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背靠陰山,南望黃河,東通京津,西接西北,北與蒙古國溝通,南與鄂爾多斯、陝西呼應,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和漢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民國初,包頭已成為中國西北著名的水旱碼頭和皮毛集散地,也是「走西口」的目的地。
日久天長,這裡形成了很多民族雜居的自然村落,而現有的自然村落絕大多數形成於明代中葉至民國早期,蒙古語和漢語的歷史地名較多。
「甲爾壩」、「趙家營子」、「曹家營子」、「昌福窯子」、「萬水泉」、「廠漢村」、「美岱橋」、「二十四頃地」…… 提起這一個個熟悉而又拗口的地名,即便是土生土長在包頭地區的人,也不一定能準確說清一些村落名稱的真正含義及由來。
其實,無論是以漢語,還是以蒙古語音、藏族語音或幾種語音混雜命名的自然村落,都有其明顯的歷史時代特徵和濃厚的地域、宗教、民族特色,其名稱的來源與背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以地形地貌命名
清朝康熙末年範昭逵《從西紀略》記載:「蒙古以物名地,率多類此。」
很多村鎮是以所處的位置命名:如「後營子」,「後營子」原系蒙古語,是白石頭的意思,這是因為村落最初建在今後營子村東北產白石頭的小山下。不久之後,在該村的前面即向南六裡處,從外省來的農民也建立了一處村落,所以人們便把這兩個村子分別叫後營子和前營子。
「井坪」,位於東河區西腦包北,蒙古語為牧場,自清代晚期,該地區陸續有山西忻縣農民來此租地壟蔥種瓜,所產大蔥味濃醇厚,所產香瓜,香甜可口,曾名揚包頭市。此外還有「圪奔溝」,村名為蒙古語,意思為彎曲不平的地方,該村位於東河區城區以北;「賽忽洞」,緊依東河城區,村名為蒙古語,意為好水井。「壕賴溝」,東河城區東,村名也是蒙古語,意為彎曲的溝。
「阿塔」,蒙古語為有金子的山,現今固陽縣金山鎮因北靠阿塔山,故稱金山鎮。「圪旦」、「圪堵」,東河區有王家圪旦,九原區有索家圪旦;九原區有段世圪堵、南圪堵和喬圪堵,之所以起名「圪旦」與「圪堵」,就是緣於本地人把地形凸起的地方叫「圪旦」或「圪堵」,兩者稍有區別就是叫「圪堵」的村名多靠近黃河,因害怕水淹便將村落建在高處。「土黑麻淖」、「明沙淖」兩個村分別位於九原區和土默特右旗,「淖爾」蒙古語意為「湖泊」,也因兩村周邊曾有湖泊,因水而得名; 「腦包」,如東河區的「西腦包」。「腦包」也譯作「鄂博」、「敖包」,原是蒙古人做路標和界標的石堆。清乾隆年間,當地蒙古人在此砌起一座腦包,後形成村落;此外還有「善岱」,蒙古語為低洼、壕溝之意。
以定居者情況命名
自明朝中葉俺答汗與三娘子「放墾」,直至京綏鐵路1923年修至包頭,更多的晉北、陝北、冀北漢民走西口來到包頭,以這些初始定居者的祖籍地命名的村落散布於包頭市各旗縣,十分常見。
在包頭,人們能夠發現許多村名叫什麼「窯子」,如九原區的「尹六窯子」,青山區的「昌福窯子」,石拐區的「二相公窯子」等等。這是因為最初從外省逃荒來此的貧苦農民,無錢建房,多挖窯洞居住。「二相公窯子」位於包固公路15公裡處,在清代,因村裡出了文人相公,排行老二,人們便把該村叫作二相公窯子。還有東河區的「劉柱窯子」,因最早來此定居的劉柱,所以人們便取村名叫劉柱窯子。
以當地住戶從事的生產勞動命名,如石拐區的「西勝店」,西勝店村位於包固公路大德享收費站以北14裡山溝內,在清末該村老戶石三栓曾開車馬店,店名叫西勝店,接待過往客商和大車,故而得名;「銀匠窯」,位於東河區巴彥塔拉東大街,因清同治年間有一張銀匠在城裡設銀匠爐,而其家住在城郊東南的村莊,便起該名。此外還有「馬場」,「大德恆」,兩地緊鄰,因清代包頭有家「蒙古行」叫「大德恆」,在這裡設場放牧,而放牧地點正是現如今的「馬場」,所以兩村皆有現如今的村名。
另外,還以村子的人口、居住狀況等命名,九原區的「哈林格爾村」,蒙古語意思為「二十戶人家」,東河區的黑麻板村,蒙古語譯為「簡易的房子」。
以名勝古蹟命名
眾所周知,包頭地區有很多歷史文化留下的印記,而不少地名又與此有關。
以長城命名,在包頭趙長城沿線一帶的村落,有的村名就與趙長城有關。二相公窯子東北一裡處叫古城壕,相傳古時也是個村落,今已變為耕地。由東邊牆村往西行約四裡,便是今青山區興勝鎮的西邊牆村,因本地人把趙長城叫邊牆,這兩個村都在邊牆通過的地方,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所以才分別取名東、西邊牆。再如九原區原新城鄉境內的邊牆壕村,也是因趙長城通過該地而取名的。
以歷史遺址命名,如九原區麻池鎮「古城村」,是西漢時期臨沃縣城址,分為南、北兩城,它也是迄今漢朝在包頭地區修建的最大城郭;「古城灣」,因西漢時期的稒陽縣城址設於此,再加上緊依黃河一灣道,故起此名;土右旗的「石人塔」,得名於村旁一小山上有尊古代石人。
還有的村名,來源於一段傳奇式的故事。如現今的稀土高新區「萬水泉鎮」,在該鎮原果樹隊村位置,清朝中葉走西口來此的山西人發現該村內有許多泉眼,這裡的泉水雖值嚴冬,但不結冰,泉水湧出勝似溫泉。由於該地泉眼眾多,當地居民稱呼這裡為「亂水泉子」,因該名字不雅,後來在民國時期改名為「萬水泉」。
廣受藏傳佛教傳播影響
明朝隆慶年間,阿拉坦汗(亦稱俺答汗)在包頭市土右旗美岱召屯定居後,被明廷授鍍金銀印,封為「順義王」。自此,阿拉坦汗皈依藏傳佛教——喇嘛教,並在大青山南北建了不少喇嘛寺廟;前清時期,清廷亦把佛教奉為國教,繼續在各地修建寺廟,包頭地區更是寺廟林立,喇嘛眾多,不僅有最早的喇嘛寺廟「美岱召」,還有自治區境內最大的喇嘛寺廟「五當召」,更有分別掌管著西到寧夏,東至呼市之間所有喇嘛寺院行政工作的旗廟「梅力更召」、「昆獨侖召」與「沙爾沁召」。
那時,包頭地區特別是沿大青山一線形成的村落名稱,大多與喇嘛教有聯繫。如喇嘛營灣、大股、圐圙、甲壩、蓋等名稱至少有20多個,其歷史典故大多是由於曾經有喇嘛在當地活動、生息、居住或逗留過。
「沙爾沁的辣椒,海岱的蒜,鄂爾格遜的閨女不用看」這句民間諺語,說的是三個村落的特色,非常詼諧。人們用「順口溜」很上口押韻地把饒有特色的主要村落名字串連起來,說起來順口,記起來容易,所以一直流傳至今。
包頭第一微信文摘0472.COM是包頭第一微信文摘(共有關注者10萬),從這裡您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包頭大小事、包頭生活消費、網友聚會活動等信息。是您居家出行必備神器,0472.com歡迎您的加入。
0472.com獨家推出了內蒙古地區違章查詢,無抵貸款(貸款熱線:0472-2106988),實時公交查詢,微社區,天氣預報,關注就能免費查詢,微信一鍵查詢。
①回文章頂部,點標題下0472.com進行關注(推薦)
②搜微信號www0472com或搜公眾號「0472.com」關注
③點右上角按鈕可收藏並分享本文
精彩包頭,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