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葫蘆絲」
每天推送葫蘆絲巴烏名曲及視頻教程
感謝您的支持並將我們推薦給更多朋友一起分享!
《彌渡山歌》哏德全老師演奏
我國雲南民歌的集散地——彌渡,以其境內漢族、彝族、回族、白族等多個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滲透,綜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長處,在歷史的變遷中形成了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燦爛多姿的傳統文化。
彌渡地處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東南。彌渡縣城過去在曾是各省遊民雜居之地,南來北往的馬幫不僅給這裡馱來了商業的繁榮,也給這裡捎來了夜深人靜時思親的吟唱,於是用歌聲釋放趕馬人的懷鄉之情,用歌舞驅散飄流他鄉的孤獨,深深震撼了人們的心靈,也引起了常常經受著生離死別心痛的當地人的共鳴。而彌渡山歌則是從那時起,這裡的人們慢慢養成的用歌聲傾訴喜怒哀樂的習性。彌渡山歌小調,口口相傳。它就像一部長詩,記錄著彌渡的時代變遷,抒發著各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情感,傾訴著人們各個時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雲南省彌渡縣是雲南民歌的沃土,這裡是《繡荷包》、《十大姐》、《小河淌水》等經典民歌的發源地。《彌渡山歌》也是一首頗為地道的雲南景點民歌。
雲南花燈表演藝術家袁留安先生青年時曾在大理州彌渡縣搜集整理了《繡荷包》、《十大姐》等雲南經典民歌。這首由雲南著名民歌演唱家黃虹唱紅大江南北的《彌渡山歌》也不列外,更是袁留安先生最喜愛的一首彌渡民歌。袁留安先生13歲參加革命工作,15歲的時候就跟雲南省文學藝術界到彌渡去參加土改工作。袁留安先生聽說彌渡是個花燈之鄉、民歌之鄉,堅決要求去彌渡。被分在了一個山區的袁留安先生遇到了一個近70歲的打草鞋的老媽媽。袁留安先生幫著老媽媽搓繩子,請求老媽媽教他兩個民歌,老媽媽看到袁留安腳勤手快,就教了他一個民歌。這首歌就是《彌渡山歌》的前身、基礎,但是一個悲調。袁留安先生把這首歌的曲調、節奏加快一倍,用這首歌的詞填上去,將這首歌錄下,得到了著名民歌演唱家黃虹等很多人的青睞,從此《彌渡山歌》廣為流傳。《彌渡山歌》如今已流傳了半個多世紀,其音樂表現方式多種多樣,不僅僅體現在演唱方面被不同音樂家、音樂人改編成眾多風格各異的獨唱、合唱的版本,還在器樂、舞蹈、繪畫等藝術表現方面都各有不同,各具特色。
聽雲南的民歌,是給人的一種享受,原本就很美的東西,它不需雕琢的,像「山對山來崖對崖」,質樸、本真。山中有水便有了血脈,有了生機,有了花草,有了雲煙,有了男女,有了神採,此時的阿哥阿妹自然放縱,盡情的歌唱,山歌也就自然地塑造出來。民歌雖質樸但它所表達的卻是一份真情實感,此曲篇幅極短,而且重複的地方很多,但樂思中卻能傳遞出它最豐滿的意象。優美的人文景觀,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彈奏出每個時代的強音。這裡文化美、人情美及自然的美孕育了無數美麗的傳說,動聽的音樂,打動人心,盪氣迴腸。好歌找不到尾聲,它也會永遠沒有尾聲,反反覆覆的記憶,使得回味更加悠長,美得令人陶醉,存在於我們所感受美的心中。