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三策冊封琉球王
杜三策,字毅齋,(1581-1640年),山東東平府三旺人。明朝皇帝派去琉球國(即今天的衝繩)冊封國王的冊封正使,天啟二年三甲進士,官至戶科右給事中,後歷任大理卿、天津巡撫等職。
冊封琉球王
據《中山世鑑》記載,隋大業中,遣使者羽騎尉朱寬到海外訪求異俗,始至其國,因於萬濤間見地形如虯龍浮水中,故稱之為「流虯」。《元史》中寫作「求」,至明洪武初,改稱琉球,時國分為三:察度王中山、承察度王山南、帕尼芝王山北。自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與琉球建立封貢關係以來,冊封新國王一直就是琉球國政治上的一件大事。冊封是世子繼位受到中國認可,獲得國際聲威的重要手段,已經是琉球王國百年來的傳統和定律。明朝於洪武二十五年派出閩人三十六姓到琉球,他們「知書者授大夫、長史,以為貢謝之司?習海者授通事、總管,為指南之備」,琉球國王把他們安置在一處叫久米村的地方居住,稱為「唐營」,後因顯榮者多,改稱「唐榮」。所謂對琉球的「冊封」,指的是「修外藩禮,王薨則世子嗣位,遣使請命,朝廷遣文臣二為正、副使,持節航海冊為中山王」。
明朝對琉球的冊封,自洪武五年至崇禎二年杜三策冊封琉球王前共15次,派出冊封使臣27人。洪武五年,遣行人楊載封中山王察度?永樂二年,遣行人時中冊封中山王武寧、山南王汪應祖?永樂十一年,遣行人陳季若冊封山南王他魯每?洪熙元年,遣中官正使柴山、副使阮鼎,冊封中山王尚巴志。正統八年,遣正使給事中俞忭、副使行人劉遜,冊封中山王尚忠?正統十三年,遣給事中陳傅、行人萬祥,冊封中山王尚思達?景泰三年,遣給事中陳謨、行人董守宏,冊封中山王尚金福?景泰七年,遣給事中嚴誠、行人劉儉,冊封中山王尚泰久?天順六年,遣給事中潘榮、行人蔡哲,冊封中山王尚德?成化六年,遣給事中官榮、行人韓文,冊封中山王尚園?成化十五年,遣給事中董旻、行人張祥,冊封中山王尚真。嘉靖十一年,遣給事中陳侃、行人高澄,冊封中山王尚清,自此每次冊封使都能把「親歷其地,目擊其事,山川風俗之殊,往來聞見,悉出實錄,因採輯事跡,撰述成書」,名為《使琉球錄》,返國後交付史館,以備採集。因此,此後的冊封情況較為詳盡。嘉靖三十七年,遣給事中郭汝霖、行人李際春,冊封中山王尚元?萬曆四年,遣給事中蕭崇業、行人謝杰,冊封中山王尚永?萬曆二十九年,遣給事中夏子陽、行人王士禎,冊封中山王尚寧。萬曆三十七年日本薩摩藩整兵出發,入侵琉球,將尚寧王帶至江戶。尚寧王被迫出具「誓文」表示對薩摩藩效忠,才被放回國。這種情況下,琉球依然把中國作為宗主國,依舊例按時朝貢。泰昌元年,尚寧王逝世,尚豐登基成為中山王。同年,萬曆皇帝、泰昌帝先後病死,天啟皇帝登基。尚豐於天啟三年遣王舅毛鳳儀,正議大夫蔡賢等奉表貢馬及方物,並以尚寧王訃告,兼請襲封。由於明末農民起義及清兵壓境,特別是明朝國庫空虛,無力建造華麗的冊封船,明朝廷的冊封使久久未能派出。
崇禎帝即位後,琉球前來賀喜,並又請封。新帝按慣例命戶科右給事中杜三策、行人楊掄往。杜三策、楊掄從受命開始,進入啟程地福州,等待地方官員建造冊封舟。這次建造的冊封舟是明朝最大的一艘冊封舟,「長20丈,寬6丈,入水深5丈,5桅,約700人有奇」,建造工期前後竟用了四年多。明朝冊封寶船,崇禎六年六月,杜三策率領300餘名出使人員隨行,並隨船帶著中國的紡織品、瓷器、藥材、紙、食品、日用品、工藝品及原料。出行前祭江祭海,航船出零丁洋,過澎湖列島,穿越海峽,歷經半月跋涉,一路風高浪急,歷盡千難萬險,抵達那霸港。尚豐親自率人出港迎接。
由杜三策主持禮儀,諭祭先王,兩位冊封使臣在冊封大典上宣讀朝廷頒發給琉球王尚豐的冊封詔書,已經繼位十四年的尚豐得到冊封,尚豐的王位算是得到朝廷的認可,坐得更加牢。
杜三策至琉球的第二日「先詣孔廟行香,次至天妃宮」。冊封完畢後,杜三策與隨員在琉球各地遊歷,並與當地人士進行經濟、文化、藝術、生產各方面的交流,又接見了明初移居琉球的閩籍三十六姓的後裔。
在琉球期間,杜三策等人還在琉球多處題字、撰文,如為那霸天妃宮題寫了「慈航普度」匾。為冊封居住的天使館題寫了「每懷靡及」匾,還在天使館題四律一首「一帆多藉乘風力,萬裡長懸捧日心?興來欲泛張騫鬥,歸去羞言陸賈金」?在天使館後樓牆壁上題「梅花詩」百首以作留念,還與尚豐一起觀看宮廷畫師聾啞人欽可聖畫,讚嘆他的作品可媲美顧愷之、王維等中國的著名畫家,是近世所沒有的。
歸國前,琉球王送杜三策黃金,他力拒重金,「得使臣體」,受到了中山王上下官吏的尊敬。杜三策、楊掄歸國途中遇到颶風,折柁牙數次,勒索皆斷。幸好船中有高三尺的上等楠木,是杜三策等捐千金承諾刻媽祖神像所購。不久風消雲散,船行若飛,一夜抵閩,順利回京交差。
琉球王為杜三策修建的卻金亭
文化遺產
杜三策冊封琉球王的聖旨是在羅振玉家藏檔案中發現的。
崇禎皇帝於崇禎二年發《冊封琉球國王敕諭》,這是研究明朝冊封琉球國歷史情況的珍貴史料。
敕諭道:「皇帝敕諭琉球國王世子尚豐。得奏。爾父王尚寧,於泰昌元年九月十九日薨世,爾以世子理宜承襲。特遣戶科右給事中杜三策、行人司司正楊掄,封爾為琉球國中山王,嗣理國政,並賜爾及妃冠服彩幣等物。念爾父紹膺國統,坐鎮海幫,率職輸誠,慎終如始,中遭鄰侮致堵安。克綏提封,迄於末世。爾以原胤,國人歸心,嗣服之初,倍宜兢惕。其尚祗循侯度,恪守王章。褆身以率勵臣民,飾政以輯寧城邦。綢繆窗戶,保國藩籬,應無忝爾前人。用副予之顯命。欽哉。」
明清時期,冊封琉球的使臣可以自己選擇文人、書畫家、琴師、高僧、道士、醫生、天文生等各行各業、多才多藝的人為從客。杜三策的從客胡靖,善書畫,著有《武夷圖志》,在琉球時作《琉球記》、《中山詩草》各一卷,圖琉球山川以歸。胡靖在回國以後寫了一本名叫《杜天使冊封琉球真記奇觀》的書,書中所記有力地證明了釣魚島最遲從明朝開始就是中國領土。
那些關於杜三策的傳說 傳說據家譜記載:魏忠賢為陷害杜三策,在製造冊封用的寶船時,用漿糊把寶船粘貼而成,當寶船抵達琉球島剛下岸時,寶船沉沒,隨即海裡有一大魚累死浮上水面,原來一直是大魚在船底託著寶船。
其實杜三策乘坐的寶船不僅安全到達琉球,而且安全回到福建。傳說是對1606年兵部給事夏子陽冊封琉球(中山王)的演繹,夏子陽乘坐的寶船歸國途中遭遇風浪,從客王元卿鎮定自若,拿出詔書,向船頭宣讀,旋即風平浪靜。
在東平還有一個有關杜三策缺金府的傳說。杜三策年事已高,便向皇上告老還鄉,皇上念其一輩子清正剛直,以大批金銀綢緞相送,杜三策婉拒。皇上大為感動,遂命修建缺金府,名為「缺金」,意在誇頌杜三策清廉。
查《明史》等有關資料俱未見「缺金府」的記載,疑為「卻金亭」之移花接木。嘉靖十三年,明朝琉球王冊封使杜三策出使琉球,完成冊封任務欲返國時,琉球王尚清贈送黃金四十兩,他堅決謝卻不受,琉球王深為感動,後來在迎接冊封使臣的「迎恩亭」旁建了「卻金亭」,以紀念杜三策不受饋贈的高尚品德。
杜三策歸國後,受到崇禎皇帝的高度讚揚,後官居大理卿、天津巡撫等職,年老告老還鄉,死後葬在故裡東平。杜三策墓位於泰安市東平縣大羊鄉三旺村北山坡地上,墓原有封土,神道上有石馬、石羊、石人和神道碑等,惜在「文革」中被毀,今僅存石羊1個
杜毅齋三策冊封琉球 摘自《玉堂薈記》,杜三策於崇禎六年(1633)六月入琉球,行冊封禮。琉球國王欲贈重金籌謝,為三策辭絕,「海外卻金」傳為佳話。《三策公冊封琉球記》所錄,杜三策一行行至姑米山(今衝繩之久米島)後,始有琉球國人迎接護駕,姑米山之鎮守將官並向國中舉火上報。
杜如晦唐朝開國三公千古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杜茂東漢雲臺二十八將
杜延年麒麟閣十一功臣
杜育茶道大師茶文化第一人《荈賦》茶賦
杜光庭唐末五代高道天師道門領袖著名文人
河南新鄉杜氏族譜序杜常立
唐朝杜氏宰相12人
杜氏望族清朝帝師杜受田故居
文殊菩薩化身華嚴宗初祖杜順高僧
杜文秀回族領袖總統兵馬大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