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5 日,以 3400 萬美元( 約合人民幣 2.4 億 )的總獎金創下電競比賽獎金紀錄的 Ti9 結束了,DOTA 玩家們的狂歡也就此告一段落,對於許多上了年紀的中國玩家來說,更重要的則是收起中國隊最終止步第三的苦澀,回到工作中去。
現場觀戰的觀眾之中,有許多人都已經步入社會多年,有了穩定的工作。
可他們為了來現場看比賽,該請假的請假,該調休的調休,從全國各地來到上海觀戰,這其中的花費包括票原價三四倍的門票錢、長途的交通費、酒店住宿等費用,加起來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像是小發的髮小 P 哥,他為了看決賽,和朋友花 14000 元買了兩張決賽日的門票,從金華跑去上海看了比賽,總花費大概一萬六,這還是因為浙江離上海比較近,路費花得比較少。
這樣的人絕對不在少數。
我和 DOTA 的故事
為什麼這麼多人對 DOTA 如此狂熱?
也許現在在中國 DOTA 確實是個 DEAD GAME ,玩家數量遠遠比不上 LOL ,但放在十年前,DOTA 在學生群體中的熱度幾乎可以和現在的王者榮耀媲美。
在中國,要知道一個遊戲火不火,有一個非常容易的方法就是去網吧,看看哪個遊戲在網吧裡玩的人最多。
毫不誇張地說,十年前的網吧,百分之八十的男生面前顯示器畫面上,都是 war3 的 DOTA 。
那時候很多的學生的課餘生活都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吃飯,睡覺,打 DOTA 」。
有的人為了打 DOTA 在網吧通宵,有的人為了學習一個英雄的打法能做上一整頁筆記。
正是這樣的熱情,讓工作後沒法再像以前一樣打 DOTA 的他們,讓平時點個外賣都要思索半天的他們,毫不猶豫地來到了上海。
2010 年,我 18 歲,高中剛剛畢業,10 月份我去了德國,在北威州的一個小鎮子 Linnich 讀預科。
宿舍是當地警察局之前用的宿舍,有幾十個中國人以及一些別的國家的學生一起在這住,遠離了那個待了 18 年的縣城後,我覺得我終於可以放肆玩遊戲了。
於是憑著一點點 War3 基礎,我在朋友 YC 、天哥的指導下開始打 War3 上的 DOTA ,當時的版本是 6.70 ,是那年平安夜更新的。
那時候 DOTA 風靡全國,中國隊伍中的 LGD 和 Ehome 戰隊統治了中國 DOTA ,而中國 DOTA 當時則堪稱世界無敵,比賽奪冠的不是 LGD( 老乾爹 ) 就是 Ehome( 後母 ) ,因此那一年也被稱為「 爹媽大戰 」。
Burning、2009、820、YYF、X!! 這些 ID ,也成為了 Sky 、Fly100%、infi、TH000 、Ted 這些魔獸選手之後代表中國電競的新標誌。
這些職業選手即便頂著「 世界冠軍 」這麼個名頭,生活卻依舊很艱辛。
當時已經被稱為中國三大 Carry ( 核心位選手 )之一的 Burning 與隊友 LongDD ,每個月的工資只有幾千,住宿是在大學宿舍裡,訓練只能去附近的網吧,打到半夜兩點回來後宿舍大門關了,得翻牆才能進去。
有一次在國外比賽,中國的 CD 戰隊拿下了冠軍,結果贊助商卷錢跑路,獎金一分錢沒拿到不說,隊員們身無分文,在國外居然只能睡街頭橋洞下。
其中就包括後來在 Ti4 拿下冠軍的 Newbee 戰隊成員 Sansheng 。
那時候的我聽著天哥眉飛色舞地給我講述這些 DOTA 選手們過去在比賽中的經典戰績和故事的時候,我心中並沒有多大的感觸,畢竟這會兒我在 DOTA 裡連電腦都打不過。
只不過回國後我發現我的朋友們聚一起去網吧,大家都在玩 DOTA 。
最高獎金的電競比賽
2011 年對於整個 DOTA 圈來說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王思聰出手,收購新科冠軍 CCM 戰隊,從 LGD 戰隊挖走 4 人,組成了 iG.Y 和 iG.Z 戰隊。
同時 V 社宣布將舉辦 DOTA2 第一屆國際邀請賽,總獎金高達 160 萬美元,冠軍獎金更是高達 100 萬美元。
這兩件事情一個代表著中國電競商業化的起步,另一個則代表著官方改善職業選手生活的開始。
在此之前的比賽,冠軍獎金最多也就幾萬美元,而 V 社在國內也沒什麼名氣,結果就是 Ehome 這樣的國內受邀隊伍都不信有那麼高的獎金,只是隨便練了一下引擎界面都是全新的 DOTA2 ,最後 Ehome 輸給了 Na'Vi 戰隊,屈居第二。
即便只是第二名,EHOME 拿到的 25 萬美元獎金也是整個 2010 年拿到的所有冠軍獎金加起來的四倍,要知道 2010 年的 EHOME 可是拿了 10 個比賽冠軍的。
Ti1 是在科隆的科隆遊戲展期間舉辦的,當時天哥他們還坐兩個小時火車去現場看了比賽,那會兒我回國了,所以沒跟著他們一塊兒去,天哥興奮地給我發來了他在現場和 Ehome 隊員的合影。
那個時候的我回國去了武漢,和我發小以及他的室友一起在網吧開黑打 DOTA ,網吧裡 80% 的人的桌面上都是 War3 界面的 DOTA 。
我們打完後還一起去吃了個飯,飯桌上討論的依舊是 DOTA。
Ti1 之後,國內外戰隊對於 DOTA2 的重視程度直線上升,因為數額巨大的獎金,也因為 DOTA 未來的發展趨勢。
iG 整合了俱樂部旗下兩支戰隊,因為兩個隊伍在那年基本都沒拿下什麼成績,對於投入了巨資的王思聰來說這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整合後的隊伍五名隊員在各自的位置上都是頂尖水平,在 Ti2 上成功地擊敗了上屆冠軍 Na'Vi 戰隊,拿下了冠軍,前七名有五支中國隊,這樣的成績足以證明,不管是 War3 時代的 DOTA ,還是 DOTA2 ,中國都是最強的。
就好比是中國桌球無敵於世,中國 DOTA 也是一樣,一直都是中國 DOTA VS 全世界,談起 DOTA ,中國觀眾都有一種自豪感。
Ti2 是在美國舉辦的,那時候我們正好放假在國內,由於時差,決賽日的時候國內觀眾必須在 4 點鐘起床看比賽。
我熬夜到 4 點,可是撐不到比賽結束,我就睡著了,好在朦朧間,我看到了 iG 奪冠的畫面,看到了那鮮紅的國旗招展在比賽舞臺之上。
清醒之後,我馬上打電話給天哥,果然他也醒著,「最後一把陣容選出來我就知道 iG 要贏 」他對我說。
但 2013 年的 Ti3 ,中國戰隊似乎在一夜間失去了自己的統治力。
整個 Ti3 完全就是曾經的冠軍 Na'Vi 戰隊和新生的王者 Alliance 戰隊的表演,中國戰隊最好成績是同福戰隊拿到的第四名,連全新人員配置,小組賽不敗的 LGD 戰隊也無法幫助中國戰隊成績更進一步。
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當中國最後希望同福戰隊已經被東南亞戰隊 Orange 帶盾推上高地( 一般隊伍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投降認輸 )時,還在苦苦堅持,這時候連解說都忍不住哽咽了。
Ti3 可以說是奠定了 Ti 在電子競技項目中獎金最高這一無可撼動的地位。
V 社第一次在獎金上引入了「 眾籌 」機制,玩家在遊戲中購買 Ti3 的觀戰手冊的 25% 收入會進入 Ti 獎金。這導致 Ti3 的總獎金達到了驚人的 287 萬美元 。
而這筆獎金,冠軍 A 隊拿走了 50%,也就是將近一千萬人民幣。這在電子競技尚未成為風口的 2013 年,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天文數字。
由於 Ti3 的成績不佳,國內的俱樂部進行了一場巨大的洗牌,Newbee、VG 戰隊在此後成立,這兩個新戰隊在 Ti4 上以推進體系縱橫無敵,並且最終將 Ti4 的決賽變成了「 中國內戰 」,這一次中國戰隊又戰勝了全世界,甚至連亞軍都沒有給別人留著。
決賽的前一天晚上,我和天哥他們一起去了一個鄉村酒吧,喝掉了一個扎啤杯那麼大的威士忌兌紅牛。
第二天我在天哥家裡的沙發上醒來,天哥當時已經坐在電腦前看比賽了,最後我們一起看完了決賽,都覺得這實在太解氣了。
中國戰隊的沉浮
可之後的 2015 年到 2019 年,五年時間,五屆 Ti ,中國戰隊只拿到了一個冠軍,平均成績也大不如前。
許多觀眾發現,許多原本如群星般璀璨閃耀的 ID ,沒有再出現在參賽隊伍的隊員名單之中,電子競技本來就是很吃反應與操作的遊戲,隨著年紀增長,那些老將們也紛紛退役了。
唯一的驚喜是 2016 年夏天,一支來自重慶,被稱作「 網吧隊 」的中國戰隊 Wings 橫空出世,這個隊伍裡沒有任何一個「 明星選手 」的草根隊伍,居然在打進了 Ti 正賽。
當時的 Wings 戰隊雖然被看作是一匹黑馬,可是誰也沒覺得他們有奪冠的實力。
可最後 Wings 力克歐美戰隊,拿下了 Ti6 的冠軍,「 護國神翼 」的歡呼響徹了西雅圖鑰匙球館。
當 Wings 最終捧起象徵冠軍的那塊盾牌時,外國解說情不自禁地高呼「IT WAS A CINDERELLA STORY」( 灰姑娘的故事 )。
看著這幾個以多變的套路讓對手無法針對、耐心地拉扯打贏團戰的年輕人在舞臺上慶祝,有的人突然想到:在兩年前,他們的兩個核心選手還在給 Burning 所在的 DK 戰隊打替補。
還有人發現,要不是 Wings ,中國隊在這次比賽最好的成績恐怕只能止步第 5 了,比 Ti3 時還要差。
還有人開玩笑似的說中國隊奪冠有個「 偶數年魔咒 」,只要是偶數年,中國隊就能奪冠。
可是誰也沒料到,這之後的三年,中國隊再也沒拿過冠軍。
Ti7 中國戰隊 Newbee 被從敗者組一穿六殺上來的歐洲戰隊 Team Liquid 打了個乾脆利落的 3 比 0 ,在 Ti 決賽的歷史上也只有這麼一次橫掃。
Ti8 決賽,眾望所歸的 LGD 戰隊在勝者組決賽遇到了 Ti8 前剛剛因為被挖人而重組的 OG 戰隊,被打入敗者組,隨後戰勝 EG ,來到總決賽的舞臺再次面對 OG 戰隊,卻沒有把握賽點優勢,最終以 3 比 2 的比分輸給了 OG 。
當時最後一盤打完,我也熬夜到了早上 10 點多,本來應該很困的我卻完全睡不著。
我忘了那天我是什麼時候睡的了,我只記得我又看了一遍當年 Wings 戰隊奪冠的紀錄片。
今年它又成了中國觀眾的「速效救心丸」,我的截圖時間是 2019 年 8 月 30 日,觀看人數 254 。
今年,Ti 第一次在中國舉辦,終於不用倒時差看比賽的我,在決賽日 10 點就起床了( 周末我都是睡到下午的 ),可被稱為「 全村最後的希望 」的 LGD 戰隊卻止步第三。
最後 OG 戰隊以 3 比 1 的比分打敗了 Team Liquid ,成為 Ti 歷史上第一支拿到兩次冠軍的隊伍。
中國玩家的期待
在這失去冠軍的幾年時間裡,中國 DOTA 觀眾的情緒也變得越來越消極。
一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會去戰隊微博下給戰隊加油打氣,可是一年、兩年、三年過去了,觀眾們也慢慢失望了,越來越少的人會提起曾經那句響亮的「 CN DOTA BEST DOTA 」了。
雖然在 LGD 止步第三時,我確實很難過,可我卻發現這情緒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強烈,那一瞬間我明白了許多東西:對於職業選手來說,他們應該追逐的就是那個唯一的冠軍,而對於觀眾來說,我們只要享受精彩的比賽就足夠了。
《 全職高手 》裡主角葉修曾經說過一句話:
「坦白說,我們為之奮鬥的東西,其實是很私人的理想,沒有誰是為了取悅任何人才會這麼做的。在取悅著你們的,只是聯盟而已,我想你不要太會錯意。你們的支持、鼓勵,我們當然很感激,也會很感動,但是還是要很無情地說一句:為了你們在打比賽,這話有點假,至少對於我來說,完全不是。」
觀眾們高呼著「 CN DOTA,BEST DOTA 」是因為曾經的中國 DOTA 確實站在世界之巔,有著三冠五亞的成績。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看過山巔壯闊風景的我們,又怎麼能捨得輕易下山?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觀眾群體對於自家隊伍是最嚴苛的,Burning 曾經發微博感慨過「 沒有成績,連呼吸都是錯的 」,而對觀眾們來說,只要不是冠軍,就不算有成績。
Burning 是 DOTA 的敵法師冠名者,在 War3 的 DOTA 中,選擇敵法師這個英雄時英雄名字有一定機率變成金色的 Burning ,是遊戲開發者 Icefrog 對於一位玩家的最高評價,也是玩家的至高榮譽,整個遊戲中一共只有九個這樣的英雄,其中有四個是中國知名選手。
誠然,沒有觀眾粉絲的熱情,就不可能有人來辦比賽,Ti 更不可能有這麼高的獎金,可是我們也要看到,那些讓我們這些中國 DOTAER 們引以為傲的成績,也是職業選手們帶回來的。
三年沒有在 Ti 拿到冠軍的中國戰隊們固然會讓玩家粉絲們失望,可是謾罵與指責是無法幫助職業選手們取得好成績的。
如今歐美俱樂部對於職業電競賽事的發展已經走在了我們之前,像是兩次奪冠的 OG 戰隊甚至還有專門的心理諮詢師幫助調整隊員心態、有數據分析師幫助戰隊分析陣容優劣。
OG 戰隊的心理諮詢師 Mia Stellberg 曾經為奧運選手做過心理諮詢
相信在這之後,國內戰隊也會越來越重視電子競技的正規化與職業化,讓中國戰隊更上一層樓。
這之後究竟是什麼時候,我也說不準,也許是 Ti10 ,也許是 Ti11 ,但是沒關係,真正熱愛 DOTA 的玩家們等得起。
到時候,欠我們的那些冠軍,我們會一個一個拿回來。
「 巔峰迎來虛偽的看客,黃昏見證虔誠的信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