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當記者那年頭 按照旗委政府的安排,我又回到了我眷戀不舍的新聞宣傳工作崗位,驀然回首,在意識形態領域我已走過了二十五個春秋。在我這段人生旅途中,它奏響了我生命的樂章,讓我永生難忘。適逢第二十個中國記者節之際,一種懷舊的心情湧上心頭,作為一名老記者、老宣傳,我願以畢生的精力,抒寫新時代的美好篇章,謳歌真善美,鞭撻假醜惡,不辜負社會和人民對新聞工作者的深厚期待。
回想過去,一年到頭,我們很忙碌,忙找新聞線索,忙採訪,忙寫稿。因為忙碌,我常常被愛人埋怨;因為忙碌,我還常常掃了朋友的興致。25年來,我從電視臺普通記者到新聞部主任到電視臺副臺長再宣傳部副部長、講師團長。一幹就整整25年,其身,「忙碌」與我相伴。然而,我卻依然深深地愛著這種「忙碌」。因為這種「忙碌讓我的生活繽紛而多彩;因為這種「忙碌」讓我的人生充實而快樂;因為這種忙碌也給我帶來失落、淚水。曾記起,我們行走在鄉村田間、城區街巷,用心記錄準格爾的發展,傳遞社會真情與感動的正能量,哪裡有新聞,哪裡就有我們忙碌的身影。說起來已經數不清多少次採訪歸來連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為了一個鏡頭、一張圖片、一條新聞、一個創意,我們的工作人員反覆琢磨、反覆討論。記得是1996年的大年夜,我和現在融媒體中心主任張明在大年除夕採完新聞已經是深夜裡12點多。辭舊迎新的爆竹響起時,我們才回到家裡。看到久等我的家人將熱騰騰的餃子端上炕桌,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酸楚.我們每個記者都清楚好新聞是跑出來的。」是啊,「跑」不僅意味著付出體力,多動腦筋,還要犧牲許多休息與玩樂的時間去思考、去寫作、去拍攝、去製作。別人在家吃飯的時候,我常常還在單位加班;特別是冬天天短、當人們進入夢鄉時,我常常還在挑燈夜戰審新聞,有時為了趕稿,常常熬到深更半夜,甚至通宵達旦。雖然苦點、累點,但我感覺很充實,很快樂。
有一句話說得好:「當你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和新聞在路上;當你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和新聞在電視上、在網頁上。」路上奔波的疲憊之苦算不了什麼?路上擔當的風險也算不了什麼?選擇記者工作,就是選擇奔波;選擇了記者,就選擇了忙碌。 當年我從事新聞工作的每一天,深感按捺不住作為一名記者存在的價值。記者的工作性質,決定了記者的常態是一個提問者、傾聽者,而不是一個傾訴者,我知道,當一個記者容易,做一個優秀記者難,成為一個名記者更難。面對信息化時代,一個真正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如何進入角色,更敬業,更專業,如何出精品?要身體力行,多深入基層,多深入一線,多深入群眾,寫出更多更好的讓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佳作。歲月如流水,彈指一揮間,回想做記者的25年曆程,可謂是一路坎坷。25年來,不管工作多忙、多苦、多累、多緊張,我始終沒有丟下手中的筆,特別是2010年開始我從事宣傳部副部長工作以來,愛好和工作合二為一,努力寫作幾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
不了解新聞寫作的人普遍認為,記者是一份既輕閒、又有名、又有利的美差。其實不然,其中的酸甜苦辣,各種滋味,只有做了才知道。有人把文字工作者比著「爬格子」的人,為什麼要用「爬」字,而不用站字、躺字、坐字,因為只要你從事了文字工作,就必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吃得住疾苦。總之,幹這一行很苦,一篇稿子從構思、撰寫,到上報上電視、發表,可以說是一個漫長的等待,至於得到的那一點微薄的稿費與其付出相比,簡直是微乎其微。但是苦中有甜,苦中有樂。因為只有不容易的成功,才能感到自豪,因為拼搏過了,才沒有遺憾,因為有了執著的信念,才能取得成績。一路風雨,一路感動。每每看自己的辛勤化作一篇篇飽含深情的文字,帶給觀眾和網友不同形式的信息,再苦再累也是無比的快樂。新聞工作歸意識形態領域,它就是這麼樸實無華,就是這麼堅強執著,就是這麼孜孜不倦地追求,就是這麼默默無聞地耕耘。雖然這個職業有點辛苦,清貧,但當年我始終是熱愛著並快樂著,非常充實 ,在新聞工作中苦中作樂。
記者節,我們新聞工作者的新起點和加油站。記者的事業永遠追逐時代,沒有終點。作者簡介
張君,準格爾旗人。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二十餘年,長期深入基層採寫出了大量電視新聞稿件。
本期編輯:張樂樂
給記者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