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湖南株洲初一的男孩小陽,是一個患有中重度腦癱,有斜視、反應遲鈍、肢體殘疾的孩子,期中考試以總分712.5分的成績斬獲班級第一全校第二十名,榮獲「最美少年」稱號。
記者問他最喜歡哪門課,小陽高興地說:「我最喜歡英語課,我不用花太多時間,我還有其它更多的科目需要時間。」班主任評價他說:「平時的小測試都還可以,只是沒有那麼拔尖。期中考試,幾乎每一科都是第一的時候,我覺得很不可思議,但又覺得是意料之中。五門單科第一,另外兩門也很好,就是書寫不那麼好,作文分扣得多了一點點。」
由於小陽手指是變形的,他七歲上學時才學會拿筆,花了半年時間才把自己的名字寫好;小陽的腿也是變形的,走起路來,一歪一扭,也走不了幾步路,媽媽一個人擔負著照顧小陽的重任,每天一邊抱著他一邊背著書包去上學,遇到下雨下雪,傘都撐不了,吃了很多苦,但是小陽的成績讓媽媽很是欣慰。
大家都覺得這太不可思議了,但是在小陽媽媽看來這沒有什麼難度,她說:「我崽這樣算半個奇蹟,主要是勤奮,雖然別的小孩比他聰明,但是他的專注能力比別人強」
一、專注力是孩子成長的必備素質
義大利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專家蒙臺梭利致力於兒童心理學研究。
她觀察兒童的日常行為,發現3歲的孩子不停地把一系列圓柱體放進孔中,然後又從孔中取出。
圓柱體的大小對應的孔的大小不同,他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全然忘記外界,哪怕老師在旁邊唱歌,其它兒童在他身邊走來走去都不能打擾他。
42歲之後,這個孩子仿佛從夢中醒來,嘴角掛著滿意而愉快的笑容,這是一種所有兒童都會有的奇怪行為——重複而專注。
1、專注力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蒙臺梭利指出,成年人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護好孩子的專注力,保持理智的沉靜,不要幹擾兒童工作,在她的「兒童之家」,教師幾乎沒有教學,兒童遵從內心的指引而專注的工作。
她觀察到專心工作的孩子就像經過休整的人,充滿活力,看起來似乎感受到一種很大的欣喜。孩子自發的專注工作,滿足了自己的心理發展需要。在完成工作之後,他們更有活力和健康,而蒙特梭利所做的就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專注的環境和教具,像給鐘上了發條一樣,給予了鍾自身不斷運轉的動力。
2、專注力有利於完成複雜而枯燥的工作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曾說過:「天才,首先是注意力」!注意力也就是專注力,專注力強的人,不易受外界幹擾,專心致志,做事效率高。
牛頓並沒有什麼天賦,只是特別勤奮和專注,甚至達到了入迷的程度,一天,請朋友吃飯,飯菜上桌了,他又去做實驗了,朋友等不到人就自己吃完走了,牛頓做完實驗出來一看桌上的剩菜剩飯,自言自語道:「原來我吃過了。」
不僅僅是牛頓,很多偉大的天才,面對枯燥的實驗工作,除了興趣使然,就是擁有持久的專注力。排除一切雜念,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有驚人的發現。學習也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如果學習上有專注力,就像集中火力去攻克難關一樣,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缺乏專注力的孩子很難考出好成績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學習的時候,人在曹營心在漢,效率低下。對於家長而言,孩子缺乏注意力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學習上。
演員姚晨的兒子土豆,一轉眼也到了上學的年紀,輔導作業是姚晨最頭痛的事情。有一天,老師給孩子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字數100左右,這麼簡單的作業,土豆寫了兩個小時,時不時東張西望。姚晨一邊陪同一邊做思想工作,可孩子就是不能專心把作業寫完,最後勉強收工,寫得歪七扭八,不少字用拼音代替。
不少孩子都有類似的問題。寫作業的時候東張西望,玩筆、玩橡皮,玩桌上一切可以玩的東西,或者喝水,上廁所,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就是做小動作,講話。有些老師甚至會覺得孩子有多動症,不能安心坐下來,不能持續保持注意力在作業或課堂上。這些都是缺乏專注力的行為。當然也會對學習產生不利的影響。
還有一種缺乏注意力的表現就是分神,它不像前面說的內容那麼
不寫作業的時候,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就雞飛狗跳。不少家長輔導作業,弄得血壓高標。網上有個媽媽抱怨:「我孩子作業拖拖拉拉,全家人陪著熬夜,害得我第二天上班遲到。十道題錯一半,粗心大意,到底是怎麼學的?氣得我把他的作業都撕掉了!」
雖然有些孩子沒有什麼大的動作,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寫作業,但是拖拉和粗心都反應了孩子其實是在走神的,他沒有集中注意力,就像有些孩子貌似在認真聽課,但是你一提問,他就支支吾吾搖頭不會,這些都是學習上缺乏專注力的表現。
不專心,學習效率就不高,效率不高,成績就不好。周圍往復,就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影響孩子的發展。
三、孩子為什麼會缺乏專注力呢?
缺乏注意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孩子沒有養成專注的習慣的條件,如今家庭條件好,玩的東西多,吃的零食多,一不小心,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被這些東西帶走;有的家庭生了二胎,弟弟妹妹時常來打擾。有的家庭書桌不整潔,凌亂,導致孩子分心;
有的家長喜歡在孩子旁邊走來走去,人對運動的東西都有不自覺的關注,這也導致孩子分心;
有的家長缺乏耐心,在輔導作業的時候火急火燎,常常自以為是地指點江山,打擾孩子,沒有給孩子營造出一種安靜的氛圍。
沒有這種專注力,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專注力要從小培養,那麼家長該從哪幾個方面培養呢?
首先,父母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儘可能保持安靜,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超級育兒師》裡,有個孩子在寫作業,媽媽就開始嘮叨了:「你低著頭,老晃悠個什麼勁啊」,育兒師阻止媽媽,示意媽媽不要說話。孩子在扳手指算算術,育兒師很快捕捉到了媽媽不信任的眼神:「你是不是懷疑,他在玩,他不是在玩。」
然後,育兒師支開了媽媽:「你不要看著她,你要相信他能做好。」她跟媽媽說:「我不摟著你,你就會回頭看,想監視他。」媽媽點頭承認,:「是的,我老是會回頭看他,讓他快點快點快點,他就會更煩,更不願意寫。」做完了題目,超了時間,媽媽一臉不高興:「剛才就是因為你不專心,所以才超時了。」
育兒師馬上糾正媽媽:「你有個特別錯誤的假設。」後來經過詢問,才知因為題目太難了,辰辰超了時間。可見父母的信任和理解是對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
專注力是一種自發行為,不需要人為監督,需要一個寬鬆安靜的環境。家長總是不信任孩子,一會嘮叨坐姿不對,一會嘮叨眼睛離書本遠一點,一會催促快一點,這些都是家長容易犯的錯誤,會導致孩子無法專心學習,久而久之,隨著學習內容的複雜,就會養成了拖拉厭學的毛病。
其次,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放鬆要求,注意勞逸結合
17歲的陳文龍以高考成績703分獲得全省理科狀元,老師說:「他高一高二學習還好,但是高三成績沒有進過學校前五十名,我想到過他獲得全市理科狀元的可能性很大,但沒有想到居然考了個全省第一。」
記者問陳文龍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他說:「該學的時候學,該玩的時候玩,勞逸結合很重要。」陳文龍說自己喜歡跑步,愛好打籃球。果然,會學的孩子都是會玩的孩子。
腦科學家池谷裕二教授研究表明,當人感到愉悅時,大腦神經細胞就會持續高效工作。學習是腦力勞動,大腦雖然只佔我們體重的2%,但是消耗的能力卻是20%,大腦休息不好,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的。成人的注意力一般保持在10-20分鐘,孩子的注意力要長久保持會更難,所以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會適時地講些小故事,達到放鬆的目的,讓孩子緊繃的大腦勞逸結合。回家,電視有孩子愛看的球賽,綜藝節目,與其讓他心心戀戀,放不下,不能專心學習,不如讓他看,孩子學習累了,玩遊戲、聽音樂、看電視能起到放鬆的作用。家長不反對玩,但要和他商量,用和玩耍一樣多的時間來學習,玩多久就學多久,並要明確不能一邊玩,一邊學,玩和學要分開。
第三,父母要關心孩子的作息,保障身體健康
日本陰山英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早睡、早起、早吃飯。」這裡旨在保證睡眠和早餐,休息好了,大腦才能高速運轉,吃飽了,大腦才能專心工作。餓肚子會導致血糖低,特別是早餐,很多家長來不及準備,孩子來不及吃或不吃,對一早上的學習是很不利的。
青少年每天的睡眠時間應不少於8-10小時,良好的高質量的睡眠有利於大腦的休息,像給汽車加油一樣,能馬力十足。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專注力比起智商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更大。」學霸不是更聰明,而是更專注。專注源於身體和意志力,所以鍛鍊專注也要關心身體,從各方面保障身體和大腦的高效運轉,不搞疲勞戰。
第四,父母不要強迫孩子長時間保持專注
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其實是有多動症傾向的孩子,少年愛迪生做事往往只有兩三分鐘的集中力,之後就要幹別的事情了。讀書幾分鐘,就會放下書本,去幹別的。他的母親從來不呵斥他,而是讓他換科目去學習,做幾分鐘數學,然後又去閱讀,然後又換別的科目。換了科目,讓大腦休息了,左右腦交替使用,卻沒有少了學習時間。如果孩子是不能集中注意力的,用這種辦法也能有效地提升學習效率。很多的幾分鐘,日積月累也是一筆不少的時間。在初中、高中學習科目多,學習壓力大的情況下,可以採取這種交替的方式放鬆大腦,又不耽誤學習。
蒙特梭利的研究表明,專注力是一種從小就有的能力,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成人的悉心培養和呵護,家長不過分幹涉,不著急,保障孩子勞逸結合,哪怕孩子剛開始學得時候,跑得慢了一點沒關係,只要有養成了專注的習慣,終究能摘到成功的果實。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