舊題,多寫軍旅生活。西京:長安。牙璋: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指代奉命出徵的將帥。鳳闕:皇宮。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以鳳闕指皇宮。
  • 日語裡的「ぢ」「づ」在什麼時候用?
    我們在學習日語的濁音時,會學到兩組讀音一樣的假名,分別是「じ」「ぢ」(都讀「ji」),「ず」「づ」(都讀「zu」),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在單詞裡究竟用哪個呢?其實這兩組假名在古代日語裡的讀音並不相同,但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變成了一樣的讀音。1986年,日本內閣發布了《現代假名使用方法》(『現代仮名遣い』),裡面規定:原則上不再使用「づ」「ぢ」,而是統一為「じ」「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